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進入2020年盛夏,隨著各國陸續嘗試從新冠疫情引發的封鎖中重啟經濟,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關鍵先行指標,正呈現出觸底反彈的跡象,為市場帶來一絲審慎的樂觀。PMI作為一項衡量製造業活動擴張或收縮的即時性指標,因其發布速度快於官方GDP數據,長期以來被各國央行與經濟學家視為判斷經濟走向的「金絲雀」。然而,在這場由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的、史無前例的經濟衰退中,過度依賴這項傳統指標,可能導致對真實經濟狀況的嚴重誤判。
2020年上半年的PMI數據,存在著兩個可能扭曲真實圖像的結構性盲點。首先,是其對小型企業的系統性忽視。PMI的數據來源於對企業採購經理的問卷調查,但由於填報問卷需要投入額外的人力與時間,大型企業的回應率遠高於中小型企業。然而,此次疫情引發的封鎖措施,衝擊最為劇烈的恰恰是那些「夫妻店」、餐廳、自由業者等小型經濟單位。ADP的數據顯示,規模小於500人的企業,其裁員比例顯著高於大公司。因此,一份主要反映大型企業狀況的PMI,即便數據有所回升,也可能掩蓋了經濟毛細血管處,仍在持續惡化的大量失業與倒閉潮。
其次,是全球數據中的「中國不同步」效應。全球製造業PMI是各國數據的加權平均,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其權重舉足輕重。由於中國經歷疫情衝擊與復甦的時間線,領先全球其他地區數月之久,當前全球PMI的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的強勁復甦所拉動的。這就造成了一種數據上的假象:一份看似全球同步回穩的指標,實質上是「中國的復甦」與「歐美仍在經歷的深度衰退」兩者加總的結果,這反而可能沖淡了西方世界所面臨經濟困境的真實嚴重性。
在這場特殊的危機中,傳統的經濟數據可能已無法完全反映其通常的意涵。決策者若僅憑PMI這類宏觀指標的表面改善而感到安心,恐將錯過為經濟體中最脆弱部分提供精準支持的關鍵窗口。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筆尖劃過2020年的上半年,它記錄下的,將是城市街道的空曠、機場大廳的寂靜,以及全球經濟活動一瞬間近乎停擺的震撼景象。在這場由新冠病毒引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中,每一個冰冷的統計數字背後,都對應著無數個體與家庭被徹底打亂的生活。此刻,當我們試圖從這場風暴中探尋前路時,經濟學家、投資者與各國政府,都正緊盯著一系列複雜的圖表與數據,希望能從中找到經濟復甦的蛛絲馬跡。
在這些數據中,最受矚目的先行者之一,便是「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這份每月發布的報告,被譽為經濟的「晴雨表」,長期以來,它總能比官方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提早數月預警經濟的轉向。然而,作為一名長年觀察數據如何形塑、有時甚至誤導政策決策的獨立撰稿人,我認為,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中,我們必須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這些我們曾經無比信賴的指標。
PMI的圖表上,那條代表全球製造業活動的曲線,在經歷了二月以來的斷崖式下跌後,近來似乎正趨於平緩,甚至微微抬頭,顯示「收縮的速度正在放緩」。然而,在這條看似帶來希望的曲線背後,可能隱藏著被平均數所掩蓋的、更為複雜且痛苦的經濟現實。這場危機的獨特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考驗著我們用以理解世界的傳統工具。
經濟的「偵察兵」—PMI的信譽與角色
要理解PMI的局限性,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它的價值所在。PMI並非一份全面的經濟普查,而更像是一份來自經濟前線的「偵察報告」。數據的來源,是全球數千家企業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採購經理。
採購經理在一家公司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他們負責採購生產所需的一切原料與服務,因此,他們對公司的新訂單數量、生產計畫、庫存水平乃至招聘意願,都有著最直觀的感受。PMI的編制機構,正是透過對他們進行月度問卷調查,詢問諸如「與上個月相比,貴公司的產出是更高、不變,還是更低?」等一系列問題,並將答案量化(高於=1,不變=0.5,低於=0),最終加權平均,得出一個介於0到100之間的指數。
50,是這份指數的榮枯分界線。指數高於50,意味著製造業活動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意味著收縮。
PMI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速度」。在經濟瞬息萬變的時期,政府要發布一份精確的官方GDP數據,往往需要數月的時間進行統計與核算。而PMI提供的,則是一種近乎即時的快照。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大衰退」時,PMI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當年,歐元區的PMI指數在11月就已跌破50大關,發出了經濟收縮的明確預警。而官方的GDP數據,直到大約三個月後,才確認了同樣的趨勢。這次成功的預測,鞏固了PMI作為可靠先行指標的聲譽,使其成為全球各國央行在制定利率等貨幣政策時,所倚重的重要參考。
數據的盲點—被遺忘的小微企業
然而,PMI這套在傳統商業周期中行之有效的偵察系統,在面對2020年這場由「封鎖」驅動的特殊衰退時,其固有的盲點便暴露無遺。
第一個,也是最致命的盲點,在於其樣本的代表性。PMI的問卷調查,雖然力求廣泛,但其性質決定了它更容易被大型、有組織的企業所回應。填寫一份詳盡的調查問卷,需要投入專門的人力與時間,這對於一家擁有完善部門結構的大公司而言,或許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對於一家人手緊張的「夫妻店」、一間本地餐廳,或是一位獨立的自由工作者而言,這卻是一種難以負擔的奢侈。
問題在於,此次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其衝擊路徑與傳統的金融危機或需求衰退,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它是一場由政府強制命令所引發的、針對特定行業的「物理性停擺」。受創最深的,恰恰是那些需要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服務業,以及那些現金流脆弱、抗風險能力最弱的小微企業。
