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四大節慶-比利時根特節

將城市的鑰匙交給人民:一場持續十日的城市狂想曲

· 觀光-活動祭典,精選推薦,觀光-文化古城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商場的電扶梯,以一種恆定的、不帶任何情感的速率,將人群向上或向下輸送。我們站在這條移動的階梯上,彼此擦肩,卻互不相識。我們的目光,通常都望向前方,望向那些被精心陳列的、等待我們去消費的商品。這個流動的過程,是平滑、高效且絕對安全的,但它也是被動的、被預設的、缺乏任何驚喜的。這是現代城市空間,為我們所設計的、最常見的移動模式。

Section image

比利時根特節(Gentse Feesten),成千上萬的人,同樣在流動,但他們的流動,卻是混亂、有機、充滿了即興與碰撞的。他們不是在被輸送,而是在「佔領」。他們佔領了古老的廣場、哥德式教堂前的石板路、運河兩岸的堤壩,以及城市中每一個可以被利用的角落。他們的流動,沒有預設的方向,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尋找下一個能夠觸動他們靈魂的音符、下一個能夠讓他們開懷大笑的默劇、或下一個能夠與他們共飲一杯啤酒的陌生人。

這強烈的對比,讓Lia 陷入了良久的思索。我們是否,早已習慣了被現代城市空間所「控制」,而忘記了,做為城市的主人,我們本應擁有「定義」與「翻轉」這些空間的權利?一場節慶,究竟應該是一場由上而下、被精心管理的「觀光活動」,還是一場由下而上、將城市的鑰匙,暫時交還給人民的「文化解放」?比利時的根特節,這場歐洲最大、也最狂野的城市嘉年華,便以其長達十日的、不眠不休的姿態,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最響亮,也最值得我們深思的答案。

Section image

歷史與起源—從管理的工具,到反叛的舞台

在為今日比利時根特節那股包羅萬象、充滿了自由主義精神的藝術洪流所傾倒之前,Lia 必須先潛入歷史的深水區,去打撈那段關於其身份認同的、充滿了階級掙扎與文化反叛的曲折故事。因為根特節的靈魂,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像一座光譜,一端,是來自官方的、試圖維護秩序的「管理主義」;而另一端,則是來自民間的、渴望掙脫束縛的「自由意志」。這兩股力量的百年拉扯,最終,才形塑了它今日那獨一無二的、既混亂又迷人的樣貌。

Section image

中世紀的喧囂與資產階級的秩序

讓我們將目光,先投向那遙遠的中世紀吧。彼時的根特,是歐洲最富庶、也最桀驁不馴的城市之一。它以羊毛紡織與布料貿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城中林立的行會大樓與宏偉的鐘樓,無聲地,炫耀著這座城市的經濟實力。然而,財富,也滋養了反叛的性格。根特的市民,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城市經濟命脈的強大行會,從不輕易向任何外部的權威低頭—無論是法蘭德斯伯爵,還是勃艮第公爵—。

在這樣一座充滿了驕傲與活力的城市裡,節慶,自然是其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時的慶典,多半與宗教節日或行會的年度集會緊密相連。你可以想像,在某個主保聖人的紀念日,整個城市的鐘樓,會同時被敲響。行會的成員們,會穿上他們最華麗的服飾,高舉著繡有行業徽章的旗幟,在城中遊行。那是一場秩序井然的、展現集體榮譽與社會階階的盛會。

然而,官方的慶典之外,總有屬於民間的、更混亂也更具生命力的狂歡。在那些被允許的短暫時刻裡,底層的民眾,會以酒精、戲謔與歌舞,來顛覆日常的秩序。這兩種節慶的傳統,共同構成了根特節最古老的基因。

Section image

時間,快轉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齒輪,開始在歐洲大陸上,轟然轉動。根特,成為了比利時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林立的煙囪,取代了昔日的行會旗幟。1843年,在一個新興的、信奉秩序與效率的資產階級市政府的主導下,第一屆「現代版」的根特節,正式誕生了。

這一次,節慶的目的,變得非常明確。它不再是宗教的獻祭,也不是行會的炫耀,而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管理工具」。市政府,將原本散落在城市各處、時間不一的鄰里慶典,統一整合到七月的一個星期裡。他們的目的,是為那些在紡織廠裡,辛苦勞作了一整年的工人們,提供一個可以被集中管理的、釋放壓力的假期,以免他們在平日,惹是生非。這場節慶,被設計得井井有條:有固定的市集、有官方組織的音樂會、有馬戲團的表演。它熱鬧、安全,卻也有些乏味。它像一位精明的工廠主,在給予工人短暫假期的同時,也牢牢地,掌握著假期的遙控器。

