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轉型陣痛期:UAW大罷工背後的電動車權力爭奪

汽車工業電動化浪潮下的勞工權益

· 權力結構-美國,重工業復辟-,巨頭戰爭,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9月15日,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發動了其近九十年歷史上首次同時針對底特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GM)、福特(Ford)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的「站立式罷工」(Stand-Up Strike)。這場牽動美國工業神經的抗爭,表面上是為爭取未來四年40%的薪資調漲、改善生活成本補貼及工作保障,但其深層核心,卻直指美國汽車工業正經歷的電動化轉型所引發的結構性焦慮。當傳統的內燃機引擎與變速箱生產線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新興的電動車電池製造廠成為了未來就業的關鍵所在。然而,這些電池廠多以汽車製造商與外國企業合資(Joint Venture)的形式成立,並未自動納入UAW的全國總協議保障範圍內。UAW擔憂,這場產業轉型將導致高薪的工會職位被低薪的非工會職位永久取代。因此,這場罷工不僅是為了當下的薪資,更是為工會在電動車時代的存續與未來汽車工人的權益,所進行的一場關鍵性博弈。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秋日的底特律,空氣中瀰漫的不再僅僅是工業城市的氣息,更有一種歷史正在被改寫的緊張氛圍。2023年9月15日,當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成員們走上通用、福特與斯泰蘭蒂斯三家公司特定工廠的罷工糾察線時,他們開啟了工會近九十年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一頁。這不是一場傳統的全面罷工,而是由工會主席肖恩·費恩(Shawn Fain)策劃的、極具策略性的「站立式罷工」,精準打擊特定工廠,保留隨時升級衝突的籌碼。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典型的勞資談判。UAW提出了明確的訴求:未來四年內加薪40%、恢復隨通膨調整的生活成本補貼(COLA)、以及獲得在車廠關閉時發動罷工的權利。談判桌上的氣氛一度劍拔弩張,費恩在直播中將資方的提案輕蔑地扔進垃圾桶,這一舉動象徵著勞方決心徹底改變過去數十年來不斷妥協的被動地位。

然而,若僅將目光聚焦於薪資的百分比,便會錯失這場鬥爭真正的歷史性意涵。這場罷工的真正戰場,並不在眼前的生產線,而在於塑造未來數十年的電動車(EV)製造版圖。電池,這個看似微小的組件,正是這場巨大變革的核心。

汽車製造商們正處於一場不進則退的豪賭之中。為了追趕以特斯拉(Tesla)為首的競爭對手,並應對全球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三大巨頭已投入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全力衝刺電動車的研發與生產。但這場轉型代價高昂,不僅是技術的更迭,更是對整個生產體系的顛覆。製造電動車所需的鋰、鈷等原材料,其成本遠高於傳統內燃機(ICE)車輛;建立全新的電池工廠與生產平台,更是需要天文數字的資本支出。因此,資方反覆強調,他們必須在所有可能的環節嚴格控制成本,才能為這場昂貴的轉型提供資金,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

然而,在UAW看來,資方口中的「成本」,正是勞工們的「生計」。工會指出,三大汽車製造商在過去十年中,僅在北美地區就賺取了高達兩千五百億美元的驚人利潤。他們認為,企業完全有能力在資助未來轉型的同時,給予創造這些利潤的工人們一份公平的回報。

這場關於資金分配的辯論,很快就深入到一個更令工會憂慮的議題:工作保障。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變,正急遽地重塑汽車產業的勞動力需求。雖然安裝座椅、內飾等組裝工作變化不大,但那些圍繞著複雜的內燃機引擎與變速箱而生的崗位,正瀕臨消失的險境。根據美國國會的研究,這場轉型可能波及近十五萬個工作崗位。福特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甚至曾公開表示,製造電動車所需的勞動力將比燃油車減少40%。

汽車製造商們向工人們保證,他們會盡可能將受影響的員工轉移至新的電動車工廠。舊的引擎生產線將被逐步淘汰,而新的電池製造廠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筆者認為,問題的癥結恰恰就在這裡,這也是UAW在這場談判中,展現出高度遠見與決心的地方。

