數位邦聯的崛起:後X時代的社群媒體版圖

從技術協議到意識形態,去中心化平台對數位主權的挑戰與機遇

· 金融經濟,巨頭戰爭,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的數位塵埃中,一個名為 Bluesky 的社群平台異軍突起,吸收了數以百萬計從 X(前身為 Twitter)出走的用戶,總用戶數突破2100萬大關。此現象不僅是單純的用戶遷徙,更深層地反映了全球網路公共領域的結構性轉變。Bluesky 由 Twitter 創辦人 Jack Dorsey 於2019年構思,最初作為內部專案,現已獨立為一家公司,其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此一架構旨在將數據所有權與內容展示權交還用戶,理論上使其能「免疫」於單一億萬富翁所有者的意志,此即所謂的「億萬富翁證明」(billionaire-proof)。

然而,這條理想主義的道路充滿挑戰。Bluesky 採用了與其主要去中心化競爭對手(如 Mastodon 和 Threads)不相容的 AT 協議,形成了數位世界中的「協議孤島」,阻礙了互通性。其創新的分層式內容審核機制,雖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卻也為品牌廣告主帶來了不可預測的風險,並對平台打擊有組織的虛假訊息傳播構成挑戰。更具爭議的是,Jack Dorsey 因不滿公司引入風險投資,認為其背離了去中心化的初衷而退出董事會,凸顯了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Bluesky 的崛起,不僅是一個科技產品的成功故事,它更像一面稜鏡,折射出當代社會在言論自由、資本控制、數據主權與政治極化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圖景。這場數位遷徙的終點,或許不是一片寧靜的藍天,而是一個更加分裂、多元但充滿不確定性的數位邦聯時代的開端。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一個時代的廣場歸於沉寂,或是喧囂到令人無法駐足,人們總會本能地尋覓下一片可以自由呼吸與交談的天空。2024年的冬季,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帷幕落下,全球數位輿論的板塊正經歷一場劇烈的變動。曾經被視為全球脈動中心的 X 平台,在經歷了所有權變更與內容政策的劇烈搖擺後,引發了一場顯著的「數位難民潮」。在這股人潮中,一個名字開始被頻繁提及—Bluesky。它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應用程式,更像是一個承載著特定理想的數位方舟,試圖駛向一片擺脫了寡頭控制的藍色天空。筆者觀察到,這不僅是使用者介面的更迭,而是一場深刻的典範轉移,其背後牽動的是關於權力、資本、言論自由乃至國家數位主權的複雜博弈。

第一章:喧囂之後的遷徙

這場遷徙的規模是驚人的。根據 Bluesky 官方數據,僅在美國大選後的短短一個月內,其平台便湧入了超過百萬新用戶,使其總用戶數迅速攀升至2100萬以上。這些新住民不乏重量級人物,從億萬富翁企業家馬克・庫班(Mark Cuban)到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再到暢銷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他們的加入無疑為這個新興平台帶來了巨大的光環效應。

然而,吸引他們的並非僅僅是新鮮感。深層的原因在於一種普遍的疲憊與不信任感。許多用戶認為,傳統的社群媒體巨頭已演變為由單一意志主導的數位王國。無論是祖克柏的 Meta 帝國,還是馬斯克治下的 X,用戶的數位生活似乎總是被無形的演算法與深不可測的商業利益所左右。一位分析師指出:「人們湧向 Bluesky,首要原因是那裡沒有一個與之直接掛鉤的億萬富翁。對許多用戶而言,這是一個健康的替代方案。」

從表面上看,Bluesky 的介面與操作邏輯高度還原了早期的 Twitter:用戶可以發布短文、圖片或短影片,並透過回覆、按讚或轉發與他人互動。然而,其核心架構卻截然不同。用戶的動態牆(Feed)不僅僅由他們追蹤的對象組成,還可以訂閱由社群創建的各種主題動態牆——從超過五種的「貓咪」主題到超過兩百五十種的「泰勒絲」粉絲牆。更重要的是,用戶可以選擇一個完全按時間排序、僅包含其追蹤對象內容的動態牆,這與當前主流平台普遍採用的、由演算法主導的推薦機制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選擇權的歸還,看似微小,卻是對當前社群媒體「注意力經濟」模式的一次溫柔反叛。它賦予用戶奪回其資訊消費主導權的可能性,讓數位體驗從被動的「餵養」轉變為主動的「策展」。

