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8月15日,在俄羅斯的一座曾用於生產德國寶馬(BMW)的汽車工廠裡,如今駛下裝配線的已是中國品牌的車輛。這一場景,是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發生劇烈重組的縮影。隨著西方國家對俄實施嚴厲制裁,以及福特、雷諾等跨國汽車巨頭大規模撤出,俄羅斯這個曾經由歐、日、韓品牌主導的龐大市場,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經濟真空。中國的汽車製造商迅速抓住了這一歷史性機遇,全面填補了西方品牌留下的空白。從改造前日產(Nissan)的經銷展廳,到其運動休旅車(SUV)出現在克里姆林宮的車隊中,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急速擴張。至2023年中期,俄羅斯最暢銷的十大汽車品牌中,已有六個來自中國。俄羅斯更在同年上半年,成為中國汽車的最大海外買家,採購額高達60億美元,此一激增的出口,也成為助推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汽車製造商此次向俄羅斯市場的挺進,其背後有著雙重的驅動邏輯。首先,是來自俄羅斯市場的「拉力」。在西方品牌集體退出後,一個規模可觀且幾乎沒有競爭的市場突然敞開大門,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擴張機會。其次,也是更具戰略性的一點,是來自中國國內市場的「推力」。隨著中國國內汽車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電動化轉型,傳統燃油車的銷量正持續下滑,導致許多專注於生產燃油車的中國品牌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對於這些在國內激烈的電動車競賽中處於劣勢的企業而言,俄羅斯市場的出現,無異於為其過剩的燃油車產能,提供了一個現成的、利潤豐厚的清銷管道。
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經濟合作,卻使參與其中的中國企業,踏入了一個充滿地緣政治與商業聲譽風險的雷區。在國際舞台上,與一個因發動侵略戰爭而遭廣泛制裁的國家進行深度商業捆綁,無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公眾形象。烏克蘭政府在2023年6月,便將在俄羅斯持續運營的中國汽車巨頭吉利(Geely)列為「戰爭贊助商」,此舉雖為象徵性,卻清晰地標示了相關企業可能面臨的道德譴責與品牌形象損害。對於那些懷有全球雄心、並試圖打入利潤豐厚的西歐市場的中國品牌而言,這一風險尤為突出。它們在俄羅斯的巨大成功,很可能成為其進入西方市場時的沉重負資產,因為西歐的消費者與政府,對支持俄羅斯的企業普遍抱持著負面觀感。因此,擺在這些中國企業面前的是一個艱難的戰略抉擇:是繼續深化在俄羅斯的短期獲利,還是為了更長遠的全球布局,而與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保持距離。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俄羅斯西部的一座現代化汽車工廠裡,裝配線曾一度為德國的BMW、美國的福特卡車和韓國的現代汽車而運轉。這裡是俄羅斯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的象徵,也是該國最重要的工業支柱之一。然而,自2022年2月莫斯科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以來,這一切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隨著西方國家實施了歷史上最為嚴厲的經濟制裁,以及跨國汽車公司出於法律、道德與供應鏈安全的考量而大規模撤離,俄羅斯龐大的汽車工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與停滯。
然而,生產線的沉寂並未持續太久。一個新的參與者—中國的汽車製造商—迅速地、全面地填補了西方品牌留下的巨大真空。這場突如其來的市場重組,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俄羅斯的產業面貌,也為正在尋求全球擴張的中國汽車工業,提供了一個充滿誘惑卻又暗藏風險的獨特機遇。
真空的形成:西方汽車工業的集體退場
在2022年戰爭爆發之前,汽車製造業是俄羅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僱用了約三十萬人,並在2020年創造了價值約420億美元的產值。數十年來,透過與雷諾(Renault)、福斯(Volkswagen)等國際巨頭設立合資工廠,俄羅斯成功地將自身打造成為世界主要的汽車生產國之一。俄羅斯消費者也早已習慣並熱衷於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市場長年由日本、韓國及歐洲品牌所主導。
然而,戰爭的爆發與隨之而來的西方制裁,對這個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產業造成了致命打擊。制裁切斷了俄羅斯獲取關鍵汽車零組件的管道,特別是如電腦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缺乏了這些核心部件,即便是仍在俄羅斯境內的工廠也無法維持生產。同時,急劇飆升的通貨膨脹與巨大的經濟不確定性,也嚴重抑制了國內的汽車消費需求。在多重壓力下,西方汽車品牌做出了幾乎一致的選擇:暫停生產、中止合作,並最終出售資產,完全退出俄羅斯市場。這場集體退場,為俄羅斯汽車市場留下了一個巨大的供給缺口。
東風的吹拂:中國品牌的全面佔領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汽車製造商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並佔領了市場。曾經懸掛著日產(Nissan)標誌的汽車經銷展廳,如今已改頭換面,銷售著來自中國的開逸(Kaiyi)汽車。俄羅斯的街道上,長安(Changan)、奇瑞(Chery)、哈弗(Haval)等中國品牌的身影日益普遍,俄羅斯消費者也從最初的陌生,迅速轉向接受。
數據清晰地勾勒出這場市場權力轉移的規模。至2023年年中,俄羅斯銷量前十的汽車品牌中,已有六席被中國品牌佔據。而在2023年的前四個月裡,俄羅斯更是一躍成為中國汽車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進口總額高達約60億美元。這股來自俄羅斯的強勁需求,也成為了推動中國在該年度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關鍵動力之一。
