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解凍:在務實主義驅動下,敘利亞總統阿薩德重返阿拉伯世界舞台

區域安全考量壓倒人權理想,中東地緣格局悄然變天

· 權力結構-中西亞,權力結構-俄羅斯,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3月20日,在對莫斯科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高調訪問,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會晤後,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返回大馬士革。這次出訪,連同稍早前對阿曼的訪問以及來自多個阿拉伯國家外長與代表團的密集到訪,清晰地標示出一個過去十二年來難以想像的政治現實:曾因其在2011年殘酷鎮壓國內抗議活動、並引發毀滅性內戰而被阿拉伯世界集體孤立的阿薩德,正在逐步重返區域外交的核心舞台。這場外交解凍的催化劑,是今年二月重創土耳其與敘利亞北部的毀滅性大地震。阿薩德政府巧妙地利用了這場人道主義災難,將其作為打破西方制裁、並加速與阿拉伯鄰國關係正常化的政治槓桿。地震發生後,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約旦等國的援助與官方代表團陸續抵達大馬士革,為阿薩德提供了打破孤立的絕佳機會,並使其得以將自己塑造為國家主權的捍衛者,而非受國際唾棄的獨裁者。

然而,地震僅僅是加速器,而非根本原因。阿拉伯世界對阿薩德態度的轉變,根植於一種深刻的戰略務實主義,以及對敘利亞長達十二年內戰所產生負面外溢效應的深切憂慮。首先,是對於「國家崩潰」的恐懼。周邊國家,特別是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極不願意看到敘利亞演變為第二個利比亞或索馬利亞—一個權力真空、法治蕩然無存、並淪為恐怖組織與跨國犯罪溫床的失敗國家。一個失序的敘利亞,意味著持續的難民潮、極端主義的滲透以及地區的長期不穩定,這對任何鄰國而言都是不可承受的安全負擔。其次,更為迫切的威脅,來自於從敘利亞境內大規模流出的合成毒品「芬乃他林」(Captagon)。在內戰的經濟廢墟之上,敘利亞已悄然崛起為一個「毒品國家」,芬乃他林的製造與走私,據信已成為阿薩德政權及其盟友獲取外匯的重要手段。這些毒品大量湧入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海灣國家,嚴重侵蝕其社會結構與國家安全。與一個被孤立、不受約束的政權相比,與大馬士革恢復直接溝通,至少為合作打擊毒品貿易,提供了一線希望。

在此背景下,阿拉伯國家對敘利亞的政策,正從過去的「政權更迭」轉向「行為改變」。以阿聯和沙烏地為首的國家,開始嘗試一種新的接觸策略,其更深層次的目標,是逐步削弱伊朗在敘利亞的巨大影響力。在過去十年中,正是伊朗及其代理人武力的堅定支持,才使得阿薩德政權免於崩潰。然而,一個被伊朗深度控制的敘利亞,是海灣阿拉伯國家絕不願看到的局面。他們寄望,透過將敘利亞重新拉回阿拉伯大家庭,並提供經濟援助與外交承認,能夠逐步平衡甚至減少大馬士革對德黑蘭的依賴。然而,這場外交賭局的成功機率仍然充滿疑問。—阿薩德政權的生存,根本上仍依賴於俄羅斯的空中支援與伊朗的地面部隊—這種軍事上的深度捆綁,使得任何試圖將其從俄伊軸心中剝離的努力,都將面臨巨大的阻力。與此同時,美國與歐洲國家對阿薩德的立場依然堅定,基於《凱薩法案》等嚴厲制裁措施並未鬆動,這也限制了阿拉伯國家能夠向敘利亞提供實質性經濟重建援助的規模,並使得阿薩德的「外交勝利」,在很大程度上仍只是象徵性的。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度過了長達十二年的外交冰河期後,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薩德正行走在鋪著紅毯的融冰之上。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捲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以極端暴力回應和平示威,將國家拖入一場至今未能完全平息的內戰以來,他便成為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賤民。阿拉伯國家聯盟(The Arab League)在當年迅速凍結了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多數阿拉伯國家召回大使,關閉使館,切斷了與大馬士革的官方聯繫。然而,時間與權力的冷酷邏輯,正在悄然改寫中東的政治地圖。

2023年2月6日,一場芮氏規模7.8的強烈地震,撼動了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北部,造成數萬人死亡。在這場巨大的人道主義悲劇中,阿薩德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扭轉其外交孤立處境的歷史性機遇。地震發生數小時內,大馬士革的官方宣傳機器便開始全力運作,將救援工作的困難,歸咎於西方國家自內戰以來實施的嚴厲經濟制裁。這一論述,迅速在阿拉伯世界乃至部分國際社會中,引發了同情與共鳴,為各國向敘利亞提供援助、並與大馬士革進行官方接觸,提供了一個道德上難以拒絕的理由。

於是,曾對阿薩德避之唯恐不及的阿拉伯世界,開始以人道主義為名,重新開啟了通往大馬士革的大門。阿聯、埃及、約旦、阿曼等國的高級官員與外長,紛紛飛抵這座被圍困多年的城市,與阿薩德舉行會晤。阿薩德本人也展開了自2011年以來的第二次國是訪問,前往從未與其斷交的阿曼,並利用這次訪問,遊說各方解除制裁。這場被媒體稱為「地震外交」的互動,實際上是中東地區早已醞釀多時的戰略再校準過程的一次集中展現。

