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經濟信號:美國期中選舉前夕的通膨壓力與就業榮景

個人感受與總體數據脫鉤,選民情緒如何左右政局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2022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即將到來之際,美國經濟向選民呈現出一幅極度矛盾的、近乎精神分裂的圖景。一方面,從傳統的宏觀經濟指標來看,勞動市場表現異常強勁:失業率盤旋在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點,職位空缺數量遠高於求職人數,這些數據描繪出一個勞動力稀缺、就業機會充足的繁榮景象。然而,另一方面,美國家庭的實際感受卻是截然相反的痛苦與焦慮。高達8%以上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是四十多年來最為嚴峻的通貨膨脹,它如同一種無形的稅收,系統性地侵蝕著民眾的薪資購買力。從超市貨架上的食品到加油站的油價,日常生活的成本壓力,讓絕大多數美國人感受到經濟狀況正在惡化,而非改善。這種總體數據與個人感受之間的巨大鴻溝,構成了本次選舉最核心的政治張力,也讓經濟議題成為決定國會控制權歸屬的首要戰場。

面對選民的普遍不滿,民主、共和兩黨提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歸因論述,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政治歸咎戰。共和黨將通膨的矛頭,直指拜登政府上台後所推動的大規模財政支出,特別是價值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計畫》。他們主張,這種「失控的支出」向經濟體系注入了過多資金,人為地刺激了總需求,在供給未能跟上的情況下,必然導致物價飛漲。與此相對,執政的民主黨則強調,通膨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其根源在於外部因素。他們列舉了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中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引發的國際能源與糧食價格飆漲等原因,並同時批評大型企業利用市場混亂的時機進行「價格欺詐」,獲取超額利潤。事實上,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的通膨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兩黨的論述都只觸及了問題的部分面向。然而,在選戰的喧囂中,複雜的經濟學分析,往往難以敵過簡單而有力的政治口號。

在這場數據與感受的拉鋸戰中,最終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往往是後者。根據密西根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22年,美國民眾對經濟的悲觀程度,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深重的時候。這一指標的歷史性低點,清晰地反映了通膨對社會心理的巨大衝擊。歷史數據表明,在任總統所屬的政黨,幾乎總是在消費者信心低迷的時期,在期中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敗。因為對於選民而言,全國失業率的抽象數字,遠不如他們每次在收銀台前結帳時所感受到的具體壓力來得真實。儘管勞動市場的強勁,為拜登政府提供了一套用以辯護的正面數據,但當《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預期美國將在未來一年內陷入衰退時,這種悲觀的預期與民眾的切身感受相互印證,形成了一股對執政黨極為不利的政治逆風。選舉最終成為一場全民公決,議題是「哪一個政黨更有能力解決你感受到的經濟痛苦?」,而答案將直接決定未來兩年美國的政治走向。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一個國家的政治生命中,數字與感受之間的距離,往往是衡量執政者成敗的最殘酷標尺。2022年秋季的美國,正處於這樣一個分裂的時刻。當官方的經濟報告以近乎完美的數據-創紀錄的低失業率與大量的就業機會-試圖講述一個從疫情中強勁復甦的故事時,絕大多數美國家庭的廚房餐桌上,卻在上演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關於帳單與焦慮的故事。這不是一個統計學上的悖論,而是一個深刻的政治現實,它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期中選舉,將是一場圍繞著「體感經濟」的全民審判。

繁榮的數據與痛苦的現實

若僅從勞動市場的數據來看,拜登政府有充分的理由為其經濟成績感到自豪。截至2022年10月,美國的失業率僅為3.7%,徘徊在50年來的歷史低位。勞工統計局的「職位空缺與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報告顯示,全國有超過一千萬個職位空缺,幾乎是每一位失業者對應著兩個工作機會。這種緊張的勞動力市場,賦予了勞動者數十年來未有的議價能力,名目薪資的增長也確實顯著。在一個正常的經濟周期中,這樣一份成績單,足以成為任何執政黨在選舉中最強有力的政治資產。

然而,2022年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時期。一個名為「通貨膨脹」的經濟惡魔,正在吞噬著這份繁榮的果實。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所衡量的通膨率,在當年夏季一度突破9%,達到了自1980年代初「大滯脹」時代以來的最高點。這意味著,儘管許多人的薪水數字有所增加,但其購買力實際上卻在縮水。當根據通膨進行調整後,美國民眾的實質平均時薪呈現出負增長。

這種購買力的下降,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食品價格的漲幅尤為驚人,雞蛋、牛奶、麵包等基本生活物資的價格標籤不斷攀升,讓每一次超市購物都成為一次令人沮喪的體驗。與此同時,汽油價格的劇烈波動也持續牽動著民眾的神經。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全國平均汽油價格一度飆升至歷史性的每加侖5美元以上。雖然在選舉前夕價格有所回落,但其高度的不確定性,已在數億開車通勤的美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是這種無處不在、日復一日的成本壓力,完全覆蓋了勞動市場數據所帶來的正面消息,塑造了選民對經濟的總體負面觀感。

