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戰機的權力悖論:技術支配地位與盟邦體系潛在裂痕

武器採購成為國家主權的長期質押

· 權力結構-美國,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3月28日,加拿大政府宣布,經過漫長而充滿爭議的評估程序後,正式選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35「閃電II」戰鬥機作為其下一代主力戰機,並計畫採購88架。此一決定不僅標誌著渥太華數十年來國防政策的重大轉向,更將F-35這款史上最昂貴的武器系統再次推向國際安全論述的中心。F-35計畫的總體生命週期成本,涵蓋了未來五十年的生產、操作與維護,預計將耗費美國及其盟邦超過兩兆美元。這不僅是一筆驚人的國防開支,更是一種深度的戰略捆綁。每一架售出的F-35,都代表著購買國與美國之間建立起一種長期的、幾乎不可逆轉的依賴關係。這種依賴性遠不止於初期的機體採購,而是滲透到後勤補給、飛行員訓練、軟體升級乃至戰術數據鏈路的每一個環節。F-35的先進匿蹤性能與感測器融合技術,使其在第五代戰機中佔據了無可匹敵的優勢,然而,這項技術優勢的背後,是將國家空防主權的一部分,交由華盛頓及其指定的承包商所掌控的現實。因此,加拿大的決定,以及其他盟國的選擇,與其說是一次單純的軍備更新,不如說是在技術性能與戰略自主性之間做出的一次艱難權衡,其深遠影響將在未來數十年內持續發酵。

這份對美國武器系統的依賴所引發的憂慮,在前任總統川普執政期間被急遽放大。其政府對傳統盟邦所採取的壓力策略,以及在關鍵時刻暫停對烏克蘭等夥伴提供情報支援的舉動,為所有使用美國先進武器的國家敲響了警鐘。各國防務規劃者開始嚴肅思考一個過去被認為難以想像的問題:如果有一天,因為政治分歧,華盛頓決定中止對其F-35機隊的技術支援,國家的空防將會面臨何種程度的癱瘓?儘管關於F-35內建「終止開關」(kill switch)的傳聞,一直被美國政府、洛克希德・馬丁及各使用國官方斷然否認,但此問題的實質核心並不在於是否存在一個可以遠端按下的按鈕。真正的控制權體現在對整個維持系統的壟斷上。若美國停止供應關鍵的替換零件、拒絕提供軟體升級的金鑰,或是撤回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援,任何國家的F-35機隊都將在短時間內喪失作戰能力。這種無形的控制,遠比任何硬體的「開關」都更加有效,它將技術依賴轉化為強大的政治籌碼。正是這種潛在的脆弱性,促使加拿大、葡萄牙等國的政治圈內出現了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來源的公開質疑,也讓歐洲國家開始重新審視本土國防工業的價值。

展望未來,F-35的市場主導地位正受到來自多個面向的挑戰。首先,其高昂得令人卻步的維持成本,已在美國國防部內部引發了嚴重關切。在預計部署近2500架的龐大規模下,佔總成本近八成的維持費用,正對五角大廈的預算構成沉重壓力,迫使其尋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其次,歐洲的國防工業正在醞釀反擊。由英國、義大利和日本合作的「暴風」(Tempest)戰機計畫(現為「GCAP全球空戰計畫」),以及由法國、德國和西班牙主導的「未來空戰系統」(FCAS),都旨在開發出能夠與F-35匹敵、甚至超越其性能的第六代戰鬥機。這些計畫的推動者中,不乏F-35的大客戶,他們的目標不僅是滿足自身的防衛需求,更是藉此重振本土航太工業,擺脫對美國技術的長期依賴。這些新一代戰機預計在未來十年內進入市場,屆時將直接侵蝕F-35的潛在訂單。此外,無人作戰飛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傳統有人戰鬥機的角色提出了疑問。F-35雖然仍是當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選擇,但其所面臨的成本壓力、政治信任赤字以及未來技術競爭,共同構成了一幅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圖景。

內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F-35「閃電II」戰鬥機,不僅是美國航太工業技術實力的結晶,也是其全球影響力的一面稜鏡。這款第五代戰鬥機憑藉其低可偵測性(匿蹤)、先進的航電系統與網路作戰能力,成為各國空軍現代化競相追逐的目標。然而,在這光鮮的技術外衣之下,隱藏著一個複雜的權力結構與一份沉重的戰略帳單。2022年3月28日,加拿大政府最終確認採購88架F-35的決定,為這個北美盟國長達十餘年的戰機換代爭議劃下了一個暫時的句點。但這個句點,同時也是一系列新問題的起點。它迫使我們深入檢視,當一個國家選擇將其未來數十年的空防安全,與這款史上最昂貴、也最具爭議性的武器系統深度綁定時,它所交換與犧牲的究竟是什麼。

