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安全部隊正式接管全國防務,北約結束作戰任務

最終階段的權力移交啟動,阿富汗主權面臨嚴峻考驗

· 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權力結構-中西亞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6月18日,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Hamid Karzai)於喀布爾正式宣布,啟動第五階段也是最後一階段的全國安全責任移交進程,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ANSF)自此將全面主導境內所有軍事與維安行動。此一宣布標誌著自2001年戰爭爆發以來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長達十二年的作戰任務隨之告終,其角色將轉為支援、訓練與顧問。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對此表示歡迎,稱之為「所有阿富汗人與五十個ISAF貢獻國的驕傲之日」,並重申此舉實現了2010年里斯本峰會所設定的路線圖,即在2014年底前將安全責任完全移交給阿富汗方面。這個精心策劃的權力交接儀式,旨在向世界展現一個主權完整、有能力自我防衛的阿富汗新形象,同時也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部隊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撤出時間表。然而,在這場充滿象徵意義的宣告背後,是阿富汗國內嚴峻且複雜的現實。當時,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雖然在規模上已擴充至約三十五萬人,但其內部仍面臨著人員流失率高、後勤補給能力薄弱、情報與空中支援極度依賴外軍等系統性挑戰。更重要的是,其對手塔利班組織的勢力遠未被削弱,他們在廣大農村地區依然活躍,並持續對城市中心發動攻擊。塔利班將北約的撤軍視為其「聖戰」的勝利,並準備在國際部隊離開後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因此,這次權力移交不僅是對阿富汗軍隊作戰能力的終極測試,更是對阿富汗政府治理能力、內部團結以及政治韌性的一次全面檢驗。國際社會的作戰任務雖已結束,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正要開始,阿富汗的未來將取決於其自身能否在外部支援大幅減少的情況下,獨立應對內部的武裝叛亂與政治分裂。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3年6月18日的喀布爾,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刻意營造的歷史莊重感。在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的正式宣告下,該國安全部隊開始承擔起全國所有省份與地區的防衛主導權。這場被稱為「里程碑2013」(Milestone 2013)的權力交接儀式,不僅是阿富汗走向完全主權的象徵性一步,也為長達十二年、耗資巨大的國際軍事干預劃下了一個階段性的句點。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發表聲明,宣告由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將正式結束其作戰任務,其角色將從前線戰鬥轉變為後方的訓練、顧問與協助。

這一天,是西方國家向其國內厭戰民眾展示的一份成績單,也是阿富汗政府向其人民宣示獨立自主的政治宣言。然而,在這場精心編排的外交與政治展演落幕之後,一個更為嚴峻且無法迴避的問題浮現:一個在過去十年間極度依賴外部軍事、財政與後勤支援下建立的國家機器,是否真能獨立應對國內根深蒂固的武裝叛亂?這場權力移交,究竟是邁向穩定的開端,還是一場巨大風險的開始?

里斯本的承諾:一條通往撤離的路線圖

此次權力移交的法理與政治基礎,源於2010年1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北約峰會。當時,面對成員國內部日益高漲的反戰聲浪與經濟壓力,北約與阿富汗政府共同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過渡」(Inteqal)計畫。該計畫的核心目標是,在2014年底之前,分階段、分地區地將安全責任逐步由ISAF轉交給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ANSF)。

整個移交過程被劃分為五個梯隊(tranches),從相對和平、穩定的省份首府開始,逐步擴展至局勢更為複雜、戰鬥更為激烈的鄉村與邊境地區。第一階段於2011年7月啟動,涵蓋了巴米揚省、喀布爾省(部分地區除外)等七個區域。而2013年6月18日宣布的第五階段,則包含了該國最後的95個區域,其中不乏像坎大哈、赫爾曼德等塔利班活動最為猖獗的南部省份。

這條路線圖的設計,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內在的矛盾。一方面,它強調移交必須是「基於條件的」,意即阿富汗部隊的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標準。但另一方面,它又設定了一個明確的2014年底的最終期限。這個固定的時間表,雖然滿足了西方國家領導人對選民的承諾,卻也給予了塔利班一個明確的戰略訊號:他們只需要保持壓力、等待時間,國際聯軍終將離去。這使得「過渡」計畫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能力的交接過程,更成為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政治賭注。

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一座建立在沙土之上的堡壘?

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國際社會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用於武裝、訓練和建立一支現代化的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到2013年,這支包含了阿富汗國民軍(ANA)和阿富汗國家警察(ANP)的部隊,帳面上的規模已達到約三十五萬人,成為該地區規模最龐大的武裝力量之一。他們配備了美式裝備,接受了西方教官的訓練,並在與ISAF的聯合作戰中積累了實戰經驗。在權力移交的前夕,ANSF確實已經承擔了全國90%以上的作戰任務,並承受了絕大部分的傷亡。

