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11月13日,Google證實其計劃於2020年推出支票帳戶,為科技巨擘進軍傳統金融領域的趨勢再添一筆關鍵註腳。此舉不僅是單純的業務擴張,更是一場深刻的權力轉移。從蘋果(Apple)發行信用卡、Facebook(現為Meta)試圖推動其全球數位貨幣Libra,到Google規劃中的支票帳戶服務,科技產業正以其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數據處理能力,系統性地滲透傳統銀行業的核心腹地。這些科技巨頭的動機並非僅止於金融服務本身的手續費或利息,其更深層的戰略目標在於「數據」。當Google或Apple為用戶處理一筆支付時,它們不僅完成了一筆交易,更獲取了消費者的購買品項、地點、時間與消費頻率等極其寶貴的個人數據。這些資訊對於其廣告業務的精準投放,乃至於整個商業生態系的價值鏈,具有無法估量的戰略意義。
科技企業宣稱能為金融服務帶來創新與普惠性。Apple承諾其信用卡免除繁瑣費用,並提供即時現金回饋,其支付應用程式中的圖表化分析工具,亦旨在幫助用戶更直觀地管理個人財務。而備受爭議的Libra計畫,則標榜能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全球數十億無法享受傳統銀行服務的人口提供更低廉、更快捷的跨境支付方案。然而,這些美好願景的背後,是日益加劇的市場壟斷、數據隱私與系統性風險隱憂。美國聯準會前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便曾對Libra提出警告,認為以Facebook的全球用戶規模,該貨幣一旦發行,將立即具備「系統重要性」,可能對全球金融穩定構成威脅。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的預測數據更凸顯了這些平台的巨大潛力:預計至2020年,Google Pay的全球用戶數將達1億,而Apple Pay更可能觸及2.27億。這種規模的用戶轉移,不僅挑戰著傳統銀行的生存空間,更引發了監管機構對於反壟斷的高度警覺。美國多個監管機構已針對Google、Apple及Facebook等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其向金融領域的擴張,無疑將使這些審查更為嚴苛。最終,這場變革的核心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信任。民眾是否願意將其最敏感的財務數據,託付給這些已然掌握其社交、搜尋與位置資訊的科技巨人?這不僅是一場商業模式的競逐,更是一場關乎未來數據主權與個人隱私的深層博弈。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數位浪潮席捲過零售、媒體與通訊等產業後,它的下一個目標,似乎已悄然鎖定了那座最古老、也最堅固的堡壘:銀行體系。科技巨擘們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連接用戶與金融機構的橋樑,它們正親自下場,試圖重塑金錢的流動方式,以及我們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從Apple的信用卡、Facebook的全球貨幣藍圖,到Google的支票帳戶計畫,這一切都不僅是產品線的延伸,而是一場精心佈局的權力轉移,其核心是對數據的絕對掌控,以及對未來用戶生態的終極定義。
數據:矽谷的「新石油」與金融的「最後疆界」
傳統銀行業的運作模式,建立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利差,以及各類中間業務的手續費之上。然而,對於矽谷的科技巨頭而言,金融服務的利潤本身或許並非首要目標。它們真正覬覦的,是潛藏在每一筆交易背後,那無比龐大且極具價值的數據金礦。
當一位消費者使用Apple Pay在咖啡店購買一杯拿鐵時,Apple不僅促成了一筆支付,更精準地記錄下消費者的地理位置、消費時間、商品偏好,以及可能的消費頻率。這些看似零散的資訊,在經過匯總與分析後,將勾勒出一幅極其清晰的個人畫像。這幅畫像對於廣告商而言,是實現精準行銷的聖杯;對於科技平台自身而言,則是完善其生態系、增強用戶黏性的關鍵。它們深知,掌握了用戶的消費數據,就等於掌握了通往其生活各個層面的鑰匙。
這正是科技公司與傳統銀行的根本區別。銀行處理交易,是為了完成金融服務;科技公司處理交易,是為了獲取用戶洞察。Facebook最初僅是連結朋友的社交網絡,而後演變為分享家庭照片的平台,如今,用戶可以在其旗下Instagram、WhatsApp等應用程式中購物、通訊。Amazon則從一個線上書店,擴張為萬物皆可賣的電商巨頭,並進一步生產智慧音箱、製作原創影視內容。這些企業的成功路徑,皆是從一個核心功能出發,不斷向外圍擴展,將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其服務半徑之內。金融,正是這幅宏大版圖上,那片最誘人、也最具挑戰的「最後疆界」。
創新的承諾與普惠金融的願景
當然,科技巨擘在叩關金融大門時,高舉的是「創新」與「普惠」的旗幟。它們宣稱,憑藉其先進的技術與友善的用戶體驗,能夠解決傳統銀行業長期存在的諸多痛點。
Apple Card的推出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它承諾徹底消除年費、跨國交易手續費、逾期罰款等各類繁雜費用,並提供每日即時的現金回饋。其內建於iPhone錢包應用程式的消費分析工具,以清晰的圖表幫助用戶追蹤支出,培養更健康的理財習慣。這一切設計,都旨在顛覆傳統信用卡那種充滿隱藏條款與複雜規則的陳舊形象,以簡潔、透明的方式吸引年輕世代的消費者。
而Facebook所支持的Libra協會,其願景則更為宏大。該計畫宣稱,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創建一個全球性的、低成本的支付網絡,從而為世界上數十億無法獲得傳統銀行服務的人口(unbanked/underbanked)提供金融賦權。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跨境匯款手續費高昂且流程緩慢,Libra希望能夠像發送一則訊息一樣,讓人們可以即時、低廉地完成全球資金轉移。這個理想化的藍圖,描繪了一個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金融體系。
Google同樣表示,其支票帳戶計畫將與花旗集團(Citigroup)及史丹佛聯邦信用合作社(Stanford Federal Credit Union)等傳統金融機構合作,Google負責提供前端的用戶工具與分析功能,而後端的金融基礎設施與合規監管,則仍由這些經驗豐富的合作夥伴承擔。此舉旨在向外界傳達一個訊息:科技公司並非要完全取代銀行,而是希望透過合作,為用戶帶來更便捷、更智慧的金融體驗。
監管的紅線:系統性風險與反壟斷的雙重壓力
然而,科技巨擘們所描繪的美好前景,卻在監管機構眼中引發了深層次的憂慮。這份憂慮主要來自兩個層面:系統性風險與市場壟斷。
