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Wirecard於2020年6月25日申請破產,曾被譽為德國科技業驕傲、挑戰矽谷巨頭的金融支付公司Wirecard,在短短數日內從市場寵兒淪為世紀騙局的代名詞。該公司在承認資產負債表上存在20億美元的巨大黑洞後,市值蒸發近120億美元,並迅速申請破產保護,引發歐洲金融市場自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災難之一。事件的核心圍繞著一筆據稱存放在菲律賓信託帳戶中的鉅款,然而,當審計師試圖查核時,卻發現相關文件皆為偽造,資金從未存在。這場風暴不僅使長期掌舵的執行長Markus Braun鋃鐺入獄,更將德國金融監管機構(BaFin)與全球頂尖審計公司安永(Ernst & Young)推上風口浪尖。本案不僅是一宗單純的企業詐欺,它更揭示了在國家榮譽、市場狂熱與監管失能的共伴效應下,一個精心編織的金融神話如何走向必然的崩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信任,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如同空氣般不可或缺,卻也脆弱得不堪一擊。當信任的結構出現裂痕,整個帝國的崩塌,往往只在朝夕之間。在數位經濟的浪潮之巔,Wirecard曾經是那座象徵著「德國製造」也能在金融科技領域稱霸全球的輝煌神殿,如今,它只剩下一地殘骸,以及一道深不見底、價值20億美元的巨大窟窿,向世界展示著一個關於貪婪、欺瞞與集體失能的警世寓言。
故事的結局來得迅猛而慘烈。這家曾是德國DAX指數成分股的寵兒,在幾天之內市值損失超過百億美元,並狼狽地申請破產,成為該國指標性藍籌股中第一家倒下的企業。執行長Markus Braun黯然辭職,隨後遭到逮捕。這一切都源於一個驚人的宣告: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理應存在的20億美元現金,「很可能從未存在過」。這筆資金相當於Wirecard過去十多年來所宣稱的全部利潤總和,它的憑空消失,不僅戳破了公司的價值神話,也讓整個德國的金融監管信譽蒙上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從灰色地帶崛起的數位支付巨頭
要理解這場風暴的成因,我們必須回溯Wirecard的發跡史。這家總部位於慕尼黑近郊的公司,業務核心是為線上線下的商家處理電子支付,連結零售商、消費者與金融系統。簡單來說,當您在網路購物或實體店面刷卡時,Wirecard扮演的就是那個確認、結算並處理整筆交易的中介角色。
然而,在其光鮮的科技外衣之下,公司的早期業務與博弈、色情等成人娛樂產業緊密相連。這些處於法律與道德灰色地帶的業務,雖然為其帶來了初期的現金流,卻也為日後複雜且不透明的商業模式埋下了伏筆。隨著全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Wirecard開始擺脫過往的形象,業務迅速擴張,吸引了如軟銀(SoftBank)、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等國際巨擘的投資。其股價在2016至2018年間飆漲近六倍,市值一度超越德意志銀行,成為德國引以為傲的科技冠軍。
空中的樓閣:質疑聲浪與監管的視而不見
然而,在這片繁榮景象的背後,質疑的聲音從未停歇。早在2015年,一位名叫馬特・厄爾(Matt Earl)的賣空者就開始關注這家公司。賣空者,即是透過押注某家公司股價將會下跌來獲利的投資人。厄爾在2016年發布報告,指控Wirecard可能涉入為美國市場的非法線上博弈處理金流,但公司對此予以否認。
真正的轉捩點始於2019年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表了一系列針對Wirecard全球業務的深度調查報導。報導直指其亞洲業務存在嚴重的會計違規行為,特別是透過位於杜拜、菲律賓等地的「第三方收單機構」(Third-party Acquirers)虛報營收。這些合作夥伴理應是在Wirecard尚未取得完整營運執照的國家為其處理支付業務,但調查顯示,這些合作夥伴所產生的營收可能根本不存在。
面對日益增長的疑慮,Wirecard聘請了另一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進行特別審計,期望能藉此證明其業務的真實性。然而,這份本應為其洗刷冤屈的報告,卻成了敲響喪鐘的警鐘。KPMG在報告中直言,他們無法確認那筆存放在信託帳戶中的鉅額現金是否真實存在。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消失的20億美元
當Wirecard的長期審計夥伴安永(Ernst & Young)最終拒絕為其年度財報背書時,這座紙牌屋終於轟然倒塌。安永的審計師們發現,用於證明菲律賓兩家銀行信託帳戶中存有20億美元的文件掃描檔,皆是精心偽造的。他們坦承自己「被欺騙了」。
接下來的幾天,情勢急轉直下。Wirecard被迫承認資金不翼而飛,執行長下台,公司股價一瀉千里,最終申請破產。被捕的Markus Braun被指控利用與第三方收單機構的虛假交易來誇大公司價值,但他始終否認所有指控。
如今,整個金融界都在追問:那20億美元到底去了哪裡?關於這筆錢的下落,主要有兩種理論。第一種理論認為,這筆錢從頭到尾就是虛構的。營收從未存在,Wirecard只是為了美化財報、拉抬股價以利於借貸,而憑空捏造了這些數字。另一種理論則認為,部分業務或許是真實存在的,但資金從未進入Wirecard的帳戶,而是被轉移、侵吞至其他地方。無論真相為何,這都指向一場精心策劃、長達數年的大規模詐欺。
政策分析:誰該為這場災難負責?
