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的暮光:國安法衝擊下的企業遷徙與地緣政治

資本流動的全球政治強權邏輯

· 金融經濟,權力結構-印太,權力結構-中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夏季,香港國家安全法的實施,為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投下了深遠的變數。法律通過後,一項由香港美國商會於八月份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四成的受訪會員企業表示,正因國安法而計畫將資金、資產或營運遷出香港。這不僅是商業上的成本考量,更是一場圍繞數據安全、法治獨立與政治風險的根本性評估。過去數十年來,香港憑藉其低稅率、高度國際連結性、健全的法律體系及作為東西方橋樑的獨特地位,吸引了全球無數企業。然而,國安法中關於分裂國家、顛覆、恐怖主義及勾結外國勢力的寬泛定義,以及最高可達終身監禁的刑罰,徹底改變了企業經營的風險格局。本文將從企業決策者的視角出發,解析在新的政治現實下,資本為何流動、流向何方,以及這場靜默的遷徙如何重塑亞洲的經濟版圖。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維多利亞港的風,依舊溫潤,但吹拂在人們臉上的,似乎多了一絲不確定的涼意。對於香港的科技創業者鄭先生(Ben Cheng)而言,打包的行李箱裡,裝著的不僅是公司設計的產品,更是一個沉重的決定。他的公司Oursky,在過去十年從三人的初創團隊,成長為擁有超過六十名員工、為全球金融與時尚巨頭開發應用程式的科技企業。這段歷程,是無數「香港故事」的縮影:在一片充滿活力、中西薈萃的土壤上,憑藉自由的空氣與健全的制度,實現夢想。

然而,一部法律的頒布,正讓這一切賴以成功的基石,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社會動盪後,北京頒布的香港國家安全法,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的漣漪正迅速擴散至商界。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次法律條文的增修,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資本對香港的風險評估模型,迫使企業家們開始思考一個過去從未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此處,是否依然安全?

昨日的基石—香港成功的要素

近三十年來,為家樂氏(Kellogg's)、波音(Boeing)等跨國巨擘提供亞洲設點諮詢的專家約翰·伊凡斯(John Evans)指出,企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有幾項歷史悠久的核心考量因素。首先是營運成本,包含地產、薪資與稅負。香港與新加坡長期以來憑藉遠低於澳洲、日本的企業稅率,成為企業的天堂。

其次是國際連結性。從機場的便利程度到飛往客戶所在地的航程時間,都至關重要。疫情之前,香港與首爾的機場擁有最多的航點,新加坡、東京、台北亦緊隨其後。第三,則是健全獨立的司法體系。企業需要確信,一旦發生商業糾紛訴諸法庭,它們將獲得公平的審判。在這一點上,香港的普通法系曾是其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

最後,一個日益重要的因素是風險。伊凡斯提到,自日本福島核災、中美貿易戰乃至新冠疫情以來,「風險」已從次要考量,躍升為企業高層決策的核心變數。這包含了政治穩定、政策可預測性以及資訊的自由流動。這些因素共同構建了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穩固地位,使其成為一座理想的商業堡壘。

無法定價的成本—當政治風險凌駕一切

國家安全法徹底顛覆了上述的第四個因素—風險。伊凡斯直言,這部法律削弱了香港的法治基礎,顯著增加了企業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對鄭先生的公司而言,這種風險已是迫在眉睫的現實。他開始收到客戶法律部門的信函,詢問他們的數據儲存於何處。「國安法讓他們對於是否應繼續使用我們的服務,產生了疑慮。」

癥結在於數據安全。鄭先生的公司部分業務,需遵循歐盟嚴格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他擔憂,若香港警方依據國安法,在調查中要求存取或刪除其客戶的數據,他將可能因違反歐盟法規而面臨法律責任。儘管港府一再強調,該法不會影響基本人權與自由,並聲稱「時間與事實將證明一切」,但對於將客戶信任視為生命線的企業而言,這樣的政治承諾,在模糊的法律條文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鄭先生意識到,他已無法向客戶保證,儲存在香港的數據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這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成本,一種足以摧毀商業信任的根本性風險。於是,將部分團隊與核心業務遷出香港,從一個選項,變成了唯一的選擇。

