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4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躍升4.2%,創下自2008年以來最劇烈的年度漲幅,遠超市場預期。這項數據不僅是冰冷的統計數字,它正透過民眾日常的早餐帳單,向全球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一個長達數十年、以低通膨為特徵的穩定時代,可能正迎來轉捩點。從培根、水果到穀物,無一不在漲價,這些看似微小的增幅匯集成一股強大的壓力,引發了各界對於價格上揚是「暫時性顛簸」抑或「結構性趨勢」的激烈辯論。
Lia 深入分析後發現,此波通膨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全球體系在經歷新冠疫情的極限壓力測試後,多重結構性弱點同時併發的結果。其核心驅動力源於全球供應鏈的多點失靈。首先,在原物料層面,玉米價格因中國為恢復豬群規模而產生的巨額進口需求、以及南美洲主要產區的乾旱而飆升了50%,這股壓力沿著「飼料-肉品」與「生質燃料-運輸」兩條路徑,全面推高了食品與物流成本。
其次,全球物流網絡本身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壅塞。從陸地上的卡車司機短缺,到海上的貨櫃運輸瓶頸(因蘇伊士運河事件而加劇),運輸成本的攀升正將壓力傳導至所有進口商品。最後,在需求端,隨著經濟重啟與政府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消費需求強勁反彈,但勞動市場卻出現了供需錯配的現象。餐飲業等服務部門尤其面臨「找工難」的困境,企業為吸引勞工而提高薪資,這份成本最終也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定調此波通膨為「暫時性」現象,認為待供應鏈瓶頸疏通、勞動市場恢復平衡後,物價將會回穩。然而,當前的局勢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化供應鏈在追求極致效率的同時,所犧牲的韌性與彈性。價格的波動,正是這個高度精密但脆弱的體系,在遭遇外部衝擊後所發出的警報聲。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清晨的陽光灑在餐桌上,一杯咖啡、一份烤吐司與幾片培根,這是構成許多人一天開始的尋常儀式。然而,近來這個儀式正悄然變得昂貴。自去年以來,培根的價格上漲超過一成,新鮮水果的成本增加了6.2%,即使是穀物麥片,也出現了微幅的價格攀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如涓滴細流,正匯聚成一股足以撼動家庭預算的洪流。這股漲價的浪潮,並不僅限於食品,它正以一種無聲卻全面的方式,滲透到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一名長期觀察國際政策動向的獨立撰稿人,習慣於從宏觀數據中解讀地緣政治的風向。但此刻,全球經濟最真實的脈動,或許就體現在這份日益昂貴的早餐帳單之中。在經歷了多年徘徊於2%左右的低通膨環境後,作為美國通膨基準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今年四月,猶如平地驚雷般地同比躍升4.2%。這個數字不僅是一個統計上的突破,它更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迫使我們去思考:這場席捲而來的漲價風潮,究竟是經濟重啟過程中的短暫漣漪,還是預示著一個全新通膨時代來臨的前奏?
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官員們在公開談話中,傾向於將其定調為「暫時性」(transitory)現象,認為這只是經濟從疫情深淵中復甦時,必然伴隨的供需失衡陣痛。然而,當我循著一塊培根的價格軌跡,向上追溯其複雜的產業鏈時,我看到的景象,遠比「暫時性」這個詞彙所能描繪的更為盤根錯節。這更像是一場全球供應鏈在經歷了世紀大疫的衝擊後,所引發的系統性壓力反應。
玉米,牽動全球的神經中樞
要理解這波物價上漲的源頭,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一種看似平凡的作物:玉米。2021年以來,玉米的期貨價格已飆漲近50%。即便您的早餐盤裡沒有玉米片,但玉米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在美國,超過96%的動物飼料穀物是玉米,您餐盤上的培根與香腸所來自的豬隻,其主要食糧便是玉米。同時,美國所產玉米約有五分之一用於出口。
這波玉米價格的狂潮,其最主要的驅動力來自太平洋的彼岸—中國。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舉採購玉米。背後的原因,源於該國正竭力從2020年非洲豬瘟的毀滅性打擊中恢復其生豬產量。為了快速育肥數以百萬計的新豬隻,中國對飼料的需求呈現爆炸性增長。據預測,中國在2021年的玉米進口量將是過去的四倍之多,而其中大部分訂單流向了美國的農民。
當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轉化為全球市場上龐大的採購訂單時,其影響是立即且劇烈的。然而,需求的激增只是故事的一半。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的玉米產區正遭受天災的侵襲。持續的乾旱導致巴西等主要供應國的作物收成令人失望。在阿根廷,長年的乾旱使其內陸運輸生命線——巴拉那河(Parana River)的水位降至歷史低點,導致滿載穀物的貨船無法順利通過,嚴重阻礙了從內陸產區到大西洋出海口的運輸。
來自中國的強勁需求,疊加上南美洲的供給萎縮,形成了一場供需失衡的完美風暴。這直接導致了飼料成本的飆升,並最終反映在終端肉製品的價格標籤上。但玉米的影響並未就此打住。它還以另一種方式,悄悄地推高了您早餐的運輸成本。在美國,消費的汽油中約有10%是從玉米提煉的乙醇。玉米價格的上揚,直接助長了汽油價格的走高。這意味著,將食物從產地運送到您家附近超市的卡車,其燃料成本正在增加。
阻塞的動脈,全球物流的困境
如果說玉米價格是點燃通膨的火種,那麼全球物流系統的失調,無疑是搧風點火的鼓風機。當經濟活動從封鎖中逐漸復甦,對卡車貨運的需求急劇上升,但運輸行業卻面臨著嚴峻的司機短缺問題。為了吸引新血加入,貨運公司不得不提高薪資與福利,這些增加的勞動成本,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更高的運費。全球知名的穀物食品製造商家樂氏(Kellogg's)已公開表示,高昂的運輸成本是其不得不提高產品售價的原因之一。