這些新建的電池工廠,絕大多數並非由汽車製造商百分之百持有並營運,而是採取與外國電池巨頭合資的模式。例如,通用汽車與韓國的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合作,福特選擇了SK On,斯泰蘭蒂斯則與三星SDI聯手。這種合資結構,為汽車製造商在勞動關係上創造了一片模糊地帶。對於UAW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合資工廠的工人,並不會自動被納入UAW與三大車廠簽訂的全國總協議(National Master Agreement)之中。

工會主席費恩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方的計畫是「逐步關閉引擎和變速箱工廠,並用低薪的電池工作永久性地取代它們。」這觸及了UAW最深層的恐懼:工會奮鬥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高薪、高福利的中產階級製造業工作,將在這場綠色轉型中被悄然侵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低薪、缺乏保障的非工會崗位。因此,UAW的鬥爭,不僅是為現有成員,更是為那些「尚未被創造出來的崗位」而戰,這是一場關乎工會未來存續的戰役。

有趣的是,情勢在罷工的壓力下出現了轉機。早在2022年12月,通用汽車與LG合資的俄亥俄州電池廠工人,就已投票決定加入UAW。而在這次罷工期間,通用汽車率先做出了重大讓步,書面同意將其電動車電池製造業務納入全國總協議的框架之下。費恩稱此為一項意義重大的勝利,它為未來電池廠工人的薪資與權益設立了新的標竿。

現在的問題是,通用汽車的讓步是否會產生連鎖效應,迫使福特和斯泰蘭蒂斯跟進?這將直接衝擊汽車製造商的成本結構。根據行業數據,一家遵循工會協議的汽車製造商,其平均每小時勞動成本約為65美元;相比之下,目前沒有工會的特斯拉,其勞動成本約為每小時45美元。若三大車廠的電池廠都必須支付工會標準的薪資,他們在與特斯拉及其他亞洲電動車製造商的成本競爭中,無疑將處於更加不利的位置。

這正是三大巨頭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不斷重申的困境:「如果我們的勞動成本如工會要求那般膨脹,我們將無法成為有競爭力的公司。」

然而,如果他們無法與UAW達成協議,持續的、不斷擴大的罷工可能會讓他們根本無法製造任何車輛。UAW的策略性罷工,精準地打擊了利潤最高的皮卡和SUV車型工廠,讓資方每日都承受著巨大的財務損失。費恩也多次警告,如果談判沒有進展,工會將毫不猶豫地「降下鐵鎚」,讓所有高利潤工廠陷入停擺。

因此,儘管這場罷工已持續數週,但它可能僅僅是UAW漫長鬥爭的開端。這場衝突的最終結果,將不僅僅決定一份勞動合約的內容。它將為美國在邁向綠色工業未來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產業競爭力、企業利潤與勞工權益這一核心議題,立下一個關鍵的判例。底特律的轉型陣痛,反映的是整個美國製造業在時代變革面前的集體焦慮與抉擇。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AW Launches Historic Strike Against All Three Detroit Automakers
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uaw-launches-historic-strike-against-all-three-detroit-automakers-f656c321

The New York Times: U.A.W. Begins Strike Against All 3 Detroit Automakers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3/09/14/business/uaw-strike-news

Reuters: UAW launches simultaneous strikes at GM, Ford and Stellanti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uaw-launches-historic-simultaneous-strikes-three-detroit-automakers-2023-09-15/

Associated Press: The UAW is striking all 3 Detroit automakers at once for the first time in its history
https://apnews.com/article/uaw-strike-shawn-fain-general-motors-ford-stellantis-e866e409b30c6cb2a1e67e35b0266e70

Bloomberg: UAW Goes on Strike Against GM, Ford, Stellantis in Historic Mov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9-15/uaw-goes-on-strike-against-gm-ford-stellantis-in-historic-move

The Guardian: UAW launches historic strike against Detroit’s ‘big three’ carmak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3/sep/15/uaw-strike-general-motors-ford-stellantis

Financial Times: UAW launches unprecedented strike against Detroit’s ‘Big Three’ carmakers
https://www.ft.com/content/1d279774-70a2-4752-b13c-c9d2f60d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