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10月27日,美國社會正努力應對一項日益加劇的內部矛盾,此矛盾的核心深植於其最龐大的人口群體—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長期以來,該世代被普遍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群體,其整體財富佔全國近半數,其中大部分以房地產形式存在。然而,這種宏觀視角遮蔽了一個更為複雜且令人不安的現實:此世代內部存在著巨大的經濟鴻溝。一方面,出生於1946年至1954年間的年長嬰兒潮世代成員,普遍掌握著可觀的資產,其中約八成擁有自己的住宅。他們受益於數十年前相對低廉的房價與後續長期的資產增值,許多人已還清抵押貸款,安居於寬敞的住宅中。近年來,「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趨勢在他們之中愈發普遍,出於對社區的情感連結以及在當前高房價環境下更換住所的財務挑戰,他們選擇繼續持有這些大型房產。這種選擇無意中對住房市場產生了連鎖反應,導致市場上大型家庭住宅的供應量持續緊縮,加劇了千禧世代(Millennials)等年輕群體在進入購房市場時所面臨的困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部分年長嬰兒潮世代成員選擇出售房產,他們也傾向於購買面積相仿的住宅而非縮小居住空間,這意味著市場上所謂的「入門級」或小型住宅的供應並未因此增加,從而未能有效緩解整體住房短缺的壓力。
與此同時,出生於1955年至1964年間的年輕嬰兒潮世代,正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其中一個驚人的趨勢是老年遊民人口的急遽增加。自1980年代以來,遊民問題再次浮現時,其主要群體多為年輕人,老年遊民相對罕見。然而,當前數據顯示,5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成年遊民總數的近三成。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於2023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揭示,加州老年遊民中,超過四成是在50歲之後首次面臨無家可歸的困境。此現象背後的驅動因素是多重的,包括喪偶或突發的醫療緊急狀況等重大生活變故,這些事件在缺乏足夠社會安全網支持的情況下,能迅速將個人推向財務崩潰的邊緣。對於依賴社會安全福利金(Social Security)的退休人員而言,福利金的增長幅度遠遠追不上急遽上漲的租金,尤其在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等地區,這一矛盾尤為突出。此外,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是那些曾從事非正規勞動(如農業移工、建築拆除等高風險低技術工作)的勞工,他們因未曾繳納足夠的社會安全稅而無法在退休後領取福利金,只能依賴每月約950美元的補充安全收入(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這筆款項在當前的居住成本下幾乎無法維持基本生活。
此一世代內部的經濟分化,可透過「世代群體效應」(Cohort Effect)的學術框架來理解,該理論主張,出生於同一時期的人們因共同經歷獨特的歷史事件與社會環境,而形塑出相似的生命歷程。年長的嬰兒潮世代在美國戰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成年,他們在1970至1980年代進入房地產市場時,房價相對較低。儘管當時利率較高,但隨後四十年間利率持續下降的趨勢,使他們能夠透過再融資來降低還款負擔,並享受房產價值的穩步增長。相較之下,年輕的嬰兒潮世代則在連續的經濟衰退中成年,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極度擁擠且價格飛漲的住房市場,同時勞動市場的准入門檻也更高。1980年代的快克古柯鹼(Crack Cocaine)流行,更對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造成了長期的社會與經濟創傷,使他們持續處於風險之中。展望未來,儘管部分市場觀察家寄望於所謂的「銀髮海嘯」(Silver Tsunami)—即嬰兒潮世代成員老去後將大量房屋釋出市場—但多數專家認為,這波房屋供應潮更可能是一股涓涓細流而非猛烈的浪潮,無法在短期內解決住房短缺問題。至2030年,所有嬰兒潮世代成員都將達到傳統退休年齡,這預計將進一步加大對醫療保健系統與社會收容服務的壓力,迫使美國社會正視一個深層次的政策挑戰:如何在一個富裕國度中,為其年邁且貧困的公民提供有尊嚴的晚年。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關於世代財富的討論往往將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 1946-1964年出生)描繪成一個同質化的、坐擁巨額資產的群體。他們掌握著全國近半的財富,成為戰後經濟繁榮的最大受益者。然而,這一宏觀標籤掩蓋了其內部一道深刻的裂痕。這道裂痕將同一個世代的人們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由已付清房貸、安享資產增值的房主構成的安逸世界;另一個則是由晚年首次面臨失業、貧困甚至無家可歸的邊緣群體構成的掙扎世界。這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差異,更是數十年來經濟政策、市場動態與社會變遷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其影響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著美國的社會結構與城市治理。
資產的堡壘:年長嬰兒潮世代與停滯的房市
