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介入UAP調查:從國安疑慮到科學疆域的典範轉移

五角大廈與太空總署的全力合作與資訊透明

· 權力結構-美國,太空競賽-觀測信息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9月14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布了備受矚目的「不明異常現象」(Unidentified Anomalous Phenomena, UAP)獨立研究團隊報告,並同步任命了新的UAP研究主任,此舉不僅是美國政府應對此議題的重大策略轉向,更標誌著UAP研究正式從軍事情報的迷霧,步入主流科學的殿堂。這份報告的核心精神,在於倡導以更嚴謹、系統性的科學方法與數據分析,取代過去零散的目擊紀錄與充滿雜訊的影像。報告坦率地承認,當前數據的匱乏與品質不佳,是識別UAP本質的最大障礙,並強調多數案例在經過科學檢視後,最終都能被歸因為已知的飛行器或自然現象。

然而,NASA的介入,其意義遠不止於技術層面的提升。它更深層地觸及了美國政府內部,特別是國防體系與科學社群之間長久存在的文化壁壘。前海軍F-18飛行員萊恩·葛雷夫斯(Ryan Graves)等人的證詞,揭示了飛行員在目擊並試圖上報UAP時所面臨的體制性污名與職業風險。他們所見證的,不僅僅是無法解釋的空中物體,更是一種制度性的沉默。這種沉默,源於軍方對國家安全的絕對優先,以及對未知威脅的高度敏感,卻也無形中扼殺了寶貴的初步數據與開放討論的可能。NASA的公開參與,正是對這種「污名文化」的直接挑戰,旨在建立一個更具公信力、更少偏見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管道,讓科學的好奇心能夠在不損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下,自由地探索未知。

從政策分析的角度觀之,此次NASA的佈局,可視為白宮試圖平衡國防部(DOD)與情報界在UAP議題上的主導權,並藉由引入一個非軍事、以開放研究為宗旨的機構,來回應國會與公眾對於資訊透明日益增長的壓力。五角大廈轄下的「全領域異常現象解析辦公室」(AARO)雖掌握著最敏感的軍事數據,但其保密天性與主要任務—識別潛在敵對威脅—使其難以承擔起向公眾進行科學普及的角色。NASA的定位,恰好填補了此一空缺,它利用其全球性的科學聲譽與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將UAP議題「去神秘化」,引導公眾輿論從外星生物的揣測,轉向對航空安全、大氣科學乃至地緣政治威脅的理性探討。報告雖明確指出「尚無證據表明UAP源自外星」,並視其為「最後的假說」,但此舉實際上是為更務實的調查鋪平道路,因為那些無法被輕易解釋的少數案例,其背後最令人擔憂的可能性,或許並非來自遙遠的星系,而是潛在對手在先進航空技術上的突破。這場由NASA領航的科學探索,終將考驗美國政府跨部門協作的效率,以及在資訊公開與國防機密之間,尋求微妙平衡的政治智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夜幕籠罩著無垠的海洋,座艙罩外是深邃的星空,對於一名海軍飛行員而言,這是孤獨與專注的時刻。然而,當一個無法識別的光點,以違反物理定律的姿態劃過雷達螢幕時,那份熟悉的平靜便會瞬間被一種更為原始的情感所取代—困惑,以及一絲不安。前美國海軍F-18飛行員萊恩·葛雷夫斯(Ryan Graves)在國會聽證會上描述的,正是這樣一種超現實的經歷:「我們立即認為那是一個雷達錯誤,但當你以為是錯誤的東西,最終被證實為現實時,那種感覺幾乎更令人不安。」

葛雷夫斯與他的同袍們所經歷的,不再是孤立的軼事或坊間傳說。2023年9月14日,華盛頓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種不同以往的嚴肅氣氛。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這個曾將人類送上月球、將探測器派往太陽系邊緣的機構,正式發布了一份長達36頁的獨立研究報告,主題正是長期以來被視為禁忌的「不明異常現象」(UAP)。這份報告的發布,以及NASA署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親自宣布任命新的UAP研究主任,無疑是向世界宣告:探索這片未知領域的任務,已從軍事掩護下的情報蒐集,轉向公開、透明的科學探究。這是一次深刻的典範轉移,其背後交織著國家安全的深層焦慮、體制文化的巨大慣性,以及對科學精神最根本的回歸。

