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9月10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與前總統唐納·川普將進行一場備受矚目的總統辯論。此場辯論不僅是拜登退出競選後的關鍵轉折點,更被視為兩位風格迥異的政治家在美國政治舞台上的直接對決。川普的核心辯論策略是其慣用的「一籃子詭辯法」(Gish Gallop),此技巧透過快速且非邏輯地拋出多個未經證實的主張,使得對手難以逐一回應。這種策略旨在淹沒對手的論點,並將辯論引導至一個混亂、情感化的戰場,而非理性政策的討論。資深辯論教練托德·葛拉漢(Todd Graham)指出,這種戰術的有效性在於它利用了觀眾的注意力極限,讓對手在疲於奔命地反駁每一個論點時,顯得笨拙且無力。他認為,儘管這在邏輯上是一種謬誤,但在實戰中,其效果顯著,尤其是在面對試圖逐一糾正其說法的對手時。川普在過去的辯論中,多次展現出運用此技巧的熟練度。例如,在回答有關俄羅斯-烏克蘭局勢的問題時,他迅速將話題轉移至美軍老兵、阿富汗撤軍以及對現任政府的廣泛批評,成功迴避了核心問題,並將其話語權確立在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框架內。這種戰術不僅讓對手措手不及,更在無形中塑造了一種「全能評論家」的形象,讓支持者感受到一種無需細節的直觀正確性。
相較之下,賀錦麗的辯論風格則正在形成並趨於成熟。她的風格被描述為從早期較為保守,轉變為如今更具侵略性與果斷性。在參議院聽證會期間,她以尖銳、直接的質問聞名,此技巧被她成功地應用於總統競選辯論中。例如,她針對醫療保險等具體政策問題提出清晰、有力的論點,並能有效地反擊對手的攻擊。然而,賀錦麗也面臨著來自性別刻板印象的挑戰。過去,女性政治家若展現出與男性同等的侵略性,往往會被視為「過度激進」,而非「果斷」。葛拉漢認為,如今的公眾輿論已有所改變,人們更願意接受女性在辯論中展現出與男性相當的自信與決斷。然而,賀錦麗仍需應對川普的頻繁打斷。在與前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的辯論中,賀錦麗曾多次使用「副總統先生,我正在發言」(Mr. Vice President, I’m speaking)來維護自己的話語權,但這種策略若被過度使用,其力度會逐漸減弱。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本次辯論引入的「靜音麥克風」規則將扮演關鍵角色。這一規則旨在確保每位候選人都有固定的發言時間,並防止對手通過頻繁打斷來擾亂發言者的思路。葛拉漢認為,這一改變對雙方都有利,它將迫使辯論回歸到更為結構化的討論,而非單純的口水戰。對川普而言,這限制了他「一籃子詭辯法」的發揮空間,因為他無法在對手發言時通過插話來製造混亂。對賀錦麗而言,這為她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政策立場和邏輯思維的機會,讓她能夠在一個更安靜、更有序的環境中闡述其觀點。這場辯論的最終結果不僅取決於策略的優劣,更取決於候選人能否在各自的陣營中激發出情感上的共鳴,讓選民不僅認可其政策,更能感受到一種歸屬感與力量。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美國政治的歷史進程中,總統辯論始終不僅是一場關於政策與理念的交鋒,更是一場對候選人意志、風格與戰術的全面檢驗。當前副總統唐納·川普與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即將於2024年9月10日展開一對一的正面對決時,這場被外界普遍視為決定性時刻的辯論,其核心已不僅限於對未來四年國家走向的規劃,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一種是基於民粹與直覺的感染力,另一種則是立足於精準與結構的邏輯的直接衝撞。這場特殊的辯論,在拜登總統退出競選後,承載了無數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期待,其結果將直接影響美國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定。
分析家普遍認為,唐納·川普的核心辯論策略是「一籃子詭辯法」(Gish Gallop),這是一種以數量而非邏輯取勝的論證技巧。資深辯論教練托德·葛拉漢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解釋道,川普在辯論中,會以驚人的速度拋出大量未經證實或高度可疑的論點,其目的並非是為每一個論點提供堅實的證據,而是讓對手因應接不暇而陷入混亂。葛拉漢將此策略比喻為「朝牆上扔一堆東西,看有什麼會黏住」。這種非傳統的辯論方式,與傳統要求逐一辯護的邏輯學原則背道而馳。例如,在回答有關俄羅斯對烏克蘭行動是否合理的問題時,川普會迅速將話題轉向美軍老兵的待遇、阿富汗撤軍的失敗,以及他對現任政府的廣泛不滿。他成功地將辯論的焦點從一個具體且敏感的外交議題,轉移到一個對他有利的、充滿情感色彩的框架內。這種話術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允許川普在不提供具體政策細節的情況下,依然能塑造出一個強有力的、對所有問題都有答案的形象。他透過一系列看似不相關的指控,在潛移默化中構建出一個「現任政府全面失敗」的敘事,讓觀眾的情緒而非理性佔據主導地位。
在過去的辯論中,川普的對手,如前總統喬·拜登,曾試圖以傳統的辯論邏輯來應對這種無序的攻擊。拜登曾試圖逐一反駁川普拋出的每一個指控,他將這種行為稱為「無稽之談」(malarkey)。然而,葛拉漢指出,這種策略恰恰落入了川普設下的陷阱。當對手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澄清每一個細節時,川普已經又拋出了數個新的指控。這使得對手看起來像是被動地回應,而非主動地引導辯論。最終,對手可能在嘗試反駁所有觀點的過程中,顯得雜亂無章且缺乏重點。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超載」,即人類的短期記憶和處理能力被過多的信息所淹沒。川普的這種策略,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技巧,更是一種對人腦認知弱點的精準利用。他知道,在有限的辯論時間內,觀眾很難記住和分析所有細節,但他們會記得誰看起來更自信、更具攻擊性。因此,川普的目標並非贏得邏輯上的勝利,而是贏得情感上的認同。
