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音的麥克風,放大的賭注:拜登與川普為史無前例的總統辯論

交戰規則下的表現演算與政治風險

· 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6月27日,美國政治史將迎來一個極不尋常的時刻,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與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將進行本屆選舉週期的首場電視辯論。這場辯論不僅是兩位年邁政治領袖的再次對決,其嚴格的規則—包括無現場觀眾、輪流發言時對方麥克風將被靜音—更使其成為一次高度受控的政治壓力實驗。拜登,一位擁有近半個世紀公共服務經驗、參與過近三十場總統級辯論的資深政治家,其辯論風格向來著重於塑造其誠懇、正直的形象,並試圖與勞工階級選民建立情感連結。他善於運用一種具有高辨識度的親和力,例如在面對攻擊時展現出的大幅笑容與輕笑,以此化解對手的攻勢,這種技巧在他擔任副總統期間的辯論中尤其純熟。然而,拜登的弱點也同樣明顯。評論家與對手陣營的觀察指出,他有時難以完全聚焦於問題核心,發言內容容易偏離主題,這種傾向可能削弱他試圖傳達的穩重、成熟且完全掌控心智能力的形象。他在2012年與保羅・萊恩(Paul Ryan)的副總統辯論中,展現出更具攻擊性與諷刺性的一面,使用了「一派胡言」(a bunch of malarkey)等措辭,顯示出他在不同情境下會調整其戰術姿態。此次辯論對拜登而言,是在選民對其年齡與執政能力普遍擔憂的背景下,一個證明其依舊敏銳、足以勝任未來四年領導工作的關鍵機會。

相較於拜登的傳統政治家形象,唐納・川普則代表著一種截然不同的辯論範式。儘管其全國政治生涯相對較短,但他登上總統辯論舞台的次數甚至超過了拜登。自2016年首次競選以來,川普參與了至少十五場總統級辯論,並在此過程中將其極具侵略性、衝動且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磨練成一種有效的政治武器。他頻繁地將自己塑造成反體制的「局外人」,其核心戰術在於心理層面的干擾:他擅長在辯論台上激怒對手,使其失去平衡,進而犯錯或顯得軟弱。2016年共和黨初選以及與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對決中,這一策略的效果顯露無遺。從「小馬可」(Little Marco)這樣的綽號,到「因為妳會鋃鐺入獄」(because you'd be in jail)的直接威脅,川普成功地打破了傳統辯論的禮儀與框架。然而,他這種熱衷於打斷對手發言的習慣,在2020年與拜登的首次辯論中造成了極度混亂的場面,甚至引發了拜登「你能不能閉嘴?」(Will you shut up, man?)的罕見情緒化回應。因此,本次辯論的靜音麥克風規則,對川普而言可能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限制了川普最具破壞性的戰術工具;但另一方面,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外部約束可能反而會迫使他表現得更為克制,從而向厭倦了政治混亂的搖擺選民呈現出一個更具「總統相」的形象。

這場長達90分鐘的交鋒,其利害關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近期全國民調,兩位候選人的支持率幾乎持平,這意味著任何微小的優勢都可能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兩人皆面臨著嚴峻的檢視:川普剛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被判犯有重罪的前總統,其法律困境將無可避免地成為辯論焦點;而拜登的年齡與精神敏銳度,則持續是選民最主要的關切點。在這場沒有現場觀眾歡呼或噓聲作為即時反饋的純粹對話中,候選人的表現將被放大檢視。分析家們普遍認為,此次辯論幾乎沒有容錯空間。一次糟糕的表現,一次明顯的失誤,都可能強化選民心中早已存在的負面印象,而且這種傷害在後續的競選活動中將極難彌補。對於兩位候選人而言,目標不僅是闡述政策,更是要打破或鞏固公眾對他們的既定認知。辯論的成敗,將取決於誰能更好地在嚴格的規則限制下,管理自身的弱點,並將對手的弱點轉化為自己的優勢。這不僅是一次政策的辯論,更是一場關於耐力、紀律和總統氣質的極限考驗。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一個被高度分化的政治時代,電視辯論作為一種促使候選人直接面對公眾與對手的傳統形式,其影響力正經歷著複雜的演變。然而,2024年6月27日這場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主辦的總統辯論,卻因其獨特的背景與前所未見的規則設計,被賦予了遠超常規的政治份量。這不僅是現任總統喬・拜登與前總統唐納・川普之間期待已久的再次交鋒,更是一場在嚴苛條件下進行的、對兩位候選人意志力、精神狀態與政治智慧的全面檢驗。辯論的核心規則—無現場觀眾提供即時反饋,以及在非發言時間切斷麥克風—旨在根除過往辯論中常見的混亂與相互干擾,特別是針對2020年那場被廣泛批評為失控的首次辯論。這些變革創造了一個真空般的舞台,候選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停頓、每一次表情變化,都將在全國觀眾的注視下被無限放大。這場90分鐘的對峙,因此不再僅僅是政策立場的陳述,而是一場關於誰更能展現出領導國家所需之沉穩、清晰與堅韌的心理戰。

