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5月13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一項里程碑式的指引,宣布完全接種疫苗的民眾,在大多數室內外場合無需再佩戴口罩。這項政策的頒布,在官方層面象徵著社會生活向疫情前常態回歸的開始。然而,對於歷經了一年多封鎖、社交隔離與持續安全警示的公眾而言,這份指引的發布,不僅帶來了解脫感,更開啟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風險管理的責任,從過去由公共衛生機構統一發布指令,轉移至由每個公民進行個人化的即時評估。這種轉變,迫使人們的大腦必須重新學習、評估並校準社交行為的界線,從而引發了一場普遍的、極耗心神的心理適應過程。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當人們面臨「是否該參加室內聚會」或「是否該與人擁抱」這類後疫情時代的社交抉擇時,其大腦內部正進行著一場複雜的運算。這個過程主要涉及三個核心腦區系統的相互作用。首先,是位於大腦前額的「前額葉皮質」,它負責處理已知訊息與進行理性風險評估,例如理解CDC指引中關於疫苗有效性的數據。其次,是與恐懼、焦慮等情緒處理密切相關的「杏仁核」,它對情境中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極為敏感,會不斷權衡那些無法確知的變數,例如「在場的其他人是否都已接種疫苗?」或「室內的通風是否良好?」。第三,則是位於杏仁核附近的「背側紋狀體」,此處掌管著我們的習慣系統。經過一年多疫情生活所強化的保持距離、避免接觸等習慣,會與疫情前熱情社交的舊有習慣產生直接衝突。
這三大系統所產生的信號—理性的風險評估、對未知威脅的規避以及新舊習慣的拉扯—最終會被整合,並在「腹側紋狀體」等區域進行最終的權衡。代表不同選擇的神經元群體會相互競爭,其中電化學活動最為活躍的選項(即大腦綜合評估後認為最優的選項)將主導最終的行為。然而,這個權衡過程的結果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格、年齡以及過去一年的生命經驗,特別是個人是否經歷過與疫情相關的創傷(例如親友的離世),會極大地改變大腦對這三個系統信號的「加權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同樣的社交場景下,不同個體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安全判斷。因此,社會的「重返正常」,並非一次性的集體轉向,而是一個由億萬個大腦進行的、充滿個體差異的、緩慢且非線性的神經再適應過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1年5月13日,美國CDC的一項政策更新,為歷經一年多嚴格防疫措施的社會,打開了一扇通往「正常化」的大門。該機構宣布,完全接種疫苗者在多數情境下可摘下口罩。這項決策,本意是為公眾鬆綁,給予回歸常態生活的科學許可。然而,在許多民眾的實際感受中,這份「自由」反而催生了一種新的焦慮與猶豫。
當統一的強制性規定,轉變為依賴個人判斷的建議性指引時,風險評估的責任便從集體下放到個人。一夜之間,每個公民都被迫成為自身行為的風險管理者。過去一年多來,人們習慣了遵循明確的公共衛生指令—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室內聚集。這些行為模式,在不斷的重複與外部強化下,已內化為一種近乎自動的防禦習慣。如今,政策的轉向,要求人們的大腦在這套新建立的習慣,與疫情前早已存在的社交習慣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這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調適,其背後更有一套複雜的神經運作機制。
大腦決策的三方角力
當一個人面臨後疫情時代的社交選擇,例如,在一個下雨的戶外派對上,是否該跟隨人群進入室內時,其大腦內部正上演著一場由三個核心系統主導的權衡與競爭。
第一股力量,來自於大腦的理性中樞—前額葉皮質。這個位於大腦最前端的區域,負責處理具體信息、進行邏輯分析與結果預測。它會調用已知的、客觀的數據,例如CDC的官方指引、關於疫苗保護力的科學報告,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了解。它進行的是一種基於概率的風險計算,其結論可能是:「我已完全接種,即使暴露於病毒環境,感染重症的風險也極低。」
第二股力量,源自於大腦的古老恐懼與警報中心—杏仁核。杏仁核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信號,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它處理的並非已知的風險,而是那些無法被量化的未知變數。在派對的場景中,杏仁核會不斷提出問題:「屋子裡的通風條件如何?在場的所有人真的都接種了嗎?他們接種的是哪一種疫苗?近期社區的感染率是多少?」這些問題的答案越是不明朗,杏仁核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從而產生焦慮、不安與規避的傾向,驅使個體做出更為謹慎的選擇。
第三股力量,則來自於大腦深處的習慣養成中心—背側紋狀體。習慣是我們大腦為了節省認知資源,而將重複性行為自動化的結果。在長達一年多的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觸碰、在人群中佩戴口罩等行為,已經被反覆練習,形成了一套深刻的「疫情習慣」。這套新習慣,與我們在疫情前所養成的,例如見面時握手、擁抱、在朋友家中輕鬆聚會的舊有社交習慣,是相互衝突的。當進入一個熟悉的社交環境時,這兩套儲存在背側紋狀體中的行為模式,便會開始相互競爭。
