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雙城記:當國際太空站航向終點,中國天宮如何接替全球太空治理

「沃爾夫條款」的政治遺產,與月球競逐的未來現實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國,太空競賽-航太科技,科技與AI,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11月,隨著「夢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中國「天宮」太空站正式完成在軌組建,成為太空中僅有的兩個長期載人前哨之一。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標誌著中國航太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深刻地改變了地球軌道上的戰略格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役超過二十年、匯集了美、俄、歐、日、加等多國心血的國際太空站(ISS)已然步入暮年,預計將於2030年前後退役。一升一降之間,太空權力平衡的轉變不言而喻。然而,在這兩座「蒼穹之城」間,存在著一道幾乎無法逾越的無形壁壘—源於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項法律修正案。

這項被稱為「沃爾夫條款」(Wolf Amendment)的法規,嚴格限制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任何中國官方實體進行雙邊合作。該條款的誕生,植根於當時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氛圍,包括層出不窮的網路攻擊事件,以及2007年中國進行的反衛星飛彈試驗。該試驗不僅展示了其軍事能力,更製造了大量至今仍威脅著國際太空站運行的太空碎片。法案的主要推動者、時任國會議員的法蘭克・沃爾夫,更是一位堅定的人權倡議者,他擔憂與中國的技術合作,可能被用於強化其國內監控與壓迫,並使美國的頂尖科技外流。十餘年來,這項條款有效地阻絕了中美兩國太空人的直接合作,中國也因此被排除在國際太空站計畫之外,進而催化其下定決心獨立發展太空站。如今,隨著天宮的建成與國際太空站的即將落幕,沃爾夫條款的初衷與成效,正受到太空界前所未有的檢視與辯論。支持者認為,鑑於中國持續的人權問題與太空軍事化的潛在威脅,該法案依然是必要的防火牆。然而,反對者則指出,該條款不僅未能阻止中國太空計畫的崛起,反而可能促使其加速發展,並導致美國在未來失去與一個主要太空參與者溝通和合作的管道。這場辯論的焦點,正隨著兩國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月球而變得更加尖銳。中美各自規劃在月球南極建立研究基地,一個充滿未知風險的極端環境,缺乏合作機制所帶來的安全隱憂,使得這項源於地球的政治藩籬,顯得愈發不合時宜。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距離地表四百公里的虛空之中,有兩座人類建造的孤獨前哨,正以每小時超過兩萬八千公里的速度,沉默地環繞著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其中一座,是象徵著後冷戰時代國際合作巔峰的國際太空站(ISS),它承載了數代太空人的夢想與汗水,卻也正緩緩航向其生命的終點。另一座,則是年輕而充滿雄心的中國「天宮」太空站,它在2022年底全面投入運營,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軌道實驗室。這兩座「天空之城」並存的景象,宛如一幅無聲的畫卷,描繪出21世紀太空探索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權力轉移。

然而,它們雖近在咫尺,卻又遠若天涯。一道由法律條文築成的高牆,橫亙於兩者之間,禁止美國與中國的太空人進行任何形式的直接合作。這道牆,源於地球上的政治紛擾,卻可能在未來的人類月球探索時代,構成難以預料的風險。它的名字,是「沃爾夫條款」。

一道法律的誕生:恐懼、人權與國家安全的交織

要理解當前中美太空關係的隔閡,必須將時間回溯至2011年。當時,中美關係正處於一個複雜而緊張的時期。美國國會議員頻繁成為網路攻擊的目標,其中就包括議員法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他發現其辦公室電腦中,儲存著大量他為世界各地人權活動家奔走的案件資料。與此同時,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軍事潛力,也引發了華盛頓的強烈警惕。

2007年,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飛彈試驗,以彈道飛彈摧毀了一顆本國的廢棄氣象衛星。這次試驗,不僅是繼美蘇在冷戰後數十年來首次有國家公開展示此類能力,更在軌道上製造了數千塊危險的太空碎片,至今仍對包括國際太空站在內的所有航太器構成持續威脅。在軍事分析家眼中,衛星發射載具與彈道飛彈技術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關聯性。這次試驗無疑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太空中出現了新的參與者,其意圖與能力,迫使美國必須重新評估其太空戰略。

在這樣的背景下,時任NASA署長計劃於2010年訪問中國,商討潛在的合作可能性,甚至不排除未來讓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然而,此舉遭到了沃爾夫議員的堅決反對。沃爾夫不僅是NASA撥款委員會的主席,更是一位長期關注並嚴厲批評中國人權狀況的政治人物。他認為,即便是在1990年代常態化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也是一種「根本上不道德的政策」。他擔心,與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合作,無異於將美國的技術成果拱手讓人,同時也等同於默許其人權劣跡。

於是,在2011年的NASA撥款法案中,沃爾夫議員加入了一條看似不起眼的附加條款。該條款規定,禁止NASA以及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以任何方式與中國或任何中資企業進行任何雙邊的參與、合作或協調,除非該項活動獲得國會的逐案明確批准。這就是「沃爾夫條款」。它並非一項徹底的禁令,但其設立的嚴苛審批程序,實質上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有效地終止了中美官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

