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藥價的制度性迷宮:解析藥品福利管理(PBM)的角色與爭議

回扣機制如何扭曲藥品定價體系

· 藥物與毒品,醫學,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2月,一場由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召開的藥價聽證會,將全球最大幾家製藥公司的執行長推至國會質詢的聚光燈下,再次引爆了社會對美國處方藥價格高昂的強烈不滿。與一般消費品直觀的「生產—零售—購買」供應鏈不同,美國的處方藥定價體系是一個異常複雜、充滿不透明中間環節的迷宮。分析普遍認為,正是此一系統的複雜性本身,成為了藥價為終端患者持續攀升的制度性溫床。在這條扭曲的價值鏈中,所有參與者—從製藥商、保險公司、批發商到一個被稱為「藥品福利管理者」(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的關鍵中間人—都被指控為問題的一部分。

在此體系的核心,扮演著爭議性角色的,正是PBM。這些機構作為保險公司、大型企業雇主及政府機構的代理人,其主要職責是透過與製藥公司談判,為其客戶壓低藥品採購成本。然而,其採用的核心工具—一種被稱為「回扣」(Rebate)的機制—卻引發了巨大的道德與經濟爭議。PBM透過其龐大的客戶網絡,要求製藥公司為其藥品支付高額回扣,作為交換,PBM會將該藥品置於保險計畫「藥品目錄」(Formulary)中更有利的位置,從而降低患者的自付費用(Copay),增加藥品銷量。製藥公司聲稱,為了支付PBM日益增長的回扣要求,同時維持自身利潤,他們被迫不斷提高藥品的「標示價格」(List Price)。

這種運作模式的最終結果,是藥品的「標示價格」與保險公司實際支付的「淨價」(Net Price)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而患者的經濟負擔,卻往往與虛高的「標示價格」直接掛鉤。無論是自付額、共同保險(Coinsurance)比例,還是年度自付額上限(Deductible),其計算基礎通常都是未經回扣折扣的標示價格。這意味著,即便保險公司的實際藥品成本因回扣而降低,患者在藥房櫃檯的自付費用卻可能不降反升。對於沒有保險、或參加高自付額保險計畫的患者而言,他們甚至可能需要承擔全部的標示價格。這個被商業機密所籠罩、缺乏透明度的回扣系統,已成為理解美國醫療成本危機,以及任何潛在改革方案都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國會山莊的質詢與一個「失靈的系統」

2019年2月26日,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一場氣氛嚴峻的聽證會正在進行。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議員們,正對默克(Merck)、輝瑞(Pfizer)等七家全球頂級製藥公司的執行長,就其產品在美國市場令人咋舌的價格,進行輪番質詢。默克公司執行長甘迺迪·佛雷澤(Kenneth Frazier)在證詞中表示:「在這個失靈的系統中,如果你以一個較低的標示價格將產品推向市場,你在財務上會受到懲罰,且無法獲得市場接納,因為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因更高的標示價格而獲利。」

佛雷澤的這番話,直指美國處方藥定價體系的核心矛盾。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商品的定價邏輯是線性的:一件在藥店貨架上銷售的飲料,其供應鏈清晰可見—製造商生產、零售商上架、消費者付款。然而,一旦走到藥房的處方藥櫃檯之後,這套簡單的邏輯便徹底失效。處方藥的資金流與藥品流,被一張由製造商、批發商、藥局、保險公司,以及一個隱身幕後卻權力巨大的中間人—藥品福利管理者(PBM)—所共同編織的複雜網絡所取代。

這張網絡的複雜與不透明,被廣泛認為是導致美國患者承擔全球最高昂藥價的結構性原因。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聲稱自己在為降低醫療成本而努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藥價的持續飛漲。要理解這一悖論,就必須深入剖析這個系統中,最為關鍵也最具爭議性的角色:PBM。

權力巨大的中間人—藥品福利管理者(PBM)的角色

藥品福利管理者(PBM)是一種特殊的第三方管理機構。他們並不研發、製造或配送藥品,但卻對美國超過2.6億人的處方藥獲取與支付方式,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PBM的主要客戶是保險公司、大型企業雇主,以及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等政府項目。他們的核心業務,是為這些客戶管理處方藥福利計畫,其最主要的工作目標,是控制藥品支出。

PBM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工具,是建立「藥品目錄」(Formulary)。這是一份由保險計畫所覆蓋的藥品清單,通常被劃分為不同的層級(Tier)。藥品所在的層級,直接決定了患者需要支付的自付費用(Copay)高低。通常情況下,處於最高層級(Tier 1)的藥品,患者自付額最低;而處於較低層級或未被納入目錄的藥品,患者則需支付高昂的自付額,甚至是藥品的全額標示價格。

為了將藥品納入目錄,並爭取到更有利的層級位置,製藥公司必須向PBM支付巨額的「回扣」(Rebate)。PBM憑藉其所代表的龐大患者群體,擁有巨大的市場談判能力。美國最大的三家PBM—CVS Caremark、Express Scripts與OptumRx—控制了接近80%的市場份額,這使得任何一家製藥公司都無法忽視其在藥品目錄上的位置。因為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他們更傾向於選擇自付費用最低的藥物,這直接關係到藥品的最終銷量與市場份額。於是,一場圍繞著回扣金額與目錄位置的激烈談判,在製藥商與PBM之間持續上演。

「回扣牆」下的價格扭曲

正是這種以回扣為核心的談判機制,製造了美國藥價體系中最為弔詭的現象。製藥公司公開指責,是PBM對回扣的無盡索求,迫使他們不得不持續推高藥品的「標示價格」(List Price)。