新大陸的追尋—區域競爭者的機遇

當香港的光環開始褪色,周邊的城市正積極地張開雙臂。企業的遷徙,也並非漫無目的的漂流,而是基於審慎評估的策略性轉移。

新加坡:伊凡斯認為,對於那些憂慮中國經商風險的企業而言,新加坡「迄今為止是能夠最快、最有效替代香港的地點」。它擁有相似的低稅率環境、廣泛使用英語,以及一個穩定且可預測的法律體系。韓國科技公司Naver已宣布,將其數據備份中心遷往新加坡,這便是對其「安全港」地位的直接肯定。

台北與東京:這兩座城市吸引企業的關鍵因素,在於民主政體與優質的生活環境,這對於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至關重要。鄭先生決定在台北與東京設立辦公室,正是著眼於此。他坦言:「這兩個地點非常受歡迎,為了留住我們的人才,我們必須在那裡開設辦事處。」

倫敦:對於處理西方客戶數據的業務,遠離亞洲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成為一個理性的選擇。鄭先生計畫在倫敦設立新辦公室,專門用於儲存西方客戶的數據,以確保完全符合當地的隱私法規。

首爾:《紐約時報》則宣布將部分駐港員工轉移至首爾。其理由是國安法為報社的營運帶來了不確定性,且部分員工在申請香港簽證時遭遇困難。這凸顯了對新聞與言論自由的擔憂,已成為特定行業遷徙的主要推力。

為爭取這些流動的資本與人才,各國政府也端出了具體的「牛肉」。日本正研議放寬金融人才的簽證規定;台灣則成立了專門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以協助港人港企的遷移;澳洲亦有國會議員推動降低企業稅率。然而,伊凡斯提醒,這些「獎勵措施」只是蛋糕上的糖霜,是加速決策的甜味劑,但絕非驅動企業遷徙的核心動能。真正的核心,依然是對安全、穩定與法治的根本需求。

告別中間地帶—地緣政治的重新站隊

這場企業遷徙潮的深層意涵,已超越了單純的商業佈局,而是一次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鄭先生感嘆:「我們過去在香港擁有一個優勢,我們處於東西方的交匯點。」企業在此設立據點,既能接觸西方市場的文化,同時也能順利進入中國大陸。香港是那座獨一無二的橋樑。

如今,這座橋樑的性質正在改變。國安法的實施,意味著香港在制度與法律上,正加速與中國大陸趨同。過去那個擁有司法獨立防火牆的「中間地帶」正在消失。這迫使國際企業重新思考其戰略定位。它們面臨的不再是如何利用香港進入中國,而是一個更直接的選擇:若要追求中國市場,或許直接進入上海等地會更有效率;若要規避中國的政治風險,則必須徹底遷往一個在制度上完全獨立的地點。

一個時代的選擇

儘管目前公開宣布撤離的企業仍是少數,但冰山之下,資本的流動與人心的思變,早已暗流洶湧。從《紐約時報》的編輯團隊,到Naver的數據中心,再到鄭先生的科技公司,他們的選擇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趨勢。

這不僅是香港的損失,更是一個時代的轉折。曾經,香港以其獨特的制度與自由,證明了「一國」之內可以存在截然不同的「兩制」。如今,企業用腳投票的選擇,似乎正在對這個模式的可持續性提出疑問。當資本不再信任制度的保障,當企業家必須在價值觀與市場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這座曾經璀璨的東方之珠,其未來的光芒,將取決於它能否重新贏得世界的信任。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Pushes Businesses to Think About Leaving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in-depth-features/hong-kongs-national-security-law-pushes-businesses-to-think-about-leaving/5D822557-0B04-45F4-A013-4411D447B95F

Reuters: Over half of Americans in Hong Kong mulling exit, business survey show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CN24F0L9/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Will Move Part of Hong Kong Office to Seoul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14/business/media/new-york-times-hong-kong-seoul.html

Bloomberg: AmCham Survey Shows Rising Pessimism on Hong Kong’s Futur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8-12/amcham-survey-shows-rising-pessimism-on-hong-kong-s-future

Nikkei Asia: Hong Kong exodus: Naver moves data to Singapore, others may follow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Hong-Kong-protests/Hong-Kong-exodus-Naver-moves-data-to-Singapore-others-may-follow

Focus Taiwan: Taiwan opens dedicated office to help people from Hong Kong
https://focustaiwan.tw/cross-strait/202007010006

Financial Times: Will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kill its golden goose?
https://www.ft.com/content/13b56342-991f-4638-8924-11882d8d85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