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2月8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一則聲明,證實其與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以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等五個國家級部門,已就消費者反映的異常加速、電池起火、車輛遠程升級(OTA)等問題,共同約談了特斯拉汽車(北京)有限公司與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此一聯合行動,不僅是對近期中國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數起特斯拉安全事故影片的直接回應,更標誌著這家電動車巨擘在中國市場的「蜜月期」正式結束。過去幾年,特斯拉憑藉其高科技光環與上海超級工廠的快速投產,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Model 3車型迅速成為最暢銷的電動車,2020年在華營收超過66億美元。然而,伴隨銷量齊飛的,是日益增多的產品質量投訴。此次官方約談,要求特斯拉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加強內部管理,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有效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此事件的背後,牽動著複雜的產業與政策脈絡。特斯拉作為中美貿易戰期間,首家獲准在華獨資建廠的外國車企,曾被視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標誌性案例,其上海工廠從動工到交付不到一年的「中國速度」,更是一段佳話。然而,業界觀察家質疑,這種為滿足巨大市場需求而進行的極速產能擴張,是否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產品質量控制的嚴謹性。相較於其在美國市場與監管機構時有摩擦的強硬姿態,特斯拉在中國的回應顯得格外謙遜與合作,承諾將深入調查並依法行事。這種態度的轉變,凸顯了中國市場的戰略重要性以及監管環境的威信。在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等中國本土品牌強勢崛起的背景下,這次約談無疑為特斯拉的品牌聲譽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使其在未來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道路,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科技與資本構築的聖殿中,特斯拉曾是無可爭議的神祇。它的名字與未來、創新和一種優越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然而,當一縷縷源自燃燒電池的黑煙與一聲聲來自車主的驚呼,透過社交媒體的放大,匯聚成一股無法忽視的輿論浪潮時,神祇也必須走下神壇,面對凡間的質詢。
2021年2月8日,一則來自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簡短公告,正式將這種質詢官方化。公告指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其他四個中央部會,針對消費者投訴的異常加速與電池起火等安全問題,對特斯拉公司進行了約談。這場高規格的會談,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不僅在中國市場激起千層浪,也讓全球投資者重新審視這家明星企業在高速馳騁的道路上,是否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基石。
從「天選之子」到「被告席」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2019年,在中美貿易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特斯拉獲准在上海獨資建立其超級工廠-這是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特斯拉也因此被外界視為一個特殊的「政治例外」。北京藉此向世界展示其持續對外開放的姿態,而特斯拉則獲得了進入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黃金入場券。
隨後上演的「中國速度」更是令人驚嘆:上海超級工廠從一片泥濘的土地到交付第一批中國製造的Model 3,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中國多家銀行的資金支持與地方政府的快速審批下,特斯拉的產能迅速攀升。2020年,中國市場為特斯拉貢獻了超過66億美元的營收,佔其全球總收入的五分之一,並助力公司達成了年交付50萬輛汽車的歷史性里程碑。
然而,成功的榮光背後,陰影也悄然滋生。從2021年初開始,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微博與微信上,開始大量出現關於特斯拉質量問題的影片與帖子。一段在上海某地下停車場拍攝的影片,顯示一輛Model 3在沒有明顯外力作用下突然起火燃燒;另一段影片中,一名車主聲稱其車輛在駕駛輔助系統關閉的情況下,出現了不受控制的異常加速。這些影像的廣泛傳播,迅速累積了公眾對於特斯拉安全性能的疑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交通能源領域研究學者王雲石(Yunshi Wang)分析指出:「特斯拉在中國一直享受著蜜月期,被視為高科技的象徵。但隨著投訴的累積,這將會成為一個相當主要的問題。」監管機構的約談,正是這股公眾情緒累積到臨界點的必然結果。
高速生產的代價
官方約談的核心,直指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這也引出了一個業界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疑問:特斯拉為了滿足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而採取的極速擴張模式,是否以犧牲部分質量控制為代價?
Elon Musk本人在一次訪談中曾坦言,在產能爬升的陡峭階段,要將所有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是「極其困難的」。當上海工廠背負著巨大的交付壓力,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將產量最大化時,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是否都能維持與其美國工廠同等的嚴謹標準,自然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雖然無法確定在網路流傳的事故車輛是否均為上海工廠製造,但消費者投訴數量的「異常增加」,已足以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警惕。約談的內容-要求特斯拉「加強內部管理」-清晰地傳達了一個訊息:北京不會容許任何企業,即便是像特斯拉這樣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外資企業,在產品質量與公共安全問題上出現疏漏。
迥異的應對姿態:市場權力下的策略轉變
此次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展現出的應對姿態。相較於在美國,Elon Musk本人時常在社交媒體上與監管機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開爭執,甚至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一度無視加州地方政府的停產命令;在面對中國五大部會的約談時,特斯拉的回應卻顯得異常迅速、謙遜且充滿合作意願。
公司在聲明中表示,將誠懇接受政府部門的指導,並深刻反思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承諾將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進行系統排查,並加強內部管理機制。
這種態度的巨大轉變,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權力結構。在特斯拉的全球版圖中,中國不僅是其第二大市場,更是其未來增長潛力最為關鍵的一環。在這裡,與政府保持良好關係,並積極回應公眾關切,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任何形式的傲慢與對抗,都可能為其帶來難以承受的商業後果。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電動車競爭對手,如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他們不僅在產品設計與技術上緊追不捨,更在理解本土消費者需求與應對公共關係方面,展現出天然的優勢。雖然這些本土品牌也曾面臨電池安全等問題,但分析師普遍認為,作為一家外國的領先企業,特斯拉會被用更高、更嚴格的標準來檢視。
因此,這次約談不僅是一次單純的質量監管行動,更是一次深刻的市場教育。它提醒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不僅僅依靠技術的領先與品牌的魅力,更需要建立在對本地法規的尊重、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以及對社會責任的切實承擔之上。前方的道路,已不再是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a regulators hold talks with Tesla over quality issue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tesla-china/china-regulators-hold-talks-with-tesla-over-quality-issues-idUSKBN2A816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esla Summoned by China Regulators Over Consumer Complaints
https://www.wsj.com/articles/tesla-summoned-by-china-regulators-over-consumer-complaints-11612789823
Bloomberg: Tesla Called In by China Regulators Over Consumer Complaint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2-08/tesla-called-in-by-china-regulators-over-consumer-complaints
The New York Times: China Warns Tesla About Quality and Safety After Consumer Complaint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2/09/business/china-tesla-regulation.html
Associated Press: China regulators issue warning to Tesla about quality
https://apnews.com/article/technology-business-china-tesla-inc-d23b246a48f3316b2518e11b33b9b47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esla ordered by China’s regulators to improve quality control after complaints about fires, abnormal acceleration
https://www.scmp.com/business/companies/article/3120974/tesla-ordered-chinas-regulators-improve-quality-control-after
Financial Times: Tesla rebuked by Beijing over quality and safety complaints
https://www.ft.com/content/0a576356-9a25-45a8-ac39-65b1cd5f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