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6月28日,美國總統大選的政治熱浪中,一項極具煽動性的政策提案—「小費收入免稅」,由前總統川普在關鍵搖擺州內華達州率先拋出後,迅速獲得了副總統賀錦麗陣營的跟進,形成兩黨罕見的政策交集。這項旨在討好全美約四百萬名以小費為重要收入來源的服務業勞工的提議,表面上看是對辛勤工作者的直接讓利,卻立即引發了經濟學界與稅務專家的普遍憂慮。專家們警告,該政策不僅違背了稅收公平性的基本原則,即相同收入者應負擔相近稅負,更可能產生一系列始料未及的負面後果。首先,它將製造低薪勞工內部的不公平:一名領取小費的餐飲外送員得以減稅,而從事包裹配送的司機卻無法受益。其次,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可能並非勞工,而是雇主。在美國,雇主僅需支付小費勞工每小時2.13美元的極低底薪,其餘則由小費補足至聯邦最低工資標準。免稅將大大降低雇主提升底薪的壓力,形同將薪資責任變相地從企業轉嫁給消費者與國家稅收體系。此外,此舉恐將助長美國社會已然飽受詬病的「小費文化」過度擴張,並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造成高達15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儘管存在諸多專業紅旗,但這項政策憑藉其簡單易懂的口號魅力,已在國會獲得部分議員的立法推動,預示著它極有可能在2025年的大規模稅改法案中,從競選口號演變為影響深遠的法律現實。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內華達州熾熱的陽光下,一場總統競選活動的喧囂中,一個極其簡單卻充滿誘惑的承諾被拋向了人群:「不用再為你們的小費繳稅了!」這句話如同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迅速激起層層漣漪,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單一候選人的競選口號,演變為兩黨爭相追逐的政治焦點。這項由前總統川普首倡,而後副總統賀錦麗團隊也提出對應版本的「小費免稅」政策,正以其民粹式的吸引力,成為2024年美國大選中最引人注目的經濟議題之一。它直接對準了服務業與餐旅業的核心勞動力—一個在搖擺州內佔有重要份量、且對經濟感受最為敏感的群體。然而,在這份看似溫情的承諾背後,幾乎所有主流的政策專家與經濟學家都看到了深刻的隱憂。他們認為,這項政策的設計極為粗糙,不僅可能無法精準地幫助其意圖扶助的對象,反而會對美國數十年來建立的稅收公平原則、勞資關係乃至社會文化,構成一次沉重的衝擊。
這項政策辯論的核心,首先觸及了現代稅收制度的基石:公平性。一個健全的稅法體系,其基本原則之一是「橫向公平」(horizontal equity),意指經濟狀況相似的個人,應當承擔大致相等的稅收負擔。小費免稅的提議,顯然直接挑戰了這項原則。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小費被視為個人勞務所得的一部分,與薪資、獎金無異,需同時繳納聯邦所得稅與用於支持社會安全及醫療保險的薪資稅。新政策將人為地在低薪勞工群體中劃出一道界線。試想兩位同樣辛勞的物流從業者:一位為餐廳配送餐點,其收入有相當部分來自小費,因此得以享受稅收減免;另一位則為電商平台配送包裹,收入主要為固定時薪,通常不收小費,便無法獲得任何稅務優惠。兩者勞動的社會價值與辛苦程度或許並無二致,稅收待遇卻將產生天壤之別。我們找不到任何堅實的經濟學理,能夠支持為何運送食物的勞動者,就應該比運送郵件的勞動者獲得更多的稅務優待。這種差別對待,不僅造成了新的不公,也扭曲了勞動力的市場分配。據統計,以小費為主要收入的勞工僅佔美國總勞動力的3%左右,約四百萬人。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低薪工作者將被排除在這項稅收優惠之外。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美國現行的標準扣除額制度(2024年個人為14,600美元),超過三分之一的小費勞工因年收入本就低於此門檻,實際上無需繳納聯邦所得稅。換言之,這項政策對於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那一群人,可能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我們將視角從勞工轉向雇主,這項政策的潛在影響變得更加複雜且令人不安。美國的勞動法允許雇主支付小費勞工遠低於聯邦最低工資(每小時7.25美元)的現金工資,僅為每小時2.13美元。法律的前提是,員工的小費收入能夠填補這之間的差額;如果不能,雇主有責任補足。這套制度長期以來備受爭議,批評者認為它將企業應承擔的薪資成本,過度轉嫁給了消費者的慷慨與否。而小費免稅政策,無疑將加劇這一趨勢。當小費的稅後價值因免稅而提高時,等於是政府為這部分收入提供了直接補貼。這將極大地減輕雇主面臨的要求提高底薪的社會與市場壓力。既然員工可以透過免稅的小費獲得更高的實際收入,企業為何還需要主動提升那微薄的2.13美元時薪呢?其結果是,支付員工勞動報酬的責任,更進一步地從雇主身上,轉移到了消費者與全體納稅人身上。這項看似給予員工的福利,最終可能轉化為對特定商業模式(即依賴小費的低薪模式)的變相補貼,鞏固而非改善了現有的低薪結構。