拜登的漫長賽道:從參議員到總統的辯論風格演化

喬・拜登的政治生涯幾乎等同於一部戰後美國政治的微觀史,而他在辯論台上的表現,也隨著其角色的轉變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早在近四十年前,作為一名相對年輕的參議員,拜登首次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論壇時,便已展現出他後來政治形象的核心特質:一種植根於美國夢的樂觀主義,以及將複雜政策議題轉化為與普通民眾生活相關的具體語言的能力。他反覆強調,統計數據背後代表的是真實的人民,這一訴求旨在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能夠與勞工階級共情的政治家。

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在他擔任副總統期間,拜登的辯論風格變得更加圓熟和多層次。2008年,他與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莎拉・裴琳(Sarah Palin)的辯論,展現了他作為資深政治家溫和、穩重的一面。然而,四年後與保羅・萊恩(Paul Ryan)的對決,則揭示了他更具戰鬥性的一面。面對萊恩對歐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尖銳批評,拜登的反應並非純粹的防禦,而是帶有明顯諷刺意味的反擊。他時而輕笑,時而展現出被稱為「高瓦數」的燦爛笑容,這些非語言信號被解讀為一種旨在瓦解對手攻擊嚴肅性的策略。當他直斥萊恩的言論為「一派胡言」(a bunch of malarky)時,更是將這種帶著些許傲慢的自信展現得淋漓盡致。曾為萊恩陣營扮演模擬拜登角色的前美國訟務次長泰德・奧爾森(Ted Olson)指出,拜登的辯論模式中充滿了個人化的語言習慣與怪癖,這既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的潛在風險。

然而,拜登辯論表現中的一個長期隱憂,是他有時難以維持論述的集中性。分析人士觀察到,他經常在回答一個具體問題時,思緒會漂移至相關但非核心的話題上。這種傾向雖然可以被解讀為思想的廣博,但在分秒必爭的辯論舞台上,卻可能被對手描繪為思維混亂或迴避問題的證據。在選民對其年齡和精神敏銳度抱有疑慮的當下,這種弱點的政治代價被顯著提高。因此,拜登的團隊在為此次辯論進行準備時,核心目標必然是確保他在90分鐘內保持高度的專注與紀律,用簡潔、有力的論述直接回應問題,以此反擊外界對其執政能力的質疑。2020年與川普的混亂交鋒中,他那句脫口而出的「你能不能閉嘴?」,雖然在某些支持者看來是人之常情,卻也暴露了他在極端壓力下情緒可能失控的風險。此次辯論的靜音麥克風規則,在理論上為他提供了一個更為有序的發言環境,讓他得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完整闡述觀點。

川普的顛覆劇本:將辯論舞台變為競技場

與拜登的學院派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唐納・川普的辯論哲學更接近於一場高強度的心理對抗。他自2016年踏入政壇以來,便徹底顛覆了傳統總統辯論的禮儀與預期。他的方法論核心並非政策的精細辯論,而是人格的摧毀與氣勢的壓制。在2016年共和黨初選中,他以一系列充滿羞辱性的綽號和人身攻擊,系統性地瓦解了包括傑布・布希(Jeb Bush)、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在內的眾多資深政治對手。他將辯論台變成了展示其攻擊性的劇場,成功地將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從政策細節轉移到他製造的衝突本身。

在與希拉蕊・柯林頓的對決中,川普將這一策略發揮到了極致。他打破了政治辯論中不成文的界線,例如威脅要將對手送進監獄,或是在舞台上以具有壓迫感的肢體語言跟隨對手。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無畏的挑戰者,敢於說出傳統政治家不敢說的話。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在於,它成功地與那些對華盛頓建制派感到厭倦和憤怒的選民產生了共鳴。川普的衝動性—即時說出腦中閃現的任何想法—被他的支持者視為真實性的表現,而非缺乏紀律。