Section image

1969年的溫柔革命:藝術奪權

在之後的一百年間,根特節,便大致維持著這樣一種「市民同樂」的、略帶保守色彩的樣貌。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一股來自全球的、追求自由與反叛的思潮,如颶風般,席捲而來。而根特,這座骨子裡,就流淌著反叛血液的城市,自然不會缺席。

故事的轉捩點,發生在1969年的夏天。彼時的根特節,依然由官方主導,主要的活動,都集中在城市的幾個主要劇院與音樂廳裡,需要購票入場。而街頭,則相對冷清。一群以本地民謠歌手、雕塑家華特·德·布克(Walter De Buck)為首的、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的年輕藝術家與社運份子,對此,感到極度不滿。

他們認為,藝術,不應該被關在殿堂裡;節慶,更不應該是中產階級的專利。它應該是免費的、開放的、屬於所有市民的。於是,他們發起了一場溫柔的、卻影響深遠的「文化政變」。在沒有向任何官方機構申請許可的情況下,他們在根特最具有勞工階級傳統的「星期五市集廣場(Vrijdagmarkt)」,用啤酒箱與舊木板,搭建起了一個極其簡陋的、未經許可的舞台。

你可以想像,那幅充滿了六零年代嬉皮精神的畫面:華特·德·布克,抱著一把吉他,坐在那個搖搖欲墜的舞台上,用粗獷的、充滿了根特方言的嗓音,唱著那些關於城市歷史、關於底層人民生活的民謠。他的朋友們,則在台下,向路過的市民,免費分發啤酒與食物。沒有華麗的燈光,沒有精良的音響,只有最真誠的音樂,與最直接的分享。

Section image

這場小小的、非法的演出,像一顆被投入平靜湖面的石頭,激起了巨大的漣漪。它喚醒了根特市民心中,那早已沉睡的、關於「公共空間」的自主權意識。越來越多的人,被這股自由的、草根的氛圍所吸引,聚集到這個小小的舞台周圍。官方,對此,束手無策。他們無法,也不敢,去驅散這群以藝術為名,和平佔領廣場的人們。

在之後的幾年裡,這場「佔領」行動,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獨立藝術家、劇團、音樂人,受到華特·德·布克的感召,開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自發地,設立起自己的「野生舞台」。他們不需要官方的批准,也不需要商業的贊助。他們唯一的,就是與市民,直接分享他們的藝術。

Section image

於是,根特節的靈魂,在這場溫柔的革命中,被徹底地,重新定義了。它從一場「被給予」的節慶,變成了一場「被奪回」的節慶。權力,從市政府的辦公室,重新回到了藝術家與市民的手中。而那種自由、多元、略帶無政府主義色彩的、充滿了創造性能量的精神,也從此,深植於根特節的DNA之中,再也無法被抹去。

一座持續燃燒十日的藝術發電廠

當歷史的伏筆,被深埋在城市的肌理之中,現實的篇章,便以一種更盛大、更不羈、也更令人目眩神迷的方式,在每年七月,那十個不眠的晝夜裡,激情上演。如果說第一幕是理解這座城市的叛逆靈魂,那麼這一幕,便是要帶你親身走入這座被徹底解放的、巨大的藝術發電廠,去感受那股足以讓靈魂都為之顫抖的、創造力的電流。

Section image

序曲:暴風雨前的寧靜,城市屏息以待

節慶開始的前一天,是根特一年之中,最奇異、也最迷人的時刻。白天的城市,依然維持著日常的秩序,電車,照常在軌道上運行;市民,照常在超市裡購物。然而,空氣中,卻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巨大的寧靜與張力。在城市的每一個廣場、每一條運河畔、每一個不起眼的街角,你都可以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為那即將到來的「混亂」,進行著最後的、有條不紊的準備。數十座大小不一的舞台,正在被搭建起來;成百上千個啤酒龍頭,正在被安裝測試;一公里又一公里的電纜,像巨大的神經網絡,將城市的各個角落,串連起來。這是一座即將進入「超載」模式的發電廠,在按下啟動鈕之前,最後一次,深呼吸。

