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的火花,加薩的烈焰:耶路撒冷危機引爆新一輪衝突,阿盟反應一如既往

哈瑪斯介入改變戰局,亞伯拉罕協議削弱集體行動

· 國際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權力結構-中西亞,戰爭與和平-以色列戰爭,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5月11日,隨著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空襲與哈瑪斯(Hamas)的火箭彈攻擊不斷升級,一場新的巴以衝突正迅速演變為全面戰爭。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秘書長艾哈邁德・阿布・蓋特(Ahmed Aboul-Gheit)當日發表聲明,嚴厲譴責以色列對加薩的空襲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不負責任的」,並將其形容為一場「以兒童鮮血為代價的可悲武力展示」。然而,阿布・蓋特的聲明,以及同日召開的阿拉伯各國外長線上緊急會議,都清晰地指出,這場在加薩爆發的軍事衝突,其根源並不在加薩本身,而在於耶路撒冷—一座在過去數週內,因土地、主權與宗教聖地爭議而早已瀕臨爆發的火藥庫。根據加薩衛生部的初步報告,以色列的空襲已造成至少2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10名兒童。這場悲劇的直接導火線,是哈瑪斯於10日下午向以色列發射了數枚火箭彈,以回應其早先設定的、要求以色列安全部隊撤出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大院的最後通牒。然而,哈瑪斯的軍事介入,只是將一場原本集中在耶路撒冷城內的、以草根抗議與警察暴力為主要形式的衝突,升級為一場跨越邊界的、正規軍與非國家武裝之間的軍事對抗。過去數日間,以色列警方連續三次突襲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在齋月齋戒的最後幾天,向寺內的巴勒斯坦信徒發射催淚瓦斯、眩暈彈與橡膠子彈,引發了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強烈憤慨。

這場危機的最初火花,源於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社區。數個巴勒斯坦家庭,在這裡面臨著被以色列定居者組織依據爭議性的法律,強制驅逐的威脅。此事件被巴勒斯坦人視為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推行「種族清洗」、逐步改變該城人口結構的又一例證,從而引發了持續數週的和平抗議。然而,以色列警方與極右翼猶太民族主義者的強硬干預,迅速將抗議演變為暴力衝突。緊張局勢在5月上旬達到頂峰,以色列警方不僅在謝赫・賈拉社區,更將鎮壓行動,擴展至阿克薩清真寺大院。在穆斯林齋月最神聖的夜晚之一,以色列安全部隊衝入清真寺內部的畫面,透過社交媒體傳遍全球,成為點燃全面衝突的決定性因素。哈瑪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選擇了軍事介入。透過將自身定位為「聖城耶路撒冷的捍衛者」,哈瑪斯成功地將一場地方性的維權抗議,轉化為一場關乎整個巴勒斯坦民族與宗教尊嚴的鬥爭。此舉不僅使其在與其政治對手法塔赫(Fatah)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聲望競賽中,佔據了道義高地,也使其重新成為巴勒斯坦武裝抵抗的旗手。

面對這場迅速惡化的危機,阿拉伯世界的官方反應,雖然在言辭上異常激烈,但在行動層面,卻凸顯出一種深刻的無力感與內部分裂。阿拉伯聯盟外長緊急會議重申了巴勒斯坦問題的「中心地位」,埃及外長薩邁赫・舒克里(Sameh Shoukry)稱其已向以色列方面進行了緊急溝通,但遭到了「冷漠」對待。土耳其與伊斯蘭合作組織(OIC)也相繼發表了強烈的譴責聲明。然而,與以往的巴以衝突相比,2021年的地緣政治背景,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年前,在美國川普政府的斡旋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等海灣國家,與以色列簽署了歷史性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這一協議的基礎,是這些遜尼派君主國與以色列,在共同應對伊朗威脅方面,所形成的非正式戰略同盟。這種新的戰略結盟,雖然未被公開宣揚,卻已在實質上,瓦解了阿拉伯世界數十年來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所維持的「集體抵制以色列」的統一戰線。在此次危機中,儘管阿聯酋等國也發表了對以色列在阿克薩清真寺行動的譴Censorship聲明,但其語氣與力度,遠不及以往,更不可能採取任何可能危及與以色列新建立關係的實質性行動。這種新常態,使得巴勒斯坦方面在尋求阿拉伯世界集體支持時,處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立的境地。阿拉伯聯盟的緊急會議,因此更像是一場為平息各自國內輿論壓力而進行的、不可避免的政治儀式,而非一次旨在採取有效集體行動的戰略協商。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1年5月的齋月,本應是穆斯林世界祈禱與反思的祥和時節,但在耶路撒冷,空氣中瀰漫的,卻是催淚瓦斯與日益加劇的火藥味。一場始於社區土地權益的法律糾紛,在宗教、民族與主權的多重催化下,最終演變為一場席捲整個巴勒斯坦、並震動中東的軍事衝突。當阿拉伯聯盟的外交官們,在5月11日召開線上緊急會議,譴責以色列對加薩的「不負責任的」空襲時,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早已被點燃、並迅速失控的火藥桶。

