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10月22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九月聯合國大會上,出乎外界預料地宣布中國將力爭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後,一場規模空前的國家級產業轉型計畫正悄然啟動。這項承諾,來自於這個在過去十多年中穩居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與煤炭消費國地位的國家,其所蘊含的雄心與挑戰均無與倫比。這不僅僅是一項環境政策的宣示,更被視為一項旨在解決國內空氣污染、確保能源安全、並在全球下一代關鍵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綜合性國家戰略。據估算,為實現此一目標,中國在未來三十年內所需的投資總額將介於五兆至二十兆美元之間。此一宣告立即在資本市場引發連鎖反應,中國再生能源相關企業的股價應聲飆漲,預示著一個由國家意志驅動的龐大綠色產業鏈即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中國的碳中和路徑圖,主要建立在三大戰略支柱之上。首先,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指數級擴張。儘管中國目前已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裝置容量,但要達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再生能源與核能)佔比百分之九十的目標,仍需進行巨額的增量投資。在此過程中,北京的產業政策正從過去大規模的直接補貼,轉向一個更具市場競爭導向的模式。政府正逐步減少對企業的財政支持,旨在透過市場篩選,淘汰掉缺乏技術創新與品質競爭力的參與者,從而培育出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其次,是交通運輸領域的全面電動化。中國計畫在2050年前,讓國內的電動車保有量達到三億輛。為此,政府一方面透過強制規定政府及國有企業車隊的電動化比例,來創造穩定的基礎需求;另一方面,則削減了對消費者購車與本土製造商的直接補貼,迫使國內企業與如特斯拉(Tesla)等外國競爭者在市場上正面交鋒。然而,北京同時也透過要求外國車企必須使用中國製造的電池等非對稱性政策,成功掌握了全球超過半數的鋰離子電池產能,佔據了產業鏈的核心環節。
然而,這場綠色轉型所面臨的最艱鉅挑戰,是如何處理其對煤炭的深度依賴。中國龐大的燃煤電廠體系,不僅牽涉到鉅額的銀行貸款,更關係到數百萬煤炭產業工人的就業,其背後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使得快速淘汰煤電在政治與金融層面上都極不現實。為此,「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成為了中國能源轉型路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項技術允許部分燃煤電廠在繼續運營的同時,捕獲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但其高昂的成本是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正計畫在未來五年內,將其區域性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計畫,擴展為一個覆蓋全國主要排放行業的全國性碳市場。透過為碳排放定價,該機制旨在提高燃煤發電的成本,從而為發電企業投資碳捕獲技術提供必要的經濟誘因。中國的這一系列舉動,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國界。其大規模的投資,有望像過去十年間將太陽能板價格降低百分之八十一樣,進一步拉低全球潔淨技術的成本。但同時,這場由國家主導的綠色產業革命,也將引發與日、韓、歐、美等國在未來能源技術領域的激烈競爭,並加劇國際社會對於過度依賴中國綠色供應鏈的擔憂。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視訊演說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做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承諾:中國將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宣告的歷史性意義在於,它來自於一個經濟總量佔全球近五分之一、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近三分之一、且煤炭消費量超過全球總和的國家。這不僅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氣候承諾,更標誌著一場由國家力量主導,旨在重塑其經濟結構、能源體系與全球技術地位的全面產業革命的正式啟動。這場轉型的預計投資規模將以兆美元計,其成敗不僅關係到中國自身的未來,也將在根本上決定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集體努力的最終結局。
再生能源的擴張:從補貼驅動到市場淘汰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第一步,是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電力結構。根據規劃,至2050年,再生能源與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必須從目前的約15%提升至驚人的90%。這意味著一場規模空前的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浪潮。
事實上,中國在這一領域已具備相當的基礎。過去十年間,在政府慷慨的補貼政策驅動下,中國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產業經歷了爆炸性的增長,無論是光伏組件產量還是累計裝機容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種高度依賴補貼的發展模式,也催生了產能過剩、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如今,北京的產業政策思路正在發生關鍵轉變。政府開始逐步、審慎地削減對再生能源企業的直接財政支持,意在引入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機制。其目標是,透過優勝劣汰,篩選出那些在技術創新、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上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其培育成能夠引領全球市場的「國家冠軍」。這種從「哺育」到「淬鍊」的政策轉向,是中國試圖從再生能源的「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戰略核心。
交通運輸的電動化:以市場換技術的供應鏈控制
一個由再生能源主導的清潔電力系統,為中國另一項宏大的國家計畫—交通運輸全面電動化—提供了能源基礎。中國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使全國的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三億輛的驚人數字。為實現這一目標,北京正運用其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從供需兩端同時施加影響力。
在需求端,政府透過行政命令,強制規定公共交通、政府機關以及國有企業的車隊,必須達到一定的電動化比例。這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採購,為整個電動車市場創造了一個穩定且龐大的基礎需求盤,有效地降低了市場初期的不確定性。
在供給端,政策的演變則更為微妙。近年來,政府已大幅削減了對消費者購買電動車以及對本土製造商的直接補貼。此舉雖然在短期內導致了比亞迪(BYD)等國內品牌的銷量下滑,但也迫使它們必須直面來自特斯拉等國際頂尖企業的競爭,從而加速其技術升級與成本控制的進程。