太空外交的雙重敘事:從美蘇合作到中美隔絕

縱觀歷史,太空探索從來不僅僅是科學任務,它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外交工具。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蘇在太空領域的競爭近乎白熱化,但即便如此,兩國仍在對接系統等技術標準上尋求合作,最終催生了後來的國際太空站計畫。國際太空站本身就是一項卓越的外交成就,它將昔日的對手俄羅斯納入合作框架。美國之所以這麼做,並非全然出於善意,而是看中了俄羅斯(前蘇聯)在建立與運營太空站方面所積累的寶貴戰術經驗與專業知識。

相較之下,中國在國際太空站的籌建初期,由於技術尚未成熟,並未成為創始合作夥伴之一。而當其太空計畫在21世紀初突飛猛進時,「沃爾夫條款」的出現,則徹底關上了合作的大門。正如沃爾夫議員當時所言,他不希望給予中國「利用我們技術的機會」,並認為「與他們打交道,我們一無所獲」。

這項政策的直接後果,是將中國推向了完全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被國際太空站拒之門外後,中國傾全國之力,按部就班地實施其載人航太「三步走」戰略,從發射太空人、建立短期空間實驗室,到最終建成天宮這座長期太空站。可以說,「沃爾夫條款」在客觀上成為了中國太空計畫自力更生的催化劑。諷刺的是,該法案意圖透過孤立來延滯中國的太空發展,卻最終見證了一個強大競爭者的崛起。

月球的呼喚:當陳舊法律遭遇未來挑戰

如今,十年過去,太空的圖景已截然不同。中國的年均發射次數已迎頭趕上,並在許多領域展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的下一個目標,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地方:月球。

根據NASA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美國計劃在2025年後將太空人重新送上月球,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可長期存在的月面基地。此外,還將聯合多國合作夥伴,建造一個環繞月球運行的「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太空站。而中國也宣布了類似的雄心,計劃在2028年前後,於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基本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

兩國的基地選址,極有可能都位於富含水冰資源的月球南極。這意味著,在不遠的未來,來自兩個在地緣政治上相互猜忌的國家的太空人,將可能在一個極端惡劣且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比鄰而居。在月球上,任何微小的技術故障或意外,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緊急情況下的互助機制、協調無線電頻率以避免干擾、共享關於月表環境的科學數據,都顯得至關重要。

然而,「沃爾夫條款」的存在,使得任何此類協調都變得異常複雜。根據法律,即便是出於安全考量的合作,也需要提前三十天向國會報備並獲得批准。許多太空政策專家對此深感憂慮。正如一位評論員所指出的:「在像月球這樣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僅僅因為地面上的敵對關係,就不必要地使關係複雜化,並與唯一有能力在月球上為人類提供幫助的另一個國家,創造一個充滿敵意的合作環境,這似乎是愚蠢的。」

重新評估的時刻:一項法律的成與敗

這正是當前太空界圍繞「沃爾夫條款」展開激烈辯論的核心。從法案的初衷來看,它是否達成了預期目標?

如果目的是為了透過孤立來迫使中國在人權議題上做出讓步,那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目的是為了阻止或減緩中國太空計畫的發展,它同樣沒有成功。不幸的是,它所造成的結果,是當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其長達五十年的太空計畫時,美國卻發現自己「身處局外,只能旁觀」。

當然,該法案的支持者,包括現已退休的沃爾夫本人,依然堅持其存在的必要性。他們認為,只要中國的人權狀況沒有根本改善,只要其太空活動的軍事意圖依然不透明,任何不設前提的合作都是不負責任的。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更曾警告,中國可能登陸月球南極並宣稱「這是我們的專屬領地,你們不許進入」。

這場辯論的背後,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整體矛盾與搖擺。政治現實是,在當前國會對華強硬的氛圍下,任何試圖廢除或修改「沃爾夫條款」的舉動,都需要巨大的政治資本,而鮮有政治人物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因此,這項誕生於十多年前的法律,很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

當天宮太空站與國際太空站交錯劃過地球的夜空,它們不僅是科技的奇蹟,更是兩種不同哲學與路徑的體現。一個是開放合作的典範,另一個則是獨立自主的結晶。隨著人類的腳步即將重返月球,這場始於地球軌道的辯論,終將在月塵之上迎來真正的考驗。屆時,人類社會將被迫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探索宇宙的偉大征途上,我們究竟是攜手前行的命運共同體,還是將地球上的紛爭延伸至星辰大海的競爭對手?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a's space station, a 'powerful tool' for science and diplomacy, explained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cience/chinas-space-station-powerful-tool-science-diplomacy-explained-2022-11-04/

SpaceNews: China completes Tiangong space station with Mengtian module docking
https://spacenews.com/china-completes-tiangong-space-station-with-mengtian-module-dock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U.S.-China Space Race Is Sparking A New Era Of Exploration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in-depth-features/a-us-china-space-race-is-sparking-a-new-era-of-exploration/80894520-22D9-44F4-9AF3-C2A0A01EFE24

Associated Press: The US and China are reaching for the moon. Is a new space race heating up?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space-program-us-moon-nasa-7f32994f866266013627585f6706e22c

The Diplomat: The Wolf Amendment and the Future of US-China Space Relations
https://thediplomat.com/2023/07/the-wolf-amendment-and-the-future-of-us-china-space-relation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U.S. Ban on Space Cooperation With China
https://www.cfr.org/in-brief/us-ban-space-cooperation-china

NASA: NASA Provides Updated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ransition Plan
https://www.nasa.gov/news-release/nasa-provides-updated-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transition-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