嬰兒潮世代中的年長群體(約1946-1954年出生),如今大多已進入七旬,他們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基石,也是當前住房供應短缺現象的間接推手。數據顯示,這個年齡段中高達八成的人口是房屋所有者。他們在青壯年時期,即1970至1980年代,以相對可負擔的價格購入房產,並在隨後幾十年的資產升值浪潮中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如今,許多人早已擺脫了抵押貸款的束縛,坐擁著價值不菲的房產。
近年來,「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趨勢成為他們的主流選擇。這背後既有情感因素,也有現實的經濟考量。長年居住建立起的社區聯繫、鄰里關係,是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從財務角度看,出售現有住房並購置新居,不僅意味著要面對當前高昂的房價與交易成本,更可能失去既有的稅收優惠。以加州為例,其獨特的稅收制度極大程度上鼓勵了居民長期持有房產,因為只要不出售房屋,其房產稅的增長便會受到嚴格限制。這使得搬遷的動機大大降低。
這種大規模的「持有」行為,對整個住房市場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嬰兒潮世代擁有全美超過35%的大型住宅,而其中大多數家庭已無子女同住。這些本可以流向市場、滿足年輕家庭需求的房屋,卻被牢牢鎖定。這直接導致了市場庫存的嚴重不足,尤其是在千禧世代(Millennials)正值成家立業、尋求購房的黃金時期。作為一個同樣龐大的人口群體,千禧世代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房源稀少、價格高不可攀的市場,世代之間的資源錯配問題因而日益尖銳。
更為複雜的是,即使有約兩成的嬰兒潮世代選擇出售舊宅,他們也並未如預期那樣,透過「大屋換小屋」(Downsizing)來釋放市場上的大型住宅供應。相反,他們往往選擇購買面積相仿,甚至設施更為現代化的新房。這一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市場本身。近年來,建築商普遍傾向於建造更大、更昂貴的住宅,以追求更高的利潤率,而市場上優質的小型住宅或所謂的「入門級住宅」(Starter Home)供應匱乏。因此,即使年長的賣家有心縮小居住規模,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選擇。最終,他們的換房行為並未增加大型住宅的淨供應量,對緩解住房短缺的幫助微乎其微。
懸崖邊的晚年:年輕嬰兒潮世代與老年遊民危機
當媒體與公眾的目光聚焦於嬰兒潮世代的財富時,一個令人不安的危機正在城市的陰影中悄然蔓延。世代中較年輕的群體(約1955-1964年出生),正成為美國老年遊民人口中增長最快的部分。這顛覆了過去數十年來遊民問題主要集中於中青年群體的傳統認知。數據顯示,55歲及以上的人口已逼近成年遊民總數的三成,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在2023年發布的一項權威研究,為此一趨勢提供了驚人的註腳:在加州的老年遊民中,超過40%的人是在年過半百之後,才首次經歷無家可歸的困境。他們的生命軌跡並非長期處於社會邊緣,而是在晚年遭遇了無法抵禦的衝擊,最終從社會安全網的縫隙中墜落。
導致這一悲劇的因素錯綜複雜。首先是突發性的生活變故,如配偶的離世頓時使家庭收入減半,或一場重病帶來了天文數字般的醫療賬單。在一個醫療與住房成本高昂的社會,這些個人層面的不幸,能夠迅速演變成一場徹底的財務災難。
其次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結構性不足。對於依賴社會安全福利金(Social Security)度日的退休人員而言,其微薄的收入增長完全無法跟上租金的飛漲。在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這樣深受退休人士青睞、但生活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的城市,許多老年人發現自己被擠出租賃市場。更為弱勢的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那些職業生涯中主要從事非正規勞動,如農業移工、臨時建築工等工作的勞動者。由於雇主未替其繳納社會安全稅,他們在退休後不具備領取標準退休金的資格,只能申請每月約950美元的補充安全收入(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 SSI)。這筆錢在美國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足以支付一個安全的棲身之所。
最後,房地產市場的熱潮也擠壓了最底層的生存空間。過去,廉價的單人房(Single Room Occupancy, SRO)、汽車旅館等,為低收入者提供了最後的庇護所。然而,在當前火熱的市場中,這些物業的價值飛漲,業主更傾向於將其出售、改造或拆除重建為高檔公寓,從而攫取更高利潤。低成本的輔助生活中心(Assisted Living Centers)本應是承接老年人口的關鍵設施,卻因人員短缺和財務困境而面臨倒閉潮。這些機構的數量從未足以應對嬰兒潮世代龐大的人口規模,如今的萎縮更是雪上加霜。研究人員預估,僅在紐約市,到2030年,與老年遊民相關的醫療保健與收容成本就將超過4.5億美元,成為城市財政的沉重負擔。
世代群體效應:一道鴻溝的形成史
嬰兒潮世代內部如此巨大的經濟分化,並非偶然。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普遍使用「世代群體效應」(Cohort Effect)來解釋這一現象。該理論認為,同一世代的人群因在相似的生命階段經歷了共同的歷史事件與經濟環境,從而形塑了他們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與機遇。