數據的貧瘠與科學的承諾:NASA報告的核心

「天哪,老兄。哇!」

「那到底是什麼鬼東西,上帝?」

影片中,海軍飛行員的驚呼,伴隨著儀器鎖定的一個模糊光點,成為了近年來UAP議題最具代表性的畫面。然而,正如官方敘述者所解釋的,政府官員僅憑現有數據,對這個神秘光點的推斷極其有限:根據其離海面的高度與可能的移動速度,它或許在隨風漂流;它比周圍的海洋更亮,意味著它的溫度可能比海水更低,且未使用傳統的推進系統。它或許不是一艘太空船,但正因為數據如此稀少,它成為了一個標準的UAP—一個無法被識別的異常現象。

NASA的報告,正是對此類「數據困境」的正面回應。報告坦承,目前絕大多數UAP目擊事件都缺乏足夠高品質、經過校準的數據來支持任何確切的科學結論。許多廣為流傳的影像,往往來自軍用飛機的感測器。「這些影像通常很模糊,很難分辨,」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有時只是一個球形物體,在影片中以極快的速度一閃而過。」報告中引用了一個在南亞拍攝的案例,官方最終判定那可能只是一架商用飛機,但影片的壓縮處理在物體周圍產生了拖影,低劣的畫質使其難以被立即識別。

問題的根源在於,現有的高階感測器—無論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氣象雷達,還是NASA自身的地球觀測衛星—其設計初衷並非為了主動搜尋這些異常物體。「目前沒有一個任務是主動去尋找這些東西的,」NASA官員解釋道,「現在的情況是,操作這些工具的人員看到了他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們過去沒有途徑去報告,但現在開始有了,我們也開始看到這些資訊流入。」

為此,NASA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其龐大的科學體系與技術資產,系統性地應用於UAP研究。報告建議利用現有的地球觀測衛星,以更全面的方式掃描天空,並運用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技術,從海量的數據中篩選出潛在的異常信號。這代表著一種根本性的方法論轉變:從被動接收零散的、情境不明的目擊報告,轉向主動、持續且標準化的數據採集。這項承諾的核心,是將UAP從一個充滿臆測與陰謀論的領域,轉化為一個可以被嚴謹測量、分析與驗證的科學課題。NASA的介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一套被全球科學界所信賴的遊戲規則。

機構的壁壘與文化的污名:五角大廈的困境

在NASA高調宣布其科學路線圖的同時,另一個更為龐大且隱秘的機構—美國國防部早已在這片迷霧中摸索多年。五角大廈設立的「全領域異常現象解析辦公室」(AARO),是目前美國政府內部鑑定UAP的主要執行單位。然而,AARO的運作卻始終面臨著雙重困境:數據的保密性與文化的封閉性。

AARO所能接觸的數據,大多來自最先進的軍事偵察平台,這些資訊本身就帶有高度機敏性,難以與NASA、聯邦航空總署(FAA)乃至商業機構進行無縫共享。「過去,人們並未考慮建立這樣的資訊共享方式,因為這根本不在他們的雷達上,」一位熟悉跨部門協作的官員表示,「但現在,像NASA和國防部這樣的機構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正試圖加強合作,以便政府能有一個集中的地方來審視這些資料。」

但比技術壁壘更難逾越的,是根植於軍事與情報體系內的文化壁壘。長久以來,公開談論UAP或不明飛行物(UFO)一直是一種禁忌。正如影片中所提及的,「因為流行文化中對UFO的刻板印象,許多人覺得如果他們站出來談論自己所見,會在某些方面對他們造成傷害。」對於一名職業軍人,特別是身負重任的飛行員而言,報告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可能被視為判斷力失常、壓力過大甚至精神不穩的表現,這對其職業生涯無疑是巨大的風險。

萊恩·葛雷夫斯的證詞,便是這種「污名文化」最沉痛的註腳。他和他的中隊成員多年來頻繁目擊UAP,但體制內卻缺乏一個安全、正式且受重視的匯報管道。這種沉默的螺旋,不僅讓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數據流失,更使得決策者無法準確評估問題的嚴重性。NASA署長尼爾森在記者會上引用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宇宙如此浩瀚,以至於我難以理解它有多大,我相信其中存在生命嗎?我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他也迅速將話題拉回科學的軌道,強調NASA的報告並未發現任何UAP具有外星起源的證據,並認為這應是「最後的假說」。

NASA的策略,正是在於利用其科學公信力,來稀釋甚至消除這種社會性與體制性的污名。「我們需要將這個議題帶入科學領域,」報告的參與者強調,「讓它成為一個我們可以擺脫爭議、進行日常、平凡探討的科學話題。」當NASA這樣一個備受尊敬的機構,投入其智力資源與聲譽來研究UAP時,它向所有潛在的目擊者—無論是軍方飛行員、民航機師還是民間天文愛好者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你們的觀察是有價值的,你們的報告將被嚴肅對待。這或許是NASA介入此議題後,能帶來的最立竿見影的改變。