最終裁決與個體差異
來自前額葉皮質的理性評估、來自杏仁核的模糊性規避,以及來自背側紋狀體的習慣衝突,這三方信號會被傳送並整合到大腦的其他區域,例如與獎勵和價值判斷相關的「腹側紋狀體」。—在這裡,代表不同選項(例如「進入室內」或「告辭回家」)的神經元集群,會根據匯總而來的各種正面與負面因素,展現出不同強度的電化學活動—。最終,活動最強烈的那組神經元,將贏得這場「競爭」,並主導個體做出最終的行為決策。
然而,這場內部競爭的結果,在不同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塑造了我們大腦對這三種力量的獨特「加權方式」。一個天性樂觀、喜歡社交的人,其大腦可能更傾向於權衡前額葉皮質的理性和腹側紋狀體的潛在獎勵(與朋友共處的快樂)。反之,一個曾有過創傷經歷的人,其杏仁核的敏感度可能天然就更高,使其在面對任何不確定性時,都更傾向於規避。
更重要的是,過去一年多的疫情,本身就是一場全球性的集體創傷事件。對於那些不幸失去親人、或曾親歷重症折磨的個體而言,這段經歷會極大地改變其大腦內部的權重分配。與新冠病毒相關的任何情境,都會不成比例地激活其杏仁核的威脅反應,使其在風險評估中,將安全性置於遠高於社交需求的優先級。這解釋了為何在CDC發布同樣的指引後,社會上會出現從「徹底解放」到「依然極度謹慎」的兩極化反應。這並非源於人們對科學信息的理解差異,而是源於其大腦因不同生命經驗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神經迴路差異。
因此,從疫情中走出,並非一個可以透過一紙命令就可完成的簡單過程。它是一場深刻的、發生在億萬個大腦內部的神經再適應之旅。大腦具有可塑性,它能從新的經驗中不斷學習。當人們開始小心翼翼地測試社交邊界,每一次感到安全的互動,都是在為大腦的神經網絡提供新的數據,以逐步覆蓋掉過去一年所形成的恐懼記憶與規避習慣。這個學習的過程,將最終幫助我們找到通往一個既能感知安全、又能重享連結的「新常態」的路徑。
資料來源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When You’ve Been Fully Vaccinated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fully-vaccinated.html (Archived version from May 202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Your Brain After a Year of Covid-19: How to Recalibrate Your Social Skill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your-health-a-users-guide/your-brain-after-a-year-of-covid-19-how-to-recalibrate-your-social-skills/C503460A-867B-4694-81D2-87C74A25A32E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The New York Times: Anxious About Post-Pandemic Life? You’re Not Alone.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8/well/mind/pandemic-anxiety-social.html
Associated Press: A new anxiety: Some people find it hard to let go of masks
https://apnews.com/article/lifestyle-health-business-coronavirus-pandemic-c8978252541094033e54b1b36965824c
The Guardian: The awkward return to 'normal': how to deal with post-lockdown anxiety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1/may/10/the-awkward-return-to-normal-how-to-deal-with-post-lockdown-anxiety
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 After A Year Of Isolation, You're Going To Have To Re-Learn How To Socialize
https://www.npr.org/2021/05/17/997577522/after-a-year-of-isolation-youre-going-to-have-to-re-learn-how-to-socializ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Psychologists see rise in anxiety, other mental health issues as U.S. reopens
https://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21/05/reopening-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