Section image

白日的小調前奏:當每一條街道,都變成一座舞台

當節慶的第一個音符,在某個舞台上被奏響,整座城市,便瞬間,從日常的模式,切換到了「狂歡」的模式。白天的根特節,像一個巨大而溫暖的萬花筒,充滿了陽光、家庭與無盡的驚奇。

Section image

你可以在聖巴夫大教堂(Saint Bavo's Cathedral)前的廣場上,欣賞到最傳統的、充滿佛蘭德斯風情的民俗舞蹈與銅管樂隊表演。空氣中,飄散著比利時鬆餅那溫暖的、混雜著奶油與糖粉的甜香。而在不遠處的公園裡,國際知名的「米拉米羅(Miramiro)」街頭藝術節,則會為你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你會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藝高超的雜技演員,在沒有任何安全網的情況下,進行著驚心動魄的高空表演;你會遇到,一些穿著奇裝異服的默劇演員,用誇張的、充滿喜感的肢體語言,與你進行無聲的互動;你甚至可能,會被邀請,參與到某個大型的、充滿創意的、你完全搞不清楚規則的集體遊戲之中。

Section image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裡,更是一座被徹底解放的、沒有圍牆的遊樂園。有專門為他們設立的、可以盡情塗鴉、進行手作工創的親子工作坊;有上演著可愛偶戲的兒童劇團。他們可以在鋪滿了軟墊的廣場上,盡情地奔跑、打滾,而不用擔心,會被父母,以「公共場所,請保持安靜」的理由所訓斥。因為在此刻,整座城市,都在以最大的善意,擁抱著喧鬧與失序。

Section image

黃昏的詠嘆調:在運河畔,與全世界的音樂相遇

當夕陽,將根特那些古老的、哥德式的行會大樓的尖頂,染上一層溫柔的金色時,節慶的氣氛,也開始悄然轉變。白日的喧鬧,逐漸沉澱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舒緩、更浪漫、也更具異國情調的氛圍。

Section image

此刻,最迷人的地方,無疑是那條貫穿了城市心臟的萊厄河(Leie),以及其兩岸,那被稱為「香草河岸(Graslei)」與「穀物河岸(Korenlei)」的堤壩。數百盞燈火,會將那些中世紀的建築倒影,投射在粼粼的波光之上。而就在這片夢幻般的背景之中,以演奏世界音樂而聞名的「Pole Pole」舞台,便會開始它每日的吟唱。

Section image

你可以坐在河岸的石階上,手中,拿著一杯本地釀造的、帶著獨特藥草香氣的Gruut啤酒,耳邊,傳來的,可能是來自巴西的、充滿了熱帶風情的巴薩諾瓦;也可能是來自塞內加爾的、節奏感強烈的非洲鼓樂;甚至是來自印度的、悠遠而神秘的西塔琴聲。音樂,在此刻,成為了一種超越了語言與國界的通用語,將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膚色的人們,溫柔地,連結在了一起。

Section image

午夜的協奏曲:當整座城市,都變成一座舞池

而當午夜的鐘聲敲響,根特節,才會真正地,展現出其最狂野、最熾熱、也最沒有極限的一面。整座城市,會變成一座巨大而滾燙的、正在發生的城市舞池。白日裡,那些看似無關的、散落在城市各處的舞台,此刻,都將自己的音量,開到了最大。

Section image

在星期五市集廣場,那片曾點燃了革命星火的土地上,最硬核的搖滾樂隊,正在用穿透耳膜的吉他riff,引發著台下上萬人,最原始的Pogo衝撞。而在不遠處的另一個廣場上,來自柏林的DJ,則用充滿未來感的、極簡的電子舞曲,引導著另一群人,進入一種更內在的、如同宗教儀式般的、迷幻的舞動。

Section image

你行走在不同舞台之間的、被人群擠得水洩不通的巷弄裡,會感覺自己,正穿梭在一個巨大生命體的、無數條彼此交錯的血管之中。上一秒,你的左耳,還殘留著爵士樂的即興薩克斯風;下一秒,你的右耳,已經被重低音的貝斯,所徹底佔領。空氣中,瀰漫著汗水、啤酒、荷爾蒙與自由的氣味。你會看到,許多人,就這樣,隨意地,坐在教堂的台階上,分享著一支菸,與一個剛剛認識了五分鐘的、來自另一個國度的陌生人,暢談著人生與理想。

Section image

在這十日的午夜裡,根特,是一座沒有歧視、沒有偏見、沒有階級的烏托邦。它以藝術與音樂為名,邀請所有疲憊的、孤獨的、渴望連結的靈魂,加入這場盛大的、集體的、匿名的狂歡。它在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實踐著它那不成文的、卻早已深入骨髓的節慶憲法:這座城市,屬於人民。