「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在Facebook的Libra計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Facebook在全球擁有超過二十億的用戶基礎,這意味著Libra一旦成功推出,其規模將瞬間超越許多國家的法定貨幣。美國聯準會前主席傑洛姆・鮑爾(Jerome Powell)在國會聽證會上明確表示,一個由單一企業主導、可能觸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貨幣體系,將立刻具備「系統重要性」(systemically important)。其在支付清算、金融穩定乃至於貨幣政策傳導等方面,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測的巨大風險。一旦該系統出現漏洞或營運失敗,其衝擊波將迅速擴散至全球金融市場。此外,對於洗錢防制(AML)與打擊資恐融資(CFT)的監管,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這些來自全球各國政府與央行的強烈質疑,導致Visa、Mastercard、PayPal等最初的合作夥伴相繼退出,為Libra的前景蒙上厚重陰影。
另一方面,「市場壟斷」則是監管機構對所有科技巨頭的共同擔憂。事實上,在它們進軍金融領域之前,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及多州總檢察長,早已對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在搜尋、社交、電商等領域的主導地位展開了反壟斷調查。監管者擔心,這些平台可能會利用其在核心業務上的市場力量,不公平地打壓金融領域的競爭對手。例如,它們是否會在自家的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商店中,給予自家金融產品優先待遇?它們是否會利用從其他業務線獲取的龐大用戶數據,來建立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當科技巨擘將其「贏者全拿」的商業模式複製到金融領域時,是否會扼殺創新,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這些都是反壟斷調查中日益尖銳的核心問題。
信任的考驗:當個人數據成為最終的貨幣
在監管壓力之外,科技巨擘還必須面對來自公眾的信任考驗。近年來,從Facebook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數據洩露醜聞,到層出不窮的個人隱私爭議,大眾對於將個人資訊託付給科技公司的戒心已然升高。
金融數據,無疑是所有個人數據中最為敏感的一環。它不僅僅是消費紀錄,更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收入水平、資產狀況、信用歷史,甚至是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雖然有略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願意信任Google和Apple處理他們的財務事務,但Facebook所獲得的信任度則明顯較低。這反映出公眾對於不同平台的品牌形象與過往紀錄,有著截然不同的觀感。
許多用戶已經開始警惕科技公司對其地理位置和照片等資訊的過度取用。而當被要求交出更為私密的金融數據時,這種猶豫自然會更加強烈。科技公司必須證明,它們有能力、也有意願,以最高標準來保護用戶的金融隱私。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安全保障問題,更涉及到企業倫理與數據治理的核心原則。用戶需要確信,他們的財務數據不會被濫用於廣告投放,不會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分享給第三方,更不會成為演算法決策下,導致其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依據。
在這場信任的競逐中,數據的價值與風險,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當科技巨擘將金融服務整合進其龐大的生態系時,它們手中的數據權力將進一步集中。最終,這場變革的走向,將不僅取決於技術的先進程度或商業模式的巧妙設計,更取決於整個社會如何在便利性與隱私權、在創新與穩定之間,做出艱難的權衡與抉擇。這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博弈,我們每一個人,既是這場變革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其潛在的代價承擔者。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oogle to Offer Checking Accounts in Big Push Into Finance
https://www.wsj.com/articles/google-to-offer-checking-accounts-in-big-push-into-finance-11573612202
Reuters: Google checking account push draws lawmaker scrutiny on data, competition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lphabet-google-banking/google-checking-account-push-draws-lawmaker-scrutiny-on-data-competition-idUSKBN1XO28E/
Bloomberg: Why Big Tech Is Coming for Your Bank Accoun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11-20/why-big-tech-is-coming-for-your-bank-account-quicktake
Financial Times: Big tech’s ambitions in finance are a systemic threat
https://www.ft.com/content/eb7c4d5a-ed45-11e9-ad1e-4367d8281195
TechCrunch: Google is launching a checking account for consumers next year
https://techcrunch.com/2019/11/13/google-is-launching-a-checking-account-for-consumers-next-year/
The Verge: Fed chairman says Facebook’s Libra poses ‘serious concerns’ and can’t move forward yet
https://www.theverge.com/2019/7/10/20688943/facebook-libra-cryptocurrency-jerome-powell-federal-reserve-hearing-serious-concerns
PYMNTS.com: Juniper: Google Pay Users To Hit 100M In 2020
https://www.pymnts.com/digital-payments/2019/juniper-google-pay-users-to-hit-100m-i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