這場看似突然的市場擴張,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產業邏輯。—這是一場由危機和需求共同促成的完美結合—。對於深陷國際孤立的俄羅斯而言,中國汽車的到來,是防止其國內交通運輸體系陷入癱瘓的及時雨。而對於中國的汽車製造商而言,俄羅斯則解決了其自身面臨的一項迫切挑戰。
一場便利的結合:過剩產能的理想出口
近年來,中國國內的汽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電動化革命。在政府強力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與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與此同時,傳統燃油車的銷售則面臨著不斷萎縮的壓力。這使得許多在電動化轉型中步伐較慢、仍擁有大量燃油車產能的中國汽車品牌,面臨著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
正是在此時,俄羅斯市場的大門轟然敞開。由於西方的制裁,俄羅斯不僅缺乏整車供應,更失去了進口先進電動汽車與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的能力,其市場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以傳統的燃油車為主。這使得俄羅斯成為了中國過剩燃油車產能的一個近乎完美的出口目的地。一個急需汽車,一個急需市場,兩者的需求一拍即合。對於那些在國內激烈競爭中苦苦掙扎的中國品牌來說,在俄羅斯這個幾乎沒有西方競爭對手的市場上銷售汽車,無疑是一筆利潤豐厚的生意。
利潤的代價:地緣政治與品牌聲譽的風險
然而,在這場商業盛宴的背後,中國企業正承擔著巨大的、且可能具有長期影響的戰略風險。在全球多數國家都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予以譴責和制裁的背景下,與莫斯科進行深度經濟捆綁,無異於將自身置於一場地緣政治風暴的中心。
最直接的風險來自於品牌聲譽的損害。2023年6月,烏克蘭國家預防腐敗局將中國汽車巨頭吉利集團列入了「國際戰爭贊助商」的名單。儘管此舉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其產生的道德標籤效應,卻可能對吉利的全球形象造成實質性傷害。
對於像吉利這樣懷有全球雄心的企業而言,這一風險尤為致命。吉利旗下不僅擁有自主品牌,還擁有瑞典的富豪(Volvo)等西方知名品牌,其長期戰略目標是打入並立足於利潤豐厚的西歐等已開發市場。然而,它在俄羅斯市場的高調擴張,正與其全球化目標產生直接的矛盾。西歐的消費者與輿論,對任何被視為支持俄羅斯戰爭機器的企業都抱持著高度的警惕與反感。吉利在俄羅斯的成功,很可能成為其未來進入歐洲市場時,競爭對手與批評者用以攻擊它的有力武器,從而使其面臨潛在的消費抵制與政治審查。
一場具有不確定未來的機會主義聯盟
中國汽車製造商在俄羅斯的成功,是地緣政治衝突創造經濟機會的一個經典案例。它是一場建立在相互需求之上的、務實的機會主義合作。在短期內,這段關係對雙方而言都極具價值:俄羅斯獲得了維持經濟運轉所必需的工業品,中國則為其傳統汽車產業找到了寶貴的喘息空間與利潤來源,同時也深化了與莫斯科的戰略協作。
然而,從長遠來看,這段關係的穩定性充滿了疑問。俄羅斯市場的未來,與一場前景不明的戰爭以及持續的國際制裁緊密相連,其內在的政治與經濟風險極高。對於志在成為全球性企業的中國汽車品牌而言,它們必須進行一場艱難的戰略權衡:在俄羅斯市場獲取的短期利潤,是否值得以其全球品牌形象受損,以及進入更廣闊、更穩定的西方市場的機會為代價?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將決定這些企業自身的未來,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俄兩國在當前複雜國際格局下「無上限」夥伴關係的真正成色與限度。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ese carmakers find new Silk Road in sanction-hit Russia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chinese-carmakers-find-new-silk-road-sanction-hit-russia-2023-08-10/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China’s Carmakers Took Russia’s Auto Market by Storm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chinas-carmakers-took-russias-auto-market-by-storm-2882a472
Bloomberg: Russia Is Now the Biggest Buyer of Chinese Car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8-01/russia-is-now-the-biggest-buyer-of-chinese-cars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Cars Fill a Void in Russia, but Buyers Are Wary
https://www.nytimes.com/2023/04/20/business/china-russia-cars.html
National Agency on Corruption Prevention (Ukraine): NACP includes Chinese automobile giant Geely in the list of international sponsors of war
https://nazk.gov.ua/en/news/nacp-includes-chinese-automobile-giant-geely-in-the-list-of-international-sponsors-of-war/
Financial Times: Chinese carmakers steer into Russia’s barren market
https://www.ft.com/content/32049d1e-876b-4860-951c-9685a448a318
Associated Press: China’s auto sales are booming, helped by demand from Russia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auto-exports-russia-japan-8f3f89e4776e0388d1d89a24a737f5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