Section image

一場有組織的、美麗的無政府

當那場持續了十日十夜的狂歡,在我反覆播放的紀錄影像中,逐漸回歸寂靜,我看到的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關於「城市治理」與「文化生產」的、充滿了辯證智慧的範本。根特節,以其看似「失控」的、充滿了無政府主義色彩的外表,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秩序」。那是一種建立在「信任」與「賦權」基礎之上的、有組織的、美麗的「無政府狀態」。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值得所有現代城市管理者,深入研究的、關於「如何釋放城市創造力」的深刻哲學。

Section image

理論中的比利時根特節,無疑是對理論中「奇觀化(Spectacularization)」模式的一次徹底顛覆,一個不被常理所束縛,超越真理,創造神蹟的古城慶典。是的,在這十天裡,根特,這座古老的城市,的確被重新包裝成了一座吸引著上百萬遊客的「觀光奇觀」。然而,這個「奇觀」的創造者,並非是某個強大的、來自外部的商業集團,或是某個擁有絕對權威的市政府部門。這個奇觀,是由數百個獨立的、小型的、以藝術家與社運份子為核心的文化組織,以及成千上萬名根特市民,共同「由下而上」地、如珊瑚礁般,有機地、甚至有些混亂地,堆疊起來的。

Section image

根特市政府,在這場盛典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場地管理員」與「基礎設施提供者」,而非一位事必躬親的「總導演」。他們負責封鎖街道、提供電力、處理垃圾、維持最基本的安全秩序。但他們將最核心的、關於「內容創作」的權力,幾乎完全地,下放給了那些最了解藝術、也最了解這座城市的民間組織與獨立藝術家。這種「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正是根特節能夠保持如此驚人的「多樣性」與「活力」的根本原因。它確保了,永遠會有最大膽的、最前衛的、甚至最不討好觀眾的實驗性藝術,能夠在這場盛典中,找到一個可以被展示的角落。

Section image

而這種以「藝術家為本」、「市民為主體」的治理邏輯,也讓根特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永續與責任觀光(Sustainable / Responsible Tourism)」的典範。這場節慶,其最核心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創造觀光收入」,而是「支持本地藝術生態」與「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質」。大部分的表演,都是免費的。藝術家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政府的文化補助、現場觀眾的自由捐獻,以及啤酒銷售的部分抽成。這種模式,確保了節慶的文化屬性,永遠高於其商業屬性。它避免了,為了追求更高的門票收入,而犧牲藝術的實驗性與前衛性。它在經濟效益、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之間,達成了一種強而有力,卻又無比珍貴的平衡。

Section image

在根特,孩子們不是被父母「帶去」參加節慶的。他們是「生活」在節慶之中的。在這十天裡,他們所熟悉的、日常的城市空間,會被徹底地「魔法化」。昨天還是嚴肅的法院前廣場,今天,變成了一個充滿了奇異裝置的戶外劇場;昨天還是只能安靜行走的公園草地,今天,變成了一個可以盡情翻滾、觀看馬戲的樂園。

Section image

影像中,一個父親,正鼓勵自己那有些靦腆的小女兒,去和一位踩著高蹺的、表情滑稽的巨人,進行互動。女孩的眼中,充滿了好奇與一絲膽怯,但當那位「巨人」,溫柔地,向她鞠躬時,女孩的臉上,綻放出了一個無比燦爛的、充滿信任的笑容。那一刻,這個孩子,學到的,是一堂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教給她的、關於「藝術與生活」的功課。她學到了,城市,不只是一個由鋼筋水泥所構成的、充滿了規則與禁忌的功能性空間。城市,也可以是一個充滿了想像力、可以被隨時改造、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巨大的「遊樂場」。這種從童年起,就植入靈魂深處的、對「公共空間所有權」的認知,將會伴隨她一生,讓她長大後,也成為一個敢於質疑、敢於創造、敢於將城市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積極的公民。

Section image

和鳴的喧嘩,與歌聲的單薄

當Lia 將思緒,從根特那片由數十個舞台,共同奏響的、充滿了複調之美的城市交響樂中抽離,我的耳邊,彷彿響起了我們自己土地上,那些越來越響亮,卻也越來越單調的旋律。根特節,以其近乎混亂的多樣性,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壯麗的悠久和鳴。那是由搖滾、爵士、民謠、戲劇、馬戲……由成千上萬個獨立的、自由的靈魂,共同發出的、有時甚至有些刺耳,卻無比真實、無比充滿生命力的喧嘩。

