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7月7日,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點燃了市場的憂慮,報告顯示,儘管6月份就業人數穩定增長,但平均每週工時卻持續下滑至34.4小時,不僅低於疫情前2019年的平均水平,更延續了自2021年初高峰以來的下降趨勢。從歷史維度觀察,勞動工時的縮減一直是經濟步入衰退前最可靠的領先指標之一。自1950年代以來,幾乎每一次經濟衰退發生前,皆伴隨著工時的顯著下降。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轉弱時,其首要應對措施往往不是直接裁員,而是先縮減現有員工的工時與加班時間,以此作為緩衝。因此,這項指標的持續走低,無疑為美國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引發了關於經濟體質是否正在悄然惡化的廣泛討論。
然而,此次工時下降的背後,潛藏著與過往週期截然不同的複雜因素,使得傳統的經濟解讀面臨挑戰。其中最關鍵的變數,在於後疫情時代特殊的勞動力市場結構。經歷了2021年至2022年的「大離職潮」與普遍的招聘困難後,許多企業對於輕易解僱員工抱持著前所未有的謹慎態度。這種「勞動力囤積」(Labor Hoarding)現象,促使雇主寧願選擇削減工時,保留住那些難以尋覓與訓練的員工,以應對未來可能的需求回升。從製造業、運輸業到零售與飯店業,工時的普遍下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在規避未來招聘風險的策略性調整,而非單純對應當下需求的悲觀預期。這使得工時指標的預警訊號,似乎被一層企業端的策略性保留所模糊。
更深層的結構性轉變,則源於勞動者本身價值觀的位移。部分研究顯示,疫情促使許多工作者重新審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工作的期待已不僅止於薪資,更包含了對時間自主性與身心健康的追求。遠距工作的普及,也讓一部分人選擇了主動減少工作時數,以換取更彈性的生活型態。但這種看似正向的轉變,卻無法掩蓋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數據:6月份,期望從事全職工作卻只能找到兼職的勞動者人數,一個月內激增了45.2萬人,創下三年來的最大增幅。這項數據清晰地指向,工時的縮減對許多人而言並非自願的選擇,而是經濟壓力下的無奈承受。當前美國勞動市場正呈現出多重矛盾的景象-企業的謹慎、部分勞動者的價值轉向,以及另一部分人對穩定就業的渴求,三者交織,使得單一的經濟指標,再也難以提供一個清晰的未來指引。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經濟學家們凝視著那些描繪人們投入工作的時間曲線時,他們彷彿在解讀一部古老的密碼。自上世紀中葉以來,這組密碼-勞動總工時的變化-始終是風暴來臨前最敏銳的信使。幾乎在每一次經濟衰退的浪潮席捲而來之前,那條曲線都會提前低頭,劃出一道預示性的弧線。如今,相似的景象再次上演。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私人企業員工的平均每週工時,已從昔日的高點滑落,甚至略低於疫情爆發前2019年的水平。然而,在這片看似熟悉的數據海洋之下,一股前所未有的暗流正在湧動,讓許多經濟學家們猶豫了,他們不確定,這次的警報聲,究竟是歷史的重演,還是一首因時代變遷而改寫了旋律的序曲。
傳統指標的警示與其運作邏輯
所謂「工作時數」,其定義直觀而純粹:私人部門雇員每週投入工作的時間總量。這項指標之所以在經濟預測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源於它對企業營運策略的即時反映。當消費者支出開始放緩,需求的涼意最先傳遞至企業的訂單簿上。面對不確定的前景,企業管理者在做出裁員這一艱難決定之前,更傾向於採取更具彈性的措施-首先被削減的,便是加班工時,接著是標準工時。這項調整比直接增減員額更為迅速且成本更低,因此,工時的變化,往往成為窺見整體經濟活動增減的早期窗口。
經濟學家們對此模式的研究已持續數十年。早在198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製造業工時的縮減,與經濟週期的連動性極高,使其成為一項關鍵的領先指標。最新的數據描繪了這幅令人憂慮的圖景:至2023年5月,整體平均工時已降至約34.4小時,相較於2021年1月35小時的高峰,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這股寒意滲透了多個關鍵領域,從製造業的廠房、運輸業的物流樞紐,到建築工地、零售商店與觀光飯店,都能感受到工時正在減少。然而,經濟的弔詭之處在於,轉折點的發生往往極其迅速。當前的經濟數據或許看似堅挺,但隱憂的種子可能已在不易察覺的角落發芽,而工時的下降,正是那最先破土而出的信號之一。
後疫情時代的特殊性:勞動力囤積策略
儘管歷史經驗發出警示,但許多分析認為,此次工時下降的背景,被深刻地烙上了後疫情時代的獨特印記,使其可能成為一次「假警報」。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一種被稱為「勞動力囤積」(Labor Hoarding)的企業行為。
引擎製造商「美國艦隊」(American Fleet)的案例,為此提供了生動的註解。在2021年與2022年,該公司曾因應雪片般飛來的訂單而支付了巨額的加班費用,當時的需求之旺盛,令其生產線疲於奔命。而今,市場需求回歸平靜,公司削減了所有的加班時數。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並未選擇裁員,而是讓員工從事一些臨時性的其他工作,為下一波業務的復甦做準備。公司方面明確表示,沒有裁員計畫,並將盡一切可能留住現有員工。