然而,在這場看似開放的市場競爭背後,北京仍牢牢掌握著關鍵的產業政策工具。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要求所有在中國市場銷售電動車的外國汽車製造商(包括特斯拉),都必須使用中國本土生產的動力電池。—這項以龐大市場准入權為籌碼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本土電池產業鏈的崛起。如今,以寧德時代(CATL)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佔據全球超過一半的鋰離子電池市場份額,成功地將這一未來汽車工業的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過,這種對電池製造環節的控制,未必能完全轉化為對上游原材料的壟C斷。鋰資源在全球的分佈相對廣泛,一旦價格上漲,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本將會投入到新的礦藏開發中,中國要完全主導全球鋰礦供應將面臨較大挑戰。
煤炭的困境與碳捕獲的解方
儘管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的發展藍圖令人振奮,但任何關於中國能源轉型的討論,都無法迴避其最為棘手的核心難題:煤炭。煤炭是中國能源體系的基石,也是其經濟奇蹟的燃料。這個龐大的產業背後,牽涉著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包括為燃煤電廠提供數千億貸款的銀行、數百萬依賴煤炭為生的勞工,以及實力雄厚的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因此,任何試圖快速、全面關停燃煤電廠的方案,都將遭遇巨大的政治與社會阻力。
在此背景下,「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成為了中國決策者眼中一個務實的過渡性解決方案。這項技術能夠在發電過程中,將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碳從煙氣中分離出來,進行壓縮後注入地下深層進行永久封存,或轉化為其他工業原料。理論上,CCUS技術可以讓部分燃煤電廠在實現近零排放的條件下,繼續運作。
然而,CCUS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其極高的經濟成本。據估算,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43美元。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人均年碳排放量達7噸的國家而言,若要大規模部署CCUS,其費用將是天文數字。
為了讓這項技術在經濟上變得可行,唯一的辦法是讓排放者為其造成的環境成本付費。為此,中國正加速推進其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的建設。該體系的核心機制是為重點排放行業(如電力、鋼鐵、水泥等)設定排放總量上限,並將排放權作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在該體系下,排放量超過配額的企業,必須向排放量低於配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權。這將有效地為碳排放「定價」,從而提高繼續燃燒化石燃料的成本,反過來為燃煤電廠投資昂貴的碳捕獲技術,提供必要的經濟動機。
全球影響:綠色巨人與國際競爭
中國這場史詩級的能源轉型,其影響絕不會僅限於其國境之內。首先,其對潔淨技術的巨額投資與大規模應用,有望在全球範圍內產生顯著的「成本遞減效應」。正如過去十年間,中國企業的規模化生產將全球太陽能光伏板的價格拉低了超過80%一樣,未來中國在儲能電池、綠氫技術以及碳捕獲等領域的發展,也可能大幅降低這些前沿技術的全球應用成本,從而加速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進程。
其次,中國的行動也將激發一場全球性的綠色產業競賽。其鄰國日本與韓國已相繼宣布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歐盟也在大力投資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在美國,儘管川普政府對能源轉型持懷疑態度,但其競爭對手拜登則提出了高達兩兆美元的氣候變遷應對計畫。未來數十年,潔淨技術的領導地位,將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核心領域。
然而,一個由中國主導的全球綠色產業鏈,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一方面,各國擔心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會導致不公平競爭,使其企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產品,衝擊本國的相關產業。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憂慮在於能源安全。在從依賴中東的石油,轉向一個依賴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與電池的新能源時代後,世界是否會陷入一種新的、對中國綠色技術供應鏈的依賴之中?這已成為各國在制定自身能源轉型戰略時,不得不審慎考量的新課題。
一場加速前進的工業革命
中國的2060碳中和承諾,與其說是一份環保宣言,不如說是一份運用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在極短時間內強制推動一場能源與工業革命的行動綱領。它展現了中國為了解決自身面臨的環境、經濟與安全挑戰,並在21世紀的全球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的巨大決心。儘管其實施路徑上充滿了艱鉅的內部挑戰(如處理煤炭問題)與複雜的外部摩擦(如國際競爭與猜疑),但憑藉其無與倫比的國家動員能力與市場規模,中國無疑將成為未來四十年全球能源格局演變中最為核心的驅動力量。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China, in a Surprise, Pledges to Be Carbon Neutral by 2060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22/climate/china-emissions.html
Reuters: China's Xi targets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n-assembly-china/chinas-xi-targets-carbon-neutrality-before-2060-idUSKCN26D2C4
Bloomberg Green: China’s Climate Goal Will Cost $15 Trillion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10-13/china-s-climate-goal-to-cost-15-trillion-top-research-group
Carbon Brief: Analysis: What does China’s 2060 carbon neutrality goal mean for climate change?
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what-does-chinas-2060-carbon-neutrality-goal-mean-for-climate-chang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a’s Green-Energy Leap Is Unlikely to Be Cheap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s-green-energy-leap-is-unlikely-to-be-cheap-11603272602
S&P Global: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goal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 ETS expansion
https://www.spglobal.com/platts/en/market-insights/latest-news/electric-power/092320-chinas-carbon-neutrality-goal-to-accelerate-energy-transition-ets-expansion
Financial Times: China’s carbon pledge: separator of corporate winners and losers
https://www.ft.com/content/8a9a4e8e-6705-4f53-85e7-66e85d852a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