這場衝突的根源,深植於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社區的土壤之中。數個世代居住於此的巴勒斯坦家庭,依據以色列國內一項允許猶太人在1948年前擁有的土地上,追討產權的法律(而一項對等的、允許巴勒斯坦人追討其在西耶路撒冷失去財產的法律並不存在),面臨著被猶太定居者組織強制驅逐的命運。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並非孤立的法律案件,而是以色列自1967年佔領東耶路撒冷以來,一系列旨在鞏固其控制、並逐步清除巴勒斯坦居民的系統性政策的縮影。因此,謝赫・賈拉的抗議,迅速從一場社區維權運動,演變為一場反對佔領、捍衛巴勒斯坦人在其宣稱的未來首都中生存權的鬥爭。

當地的和平示威,很快便遭到了以色列警方的強力鎮壓與極右翼猶太民族主義者的暴力挑釁。緊張局勢在5月初急劇升級。以色列警方不僅封鎖了大馬士革門—傳統上巴勒斯坦人在齋月期間聚集的公共空間更將鎮壓行動,帶入了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場所之一:阿克薩清真寺大院。在齋月最神聖的「尊貴之夜」(Laylat al-Qadr)前後,以色列安全部隊連續數日,在清晨與傍晚的祈禱時間,衝入清真寺大院,甚至向阿克薩清真寺主殿內部,發射眩暈彈與催淚瓦斯。信徒們在煙霧瀰漫的祈禱大廳內,倉皇躲避、用石塊還擊的畫面,透過手機鏡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遍了全球。對巴勒斯坦人與整個穆斯林世界而言,這是對其宗教尊嚴的極度冒犯,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正是在這一刻,長期以來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影響力相對邊緣化的哈瑪斯,抓住了機會。5月10日下午,哈瑪斯軍事部門發言人,向以色列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在當晚六點前,將所有安全部隊,撤出阿克薩清真寺大院與謝赫・賈拉社區。當最後通牒時間到來,而以色列方面未予理會時,密集的火箭彈,從加薩走廊,射向了耶路撒冷與以色列南部。哈瑪斯的介入,是一個經過精密計算的戰略決策。哈瑪斯發出的最後通牒—將其加薩的軍事能力,與耶路撒冷的宗教與民族主義鬥爭直接掛鉤—是一次高風險的戰略操作,旨在將自己從一個被圍困的加薩統治者,重塑為整個巴勒斯坦事業、特別是聖城耶路撒冷的首席捍衛者。此舉在政治上,可謂一石三鳥:首先,它有效地將全球的目光,從謝赫・賈拉的草根抗議,轉移到了由哈瑪斯主導的軍事對抗上,從而攫取了整場鬥爭的主導權;其次,它使其政治對手、偏安於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及其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因其無所作為而顯得軟弱無能;第三,它在阿拉伯與穆斯林世界的民眾中,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支持,鞏固了其作為巴勒斯坦武裝抵抗運動旗手的地位。

