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7月13日,一場在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的競選集會上,一聲槍響不僅震驚了美國,也撕開了這個國家政治暴力日益惡化的傷口。此次針對前總統川普的暗殺企圖,是自1981年雷根總統遇刺以來,美國政壇最嚴重的同類事件。這起攻擊迫使人們正視一個無法迴避的趨勢:近年來,出於政治動機的暴力行為,已從零星個案演變為一種令人不安的常態。從2017年針對共和黨議員的棒球練習場槍擊案、2018年寄給多位民主黨要員的郵包炸彈,到2020年密謀綁架密西根州長的計畫、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莊衝擊事件,再到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丈夫在家中遇襲,這一連串事件,構成了一幅美國民主體質正在受損的圖像。這些暴力行為的背後,是急遽升溫的政治極化現象。民調數據清晰地顯示,兩黨支持者之間的敵意,已遠遠超出了正常的政策分歧。相當比例的民眾視對方政黨為國家的根本威脅,認為其支持者不道德且思想封閉。這種將政治對手「非人化」的氛圍,為暴力思想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槍擊案後,兩黨陣營立即陷入相互指責的循環,一方歸咎於川普的煽動性言論,另一方則反擊對手將川普描繪成「民主威脅」的言論激化了矛盾。這場悲劇,最終會被視為促使國家反思的警鐘,還是淪為加劇分裂的另一塊燃料,將是美國社會未來面臨的嚴峻考驗。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夏日的賓夕法尼亞州,一場尋常的政治集會,卻因一聲劃破喧囂的槍響,而被永遠地烙印在美國的歷史之中。子彈不僅擊中了它的目標,更擊穿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賴以維繫的、一層脆弱的文明底線。自1981年雷根總統在華府的希爾頓飯店外中彈以來,美國人民未曾如此近距離地目睹,政治分歧能夠以如此致命的方式呈現。
身為一名長期的國際政治觀察者,筆者曾見證過許多國家因內部撕裂而陷入動盪。然而,當暴力在被視為最成熟民主典範的國度中頻繁上演時,它所帶來的衝擊與警示,無疑是更為巨大的。賓州的槍聲,並非一聲孤獨的迴響;它是近年來一系列政治暴力事件所構成的交響樂中,一個最為刺耳的音符。它迫使我們必須暫時放下對選舉數據的分析,轉而檢視支撐整個民主體制的社會文化地基,是否已出現了無法忽視的裂痕。
一部不斷加劇的暴力編年史
要理解7月13日事件的嚴重性,必須將其置於近年美國政治暴力頻發的背景之中。這並非孤立的偶然,而是一條持續升級的軌跡。
時間回溯至2017年6月,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棒球場上,一名因對川普總統及共和黨感到憤怒的槍手,向正在晨練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們開火,導致包括眾議院共和黨黨鞭在內的多人重傷。這起事件,被廣泛視為是新一波政治暴力浪潮的開端。
僅僅一年多後,2018年10月,在期中選舉前夕,多個內含管式炸彈的包裹,被陸續寄送給了前總統歐巴馬、前國務卿希拉蕊等多位川普的著名批評者,以及CNN的新聞辦公室,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
2020年,聯邦調查局挫敗了一起極端組織密謀綁架密西根州民主黨籍州長葛瑞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的計畫。嫌犯的動機,是出於對其防疫封鎖措施的強烈不滿。
而最為全球所震驚的,無疑是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莊衝擊事件。在川普「戰鬥到底」的號召下,大批支持者以暴力方式闖入國會大廈,試圖阻止對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的認證。這起事件導致多人死亡,並直接動搖了美國民主和平移交權力的傳統。
此後的暴力也並未停歇。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Nancy Pelosi)的丈夫,在其舊金山的家中,遭到一名尋找議長本人的襲擊者用榔頭重擊。同年,一名男子因威脅要殺害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而在其住家外被捕。
從國會議員、內閣成員、州長到最高法院大法官,再到前任總統,政治暴力的威脅光譜,幾乎已涵蓋了美國權力結構的所有層級。
極化的惡果:從厭惡到敵視
為何暴力事件愈演愈烈?答案的核心,指向了「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這一現象,特別是其惡性發展的形態—「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這已不再是兩黨支持者在稅收或健保等政策上的理性分歧,而是演變成了一種深刻的、近乎部落主義式的情感厭惡與不信任。
大量的民意調查數據,為這種現象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皮尤研究中心等機構的長期追蹤顯示,兩黨選民中,認為對方政黨的政策「會對國家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比例,在過去數十年中急劇攀升。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僅不贊同對方的政見,更從道德層面否定對方的人格,認為他們「思想封閉」、「不誠實」,甚至是「邪惡的」。