這種看似不尋常的決策,背後是整個美國企業界在經歷了近年來「史上最艱難招聘環境」後的集體記憶。許多雇主發現,解僱一名熟練員工的代價,遠高於在短期需求放緩時繼續支付其薪水。他們不願重蹈覆轍,再次陷入找不到人的困境。因此,當經濟開始放緩,這些企業選擇以犧牲部分工時來「度過難關」,將員工視為一種需要長期持有的寶貴資產,而非可以隨意增減的成本。在這種思維主導下,即使雇主們正在縮減工時,他們同時也在增加員工總數-這與傳統衰退前的行為模式(先減時、後裁員)大相徑庭。2023年上半年,美國雇主平均每月新增27.8萬個就業機會,5月份的裁員人數甚至比2019年的月平均水平低了14%。這組矛盾的數據,恰好印證了企業寧願以更高的員工數量、更低的平均工時,來應對經濟的不確定性。
社會變遷的漣漪:工作價值觀的重塑
另一個可能削弱該指標預測能力的力量,來自勞動者自身的轉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暗示,許多人工作時間的減少,是出於主觀意願。疫情像一場強制的社會實驗,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位置。關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期待、遠距工作的可行性,這些曾經停留在討論層面的話題,如今已成為勞動市場中真實的拉鋸力量。
或許,人們對於理想工作的定義已經改變。告別了過度勞累的狀態,回歸到一個更可持續、更人性化的工作節奏,成為許多人的新追求。這種由勞方主導的工時調整,自然不應被解讀為經濟衰退的信號,反而可能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反映了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內部結構調整。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數據的另一端時,一幅不甚樂觀的畫面浮現出來。2023年6月,在美國的勞動力大軍中,那些因經濟因素只能從事兼職工作、但內心渴望一份全職工作的勞動者數量,單月內遽增了45.2萬人,這是三年來最劇烈的增長。這一數據如同一聲不和諧音,打破了關於人們「主動選擇」減少工時的溫和論調。它清晰地表明,對於相當一部分群體而言,工時的縮減並非通往更美好生活的橋樑,而是通往收入不穩定與經濟焦慮的下行通道。企業削減招聘需求的舉措,首先衝擊的便是兼職機會的供給,接著便是削減現有員工的工時,而最後一步,才是解僱。這45萬人處境的變化,可能正是這條路徑正在被踐行的證據。
綜合來看,美國勞動工時下降這一傳統的經濟警訊,在後疫情時代的稜鏡下,折射出了多重且相互矛盾的光譜。它既包含了企業因應勞動力稀缺而採取的囤積策略,也摻雜了社會對於工作價值觀的重新定義,更混入了部分底層勞動者因經濟放緩而被迫接受更少工作的現實。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這個歷史上可靠的指標,其當下的意涵變得異常模糊。它或許不再是一個單純指向衰退的箭頭,而更像是一個羅盤,指針在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策略轉向與社會思潮變遷的多重磁場中,猶豫地擺盪。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job growth slows in June; wage gains still strong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job-growth-slows-moderately-june-2023-07-07/
Associated Press: US employers add a solid 209,000 jobs in June in a sign of a still-resilient labor market
https://apnews.com/article/jobs-economy-inflation-rates-unemployment-federal-reserve-f03318386927a3c314b9a7f34057861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iring Cooled in June but Remained Solid
https://www.wsj.com/articles/heres-what-to-watch-in-the-june-jobs-report-18151478
Bloomberg: US Payrolls Rise 209,000, Less Than Forecast; Wages Up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7-07/us-payrolls-rise-209-000-less-than-forecast-wages-top-est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 JUNE 2023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empsit_07072023.pdf
The Economist: Is America’s labour market finally cooling?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3/06/15/is-americas-labour-market-finally-cooling
Marketplace: Is the dip in hours worked a sign of a coming recession?
https://www.marketplace.org/2023/07/11/is-the-dip-in-hours-worked-a-sign-of-a-coming-rec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