年長的嬰兒潮世代是幸運兒。他們在美國戰後經濟的黃金時代成年,進入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勞動市場。當他們在1970至1980年代購置首套房產時,房價尚處於歷史低位。雖然當時的抵押貸款利率很高,但歷史給了他們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自那時起,利率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相較之下,年輕的嬰兒潮世代的經歷則坎坷得多。他們成年時,正值美國經濟陷入滯脹與連續衰退的泥潭。勞動市場擁擠,入門級工作難尋,而房價已經開始攀升。更具毀滅性的是,1980年代的快克古柯鹼流行病在城市社區中肆虐,對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包括長期的健康問題、犯罪記錄與社會孤立,使他們在此後的人生中始終處於高度風險之中。可以說,僅僅是晚出生了五到十年,他們面對的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住房市場和勞動市場,而這種早期的劣勢,需要花費數十年甚至一生去追趕,許多人最終未能成功。
前路展望:被高估的「銀髮海嘯」與政策的抉擇
展望未來,一些市場分析師曾提出「銀髮海嘯」(Silver Tsunami)的理論,預期隨著嬰兒潮世代成員逐漸離世或遷入護理機構,將有大量房屋被釋放到市場上,從而為年輕家庭提供充足的房源。然而,多數住房專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這一過程將是緩慢而漸進的「涓涓細流」,而非一次性的市場衝擊。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健康狀況也更好,這意味著他們待在自己家中的時間將遠超以往。房屋的轉手將在數十年間緩慢發生,無法解決當下迫在眉睫的供應危機。
到2030年,所有嬰兒潮世代成員都將達到傳統的退休年齡。這意味著對醫療保健系統、社會服務以及城市收容所的壓力只會與日俱增。拜登政府在其年度預算中曾提議撥款30億美元,專門用於解決老年遊民問題。儘管該提案在政治上未必能順利通過,但它標誌著聯邦層級首次正視此一問題的嚴重性,將其納入政策議程。
最終,嬰兒潮世代的故事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美國困境。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世代之爭,而是關於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其最脆弱公民的根本問題。當一個世代的內部經驗出現如此劇烈的斷裂時,它挑戰了社會契約的基礎。在一個號稱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年邁體弱的公民卻流離失所,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失敗,更是道義上的拷問。如何修補破損的社會安全網,如何為所有年齡層的人提供可負擔的居所,將是美國社會在未來十年中必須面對且無可迴避的嚴峻課題。
資料來源
UCSF Benioff Homelessness and Housing Initiative: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The California Statewide Study of Peopl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https://homelessness.ucsf.edu/our-impact/our-studies/california-statewide-study-people-experiencing-homelessness
The New York Times: Why Older Americans Are a Rising Share of the Homeless
https://www.nytimes.com/2023/10/27/us/homeless-seniors-older-american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Housing Market Is Locked Up by Boomers
https://www.wsj.com/real-estate/the-housing-market-is-locked-up-by-boomers-4e4210a4
Pew Research Center: The richest Boomers are worth 72 times as much as the poorest Boomers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4/19/the-richest-boomers-are-worth-72-times-as-much-as-the-poorest-boomers/
Harvard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 Housing America's Older Adults 2023
https://www.jchs.harvard.edu/housing-americas-older-adults-2023
Federal Reserv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scfindex.htm
The Economist: Why baby-boomers are not downsizing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3/05/11/why-baby-boomers-are-not-downsi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