當政治對手不再被視為可以對話的同胞,而被定義為威脅國家存續的「敵人」時,使用非民主、甚至暴力手段來阻止對方,就開始在某些人的心中,具備了某種程度的「正當性」。政治領袖與媒體人物使用的激烈言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都在為這種敵意氛圍火上澆油。當一方將另一方的領袖形容為「法西斯獨裁者」,而另一方則將對手斥為「摧毀美國的內部敵人」時,這些言論便成為了潛在暴力分子的行動許可證。
相互指責的迴圈與無解的困局
暗殺企圖發生後,最令人感到悲觀的,或許是美國政治菁英的立即反應。民主黨陣營迅速將矛頭指向川普本人,認為他過去煽動性的言論,特別是他在1月6日事件中的角色,為政治暴力創造了氣候。
而共和黨方面,則強烈反擊,認為民主黨長期以來將川普描繪成「對民主的威脅」,甚至暗示他的當選將是「共和國的終結」,這種「末日式」的言論,是在對心智不穩定的人進行心理暗示,最終導致了暴力行為。
這場相互指責的辯論,本身就是政治極化的完美體現。雙方都從對方的言論中,找到了證實自身看法的證據,卻都無法或不願,檢視自身的言行在加劇對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反應模式,使得任何一場關於政治暴力的全國性反思,都難以真正展開。悲劇非但沒有成為彌合分歧的契機,反而迅速淪為了黨派鬥爭的又一件新武器。
這也讓美國社會陷入了一個危險的迴圈:極化的言論催生暴力行為,而暴力行為又反過來被用作攻擊對手的政治資本,進一步加劇極化。
十字架或警鐘:美國的未來選擇
歷史上,政治人物遇刺的事件,往往會對國家的軌跡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小馬丁·路德·金恩的遇刺,引發了全國性的騷亂,但也加速了民權法案的進程。雷根總統在遇刺後倖存,則強化了他「鬥士」與「倖存者」的形象,成為其政治傳奇的一部分。
此次事件對選情的具體影響,仍有待觀察。它可能會讓川普在支持者眼中,增添一層「為民犧牲」的英雄光環,激發出更強的投票意願。然而,對於那些已對政治亂象感到厭倦的溫和派與獨立選民而言,這聲槍響,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他們選擇一位他們認為更能帶來穩定與平靜的領導人。
最終,這起事件將成為川普通往權力之路上的「十字架」,還是喚醒美國社會走出敵意螺旋的警鐘,取決於美國人民的集體選擇。但無論結果如何,賓州的槍聲都已明確地警示,當政治的火藥庫中堆滿了仇恨的言辭,任何一顆火星,都可能引發難以收拾的爆炸。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Trump is safe after assassination attempt at campaign rally. The shooter is dead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rally-shooting-butler-pennsylvania-biden-21652f40076a4455848a5202875317b3
Reuters: Trump rally shooting heightens US political violence fears ahead of election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rump-rally-shooting-heightens-us-political-violence-fears-ahead-election-2024-07-14/
The New York Times: A Timeline of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U.S.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4/us/politics/political-violence-us-timeline.html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Trump shooting and a long history of American political violence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istory/2024/07/14/political-violence-assassination-trump-histor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ow to understand and address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how-to-understand-and-address-political-violence-in-the-united-state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24/07/15/political-violence-in-united-states-primer-pub-92931
Pew Research Center: Partisanship and Political Animosity in 2024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24/09/18/partisanship-and-political-animosity-in-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