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9月22日,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的臨近,這個已持續六十年的政治傳統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自1960年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首次交鋒以來,電視辯論已然演變為一場高風險的政治展演。儘管其形式與效果備受爭議,但它依然是選民了解候選人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其結果甚至足以左右一場選舉的最終走向。然而,回顧其歷史,一個核心的困境始終存在:辯論的焦點往往並非政策的深度,而是候選人的形象與風格。1960年的首次辯論便奠定了此一基調,當時廣播聽眾普遍認為尼克森表現更佳,但在電視觀眾眼中,形象健康、充滿活力的甘迺迪,卻完勝了那位看起來面色憔悴、汗流浹背的副總統。此後,辯論的集體記憶便更多地由視覺印象、失言或靈光一閃的雋語構成,而非嚴肅的政策剖析。
縱觀歷史,辯論舞台上的「關鍵時刻」往往是候選人的一句失言。1976年,時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在與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辯論中宣稱「不存在蘇聯對東歐的控制」,這句話讓他顯得對國際局勢極為天真,儘管其本意或許是想表達波蘭人民精神上的不屈服,但呈現出的效果卻對其選情造成了傷害。同樣地,2012年,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提及他曾收到「裝滿女性資料的活頁夾」(binders full of women),本意是為展現其重視女性閣員,卻因笨拙的措辭而顯得物化女性。在網路時代,這類失言的影響力被急遽放大,足以成為致命傷,如2011年里克·佩里(Rick Perry)在辯論中途忘記自己政見的尷尬時刻。當然,辯論也能成就候選人。1984年,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面對關於其年齡的質疑,以一句「我不會拿我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驗來做文章」的幽默妙語,成功化解了危機。
隨著辯論的影響力日增,對其形式改革的呼聲也從未停歇。分析人士普遍指出,必須區分初選辯論與大選辯論。前者通常由媒體或地方政黨主辦,形式混亂,常因台上候選人過多而難以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淪為一場爭奪發言時間的混戰。相較之下,由跨黨派的「總統辯論委員會」(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 CPD)自1987年以來主導的大選辯論,則顯得更為莊重和有序。即便如此,改革的建議依然不少。其中一項核心提議是取消或嚴格限制現場觀眾,尤其是充滿黨派支持者的觀眾。他們的歡呼或噓聲,常會將一場嚴肅的辯論變成類似政治造勢大會的場景,干擾辯論的實質性交流。隨著2020年首場辯論的到來,現任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對辯論委員會公正性的質疑,為這場傳統的政治儀式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中,總統電視辯論佔據著一個獨特的位置。它既是一場全國性的公民教育儀式,也是一場高度戲劇化的政治對決。六十年來,攝影機的鏡頭不僅記錄了候選人之間的唇槍舌戰,更無情地放大了他們的每一個細微表情、每一次口誤和每一次精心準備的表演。當我們即將迎來2020年首場總統辯論之際,回溯這段並不漫長的歷史,或許能為理解當下的政治生態提供一個清晰的切面。
一切始於1960年。那場理查·尼克森與約翰·甘迺迪之間的對決,不僅是美國史上第一次電視總統辯論,也永久地改變了政治傳播的規則。辯論中,兩人就冷戰、民權等重大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但最終被歷史銘記的,卻是兩人截然不同的視覺形象。甘迺迪容光煥發,姿態從容;而剛從醫院康復的尼克森則顯得疲憊、蒼白,額頭上不斷滲出汗珠。事後的研究發現,單純透過收音機收聽辯論的聽眾,大多認為尼克森的論點更具說服力。然而,在全國七千萬電視觀眾的眼中,甘迺迪的領袖氣質顯然更勝一籌。—這場辯論無意中確立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先例—在電視時代,風格與實質內容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關鍵。
自此之後,總統辯論史便充斥著各種被稱為「致命失誤」(gaffes)或「靈光一現」(zingers)的片段。這些片段的傳播力,遠遠超過了候選人對稅收政策或醫療法案的詳盡闡述。1976年,福特總統在與卡特的辯論中,堅稱東歐並未處於蘇聯的支配之下。福特的本意或許是想從精神層面讚揚波蘭人民的反抗意志,但在當時冷戰的政治現實下,這句話聽起來極其刺耳,讓他顯得對地緣政治缺乏基本認知。這個「時刻」被反覆播放,成為他最終敗選的原因之一。
在社群媒體時代,這種效應被進一步強化。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被迅速傳播,成為無法擺脫的標籤。2011年,共和黨初選候選人里克·佩里在台上意氣風發地表示要裁撤三個政府部門,卻在說出兩個後無論如何也想不起第三個,最終只能以一句尷尬的「Oops」收場,他的競選之路也隨之黯然失色。201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為強調自己對拔擢女性官員的重視,說他向婦女團體索取了「裝滿女性資料的活頁夾」。這句本意正面的話,因其笨拙的表達方式,聽起來彷彿將女性視為紙張上的物件,立刻引發了輿論的廣泛批評。