根據美國薪資處理公司ADP的數據,在今年春季的停工潮中,員工少於500人的公司,流失了疫情前約18.4%的勞動力;而規模更大的公司,這一比例為16.6%。這個數據雖然差異不大,卻也從側面印證了小型企業在危機中更為脆弱的處境。
因此,一份主要反映大型製造業企業狀況的PMI指數,即便顯示收縮趨緩,也可能完全錯過了經濟中最痛苦的部分。它就像一架在高空飛行的偵察機,能夠看清大部隊的動向,卻無法捕捉到地面上那些被戰火夷為平地的村莊的慘狀。當決策者依據這份高空偵察報告來制定救援計畫時,最需要援助的群體,反而可能因為沒有出現在數據地圖上,而被遺忘。
全球的假象—不同步的復甦
PMI的第二個盲點,在於其「全球」標籤的誤導性。全球製造業PMI,並非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是將中國、美國、歐元區、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數據,進行加權平均後的產物。在一個各國經濟周期相對同步的世界裡,這個總體指標尚能反映大致趨勢。但在2020年,它卻製造了一種數據上的海市蜃樓。
關鍵的扭曲變量,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在PMI指數中的權重無可比擬。同時,中國經歷疫情的時間線,也與世界其他地區完全不同。當新冠疫情在今年一月至三月重創中國經濟時,歐美世界尚處於相對正常的狀態。而當歐美在三月下旬開始陷入大規模封鎖時,中國已經開始逐步解封,並走上了復甦的軌道。
因此,我們在年中看到的全球PMI指數,實際上是一個極具誤導性的「混合體」。它混合了「正在強勁復甦的中國」和「仍在深度衰退中掙扎的歐美」。中國的強勁反彈,在很大程度上拉高了全球的平均數,從而掩蓋了西方世界經濟停擺的真實嚴重性。
這就導致了一個危險的局面:一位歐洲或美國的決策者,如果僅僅看著全球PMI的曲線,他可能會得出「全球經濟正在同步觸底反彈」的結論,從而對本國的經濟困境產生誤判,甚至可能過早地放鬆財政支持與貨幣刺激政策。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將全球數據去平均化、深入分析各個區域的異質性,遠比關注一個單一的、看似全面的全球指標,來得更為重要。
在數據迷霧中航行
2020年的這場全球危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教訓,其中之一,便是對數據的謙卑。它提醒我們,所有經濟指標,都只是對複雜現實的一種簡化與抽象。它們是地圖,而非領土本身。當現實的地形發生了劇烈的、前所未有的改變時,我們需要質疑的,或許正是地圖的準確性。
PMI指數,在過去以及未來,無疑仍將是我們觀察經濟的重要工具。但此次疫情的經歷,應當促使我們在使用它時,更加謹慎。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在捕捉小微企業困境時的不足,警惕全球平均數可能帶來的誤導。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意味著在依賴這些高速、宏觀的數據制定戰略方向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來自底層的、更具顆粒度的資訊。這可能包括來自小企業協會的調查、對特定行業的深度訪談,甚至是對失業數據進行更細緻的結構性分析。
我們正航行在一片充滿未知與迷霧的水域。高空的偵察報告固然重要,但此刻,我們或許更需要俯下身,傾聽來自甲板之下、那些最接近風浪的聲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這艘承載著億萬人生計的經濟巨輪,能夠安全地駛過這場歷史性的風暴。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the Global Economy’s Go-To Indicator Is Flashing Mixed Signal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why-the-global-economys-go-to-indicator-is-flashing-mixed-signals/8573C6AC-9F7E-4B07-85AF-6A2C296123A1
IHS Markit: Global Manufacturing PMI signals softer downturn as China reports renewed growth
https://www.pmi.spglobal.com/Public/Home/PressRelease/3f7e28972f5747659105d1a216cb0316
Reuters: 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 eases in June, but outlook grim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lobal-economy-manufacturing-idUSKBN2423M2
Bloomberg: Charting the Global Economy: Factory Outlook Is Starting to Improv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7-01/charting-the-global-economy-factory-outlook-is-starting-to-improve
The New York Times: A ‘Major Shock’ to the World’s Smallest Businesse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3/business/small-businesses-coronavirus.html
The Economist: The world economy is now collapsing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0/04/16/the-world-economy-is-now-collapsing
Financial Times: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from coronavirus crisis may not be V-shaped
https://www.ft.com/content/0cda6264-8f31-11ea-9e12-0d4655dbd4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