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 IPO前夕的華麗謎團:470億美元的租賃黑洞

科技獨角獸包裝下的不動產風險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巨頭戰爭,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8月,全球矚目的共享辦公巨頭WeWork(The We Company)正式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準備以近500億美元的估值登陸資本市場。這家以其標誌性的美學設計、社群文化與科技光環聞名的公司,被譽為將徹底改變未來工作模式的革命者。然而,在其公開的財務文件中,一組驚人的數字揭示了其商業模式背後深刻的結構性風險。WeWork的核心業務,是簽下長期辦公室租約,再將其分割為短期、靈活的會員方案出租。問題在於,其資產與負債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期限錯配:公司背負著總額高達472億美元、平均長達15年的長期租賃義務,但其從客戶端獲得的租賃承諾總額僅為34億美元,平均合約長度僅15個月。這個巨大的財務槓桿,意味著公司對經濟波動的抵抗能力極其脆弱。一旦經濟放緩導致新創企業與自由工作者需求萎縮,或現有租戶違約,WeWork將面臨現金流斷裂的災難性風險。歷史上,其前輩Regis的破產殷鑑不遠,加上其商業模式易於複製,競爭者眾多,這場即將到來的IPO,實則是對市場的一次嚴峻考驗:投資者究竟是選擇相信一個包裝在科技外衣下的美好故事,還是正視傳統不動產行業亙古不變的商業鐵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踏入任何一間WeWork,感官體驗幾乎是標準化的。流動的玻璃牆模糊了空間的界限,精心點綴的綠植在溫暖的燈光下舒展,空氣中瀰漫著現煮咖啡的香氣與若有似無的背景音樂。年輕的創業者們在仿製的中世紀風格沙發上敲打著筆記型電腦,低聲討論著下一個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意。這裡的一切—從家具的選型到社群經理的微笑—都在傳遞著一種訊息:這不僅是一個辦公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協作與無限可能的生態系統。

正是憑藉著這種強大的品牌故事與美學塑造能力,WeWork在短短數年內,從紐約的一間共享辦公室,膨脹為一個在全球29個國家、擁有528個據點的龐大帝國。它以平均「每一天開設兩個新地點」的驚人速度擴張,宣稱自己不僅僅是一家房地產公司,而是一家以空間為載體、以社群為核心的科技平台。如今,這家更名為「The We Company」的巨獸,正準備叩響華爾街的大門,其IPO的估值一度被推高至令人咋舌的470億美元。

然而,當IPO的鐘聲即將敲響之際,撥開那層由設計感、社群文化和科技術語精心編織的華麗外衣,一份公開的S-1招股說明書,如同一面冷峻的稜鏡,折射出其商業模式內在的、令人不安的結構性裂痕。

期限錯配:一場長達15年的陷阱

WeWork的商業模式,從本質上說,是一場古老的房地產套利遊戲,只是被賦予了21世紀的包裝。它的核心操作是:以長期租約(Wholesale)的方式,租下主要城市核心地段的整層乃至整棟辦公大樓,進行標準化的裝修改造後,再以短期會員制(Retail)的方式,將其分割成小單元,出租給個人、新創團隊乃至大型企業。

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長期」與「短期」之間那道深不見底的鴻溝。

根據其招股書揭露,WeWork已經簽訂的未來租賃承諾(即未來必須支付給房東的租金)總額,高達472億美元。這些租約的平均長度,是15年。這意味著,無論未來15年經濟是繁榮還是蕭條,無論它的辦公室是門庭若市還是空無一人,這472億美元都是它必須履行的、鐵板釘釘的法律義務。

與此相對的,是它從客戶那裡獲得的收入承諾。截至目前,其會員簽訂的合約總價值僅為34億美元。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會員合約的平均長度,僅僅是15個月。

這兩組數字的巨大反差,構成了一個經典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Asset-Liability Duration Mismatch)風險模型。WeWork的負債是長期的、固定的、缺乏彈性的;而它的收入(資產)卻是短期的、不穩定的、極易流失的。這無異於一家銀行用活期存款去發放30年的房屋貸款,其風險敞口之大,令人不寒而慄。

儘管公司近期開始努力簽訂更多長期客戶,但面對其龐大的據點網絡,這無異於杯水車薪。目前尚不清楚WeWork需要達到多高的入駐率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但數據顯示,其全球入駐率在2018年第四季度已從84%下降至約80%。公司將此歸因於快速擴張——新開設的地點通常需要長達18個月才能填滿。然而,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如果一場經濟衰退突然來臨,導致尋找工作空間的新創企業和自由工作者數量銳減,或者現有租戶開始大規模違約,WeWork將如何應對?