相對地,賀錦麗的辯論風格正處於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據葛拉漢觀察,四年前她的風格還較為保守,但在與前副總統邁克·彭斯的辯論中,她展現出了更強的決斷力與侵略性。這種風格的轉變,與她在參議院聽證會上以尖銳直接的質問風格聞名一脈相承。賀錦麗擅長將複雜的政策問題分解為簡單明瞭、直擊要害的提問,例如在聽證會上,她曾質問官員:「你能想到任何賦予政府權力來對男性身體做出決定的法律嗎?」這種提問方式不僅讓她看起來強勢,也迫使對方必須給出直接回答。在本次辯論中,賀錦麗的策略預計將是通過組織清晰、邏輯嚴密的論點來對抗川普的混亂。葛拉漢建議她應始終將辯論焦點拉回問題本身,例如,她可以說:「唐納,我知道你今晚傾向於離題,任何事都好過談論你的競選活動。但問題是這個,而我的答案是……」這種策略旨在打破川普的節奏,將辯論重新引導至政策討論的框架內,而非無謂的人身攻擊或離題。
然而,賀錦麗的挑戰不僅僅在於應對川普的戰術。在歷史上,女性政治家在辯論中若表現得過於強勢,往往會面臨雙重標準的審視。她們可能被貼上「咄咄逼人」的標籤,而非「果斷」。葛拉漢認為,儘管社會對此的看法已有所改變,但這種無意識的偏見依然存在。他特別提到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例子,她被認為必須表現得「完美」,才能避免被批評。與此同時,賀錦麗還必須應對川普慣用的打斷策略。在與彭斯的辯論中,賀錦麗多次使用「副總統先生,我正在發言」來維護自己的發言權,但這種策略的效果會隨著重複使用而減弱。葛拉漢指出,辯論者的一個普遍弱點是他們不喜歡自己的話語未被回應,但這正是應對打斷和離題的關鍵。辯論者必須學會放棄對每一個細節都做出回應的衝動,選擇性地忽略對手無意義的攻擊,從而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論點上。
本次辯論的組織方ABC新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引入了「靜音麥克風」的規則。這一創新性的技術調整,可能是這場辯論中最關鍵的變數之一。在過去,辯論者之間的頻繁打斷,特別是川普在2016年共和黨初選辯論中製造的混亂場面,讓傳統辯論形式的有效性受到質疑。靜音麥克風的設置意味著,只有當一名候選人獲得發言權時,其麥克風才會開啟,這將有效地防止對手通過頻繁打斷來擾亂發言者。葛拉漢認為,這一規則對兩位候選人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對於川普而言,它限制了他「一籃子詭辯法」的發揮空間,因為他無法在對手發言時即興製造混亂。這將迫使他必須在自己的發言時間內,更為集中地闡述其觀點。對於賀錦麗而言,這提供了一個更為安靜、有序的平台,讓她可以不受干擾地闡述其政策立場,這正是她的強項。
最終,這場辯論的勝利者,不僅需要展現出邏輯與策略上的優勢,更需要觸及選民的情感核心。葛拉漢指出,許多選民並非在尋找政策的細節,而是在尋找一種「感覺」,一種與候選人產生共鳴的情感連結。川普雖然不擅長深入討論政策細節,但他精於捕捉選民的情感,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力量與歸屬感。賀錦麗雖然在政策闡述上無懈可擊,但她能否在辯論中激發出選民的熱情與認同感,將是她面臨的最大考驗。葛拉漢強調,如果賀錦麗在辯論後無法讓觀眾發出「太棒了」(That was awesome)的讚歎,那麼她的辯論可能並未達到預期目標。她需要不僅僅是提供正確的答案,更需要在展現其冷靜果斷的同時,釋放出足以感染人心的力量。這場對決,將不僅是兩位政治家的對決,更是一場關於話語權、戰術與情感的—力量的較量。
資料來源
The Debate Tactics Most Used by Harris and Trum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I_V4W883E
The Washington Post: Trump and Biden debates: A look back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4/06/25/trump-biden-debate-hi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How the 'Muted Mic' Changed the First Debate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27/us/politics/trump-biden-debate-muted-mic.html
CNN: The Gish Gallop, and why it's so hard to counter
https://www.cnn.com/2024/09/09/politics/gish-gallop-debate-trump-harris/index.html
Politico: The Unspoken Rules of Debate: How Kamala Harris is Redefining 'Assertiveness'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4/09/08/kamala-harris-debate-strategy-00164539
BBC News: What to watch for in the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1783301
The Atlantic: The Art of the Gish Gallop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4/06/gish-gallop-trump-debate/6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