Wirecard的崩潰,絕非單一企業的道德淪喪,而是德國金融監管體系、全球審計行業乃至市場集體迷思的一次系統性潰敗。
首先,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的角色備受質疑。多年來,面對《金融時報》等媒體提出的具體指控與證據,BaFin不僅未能採取有效的調查行動,反而將矛頭指向了揭露真相的記者與賣空者,甚至一度對他們提起市場操縱的訴訟。這種「保護國貨」的心態,使其選擇性地忽視了警告信號,錯失了及早介入的時機。這暴露了德國金融監管在面對複雜的跨國金融犯罪時的無力與短視,也嚴重打擊了法蘭克福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
其次,全球頂尖的審計公司安永(Ernst & Young)難辭其咎。作為Wirecard長達十年的審計師,安永每年都在其財報上簽字,為其財務狀況的真實性背書。為何一家頂級會計師事務所,長達數年都未能發現如此巨大的財務黑洞?僅僅依賴第三方提供的文件掃描檔,而非直接向銀行本身進行查證,這種審計流程上的重大疏漏,令人質疑整個審計行業的獨立性與專業能力。這場醜聞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審計師究竟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還是與企業管理層利益共生的夥伴?
最後,這場悲劇也反映了市場心理的盲目性。在一個渴望出現能與美國矽谷科技巨頭相抗衡的本土冠軍的氛圍中,Wirecard的故事滿足了德國政界、投資界乃至公眾的集體期盼。在民族自豪感與追求高額回報的驅動下,許多人選擇相信這個美好的神話,而對其中的疑點視而不見。拼圖的碎片早已散落各處,但直到最後一刻,當整幅圖像清晰地呈現出騙局的全貌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Wirecard的倒下,留下了一個深刻的教訓。它提醒我們,在數位化與全球化的時代,金融監管必須與時俱進,具備穿透複雜交易結構、進行跨境執法的能力。它也警示著所有市場參與者,獨立的監督、批判性的思維以及對真相的執著,遠比任何虛幻的成長故事更加珍貴。當數字的迷霧散去,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破產,更是一個國家金融信譽的重創,以及無數投資人血本無歸的悲傷。這座帝國的殘骸,將長久地矗立在歐洲金融史上,作為一個無法迴避的標記。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Wirecard: the timeline
https://www.ft.com/content/284fb1ad-e027-4a73-8477-7d67f4749d62
Reuters: Germany's Wirecard collapses into insolvency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23W0G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Germany’s Regulators Walked Into the Wirecard Trap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germanys-regulators-walked-into-the-wirecard-trap-11593345480
Bloomberg: The Wirecard Saga Is a Story of Lies, Spies and Lost Billion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7-06/the-wirecard-saga-is-a-story-of-lies-spies-and-lost-billions
The Guardian: Wirecard administrator says 'interes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jun/26/wirecard-scandal-grows-as-further-subsidiaries-file-for-insolvency
BBC News: Wirecard: A guide to the spectacular cheating scandal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53163337
Associated Press: German fintech firm Wirecard files for bankruptcy
https://apnews.com/article/business-philippines-ap-top-news-munich-germany-b0a649365e940a01a3517865768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