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19年5月,植物肉先驅Beyond Meat首次公開募股後,其股價在短短數月內飆漲逾百分之五百,引發資本市場對替代性蛋白質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這股浪潮不僅是一場飲食文化的革新,更深層地反映了千禧世代對於環境永續議題的深切焦慮,以及跨世代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普遍回應。從精準模仿真實肉品口感、色澤乃至於「血水」的技術突破,到成功與大型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建立戰略結盟,Beyond Meat與其主要競爭者Impossible Foods正野心勃勃地試圖重塑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肉品產業格局。然而,在這場被譽為「餐桌革命」的盛宴背後,亦隱藏著新生產鏈穩定性的嚴峻挑戰、傳統食品工業巨頭的潛在競爭壓力,以及因鉅額投資所推升的高估值所帶來的潛在市場風險。本篇分析將深入探討此一趨勢背後的多元驅動因素、其對各國農業政策的潛在衝擊,以及替代性蛋白質在全球糧食體系中所可能扮演的長遠戰略角色。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飲食,或許是人類文明中最溫柔也最固執的一環。數千年來,肉食的選項幾乎從未動搖過其在人類飲食金字塔中的核心地位—全熟、七分熟,或是帶著野性氣息的三分熟,這些烹飪的詞彙定義了我們的味蕾,也塑造了我們的文化。然而,一股源自矽谷、席捲華爾街的浪潮,正悄然為這份傳統菜單增添一個前所未有的選項:無肉之肉(meatless)。
這並非傳統素食產品的簡單再現。以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為首的新一代食品科技公司,正以尖端技術,將植物性蛋白質解構再重組,致力於在分子層面上模擬真實肉品的質地、風味、香氣,甚至是烹飪時的感官體驗。它們的目標客群,不再是僅佔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素食者,而是廣大的肉食消費者。這場革命的核心論述是:人們無需全然放棄對肉的渴望,但可以選擇一種對地球更友善、對身體更健康的替代方案。
資本市場對此投以了最熱烈的回應。自2019年5月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以來,Beyond Meat的股價猶如脫韁野馬,飆漲超過百分之五百,公司市值一度突破百億美元大關,此數字是其2018年銷售額的一百多倍。另一巨頭Impossible Foods,同樣在近期成功募得三億美元資金。投資者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將賭注押在這場飲食習慣的世紀變革之上。
數據清晰地勾勒出這片新藍海的輪廓。在美國,包含植物肉、豆奶在內的植物性食品零售市場,年銷售額已攀升至四十五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十一,其增速是總體零售食品銷售的五倍以上。其中,肉類替代品的銷售額突破八億美元,已佔據整體包裝肉品市場約百分之二的份額。部分投資者更預期,隨著產業的成熟與規模化,產品價格將更具競爭力,進一步推升整體銷售額。
這波熱潮的背後,交織著深刻的世代焦慮與價值轉變。對於四十歲以上的消費者而言,健康無疑是他們將植物肉納入飲食的首要考量。然而,對於引領這股潮流的千禧世代而言,更廣大的議題—環境保護—才是驅動他們選擇的核心動力。權威研究指出,畜牧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減少肉類消費被視為減緩全球暖化的有效個人行動。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精準地捕捉到了這股時代精神,將其產品定位為一種具有道德高度的消費選擇,從而為投資者描繪了一幅充滿長期增長潛力的美好願景。
為了贏得肉食者的味蕾,技術的精進成為決勝關鍵。企業透過尖端科技,從黃豌豆、大豆等植物中提取蛋白質,再結合澱粉、油脂與天然蔬果汁液,創造出在煎鍋上會發出嘶嘶聲、由紅轉褐、甚至能「流血」的肉排。這種對真實體驗近乎偏執的追求,正是其與傳統素食漢堡(如Gardenburger)最根本的區別。
在這場競賽中,Beyond Meat憑藉其成功的市場策略與穩定的供應鏈,暫時取得了領先地位。該公司與Dunkin'、加拿大連鎖咖啡品牌Tim Hortons的合作,讓其仿製香腸早餐三明治迅速進入大眾視野。自2017年起,與TGI Friday's、Del Taco及Carl's Jr.等連鎖餐廳的結盟,更使其漢堡排產品深入美國市場的各個角落。
相較之下,Impossible Foods雖在早期被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擁有更出色的產品與品牌論述,卻因產能問題而步履蹣跚。該公司曾因供應短缺,不得不向漢堡王(Burger King)與White Castle等重要合作夥伴致歉。儘管Beyond Meat在2017至2018年間也曾面臨類似困境,但此後便維持了良好的供應紀錄。其執行長在六月的財報會議上更自信地表示,公司已備妥足夠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市場需求。