阿拉伯國家之所以願意與這位雙手沾滿鮮血的統治者重新接觸,其背後有著極為現實且複雜的動機。首先,是對敘利亞「失敗國家化」的深切恐懼。長達十二年的內戰,已將敘利亞徹底撕裂,儘管阿薩德在俄羅斯與伊朗的軍事支持下,已收復了大部分國土,但國家治理能力早已崩潰。一個權力真空、經濟凋敝、且充斥著各類極端組織與民兵武力的敘利亞,如同一個巨大的黑洞,不斷向周邊地區輸出難民、恐怖主義與不穩定。對於緊鄰的約旦、伊拉克、黎巴嫩,乃至更遠處的海灣國家而言,一個由阿薩德掌控的、至少擁有基本秩序的敘利亞,遠比一個陷入無休止混亂的敘利亞,更符合他們的國家利益。他們最希望避免的,是敘利亞成為另一個利比亞。

其次,一個更為直接與迫切的威脅,是席捲整個中東的合成毒品「芬乃他林」(Captagon)貿易。在內戰的經濟焦土上,敘利亞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芬乃他林生產與出口中心。這種被稱為「窮人古柯鹼」的安非他命類藥物,每年為敘利亞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據信已成為阿薩德政權規避制裁、獲取硬通貨的生命線。從敘利亞工廠生產出的數億顆藥丸,透過精密的走私網絡,源源不斷地湧入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海灣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社會安全與公共衛生,構成了嚴峻挑戰。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意識到,僅靠邊境圍堵,已無法應對這場「毒品戰爭」。與毒品貿易的源頭—阿薩德政權—進行直接對話,尋求其約束或打擊毒品生產,已成為一種務實的政策選項。

第三,是阿拉伯世界對區域權力平衡的深層考量,其核心在於制衡伊朗的影響力。在敘利亞內戰中,伊朗透過伊斯蘭革命衛隊及其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等什葉派民兵,為阿薩德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地面部隊,是其政權得以倖存的關鍵支柱之一。戰後,伊朗在敘利亞建立了深厚的軍事、經濟與政治存在,這極大地觸動了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神經。以阿聯為代表的海灣國家認為,持續孤立阿薩德,只會將他更深地推向德黑蘭的懷抱。相反,透過恢復外交關係、提供經濟援助、並將敘利亞重新納入阿拉伯體系,或許能夠為阿薩德提供一個替代選項,從而逐步稀釋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這種「以接觸促轉變」的策略,正成為海灣國家對敘政策的新共識。

然而,阿薩德的外交解凍之路,並非一片坦途。他的政權,本質上是一個建立在俄羅斯空中霸權與伊朗地面滲透之上的軍事聯盟。就在不久前的3月14日,阿薩德再次訪問莫斯科,與普丁並肩而立,重申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這表明,儘管他樂於接受阿拉伯世界的橄欖枝,但他絕無可能以犧牲與俄、伊的根本關係為代價。對於大馬士革而言,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援助固然重要,但其政權的最終安全保障,依然牢牢掌握在莫斯科與德黑蘭手中。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的立場依然堅如磐石。美國與歐盟國家明確表示,在敘利亞實現可信的政治過渡之前,不會與阿薩德政權關係正常化,更不會放鬆以《凱薩敘利亞平民保護法》(Caesar Act)為代表的嚴厲制裁。西方的立場,是基於對阿薩德政權在內戰中所犯下的大規模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的追責。這種基於價值觀的外交原則,與阿拉伯世界基於現實利益的務實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這也意味著,即便阿拉伯國家全面恢復與敘利亞的關係,在西方制裁的陰影下,任何大規模的經濟重建都難以展開。

最終,阿薩德的重返舞台,是一幕充滿諷刺與悲劇色彩的國際政治現實劇。它揭示了在經歷了「阿拉伯之春」的理想主義浪潮後,中東地區的政治鐘擺,已擺回到了國家主權與傳統安全利益的這一端。對於敘利亞的鄰國而言,一個可預測的、能夠在邊境、毒品與恐怖主義問題上進行交易的獨裁者,似乎已成為一個比民主轉型失敗所帶來的未知混亂,更能接受的選項。然而,對於數百萬流離失所、以及仍在承受苦難的敘利亞人民而言,這種以犧牲正義與問責為代價的穩定,或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絕望。

資料來源

Reuters: Analysis: Assad leverages earthquake to push for end to Syria's isolation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assad-leverages-earthquake-push-end-syrias-isolation-2023-02-21/

Associated Press: Assad visits Oman, first trip since quake as Arab outreach grows
https://apnews.com/article/politics-syria-government-oman-bashar-assad-earthquakes-b9a3a2d9c3a3875d9e5f5f134dd3e85e

Al Jazeera: What’s behind the Arab push to normalise ties with Syria’s al-Assad?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3/3/9/whats-behind-the-arab-push-to-normalise-with-syrias-al-assad

The Guardian: Assad arrives in Moscow for talks with Putin as world marks 12 years of w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mar/14/assad-moscow-putin-talks-12-years-syrian-wa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How Captagon is keeping Assad in power.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sada/88442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Assad Regime’s Captagon Trade
https://www.cfr.org/blog/assad-regimes-captagon-trade

BBC News: Syria's Assad warmly received in Oman in post-quake trip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6470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