地緣政治的幽靈:國安視角下的UAP

儘管NASA的報告極力將公眾的注意力引導至科學探索與航空安全,但在華盛頓的權力走廊深處,UAP議題的核心驅動力,始終是那份揮之不去的國家安全焦慮。當排除了儀器故障、自然現象與已知人造物體後,那些仍然無法解釋的少數「硬核」案例,其背後最令人不安的假設並非來自外星,而是來自地球上的潛在對手。

從軍事專家的角度解讀,部分UAP所展現的飛行特徵—例如遠超現役戰機的極端速度、缺乏可見的推進系統、無聲飛行以及瞬間改變方向的能力若被證實為人造技術,將意味著某個國家在航空航太領域取得了顛覆性的突破。這不僅對美國的軍事霸權構成直接挑戰,更意味著其本土防空體系存在著巨大的、此前未被察覺的漏洞。

因此,AARO的首要任務,並非滿足公眾的好奇心,而是回答一個極其尖銳的問題:這些異常現象,是否是中、俄等國部署在美國敏感軍事設施周邊的革命性偵察或作戰平台?這種可能性,解釋了為何近年來UAP目擊報告頻繁發生在海軍航母戰鬥群的訓練空域或核設施上空。這也解釋了為何國防部在此議題上始終保持高度戒備與保密,因為承認領空被未知技術任意穿行,無異於承認一次重大的國防失能。

在此背景下,NASA的加入,可以被視為一項精巧的政策操作。它允許美國政府在不洩露敏感軍事情報的前提下,公開承認並應對UAP問題。NASA可以利用其非軍事的身份,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全球數據收集網絡,與各國的太空機構及科學組織合作,從一個更宏觀的、非對抗性的視角來研究此類現象。這不僅有助於釐清自然現象與潛在技術威脅之間的界線,也能在外交層面上,為可能的國際對話與規則制定,預留空間。

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尋找理性的航道

NASA任命UAP研究主任,並發布其綱領性的研究報告,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折。長久以來,圍繞著不明飛行物的討論,總是在大眾的狂熱與官方的沉默這兩個極端之間擺盪。如今,科學的理性之光,終於穿透了厚重的迷霧。

「NASA備受尊敬,他們擁有卓越的智庫,能夠為這個問題投入大量的智力資源,」葛雷夫斯在評論NASA的角色時說道,「所以我認為他們加入戰局,對於提升透明度和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來說,應該是一次重大的勝利。」

然而,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如何在國家安全的保密需求與科學研究的開放精神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整合來自軍事、民航、科研等多個領域的異質數據;如何運用AI等新興技術,在浩如煙海的資訊中辨識出真正的異常。這些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考驗美國政府跨部門治理能力的政策難題。

最終,對UAP的探索,或許並非一場尋找「外星人」的獵奇之旅。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與希望。它迫使我們正視自身感測技術的局限,反思地緣政治的猜忌鏈,並最終回歸到科學最本質的驅動力——那份面對未知時,純粹而無畏的好奇心。無論答案最終指向何方—是未知的自然現象、是競爭對手的秘密武器,還是某種遠超我們當前理解的存在—這趟由NASA領航的旅程,都將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並重新定義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資料來源

NASA: NASA Releases Unidentified Anomalous Phenomena Independent Study Report
https://www.nasa.gov/news-release/nasa-releases-unidentified-anomalous-phenomena-independent-study-report/

Reuters: NASA, in UAP report, urges more systematic data collection on UFOs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space/nasa-experts-set-release-findings-long-awaited-ufo-study-2023-09-14/

The New York Times: NASA Gets Serious About UFOs
https://www.nytimes.com/2023/09/14/science/nasa-ufo-uap-report.html

Associated Press: NASA’s new UFO chief says agency will use science to examine mysterious objects
https://apnews.com/article/nasa-ufo-uap-report-science-a534351332ed195744853e5e485e927d

The Guardian: Nasa says it will use new scientific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UFO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3/sep/14/nasa-ufo-report-uap-unidentified-anomalous-phenomena

BBC News: UFOs: Nasa vows to bring 'scientific rigour' to study of UAP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6813897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ial UAP Page of the All-domain Anomaly Resolution Office (AARO)
https://www.aaro.m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