這個邏輯鏈條如下:假設一款新藥的研發與生產成本,加上合理利潤,使其公允的市場價格為50美元。但是,為了讓這款藥進入PBM的藥品目錄並獲得較好的層級,PBM可能要求製藥公司支付高達售價40%的回扣。為了在支付這筆回扣後,仍能確保50美元的淨收入,製藥公司就必須將藥品的標示價格設定在近100美元。這個為了容納回扣空間而被大幅抬高的標示價格,在業內被稱為「回扣牆」(The Rebate Wall)。

禮來公司(Eli Lilly)的胰島素產品優泌樂(Humalog)的價格走勢,是此一現象的典型例證。在過去二十年間,優泌樂的標示價格增長了超過1100%,然而禮來公司公布的圖表顯示,在支付了所有回扣與折扣後,其從每筆銷售中獲得的「淨價」(Net Price),卻在同期內呈現下降趨勢。這意味著,標示價格與淨價之間的巨大差額,大部分以回扣的形式,流向了PBM及其客戶(保險公司)。如默克公司CEO在聽證會上所言,一個低標示價格的藥品,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向PBM支付回扣,將很難進入藥品目錄,最終導致銷量慘敗。整個系統的激勵機制,似乎都在懲罰低定價,而獎勵高標示價格與高回扣。

PBM與保險公司的辯護—降低整體保費?

面對來自製藥公司與政界的猛烈批評,PBM及其代表的保險行業,也提出了一套自洽的辯護邏輯。CVS Caremark的執行副總裁德里卡·萊斯(Derica Rice)在一次公開聲明中表示:「我們的工作是與雇主、工會和政府項目合作,以確保當他們的成員到達藥房櫃檯時,能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藥品。」

PBM堅稱,他們向製藥公司收取的巨額回扣,並非為了中飽私囊,而是將大部分返還給了他們的客戶—保險公司與雇主。保險公司繼而利用這筆返款,來降低所有參保人的健康保險月費(Premium)。根據這套邏輯,回扣機制雖然沒有直接降低患者在藥房支付的單次藥價,卻透過壓低保險公司的總體藥品採購成本,為整個保險池中的所有成員,維持了相對較低的保費水平。

這場爭論的焦點,實則是對「降低成本」這一概念的不同定義。製藥公司與患者權益組織關注的是單個藥品的交易價格,而PBM與保險公司則強調其在控制整體醫療保健支出中的作用。然而,這種模式的內在矛盾在於—它透過一種「劫富濟貧」的方式運作,即向實際需要使用昂貴藥品的少數重症患者,收取基於高標示價格的自付費用,來補貼整個參保群體較低的月費。這引發了一個根本性的倫理問題:一個健康的社會,是否應該讓最需要醫療資源的病患,來為整個醫療融資體系的運轉,承擔不成比例的經濟重負?

患者的困境—為系統的不透明買單

無論這場關於標示價格與淨價的爭論如何複雜,其最終的承擔者,始終是站在藥房櫃檯前,等待取藥的患者。整個系統最為不公之處在於,患者的自付費用(包括定額的Copay、按比例的Coinsurance,以及在達到年度上限前的Deductible),其計算基礎往往是虛高的標示價格,而非保險公司實際支付的淨價。

這意味著,一個標示價格為500美元,但淨價僅為250美元的藥品,如果患者的共同保險比例是20%,他們需要支付的費用是100美元(500美元的20%),而非50美元(250美元的20%)。對於那些沒有醫療保險,或參加了高自付額健康計畫(HDHP)的數千萬美國人而言,情況則更為糟糕,他們可能需要獨自承擔全部500美元的標示價格。

更為關鍵的是,關於回扣的具體數據,始終被製藥公司與PBM以「商業機密」為由,秘而不宣。外界無從得知,對於同一款藥品,不同的保險計畫究竟支付了多少回扣,PBM又從中獲取了多少利潤。這種制度性的不透明,使得系統中的各方都能輕易地將藥價高昂的責任推卸給對方,而患者則成為了最終的犧牲品。顯然,若不對PBM的角色進行根本性的監管改革,並強制推行藥價的全面透明化,美國藥價的沉痾將難以根除。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Drug company CEOs get grilled by senators on high prices
https://apnews.com/article/north-america-health-care-costs-us-news-ap-top-news-business-804143a5951842b1842a174f7626c9d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g Pharma and Middlemen Point Fingers on Drug Prices
https://www.wsj.com/articles/drug-ceos-face-senate-grilling-over-high-prices-11551186002

Kaiser Health News (KHN): Behind The Bipartisan Anger At Drug Companies: A Look At The Rebate Blame Game
https://kffhealthnews.org/news/behind-the-bipartisan-anger-at-drug-companies-a-look-at-the-rebate-blame-game/

The New York Times: Drug Prices Are Too High? Everyone in the System Is Getting a Cut.
https://www.nytimes.com/2019/02/26/health/drug-prices-congress.html

Health Affairs: 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 Rebates, And The Drug-Pricing Debate: A Primer
https://www.healthaffairs.org/do/10.1377/hpb20190226.91136/full/

Politico: 'You're not being straight with us': Senators from both parties hammer drug execs
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9/02/26/drug-prices-hearing-pharma-1188331

Financial Times: Drugmakers blame ‘middlemen’ for high US healthcare costs
https://www.ft.com/content/a272e27c-39fa-11e9-b856-5404d521e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