這場物流危機並未止步於海岸線。在更廣闊的海洋上,全球航運系統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擁堵。去年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停擺,以及今年三月蘇伊士運河的意外堵塞事件,其連鎖效應至今仍在發酵,全球港口的貨物已積壓了數月之久。這使得運輸糖等進口原料的成本大幅上漲,糖價也隨之上揚了超過3%。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過去數十年來,全球供應鏈的構建邏輯是「及時生產」(Just-in-Time),追求效率最大化與庫存最小化。這個體系在平穩時期運作良好,但疫情的衝擊暴露了其內在的脆弱性。它就像一條精密設計的血管,卻缺乏應對意外栓塞的彈性。當得州的冬季風暴導致塑膠工廠停擺時,外賣餐盒的供應便立即陷入困境,成本隨之增加。每一個環節的微小中斷,都在這個高度連動的系統中被放大,最終以更高的價格形式,傳遞到終端消費者手中。
人的因素,勞動市場的重新校準
經濟學家們常說,食品價格因其易受氣候等短期因素影響,並非衡量整體經濟通膨的最佳指標。一個更具啟示性的觀察點,或許是您在餐廳享用同一份早餐時所支付的價格。數據顯示,雖然整體食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上漲了2.4%,但餐廳餐點的價格卻上漲了3.8%。這其中的差額,主要反映了一個關鍵因素:勞動成本。
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升、封鎖措施的放寬以及聯邦政府的經濟刺激方案,美國的消費支出正強勁反彈。然而,包括餐廳老闆在內的許多雇主,卻驚訝地發現他們很難招到足夠的員工。一方面,疫情促使一些勞工搬離了人口稠密的城市;另一方面,政府為失業者提供的額外失業救濟金,也讓部分勞工在重返工作崗位時,有了更多的觀望空間與議價能力。
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吸引工人,快餐店等行業開始提供簽約獎金、甚至是免費大學學費等誘因。這一切,都意味著企業勞動成本的上升,而這筆開銷,最終無可避免地會計入食客的帳單。
我們正目睹一場關於勞動價值的重新定價。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需要謹慎應對的事。低收入工人工資的提升,本身是社會樂見的進展。然而,風險在於,如果工資的增長與物價的上漲相互推動,形成所謂的「工資-物價螺旋」(wage-price spiral),就可能導致通膨失控,使工薪階層的實際購買力不升反降。這種現象曾是1970年代高通膨時期的夢魘。歷史是否會重演?這是當下所有經濟觀察家都在努力解答的問題。
在「暫時性」標籤下的深層反思
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通膨浪潮,聯邦準備理事會保持著鎮定。他們認為,隨著供應鏈的瓶頸逐漸疏通,以及因去年同期低基數所造成的統計效應消退,物價上漲的壓力將會自然緩解。從衡量市場通膨預期的美國國債收益率等指標來看,投資者們似乎也普遍接受了這種「通膨溫和可控」的觀點。
然而,將一切歸因於「暫時性」的擾動,或許過於輕忽了這次衝擊所暴露出的深層結構性問題。這次的經歷,是對過去三十年全球化模式的一次全面檢討。我們建立了一個極度高效、精密分工的全球生產網絡,但卻忽略了為這個系統內建足夠的備援與韌性。當單一事件(無論是疫情、天災還是地緣政治衝突)發生時,其引發的連鎖反應,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劇烈。
眼前的物價上漲,或許在幾個月後真的會有所緩和。但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在一個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以及大國競爭常態化的世界裡,類似的供應鏈衝擊是否會變得更加頻繁?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效率與安全之間的平衡?
從早餐桌上的帳單,到全球供應鏈的動脈,再到勞動市場的價值重估,我們正在經歷的,不僅僅是一次經濟數據的波動。它更像是一場對我們既有經濟運作模式的壓力測試。測試的結果,將決定未來數年全球經濟的樣貌。此刻,我們都需要調整心態,適應一個價格波動可能更為頻繁的世界,同時,也別忘了在支付那份更昂貴的早餐時,給予辛勤的服務人員應有的禮貌。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Are Prices So High? What to Know About Inflation.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y-are-prices-so-high-what-to-know-about-inflation-11620835222
The New York Times: Inflation Spiked in April, and the Debate Is Just Heating Up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business/economy/consumer-price-index-april-2021.html
Reuters: U.S. consumer prices post largest gain in nearly 12 years; inflation pressures building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us-consumer-prices-post-largest-gain-nearly-12-years-inflation-pressures-2021-05-12/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d: Why the U.S. is short of workers as jobs abound
https://apnews.com/article/why-is-us-short-of-workers-3b220b533c6984e724b07f822830a579
Bloomberg: Corn Is the Everything Commodity and It’s Sending Food Prices Soaring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5-04/corn-is-the-everything-commodity-and-it-s-sending-food-prices-soaring
The Economist: What is driving the surge in commodity prices?
https://www.economist.com/the-economist-explains/2021/05/10/what-is-driving-the-surge-in-commodity-prices
Financial Times: US inflation jumps to highest level in 13 years
https://www.ft.com/content/3b55581e-826f-4089-a24a-e5254199c6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