Section image

而我們,卻似乎越來越滿足於,指揮我們的城市,去齊唱一首一場歌聲。我們的大型音樂祭,逐漸簡化為幾種最流行的、最具有商業價值的音樂類型;我們的「文創」園區,販賣著幾乎一模一樣的、缺乏想像力的商品;我們的節慶,越來越像一場場被精心計算過的、追求最大公約數的商業展演。我們似乎,越來越害怕那種來自民間的、無法被精確預測的、充滿了雜音的「和鳴」,而寧願選擇一種更安全、更高效,卻也更單薄、更缺乏靈魂的「獨唱」。

Section image

我們,敢將鑰匙交出去嗎?

然而,根特的市民與治理者,以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充滿勇氣的文化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面清澈的、卻也無比尖銳的鏡子。

它迫使我們去反思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信任」我們自己的人民與藝術家?
又或者:我們自己的「群眾」與「藝術家」,是否真的值得政府與我們「信任」?

我們是否,也擁有那份勇氣,敢於將我們那些日益被商業邏輯所佔據的、僵化的公共空間—哪怕只是在一年中的某個短暫時刻—的「鑰匙」,暫時地,交還給那些最具有創造力、也最熱愛這片土地的靈魂?我們是否願意相信,真正的文化活力,從來都不是被「規劃」出來的,而是被「解放」出來的?

在我們投入更多的預算,去建造更多華麗的、堪稱自由的文化活動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學會,如何,為那些早已存在於民間的、充滿生命力的創造火花,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燃燒的、不受干預的空間。這,或許才是通往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城市」的、最艱難,卻也最誠實的道路。

這篇文章是Lia 為了根特節花費大量心力執筆而成,是屬於根特的,是屬於根特那煦暖且守序的張狂。許多讀者都希望Lia 能夠用比利時根特節的成功來對比台灣國旅某件慶典,某件以愛與和平、自由與人權的活動,某件對於台灣社會與人文發展最大的傷害(xx草原)。但Lia 不忍為根特抹上任何的汙染,請容許這份留給美好的溫柔。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學術文獻 (Academic Sources):

Decavele, J. (Ed.). (1990). Gent, apologie van een rebelse stad: een geschiedenis van de stad Gent. Mercatorfonds. (A key historical work on Ghent as a "rebellious city").

De Buck, W. (1979). De Gentse Feesten: een alternatieve geschiedenis. Masereelfonds.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by its key revivalist, Walter De Buck).

Richards, G., & Wilson, J. (2004).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on city image: Rotterdam,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2001. Urban Studies, 41(10), 1931-1951.

Quinn, B. (2005). Arts festivals and the city. Urban Studies, 42(5-6), 927-943.

Van der Borg, J., & Russo, A. P. (2005). The Impacts of Cultur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ies.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Urban Research.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Blackwell. (Discusses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public space in urban life).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Blackwell. (His theories on urbanism and capital are relevant to how festivals are shaped).

Debord, G. (1967).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Buchet-Chastel. (The foundational text for the theory of "Spectacularization").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Basic Books. (Discuss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ttracting artists and creatives to a city).

Landry, C.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Earthscan. (Provides frameworks for fostering urban creativity).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Random House. (A classic text on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c, mixed-use urban spaces).

Borrup, T. (2006). The Creative Community Builder's Handbook. Fieldstone Alliance. (Focuses on grassroots, community-based cultural development).

Stevenson, D. (2003).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s. Routledge.

Hughes, G. (1999). Urban revitalization: The use of arts and culture.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1(4), 18-35.

Mommaas, H. (2004).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Urban Studies, 41(3), 507-532.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Gentse Feesten Official Website: The primary source for the official program, practical information, and news about the festival.https://www.gentsefeesten.be/

Visit Gent - Ghent Festivities: The official tourism portal for the City of Ghent,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visitors.https://visit.gent.be/en/calendar/ghent-festivities

Flanders Arts Institute - Gentse Feesten: An overview from the region's arts institute, often providing a deeper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text.https://www.flandersartsinstitute.be/

Miramiro - International Street Theatre Festival: The official site for one of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Gentse Feesten, showcasing the street art program.https://www.miramiro.be/

Pole Pole Festival: The official website for the popular world music stage at the Graslei and Korenlei during the festival.https://www.polepol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