歷史的警鐘:Regus的破產前鑑

對於尋求歷史參照的投資者而言,一家名為IWG(前身為Regus)的瑞士公司的經歷,宛如一則寫在牆上的警世預言。IWG的商業模式與WeWork高度相似,是這個行業的先行者。在21世紀初的網路泡沫破滅引發的經濟衰退中,由於其收入暴跌,但長期租賃的固定成本卻絲毫不減,IWG的美國子公司最終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歷史證明,這種「長租短付」的商業模式,在經濟上升期可以乘風而起,但在經濟下行期則極其脆弱。面對這個歷史教訓,WeWork聲稱其「靈活的商業模式」將使其在經濟衰退中安然無恙。然而,當公司的絕大部分成本(即租金)都是剛性的,這種「靈活性」究竟從何談起?這是一個公司至今未能給出清晰答案的根本性問題。

科技的迷思:是平台,還是二房東?

WeWork得以享有遠超傳統房地產公司的天價估值,關鍵在於它成功地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它宣稱利用軟體尋找最佳地點,透過3D模型優化空間設計,並以社群App連結所有會員。

然而,這種敘事在嚴格的審視下顯得有些蒼白。其商業模式的核心驅動力,並非某種顛覆性的專利技術,而是資本。它的業務本質上依然是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租賃和裝修。其所謂的科技應用,更像是提升用戶體驗和營運效率的輔助工具,而非構成其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

更重要的是,它的商業模式幾乎不存在進入壁壘。儘管WeWork為其部分工業設計和家具申請了專利保護,但任何擁有足夠資本的參與者,都可以複製其模式:租下空間、進行時尚的裝修、再將其出租。事實上,競爭者已經蜂擁而至。總部位於紐約的競爭對手Knotel,在最近一輪融資後估值已達10億美元;2017年,私募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收購了英國靈活辦公空間供應商The Office Group的多數股權。

當一家公司的核心業務能夠被輕易複製時,長期的盈利能力和超額利潤便無從談起。WeWork龐大的規模或許能帶來一定的採購和品牌優勢,但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這是否足以支撐其科技股一般的估值,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一場對信念的公投

最終,即將到來的IPO,將成為一場對市場信念的公開測試。投資者將不得不做出抉擇:他們是否相信,WeWork所代表的社群文化、品牌魅力和對未來工作方式的願景,足以使其克服傳統商業模式中固有的、致命的財務風險?

這家公司用短短數年時間,建立起一個令人目眩的物理帝國,它成功地銷售了一種關於工作的夢想。但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橫亙著470億美元的租賃義務,橫亙著經濟週期的冷酷規律,也橫亙著歷史上失敗者的骸骨。當狂熱的市場情緒退潮後,投資者或許會發現,他們買入的並非下一個Google或Amazon,而是一家被過度包裝、槓桿過高、且極度脆弱的房地產公司。這座用玻璃、植物和夢想精心搭建的華麗大廈,究竟是未來工作的堅固基石,還是一座等待第一縷衰退寒風的紙牌屋?答案,或許很快就將揭曉。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eWork’s Business Model: A Lot of Risk, Not Much Tech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weworks-business-model-a-lot-of-risk-not-much-tech/48192305-6415-42AF-B80B-92A3C4298A60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eWork I.P.O.: A Fairy Tale Written in Red Ink
https://www.nytimes.com/2019/08/14/business/dealbook/wework-ipo-underwriters-bankers.html

Bloomberg: WeWork Files for IPO Showing Spiraling Losses, Soaring Revenu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8-14/wework-files-for-ipo-revealing-spiraling-losses-soaring-revenue

Reuters: WeWork heads for IPO with sky-high valuation, red flag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wework-ipo-analysis/wework-heads-for-ipo-with-sky-high-valuation-red-flags-idUSKCN1V4114/

Financial Times: WeWork’s IPO filing reveals breathtaking losses
https://www.ft.com/content/13295982-beff-11e9-89e2-41e555e96722

The Guardian: WeWork: the 'physical social network' that is valued at $47b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aug/18/wework-the-physical-social-network-that-is-valued-at-47bn

PitchBook: WeWork's S-1 is a masterpiece of obfuscation
https://pitchbook.com/news/articles/weworks-s-1-is-a-masterpiece-of-obfus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