一項兩兆美元的承諾:F-35的成本結構

公眾對F-35的印象,往往集中在它高昂的單價上—根據型號與採購數量的不同,每架約為8200萬美元。然而,這個被稱為「飛離成本」(flyaway cost)的數字,僅僅是冰山一角。F-35計畫的真正開銷,體現在其漫長的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維持費用。據美國政府問責署(GAO)的估算,在未來超過五十年的服役期內,包含操作、維護、升級在內的總成本將逼近兩兆美元,其中近80%的支出將用於機隊的維持。

這筆龐大的費用源於F-35高度複雜的設計。其機身上的匿蹤塗層需要特殊且昂貴的維護,以保持最佳性能。其整合了數百萬行程式碼的軟體系統,需要持續不斷地更新與除錯。更重要的是,整個F-35全球機隊的後勤支援,都依賴於一個名為「自主後勤資訊系統」(ALIS)的中央化網路,後來升級為「作戰數據整合網路」(ODIN)。這個系統負責監控每一架飛機的健康狀況、預測零件需求、安排維修排程。雖然其設計初衷是為了提高效率,但它也意味著所有使用國的後勤數據都必須回傳至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管理的中央伺服器。這種設計不僅引發了各國對於數據安全的疑慮,也使他們在零件供應與維修授權上,完全受制於承包商與美國政府。購買F-35,因此不僅僅是購買一架飛機,而是購買了一套完整的、高度集中的服務套餐,且沒有輕易退出的選項。

聯盟的代價:當技術依賴成為政治籌碼

F-35計畫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旨在加強盟邦之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理論上,統一的平台能讓盟軍在聯合作戰中實現無縫的資訊共享與協同,從而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戰力。然而,這種標準化的另一面,是戰略自主性的削弱。當盟國的空軍完全建立在一個由美國主導的技術生態系統之上時,其獨立執行軍事行動的能力便會受到潛在的制約。

這種制約在川普政府時期變得格外現實—這是一段文字—一個冰冷的提醒,即獲得關鍵軍事能力的管道,可能取決於與華盛頓的政治路線是否一致。當時,美國政府對盟友施加關稅、質疑北約的集體防禦承諾,甚至短暫中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這些行為都在國際社會引發了信任危機。對於那些已經或計畫採購F-35的國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警訊。他們意識到,手中這款最先進的武器,其戰鬥力的發揮,完全仰賴於一個遠在美國本土的後勤與軟體支援網路。一旦雙邊關係出現裂痕,華盛頓無需動用任何武力,僅憑藉中止技術支援,就足以讓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機隊淪為一堆無法起飛的金屬。

關於「終止開關」的討論,正是在此背景下甚囂塵上。儘管各方官方均予以否認,但這個概念精準地捕捉了盟國的深層焦慮。事實上,比一個虛構的遙控按鈕更具威懾力的,是美國對F-35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的絕對控制。例如,飛機的軟體源代碼並未對盟國開放,所有升級都必須經由美方執行。這種不對等的技術關係,使得購買F-35的盟國,在某種程度上從一個平等的安全夥伴,轉變為一個高階的技術用戶。

歐洲的自主之路:飆風、颱風與獅鷲的另類選擇

面對F-35所帶來的依賴性問題,歐洲的航太工業提供了不同的答案。雖然在匿蹤等第五代技術指標上有所不及,但歐洲的「四代半」戰機,如法國達梭公司的「飆風」(Rafale)、歐洲戰機公司(由英、德、義、西聯合組成)的「颱風」(Typhoon),以及瑞典紳寶集團的「獅鷲」(Gripen),都憑藉其各自的優勢,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飆風」戰機以其任務彈性與非美系武器的整合能力著稱,成功出口至印度、埃及、卡達、希臘等多個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一定戰略平衡的國家。達梭公司願意進行較大程度的技術轉讓,這對希望提升本國工業能力的客戶而言極具吸引力。「颱風」戰機作為歐洲多國合作的產物,是北約在歐洲空防力量的中堅,其持續的性能升級使其至今仍是一款極具威脅性的空優戰機。「獅鷲」則以其獨特的設計哲學脫穎而出,它強調低廉的採購與操作成本、簡易的後勤維護(甚至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起降),以及對客戶國開放的軟體架構。

