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10月24日,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最具象徵性的企業家馬雲(Jack Ma)發表了一場演說,其內容不僅尖銳地批評了中國傳統銀行業的「當鋪思想」,更直言主導全球金融監管的《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s)是「老人俱樂部」,不適用於中國的金融創新。這場看似意氣風發的演說,在當時的語境下,無異於對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直接挑戰。然而,馬雲或許未能預見,這番言論將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引爆點,引發了一場席捲整個中國科技產業的監管風暴,並最終導致其一手創立的兩大商業帝國—電子商務巨擘阿里巴巴(Alibaba)與金融科技龍頭螞蟻集團(Ant Group)—面臨國家力量的全面整頓。這場風暴的開端,是原定於11月初進行、本應成為全球史上規模最大首次公開發行(IPO)的螞蟻集團上市計畫,在距離掛牌僅有48小時之際,被中國最高層決策者親自叫停。此一戲劇性的轉折,不僅讓全球資本市場為之震驚,更清晰地揭示了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光譜中,國家權力的絕對優先性。
螞蟻集團上市的中止,並非僅僅是對馬雲個人言論的懲戒,其背後,是中國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行業長期以來累積的系統性風險的深層憂慮。螞蟻集團的核心業務,早已超越了其起家的支付工具「支付寶」(Alipay)。透過「花唄」(Huabei)與「借唄」(Jiebei)等產品,螞蟻集團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線上消費信貸帝國。其運作模式的核心,是利用平台的大數據優勢進行信用評估,促成數以億計的貸款交易,但自身僅承擔極小比例的貸款風險,絕大部分風險與資金壓力都被轉嫁給了與其合作的傳統銀行。這種「輕資產、高槓桿」的模式,使得螞蟻集團得以在傳統金融監管的框架之外野蠻生長,其規模之大,已足以對整個國家的金融穩定構成潛在威脅。馬雲的演說,恰好為決策者提供了一個採取行動的契機,將早已醞釀的監管意圖付諸實踐。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雷霆萬鈞的組合拳:四家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聯合約談螞蟻集團高層,要求其進行全面的業務整改,回歸支付本源;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展開反壟斷調查,指控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的排他性商業行為。
這場監管行動的推進速度與決斷力,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從馬雲發表演說,到螞蟻集團被要求全面整改,再到阿里巴巴被處以創紀錄的28億美元罰款,整個過程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便宣告完成。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幾乎沒有任何公開申辯或法律上討價還價的空間。阿里巴巴在接到罰單後,選擇了立即接受並公開感謝監管機構的指導;螞蟻集團亦承諾將完全遵守所有監管要求。這與西方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在美國,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往往需要歷時數年,經歷冗長的國會聽證、司法訴訟以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法律攻防。科技公司的執行長們可以公開為自己的商業行為辯護,公司的法務團隊也能夠在法律框架內挑戰政府的行政命令。螞蟻集團事件無可辯駁地證明,在中國,任何商業上的成功與創新,都必須服從於國家的宏觀戰略與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利益。這場風暴不僅是對馬雲個人及其企業的規訓,更是對整個中國民營科技行業的一次集體警示,標誌著一個由國家力量主導的、更為嚴格的監管新時代的來臨。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科技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深刻地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經濟面貌與社會生活。從通訊、購物到金融支付,它們的服務無所不在,成為了日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波浪潮的頂端,站著由馬雲創立的兩家企業:阿里巴巴,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以及從中分拆出來的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前者擁有超過七億的線上購物使用者,後者的行動支付應用程式「支付寶」更是擁有超過十億用戶,其業務範圍涵蓋了支付、貸款、保險與投資。這兩家企業共同推動中國進入了一個近乎無現金的社會,其巨大的影響力,也引起了中國監管機構的密切關注。
長期以來,北京與華盛頓的政府官員鮮有共識,但在遏制大型科技公司權力這一點上,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趨同。然而,兩國採取行動的方式、速度與決心,卻截然不同。中國的政治體制,使其能夠在幾個月內,便將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納入嚴格的國家管控之下。這場行動的導火線,便是2020年10月24日,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的一場演說。
「當鋪思想」的挑戰:引爆點的演說
在那場備受矚目的演說中,馬雲對中國的金融體系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他將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比作依賴抵押品的「當鋪思想」,認為這種模式無法支持未來三十年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更具爭議的是,他將被全球銀行監管機構奉為圭臬的《巴塞爾協議》,形容為一個為解決老齡化金融體系問題而設計的「老人俱樂部」,並主張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辦法來管機場,不能用昨天的辦法來管未來。
這番言論,在一個強調金融穩定與秩序的國家,無異於直接挑戰監管者的權威。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次演說激怒了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國家主席習近平本人親自做出了叫停螞蟻集團首次公開發行(IPO)的決定。原定於11月5日上市的螞蟻集團,本應創造全球最大規模的IPO紀錄,募集超過340億美元的資金。然而,在距離上市不到兩週的時間,這個龐大的計畫戛然而止。一位國家級領導人直接干預一項商業活動的進程,這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體中是難以想像的。這一事件本身,就清晰地劃定了中國商業與政治的邊界。
國家機器的雷霆之擊:從約談到天價罰單