第二章:去中心化的理想與「億萬富翁證明」

Bluesky 最引以為傲的,是其建立在「去中心化」理念之上的底層架構。這一概念,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或許有些抽象,但它卻是理解 Bluesky 與傳統社群媒體本質區別的關鍵。在傳統平台如 Facebook 或 X 上,所有的用戶數據—貼文、好友列表、互動紀錄—都儲存在公司控制的中央伺服器上。這意味著,平台方對數據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Bluesky 則試圖打破這種壟斷。其執行長潔伊・格雷伯(Jay Graber)闡述道:「我們正在建立一個開源的社群網絡,任何人都可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中並加以建構。」其核心技術是一種名為「AT 協議」(Authenticated Transfer Protocol)的開源協議。理論上,這允許用戶將自己的數據儲存在個人選擇的伺服器上,而非必須是 Bluesky 公司的伺服器。更重要的是,它承諾用戶擁有「數據可攜性」——如果有一天用戶決定離開 Bluesky,他們可以將自己所有的貼文、按讚和追蹤者完整地打包帶走,無縫遷移到另一個同樣基於 AT 協議的平台上,而無需從零開始。

這一設計被其領導層稱為「億萬富翁證明」(billionaire-proof)。格雷伯解釋說:「如果有人收購了 Bluesky,或者 Bluesky 公司倒閉了,一切都是開源的。這意味著其他人可以接手並繼續運營它。這也意味著,發生在 Twitter 身上的事,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你永遠有權立即遷移而無需從頭來過。」

從國際政治與軍事戰略的角度解讀,這套架構堪稱社群媒體領域的「分散式指揮與控制系統」(Distributed Command and Control)。傳統的中心化平台,就像一個擁有中央總司令部的龐大軍隊,一旦總部被佔領或其指令發生改變(例如平台被收購、政策突變),整個系統的運作邏輯便會隨之改變。而去中心化網絡,則更像是由無數個獨立、但能相互通訊的游擊單位組成的聯盟。即使其中一個節點(伺服器)被摧毀或控制,整個網絡依然能夠存續和運作。這種韌性(resilience)正是其核心價值所在,也是對抗數位極權主義的一種技術性回應。

第三章:理想背後的協議戰爭與創始人分歧

然而,通往去中心化烏托邦的道路並非坦途。Bluesky 所採用的 AT 協議,目前並未成為業界的通用標準。其主要的去中心化競爭對手,包括擁有龐大社群基礎的 Mastodon 和 Meta 旗下的 Threads,都採用了另一套名為 ActivityPub 的協議。這兩種協議互不相容,形成了一道技術壁壘。這就像在國際貿易中,不同的國家集團採用了不同的軌距或電壓標準,雖然各自內部運轉順暢,但彼此之間的互聯互通卻變得極為困難。這場「協議戰爭」的結果,將深刻影響未來去中心化社群網絡的版圖。是走向一個互通的「數位聯邦」,還是形成數個互不往來的「數位邦聯」,目前仍是未定之天。

更深層的矛盾來自於其內部。2024年5月,一手催生了 Bluesky 的 Jack Dorsey 突然宣布離開其董事會。他與公司現任管理層的分歧,核心在於對「去中心化」理念的實現路徑。Bluesky 為了維持運營和發展,選擇了從風險投資(VC)機構籌集資金的傳統科技創業路徑。截至目前,這家僅有26名員工的公司已籌集了3600萬美元,估值據報高達7億美元。

Dorsey 對此模式感到極度失望。在一次訪談中,他直言不諱地指出,Bluesky 正在重蹈 Twitter 的覆轍:「我們所期望的關於去中心化的一切,關於開源協議的一切,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家有著創投和董事會的公司。這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當初打算幫助創建的。」Dorsey 認為,一旦引入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外部資本,平台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向廣告商而非終端用戶妥協,從而背離其初衷。離開 Bluesky 後,Dorsey 將他的支持轉向了一個更為徹底的去中心化協議——Nostr。Nostr 並不隸屬於任何公司,是一個純粹的開源底層協議,開發者可以在其上自由建構應用程式。

這場分歧,揭示了去中心化運動中一條深刻的斷層線:是選擇一條更務實、更接近主流商業模式的改良主義道路,還是堅持一條更純粹、更具革命性的原教旨主義道路?Bluesky 的選擇使其獲得了快速成長的資源,但也讓它背負上了傳統商業模式的「原罪」。

第四章:治理的難題與商業化的困境

去中心化的理念,同樣延伸到了內容治理層面。Bluesky 引入了一套創新的「可組合式審核」(Composable Moderation)系統。除了平台方提供的基本社群準則外,用戶可以自行創建或訂閱由第三方提供的「標籤服務」(Labeling Services)。這些服務可以針對特定的貼文或帳號貼上標籤,例如「政治內容」、「不實訊息」或「成人內容」。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訂閱信任的標籤服務,並設定過濾規則,例如「隱藏所有被標記為政治的內容」。