一場無可避免的政治歸咎戰

在民主政治的競技場中,經濟困境必然會演變成一場激烈的歸咎遊戲。對於在野的共和黨而言,通膨是攻擊執政黨最完美的武器。他們的論述核心,是將矛頭指向拜登政府上任初期通過的1.9兆美元《美國救援計畫》。共和黨人認為,這項旨在緩解疫情衝擊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向經濟體系中注入了遠超其吸收能力的過剩需求,導致「過多的金錢追逐過少的商品」,從而點燃了通膨的烈火。在他們的競選廣告中,「拜登的通膨」、「失控的支出」成為了反覆出現的關鍵詞,試圖在選民心中建立起「民主黨政策 = 物價上漲」的直接連結。

面對攻擊,民主黨則奮力辯駁,試圖將通膨描繪成一個由其無法控制的全球性因素所引發的「公地悲劇」。他們強調,疫情本身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從港口擁堵到晶片短缺,都使得商品的生產與運輸成本大幅上升。而普丁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則直接引爆了全球能源與糧食市場的危機。此外,民主黨也試圖將部分責任轉移至大企業身上,指責石油公司等行業巨頭利用市場混亂之機,進行價格欺詐以謀取暴利。在為自身政策辯護時,民主黨強調其後續推出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和《降低通膨法案》,才是旨在修復供應鏈、降低處方藥與能源成本的長期解決方案。

客觀而言,這場通膨危機的成因極為複雜,融合了需求拉動(財政刺激)、成本推動(供應鏈與戰爭)以及預期心理等多重因素。兩黨的論述都選擇性地放大了對自身有利的部分。但對於在生活成本壓力下掙扎的普通選民而言,他們更關心的不是原因的辯論,而是痛苦的現實以及誰能提供有效的解方。

幕後的調控者:聯準會的兩難

在這場政治與經濟的風暴中心,還有一位沉默但最具影響力的參與者-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控制通膨是其核心法定職責之一。在意識到通膨並非如其初期判斷的那樣「暫時」後,聯準會在2022年開啟了自1980年代以來最為迅猛的貨幣緊縮周期。透過連續、大幅度的提升聯邦基金利率,聯準會意圖為過熱的經濟降溫,藉由提高借貸成本來抑制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給物價帶來下行壓力。

然而,這劑猛藥卻有著嚴重的副作用。利率的急劇上升,直接打擊了對利率敏感的房地產市場,也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並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更重要的是,歷史經驗表明,如此激進的緊縮政策,極有可能以引發經濟衰退為代價。這使得拜登政府陷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它需要聯準會採取行動來抑制選民最痛恨的通膨;另一方面,聯準會的行動卻又在不斷增加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而一場發生在選舉年或次年的經濟衰退,對任何執政黨而言都將是政治上的災難。正如《華爾街日報》對經濟學家的調查所顯示,市場對未來一年內發生衰退的預期,已成為主流共識。

情緒的決定性力量

最終,決定選舉走向的,並非CPI或失業率的具體數字,而是這些數字在選民心中所激發的情緒。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作為衡量公眾經濟情緒的黃金標準,在2022年6月跌至歷史最低點。這意味著,美國人對自身財務狀況和國家經濟前景的看法,比2008年金融海嘯最嚴重時、甚至比1980年代初的大滯脹時期,都還要悲觀。

這種極度的悲觀情緒,與強勁的勞動市場形成了驚人的反差,也揭示了人類心理的一個基本事實: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對於那96%已經擁有工作的人來說,一個低失業率的國家環境所帶來的好處,是間接而抽象的;但每月薪資的購買力被通膨侵蝕10%所帶來的損失,卻是直接、具體且持續的。每一次加油、每一次購物,都是對這種損失的一次痛苦提醒。

歷史上,公眾的經濟情緒與期中選舉的結果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當選民處於一種「憤怒和不滿」的情緒中時,他們傾向於將選票投向在野黨,以表達對現狀的抗議。1992年柯林頓的競選總幹事詹姆斯·卡維爾那句傳世名言-「笨蛋,問題是經濟!」-在2022年依然擲地有聲。

因此,在選舉日的前夕,美國的政治圖景已然清晰。這是一場被經濟焦慮所主導的選舉。民主黨手握一份亮麗的就業成績單,卻無法將其轉化為選民的認同感。共和黨則簡單而有效地將所有經濟上的痛苦,歸咎於執政黨的政策。選民將走進投票站,他們所做的決定,將不僅僅是基於對兩黨政策綱領的理性分析,更是基於過去一年中,他們在現實生活裡所感受到的壓力與希望的總和。而歷史告訴我們,當感受與數據背道而馳時,前者往往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Economy Is a Big Deal for the Midterms. Here’s How It’s Actually Doing.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the-economy-is-a-big-deal-for-the-midterms-heres-how-its-actually-doing/1E397223-234A-40C6-A58F-3A1054C35555

Reuters: U.S. consumer sentiment approaches record low, inflation outlook improves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consumer-sentiment-approaches-record-low-inflation-outlook-improves-2022-07-15/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mplicated Truth About the Economy, in 5 Charts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2/10/28/business/economy/us-economy-midterms-charts.html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onsumer Price Index - September 2022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cpi_10132022.htm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Employment Situation - October 2022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empsit_11042022.ht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urvey of Consumers
http://www.sca.isr.umich.edu/

The Economist: Why America’s economy is a confusing mess
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22/10/20/why-americas-economy-is-a-confusing-m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