這些歐洲戰機的存在,證明了市場上存在著對「戰略自主性」的需求。對於許多國家而言,選擇一款性能或許不是最頂尖、但控制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武器,可能比選擇性能超群但處處受制於人的F-35,是更為明智的長期投資。這種考量,不僅是軍事層面的,更是深刻的政治與工業層面的決策。

第六代戰機的競逐:未來的天空由誰定義

對F-35長期霸權構成最根本挑戰的,是正在浮現的下一代(第六代)戰鬥機計畫。這些計畫不僅旨在技術上超越F-35,更承載著相關國家重塑全球國防工業版圖的雄心。

由英國、義大利和日本共同推進的「全球空戰計畫」(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me, GCAP),其前身為英國的「暴風」計畫,是一個極具指標性的發展。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核心的盟友,並且是F-35的大量用戶,此次卻選擇與歐洲夥伴共同主導下一代戰機的研發,這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訊號,表明其尋求在國防技術上擁有更多自主權與主導權的決心。GCAP計畫將整合人工智慧、無人僚機協同作戰、先進感測器網路等前沿技術。

與此同時,由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合作的「未來空戰系統」(FCAS),同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之系統」計畫。它不僅包括一架核心的第六代戰機,還涵蓋了與之協同作戰的無人機群、作戰雲端網路、以及衛星和空中預警機等支援平台。FCAS被視為推動歐洲「戰略自主」理念的旗艦項目,其目標是確保歐洲在未來數十年內,不必再依賴美國來提供最高端的空中作戰能力。

這兩大計畫預計將在2035年左右開始交付成果。屆時,F-35將不再是市場上唯一的頂級選擇。對於那些尚未做出採購決定的國家,以及現有F-35用戶尋求更新換代時,GCAP與FCAS將提供極具競爭力的替代方案,這將不可避免地削弱F-35在晚期的市場份額,並打破美國在高端戰機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技術之巔的孤獨

F-35戰鬥機無疑是當代工程技術的奇蹟,它將人類的空戰能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它的成功故事背後,卻交織著成本超支的困擾、盟邦信任的侵蝕以及未來競爭的陰影。它像一個權力悖論的化身:其無與倫比的技術性能,正是其引發戰略依賴與脆弱性的根源。

對於加拿大等選擇擁抱F-35的國家而言,這是一場基於現實考量的賭注—賭的是美國作為盟友的長期可靠性,賭的是F-35所承諾的技術優勢能夠在未來數十年內持續轉化為真正的安全保障。但與此同時,歐洲與日本等傳統夥伴,已經開始著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未來。F-35的傳奇仍在繼續,但天空的顏色,已不再是單一的。在這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技術的支配地位,若不能以穩固的信任作為基礎,最終可能只會帶來在高處不勝寒的孤獨。

資料來源

Government of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confirms selection of F-35 as preferred bidder for new fighter jet
https://www.canada.ca/en/department-national-defence/news/2022/03/government-of-canada-confirms-selection-of-f-35-as-preferred-bidder-for-new-fighter-jet.html

Reuters: Canada picks F-35 as preferred bidder for fighter jet contract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erospace-defense/canada-picks-lockheed-martins-f-35-preferred-bidder-fighter-jet-contract-2022-03-28/

Bloomberg: Canada to Buy 88 F-35 Fighter Jets From Lockheed Martin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3-28/canada-to-buy-f-35-fighter-jets-in-deal-worth-15-billion

Defense News: It’s official: Canada is buying F-35s
https://www.defensenews.com/air/2022/03/28/its-official-canada-is-buying-f-35s/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 F-35 Sustainment: DOD Needs to Address Challenges Affecting Readiness and Cost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22-105151

Janes: Japan, UK and Italy to merge next-generation fighter efforts
https://www.janes.com/defence-news/news-detail/japan-uk-and-italy-to-merge-next-generation-fighter-efforts

The Diplomat: What’s in a Name? The ‘Tempest’ and Future Fighter Competition in the Indo-Pacific
https://thediplomat.com/2021/08/whats-in-a-name-the-tempest-and-future-fighter-competition-in-the-indo-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