IPO被叫停,僅僅是監管風暴的序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中國的監管機構對馬雲的兩家公司展開了全面的整頓。
2020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PBOC)、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CBIRC)、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四家核心金融監管機構,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監管機構批評螞蟻集團藐視監管合規要求、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並利用其市場優勢侵害消費者權益。螞蟻集團被要求進行徹底的業務整改,回歸其作為支付服務提供商的本源,並成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將其所有金融相關業務納入與傳統銀行同等的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框架之下。這意味著螞蟻集團過去賴以高速擴張的「輕資產」模式走到了盡頭。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SAMR)對阿里巴巴發起了反壟斷調查。調查的核心,是阿里巴巴被指控濫用其在線上零售市場的支配地位,強迫平台上的商家進行「二選一」—這不僅是制度效率的差異,更是兩種政治哲學的根本體現—即要求商家只能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台(如淘寶、天貓)和競爭對手的平台之間選擇一個進行運營,以此來打擊京東(JD.com)和拼多多(Pinduoduo)等競爭對手。
這項反壟斷調查的效率驚人。從立案到結案,僅僅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宣布調查結果,認定阿里巴巴的行為構成壟斷,並對其處以182.28億元人民幣(約合28億美元)的巨額罰款。這一金額是基於阿里巴巴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的4%計算得出,創下了中國反壟斷罰款的歷史紀錄。
權力運作的鮮明對比:北京與華盛頓的路徑差異
中國監管機構處理阿里巴巴與螞蟻集團的方式,與美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美國,即便政府對大型科技公司存在反競爭行為的指控,其執法過程也必須遵循一套漫長而透明的法律程序。
以美國國會對亞馬遜、蘋果、Facebook(現Meta)和Google的調查為例。在長達16個月的時間裡,國會議員舉行了多次公開聽證會,四家公司的執行長都被傳喚,在全國直播中接受長達數小時的尖銳質詢。調查結束後,儘管民主黨議員的報告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公司利用其主導地位扼殺競爭,但這份報告本身並不具備法律強制力。後續的行動,需要由司法部(DOJ)或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等機構提起一系列複雜的訴訟,而這些訴訟往往會持續數年之久。
此外,美國的法律體系賦予了企業反擊的權利。例如,川普政府曾以國家安全為由,簽署行政命令試圖禁止廣受歡迎的短影音應用程式TikTok。然而,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在美國的法律體系內提起訴訟,並成功地讓聯邦法官阻止了這項禁令的實施。
但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馬雲及其公司沒有這樣的上訴或公開抗辯的空間。面對天價罰單,阿里巴巴的反應是「誠懇接受,堅決服從」,並立即宣布將投資改善平台商家服務的措施。螞蟻集團也表示,將在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全面對標監管要求,制定並落實整改方案。這種迅速而徹底的順從,凸顯了在中國的權力結構中,國家意志的絕對權威性。
這場監管風暴的影響,也迅速擴散到了整個中國科技行業。在阿里巴巴被罰款幾天後,市場監管總局召集了包括騰訊、百度、美團在內的34家主要科技公司,要求它們在一個月內進行自查自糾,並向社會公開承諾將合法合規經營。整個行業都感受到了來自北京的壓力,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顯然已經宣告結束。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些公司的巨大成功,必須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保持一致。當私營部門的發展路徑,被認為可能威脅到國家的金融穩定或黨對經濟的控制權時,國家力量的介入將是迅速而果斷的。這場行動的真正目的,是確保黨對中國經濟的領導權,是牢不可破的。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Intervened to Stop Ant’s IPO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s-president-xi-jinping-halted-jack-ma-s-ant-ipo-11605203556
Reuters: China fines Alibaba $2.75 billion for anti-monopoly violation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regulators-fine-alibaba-275-billion-anti-monopoly-violations-2021-04-10/
CNBC: How China’s regulators reined in Jack Ma and his Ant Group
https://www.cnbc.com/2021/04/21/how-chinas-regulators-reined-in-jack-ma-and-his-ant-group.html
Financial Times: Jack Ma’s disappearing act shines a light on the risks of business in China
https://www.ft.com/content/311b5358-c30a-4a2e-9d62-178622f60a37
People's Bank of China: 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 (Financial regulators summon Ant Group again)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51211/index.html
The New York Times: ‘No Escape’: How China’s Tech Giants Collect User Data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1/technology/china-tech-data-privacy.html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Judiciary Committee: 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on in Digital Markets
https://judiciary.house.gov/issues/issue/?IssueID=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