政策的漣漪效應,遠不止於稅收的公平性辯論與勞資關係的重塑。它更可能深刻地影響美國的社會消費文化。近年來,所謂的「小費疲勞」(tip fatigue)或「小費通膨」(tipflation)現象已在美國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根據Bankrate的調查,許多美國人對當前的小費文化持負面看法,高達35%的受訪者認為小費文化已經失控。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小費收入提供稅收優惠,無異於向市場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政府鼓勵以小費作為薪酬的模式。這可能會激勵更多原本不以小費為慣例的行業,開始導入或推廣小費制度,以利用這項稅務漏洞。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當你為某種行為提供稅收減免時,你就是在實質上鼓勵這種行為的擴張。然而,一個依賴於顧客隨機善意而非穩定薪資的勞動市場,真的是一個更健康、更值得追求的經濟模型嗎?此外,這項政策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經濟學家們擔心,一旦小費成為一種稅收優惠的收入形式,部分高收入的專業人士,如律師、顧問甚至對沖基金經理,可能會想方設法將其部分酬勞「結構化」為小費,以規避稅收。賀錦麗的方案提出設置收入上限以防堵此類漏洞,但川普的計畫細節至今仍不明朗,這為潛在的濫用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儘管專業領域的警示聲浪此起彼落,這項「小費免稅」的提案卻憑藉其無與倫比的政治吸引力,在華盛頓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動力。德州聯邦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已宣布將提出相關法案,且其版本不設任何收入上限,旨在為所有小費收入提供100%的聯邦所得稅減免。政治分析家普遍認為,這樣單一的法案很難獨立通過立法程序。然而,它極有可能被「塞入」一個更大規模的綜合性稅改法案中。2025年,無論誰入主白宮,國會都將面臨對川普時期減稅政策(即將到期)的全面審議,這為各類稅收提案的捆綁過關提供了絕佳的政治窗口。就在幾個月前,小費免稅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冷門想法,如今卻在兩黨總統候選人的共同加持下,迅速躍升為檯面上的熱門議題。這或許不是最完美、最經得起學術推敲的政策,但在選舉的舞台上,清晰響亮的口號往往比複雜周密的分析更具力量。這場圍繞小費的政治博弈,最終將如何落幕,不僅將決定數百萬服務業人員的稅單,也將在更深的層面上,考驗著美國社會在政治現實與經濟理性之間的權衡能力。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Why the ‘No Tax on Tips’ Idea Is Unlikely to Help Tipped Workers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17/upshot/trump-tips-tax-policy.html
Reuters: Trump's 'no tax on tips' pitch may not help the lowest-paid worker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rumps-no-tax-tips-pitch-may-not-help-lowest-paid-workers-2024-06-1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rump’s ‘No Tax on Tips’ Idea Gains Traction, With Cruz Set to Introduce Bill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trumps-no-tax-on-tips-idea-gains-traction-with-cruz-set-to-introduce-bill-3a9d7010
Associated Press: A new bipartisan cause rises in Washington: Ending taxes on tips. Economists are skeptical
https://apnews.com/article/tax-tips-trump-biden-cruz-congress-5a1e74b33560b4117b960a77519a7732
Brookings Institution: Should we eliminate taxes on tip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should-we-eliminate-taxes-on-tips/
The Hill: Ted Cruz to introduce bill to make tips tax-free
https://thehill.com/homenews/senate/4726462-ted-cruz-to-introduce-bill-to-make-tips-tax-free/
CBS News: Americans have "tip fatigue," but 40% would tip more for tax-free tips
https://www.cbsnews.com/news/tip-fatigue-tax-free-tips-donald-trump-propo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