然而,到了2020年,當他以現任總統的身份與拜登對峙時,這種策略的邊際效益開始遞減。全國觀眾,包括部分溫和派選民,對於他持續不斷的打斷和攻擊行為顯露出疲態。首場辯論的混亂場面,被普遍認為對他的形象造成了傷害。這也為2024年的辯論設定了新的背景。分析人士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靜音麥克風這項旨在約束川普的規則,最終可能反而對他有利。這條規則將強制性地為他提供一個「護欄」,阻止他陷入最可能疏遠獨立選民的、過於好鬥的表現模式。如果川普能夠利用這個機會,展現出更為沉穩、專注於議題的一面—這是一次展現總統氣質與紀律的機會—他或許能夠有效地軟化自己的形象,吸引那些雖然認同其政策但對其風格感到反感的選民。這場辯見證的,將不僅是他的政策主張,更是他是否願意或能夠在新的規則下,調整其賴以成功的顛覆性戰術。

無聲的判決:一場沒有安全網的高風險對決

此次辯論的利害關係之所以如此之高,不僅源於候選人自身的特點,也與當前的政治環境緊密相關。全國範圍內的民調持續顯示兩人勢均力敵,任何一方都難以建立起決定性的領先優勢。在這種高度競爭的態勢下,一場全國矚目的辯論完全有可能成為改變選情走向的關鍵節點。更重要的是,這場辯論幾乎沒有為失誤提供任何緩衝。由於本屆選舉週期中規劃的辯論次數極少,候選人沒有太多機會來修正或彌補一次糟糕的表現。一次嚴重的口誤、一個令人質疑的遲疑,或是一次無法令人信服的回應,都可能被迅速固化為選民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象。

兩位候選人都帶著沉重的政治包袱走上舞台。川普的重罪判決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拜登陣營勢必會將其作為攻擊川普品格與適任性的核心論點。川普如何回應這些指控,是將其斥為政治迫害,還是試圖淡化其影響,將直接考驗他的辯論技巧。另一方面,關於拜登年齡和執政能力的質疑,已成為其競選過程中最大的負資產。這場長達90分鐘、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辯論,對他而言是一次公開的體能與心智測驗。任何顯露疲態或思維不清晰的跡象,都將被對手和媒體無情地放大。

在這場辯論中,候選人不僅僅是在與對方辯論,更是在與公眾對他們的負面認知作鬥爭。他們必須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印證這些負面看法的行為。這是一場精細的平衡藝術—既要有力地攻擊對手,又要避免顯得過於刻薄或失去控制;既要清晰地闡述自己的願景,又要避免陷入冗長或偏離主題的發言。這是一次在聚光燈下的高空走索,下方沒有安全網。辯論的最終結果—這是一場沒有現場觀眾歡呼作為勝利標誌的辯論—將由數百萬家庭客廳裡的觀眾在沉默中做出判決。他們看到的,將是兩位年長的領袖,在最純粹、最不加掩飾的形式下,為國家的未來方向進行的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資料來源

Reuters: Biden and Trump to face off in US presidential debate with new rule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biden-trump-face-off-us-presidential-debate-with-new-rules-2024-06-27/

The Associated Press: What to watch in the first Biden-Trump presidential debate
https://apnews.com/article/biden-trump-debate-2024-election-what-to-watch-5d8f0a3e9b1c2d7f8a6e4b9c0d3a1f7e

The New York Times: Muted Mics, No Crowd: How the Biden-Trump Debate Will Be Different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26/us/politics/biden-trump-debate-rule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den, Trump Prepare for Historic Debate With Unfamiliar Rules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biden-trump-prepare-for-historic-debate-with-unfamiliar-rules-981c3a6f

BBC News: Muted mics and no notes - the rules for the Trump v Biden debate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2882200p1zo

The Guardian: Age, a criminal conviction and a coin toss: the stakes for the first Biden-Trump debate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article/2024/jun/27/biden-trump-debate-stakes

CNN: How to watch the CNN Presidential Debate
https://www.cnn.com/2024/06/26/politics/how-to-watch-cnn-presidential-debat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