當然,辯論的舞台也能化危機為轉機。1984年,時年73歲的雷根總統在尋求連任時,其年齡成為競選中的一個敏感議題。在辯論中,當被問及此事時,他以一句流傳後世的雋語回應:「我不會將年齡作為這次競選的議題。我不會為了政治目的,去利用我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驗。」這句幽默而得體的回應,不僅引發全場大笑,也瞬間瓦解了對手對他年齡的所有攻擊。它展現了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如何能將潛在的劣勢轉化為展現智慧與風度的機會。
隨著辯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也愈發暴露。許多評論家指出,初選辯論與大選辯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活動。初選辯論通常由各家媒體機構贊助,形式五花八門,且往往因為台上候選人過多—有時多達十餘人—而使場面極為混亂。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位候選人只能進行簡短的陳述,難以展開有深度的政策對話,最終演變為一場爭奪眼球的表演。
相比之下,由兩黨共同成立的「總統辯論委員會」(CPD)自1987年以來所主辦的大選辯論,則在流程上更為規範和莊重。然而,即便是CPD主導的辯論,也面臨著改革的壓力。其中最主要的建議之一,便是改革現場觀眾的設置。充滿黨派支持者的觀眾,其歡呼、鼓掌或喝倒彩的行為,很容易將辯論賽場轉化為一場政治集會,不僅干擾候選人的思緒,也影響著電視機前觀眾的判斷。因此,許多專家建議,應採用規模更小、政治立場更多元的觀眾群體,甚至完全取消現場觀眾,以確保辯論能聚焦於議題本身。
展望即將到來的2020年大選辯論,其面臨的挑戰或許是前所未有的。現任總統川普已多次公開表示,他認為辯論委員會在2016年對他不公,並對是否會參加今年預設的三場辯論持保留態度。這為辯論的舉辦本身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誠如溫斯頓·邱吉爾對民主的評價:「民主是除了所有其他被嘗試過的政體之外,最糟糕的一種。」總統辯論或許也是如此。它們混亂、不完美,且時常被表面文章所主導。但至今,我們似乎仍未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能讓全國選民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平台上,觀察那些有志於領導國家的人如何應對壓力、闡述願景,以及直接面對他們的對手。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ixty Years On, the Nixon-Kennedy Debate Still Shapes Politics
https://www.wsj.com/articles/sixty-years-on-the-nixon-kennedy-debate-still-shapes-politics-11600778401
Associated Press: First Trump-Biden debate brings new rules, high stakes
https://apnews.com/article/election-2020-donald-trump-joe-biden-presidential-elections-9a8b7c6d5e4f3g2h1i0j
The New York Times: In an Era of Polarization, Do Presidential Debates Still Matter?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22/us/politics/presidential-debates-trump-biden.html
The Guardian: Memorable moments: a history of US presidential debate gaffes and zing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0/sep/22/us-presidential-debate-history-gaffes-zingers
Brookings Institution: It's time to rethink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its-time-to-rethink-the-presidential-debates/
Politico: How the 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 is preparing for a slugfest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0/09/22/presidential-debates-commission-trump-biden-420123
NPR: 'A Mass Media Performance': 60 Years Of Televised Presidential Debates
https://www.npr.org/2020/09/22/915354321/a-mass-media-performance-60-years-of-televised-presidential-deb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