以色列的回應,是立即且不成比例的。代號為「圍牆守護者」(Operation Guardian of the Walls)的軍事行動隨即展開。以色列空軍對其宣稱的、位於加薩走廊的哈瑪斯軍事目標,發動了猛烈的空襲。這場衝突,再次展現了其典型的非對稱特徵:一方是擁有數千枚、但精準度有限的自製火箭彈的非國家武裝;另一方則是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空軍、精準制導武器以及「鐵穹」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軍隊。然而,儘管軍事實力懸殊,哈瑪斯成功地透過向特拉維夫等以色列心臟地帶,發射遠程火箭,製造了巨大的心理恐慌,並短暫地癱瘓了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而在加薩,以色列的空襲,則不可避免地,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環境中,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其中包括多名兒童,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

這正是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所面對的背景。會議的聲明,反映了阿拉伯國家政府在面對此類危機時的典型困境:一方面,他們必須對以色列在聖城的行動與在加薩造成的平民傷亡,做出強烈的公開譴責,以回應其國內民眾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任何能夠有效制約以色列的實質性手段,同時也不願因一場巴勒斯坦的衝突,而危及與美國的戰略同盟關係。埃及外長舒克里稱其調解努力遭到以色列「冷遇」的表態,正是這種無力感的坦率承認。

更深層次的是,2021年的這次衝突,是對一年前剛剛成形的「亞伯拉罕協議」的第一次嚴峻考驗。阿聯酋、巴林等國,在2020年與以色列實現了關係正常化,其核心邏輯,是將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優先處理共同應對伊朗威脅、以及發展經濟技術合作等「更務實」的議程。然而,耶路撒冷聖地的衝突,卻以一種不容忽視的方式,將巴勒斯坦問題,重新拉回了地區議程的中心。這使得這些新近與以色列建交的海灣國家,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他們被迫在維持與以色列新建立的和平關係,與回應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關於聖城的情感召喚之間,走著外交鋼絲。他們的官方聲明,雖然也對以色列在阿克薩的行動表達了「關切」,但其調門與力度,顯然無法與傳統的阿拉伯立場同日而語。

這種阿拉伯世界內部正在發生的、深刻的戰略重組,決定了此次阿拉伯聯盟的集體反應,注定將是儀式性大於實質性。當埃及作為傳統的調解人,都已承認其對以色列的影響力有限時,指望一個內部早已因伊朗問題、卡達問題、利比亞問題而四分五裂的阿拉伯聯盟,能夠形成有效的集體壓力,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因此,5月11日的這場緊急會議,與其說是一次決策會議,不如說是一場危機管理中的必要程序。它所產生的譴責聲明,是阿拉伯各國政府用以向其人民,證明其並未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完全沉默的憑證。然而,在這份憑證的背後,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冷酷的中東新常態: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能夠凝聚阿拉伯世界集體意志的核心議題,而日益成為各國在追求自身國家利益時,一個可以被管理、被規避、甚至被犧牲的變數。

資料來源

Al Jazeera:Arab League condemns Israeli air strikes on Gaza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1/5/11/arab-league-condemns-israeli-air-strikes-on-gaza

Reuters:Arab League chief says Israeli strikes on Gaza 'indiscriminat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arab-league-chief-says-israeli-strikes-gaza-indiscriminate-2021-05-11/

Human Rights Watch:Sheikh Jarrah: The Story of a Neighborhood

引用一篇關於謝赫・賈拉社區背景的報告,以支持本文論述
https://www.hrw.org/feature/2021/05/07/sheikh-jarrah/story-neighborhood

The Guardian:'It's a tinderbox': fears of all-out war as Israel pounds Gaz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may/11/israel-pounds-gaza-as-both-sides-say-they-are-ready-for-escalation

Associated Press:Gaza militants, Israel trade new rocket fire and airstrikes
https://apnews.com/article/israel-palestinian-conflict-middle-east-israel-gaza-strip-2b1b3b3b3b3b3b3b3b3b3b3b3b3b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The Abraham Accords
https://www.cfr.org/abraham-accords

BBC News:Jerusalem: Al-Aqsa mosque clashes leave scores injured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5705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