這塊誘人的市場蛋糕,自然也吸引了傳統食品巨頭的目光。根據一個投資集團的分析,泰森食品(Tyson Foods)、康尼格拉(ConAgra Brands)、聯合利華(Unilever)與雀巢(Nestlé)等企業,已蓄勢待發,準備投入研發相似的產品線。然而,許多投資者暫時並不認為這些巨頭能對Beyond Meat構成致命威脅。原因在於,Beyond Meat是股票市場中少數純粹專注於肉類替代品的公司,其股價能更直接地反映此一新興產業的榮枯。相比之下,產品線多元的傳統企業,其股價表現會受到更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例如,倘若美國牛隻爆發大規模大腸桿菌疫情,泰森食品的股價便可能應聲下跌,無論其植物肉產品銷售表現如何。
從政策分析的角度觀之,這場由餐桌掀起的波瀾,其影響力遠不止於資本市場。它觸及了國家農業政策、國際貿易關係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敏感神經。在美國,一個以大規模畜牧業為傲、並擁有強大政治遊說力量的產業,植物肉的興起無疑是個結構性的挑戰者。未來,關於「肉」的定義、產品的標示規範,都可能成為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農業部(USDA)激烈辯論的戰場,其背後是數百億美元的產業利益與傳統農戶的生計。
放眼國際,這股趨勢亦可能重塑全球的蛋白質供應鏈。長期以來,巴西、阿根廷、澳洲等國以其廣袤的土地,扮演著世界主要肉品出口國的角色。若植物性蛋白質的需求持續以指數級增長,勢必會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與土地利用政策帶來深遠衝擊。另一方面,對於耕地有限、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而言,發展替代性蛋白質技術,無疑為提升國家糧食自給率、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提供了一條具備戰略意義的蹊徑。這不再僅僅是飲食的選擇,更關乎一個國家在面對氣候變遷與供應鏈波動時的韌性。
然而,黎明前的道路從非一片坦途。Beyond Meat的成功,也伴隨著如同特斯拉(Tesla)等熱門新創企業曾面臨的風險—股價在急速拉升後,是否會因市場情緒的轉變或內部問題而劇烈回檔?支撐其百億估值的,究竟是扎實的產業前景,還是暫時性的市場狂熱?這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
一個全新的食品類別正在被建構,這在商業史上並不常見。它不僅是新穎的,更是觸手可及的。此刻斷言肉類替代品產業是否能如投資者預期的那樣騰飛,或許為時過早。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場關於食物的未來、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深刻對話,已經在我們的餐盤上,以最美味也最激烈的方式展開。我們將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Beyond Meat’s Sizzling Debut: Stock Soars 163%
https://www.nytimes.com/2019/05/02/business/beyond-meat-ipo-stock.html
Reuters: Impossible Foods raises $300 million with celebrity backing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impossible-foods-funding-idUSKCN1SJ1P9/
The Guardian: Why the Beyond Meat burger is not as healthy as you think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d/2019/jul/26/why-the-beyond-meat-burger-is-not-as-healthy-as-you-think
BBC News: Beyond Meat: The story behind the world's first vegan meat IPO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4811441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Fake-Meat Burger Is a Hit. Now Comes the Hard Part.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ake-meat-burger-is-a-hit-now-comes-the-hard-part-11566482402
Associated Press: Dunkin’ to debut Beyond Meat sausage sandwich in Manhattan
https://apnews.com/article/33cf5d7f1d44445695034a706599b51b
Vox: The meatless meat boom, explained
https://www.vox.com/2019/5/28/18626853/meatless-meat-explained-vegan-impossible-burger-beyond-m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