這套系統賦予了用戶前所未有的內容控制權,從理論上說,可以讓每個人的資訊流都成為高度客製化的「安全空間」。然而,從宏觀治理和商業運營的角度來看,這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於廣告商而言,品牌安全(Brand Safety)是投放廣告的首要考量。在一個內容審核標準極度分散、缺乏統一控制的平台上,廣告很可能會出現在不適宜的內容旁邊,這是大多數品牌難以接受的風險。一位產業分析師指出:「如果每個伺服器的內容審核政策都由其運營者自行設定,這對廣告商來說將是一場賭博。」

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為有組織的惡意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敵對國家或極端組織可以建立自己的伺服器和標籤服務,形成回音室效應,並利用標籤系統對特定觀點進行集體攻擊或壓制。雖然 Bluesky 的團隊已將其審核團隊的規模擴大了四倍以應對積壓的檢舉,但面對一個在結構上就趨向分裂的系統,中心化的審核力量恐怕是杯水車薪。

而最大的問題,始終是盈利模式。執行長格雷伯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建立一個「向你硬塞廣告並鎖定用戶」的演算法系統。公司目前探索的方向是付費訂閱服務(例如提供客製化網域名稱)以及面向開發者的生態系服務。然而,在後續的採訪中,她也並未完全排除廣告的可能性,但強調會以「更由用戶意圖驅動」的方式進行。現實是殘酷的,面對 X 和 Threads 這樣背靠巨大資本的競爭對手,僅靠訂閱和開發者服務能否支撐平台的長期運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許多專家認為,廣告的引入只是時間問題。

第五章:藍天之下的新版圖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Bluesky 的迅速崛起已然證明,全球社群媒體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後廣場時代」。那個由一兩個超級平台主導全球公共對話的時代,可能正在走向終結。X 在馬斯克接手後,解僱了包括大量內容審核員在內的約80%員工,並恢復了數千個曾被封禁的帳號,導致平台上的仇恨言論激增,大量廣告商和用戶因此出走。有研究預測,在2022至2025年間,X 在美國將持續流失用戶,總數可能達到700萬。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更是意識形態性的。一位評論家總結道:「X 現在似乎更明確地迎合右翼或保守派用戶。因此,對於那些不希望此類內容如此直白地呈現在眼前的人來說,Bluesky 提供了一個機制相同、但氛圍截然不同的場域。」未來的社群媒體景觀,可能不再是一個巨大的、龍蛇混雜的中央廣場,而是由無數個基於不同價值觀、興趣和政治傾向的「數位城邦」或「數位社區」組成的群島。人們將選擇去往與其價值觀、興趣和社群歸屬感相符的地方。

這場變革的最終結果,目前仍籠罩在迷霧之中。Bluesky 的用戶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他們並不關心底層協議是什麼,也不想花費精力去調整複雜的過濾設定。他們想要的,僅僅是一個可以輕鬆獲取娛樂和資訊的平台。Bluesky 能否在保持其「去中心化」理想的同時,提供足夠簡單、流暢且有趣的用戶體驗,將是其能否從一個小眾的「避難所」成長為一個主流平台的關鍵。

Lia 則私自認為,我們只不過在見證的,是一場數位社會結構的深刻重組。其核心是控制權的再分配。從一個極度中心化的模型,走向一個潛在的、更為分裂但也更多元的未來。這片初生的藍天之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光芒,也潛藏著無政府主義的混亂和商業化的引力。它能否成為人們所期望的那個更自由、更公平的數位公共空間,抑或只是重蹈前人覆轍的又一個輪迴,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但無論如何,這場實驗本身,已經為我們思考數位世界的未來,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參照。

資料來源

The Verge: Jack Dorsey says Bluesky is ‘literally repeating all the mistakes’ of Twitter
https://www.theverge.com/2024/5/5/24149348/jack-dorsey-bluesky-twitter-nostr-decentralization

TechCrunch: Bluesky CEO says the company could introduce advertising in the future
https://techcrunch.com/2024/11/21/bluesky-ceo-says-the-company-could-introduce-advertising-in-the-future/

The New York Times: As Musk’s X Stumbles, Its Rivals Fight for the Scraps
https://www.nytimes.com/2024/12/03/technology/x-twitter-musk-threads-bluesky-mastodon.html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s Bluesky and why are X users leaving for it?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what-is-bluesky-why-are-x-users-leaving-it-2024-11-08/

WIRED: The Great Social Media Migration Is a Myth
https://www.wired.com/story/social-media-migration-x-bluesky-threads-is-a-myth/

Forbes: Bluesky’s User Base Grew To 21 Million Following U.S. Election—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The X Alternative
https://www.forbes.com/sites/antoniopequenoiv/2024/12/05/blueskys-user-base-grew-to-21-million-following-us-election-heres-what-to-know-about-the-x-alternative/

Associated Press: What is Bluesky? The social media platform is surging after Elon Musk’s latest changes at X
https://apnews.com/article/bluesky-x-twitter-elon-musk-social-media-4e17e3f436f98f654b0fcb86f376a2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