然而,龐大的規模與現代化的裝備,掩蓋了其內部系統性的結構脆弱性。

首先是驚人的人員損耗率。由於戰鬥傷亡、逃兵以及服役期滿後的離隊,ANSF每年的 attrition rate 居高不下,部分單位甚至超過30%。這意味著部隊需要不斷地招募和訓練大量新兵,導致整體經驗水平難以提升,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也因此受到嚴重侵蝕。此外,「影子士兵」(ghost soldiers)的問題—即指揮官虛報兵員數量以冒領薪資—在軍中普遍存在,使得部隊的實際可戰鬥人數遠低於官方數字。

其次,也是最致命的弱點,在於後勤與關鍵作戰支援能力的匱乏。ANSF在戰場上極度依賴ISAF提供的空中支援、情報偵察與分析、以及傷員醫療後送(MEDEVAC)能力。阿富汗空軍當時仍處於起步階段,幾乎沒有獨立執行密接空中支援或大規模兵力投送的能力。一旦ISAF的作戰飛機與直升機撤離,ANSF在面對塔利班的游擊戰術時將會失去其最大的戰術優勢。同樣,其自身的後勤補給鏈條脆弱不堪,從彈藥、油料到糧食的運輸,時常因道路破壞或塔利班的襲擊而中斷,嚴重限制了其持久作戰的能力。

最後,領導層的腐敗與國家治理的失敗,從根本上侵蝕著這支軍隊的根基。軍用物資被盜賣、晉升管道被裙帶關係所把持、士兵的薪資被層層剋扣,這些現象嚴重打擊了基層官兵的士氣。ANSF雖然是一支國家級的軍隊—但其忠誠度往往分裂於部落、族裔和地方軍閥之間—這使得它在面對以普什圖族為主的塔利班時,難以形成統一而堅定的國家認同與戰鬥意志。

角色的轉變:從主角到配角的ISAF

根據拉斯穆森的聲明,ISAF的角色將從「作戰轉為支援」。這意味著國際部隊將不再主動規劃、執行或領導戰鬥行動。他們將從遍布全國各地的數百個小型前哨基地和作戰崗哨中撤出,收縮至幾個大型基地,以顧問和教官的身份,為阿富汗的軍級和部級指揮機構提供戰略規劃與技術指導。

這一轉變是深刻的。它標誌著美軍及其盟友正式將戰爭的主導權交還給阿富汗人。在2014年底作戰任務完全結束後,北約計畫啟動一個規模更小、任務性質完全不同的後續計畫,名為「堅定支持任務」(Resolute Support Mission)。該任務的核心是「訓練、建議和協助」(Train, Advise, and Assist),完全不涉及直接的作戰職能。

對美國歐巴馬政府而言,這是兌現其結束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承諾的關鍵一步。對歐洲盟國而言,這也意味著擺脫了一個日益不受歡迎且代價高昂的海外軍事承諾。然而,這種角色的轉變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一旦ANSF在戰場上遭遇重大挫敗,需要緊急支援時,收縮在基地內的國際部隊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再次介入?這種模糊的界線,讓阿富汗政府對未來的安全保障充滿了焦慮。

沉默的對手:塔利班的耐心與圖謀

在所有關於權力移交的官方敘述中,塔利班往往被描繪成一個正在被削弱、被邊緣化的對手。但現實恰恰相反。在ISAF部隊逐步撤出的過程中,塔利班非但沒有被擊潰,反而調整戰術,在廣大的南部和東部農村地區重新鞏固了其影響力,並建立了一套與政府平行的「影子治理」體系。

塔利班的戰略始終清晰而堅定:將這場戰爭定義為反抗外國佔領的「聖戰」,透過持續不斷的襲擊來消耗對手的資源與意志,並等待國際聯軍最終因無法承受的代價而撤離。他們將2014年的期限視為其戰略勝利的倒數計時。因此,在權力移交的同時,塔利班在全國各地發動了一系列協同攻擊,旨在挑戰ANSF獨立作戰的能力,並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與此同時,和平談判的努力步履維艱。就在權力移交宣布的同一天,塔利班在卡達首都杜哈設立了政治辦事處,準備與美國進行直接對話。然而,辦事處懸掛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旗幟與稱謂,引發了卡爾扎伊政府的強烈抗議,認為此舉挑戰了其作為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談判在開始前就已陷入僵局。這場外交風波突顯了衝突各方之間深刻的不信任,也預示著任何形式的政治和解都將是漫長而曲折的。

總結而言,2013年6月18日的權力移交,是阿富汗戰爭歷史中一個充滿矛盾與悖論的時刻。它既是一個值得慶祝的主權回歸時刻,也是一個充滿巨大未知與潛在危險的開始。國際社會通過移交責任,將戰爭的最終結局交到了阿富汗人自己手中。這是一場基於希望的賭注,賭的是一支在外部扶持下迅速成長的軍隊,能夠在失去生命線般的支援後,獨力抵擋住一個意志堅定、戰術靈活的對手。此後阿富汗的歷史走向證明,這場賭注的結果是悲劇性的。但在當時,對於急於告別這場戰爭的西方世界而言,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作戰任務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它只是為阿富汗揭開了歷史新的一頁,而這一頁的內容,將由阿富汗人自己的鮮血與抉擇來書寫。

資料來源

Statement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on transition in Afghanistan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01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