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的科學與倫理:解析終結新冠疫情的兩種路徑

疫苗、感染與公共衛生

· 精選推薦,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秋季,當全球深陷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泥沼,對於如何回歸正常生活的討論中,「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成為一個充滿希望卻也引發劇烈爭議的核心概念。本文旨在剖析達成群體免疫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途徑:其一是透過大規模的自然感染,其二是依賴安全有效的疫苗。科學界的共識指出,要針對新冠病毒達成群體免疫,約需60%至70%的人口具備免疫力。若選擇自然感染路徑,這意味著全球將有超過四十億人染疫,造成數千萬人死亡與數億人重症的毀滅性後果,無論從倫理或經濟角度,這都是一個無法承受的代價。因此,主流科學界與公共衛生組織一致認為,疫苗接種是唯一可行且人道的路徑,這條路徑曾成功根除天花,並有效控制了麻疹、小兒麻痺等致命疾病。然而,通往疫苗免疫的道路同樣充滿挑戰,包括對新冠病毒免疫力的持久性、不同疫苗的有效性差異,以及全球生產與分配等重大未知數。在有效疫苗普及之前,維持社交距離與佩戴口罩等非藥物干預措施,仍是人類社會抑制病毒傳播、保護弱勢群體的關鍵防線。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一種陌生的病毒,迫使人類社會按下暫停鍵,城市陷入寂靜,人與人之間隔著口罩與社交距離,一個古老的流行病學術語—「群體免疫」,便從學術殿堂走進了大眾視野。它承載著一種近乎烏托邦式的願景:一個病毒無法再肆意傳播、社會得以安全重啟的未來。然而,通往這個願景的道路,卻存在著兩條截然不同、甚至在道德上相互對立的路徑。

筆者認為,在當下這場全球危機中,清晰地辨析這兩條路徑的科學基礎與倫理意涵,不僅是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討論,更是關乎每一個社會、每一條生命的根本性抉擇。這場疫情的終局,將深刻地取決於我們選擇遵循哪一張路線圖。

病毒的數學—理解群體免疫的科學基礎

要理解群體免疫,首先需要理解病毒的傳播方式。科學家使用一個名為「基本傳染數」(R0)的指標,來衡量在一個完全易感的群體中,一個感染者平均能將病毒傳染給多少人。以小兒麻痺病毒為例,其R0值約為5至7;而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目前的估計值約在2至4之間。這意味著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病毒的傳播將呈現指數級的增長。

群體免疫的核心邏輯,便是在人群中建立足夠的「防火牆」。當群體中有足夠比例的人口因為具備免疫力,而無法成為病毒的宿主或傳播者時,病毒的傳播鏈就會被頻繁地中斷。對於那些尚未具備免疫力的脆弱個體而言,他們將因為被這些免疫者「包圍」,而間接受到保護。

當具備免疫力的人口比例達到一個臨界點,使得病毒的有效傳染數降至1以下時,疫情便會自然消退。這個臨界點,即是「群體免疫閾值」。根據新冠病毒的特性,科學家普遍估計,這個閾值約在60%至70%之間。換言之,只有當社會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具備免疫力時,我們才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

浮士德的交易—自然感染路徑的倫理困境

如何達到這個60%至70%的閾值?第一條路徑,也是最原始、最殘酷的一條路,是透過大規模的自然感染。這條路徑的支持者認為,與其採取嚴格的封鎖措施衝擊經濟,不如讓病毒在年輕、健康的群體中傳播,從而快速建立免疫屏障,同時保護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

然而,這條路徑無異於一場浮士德式的交易,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整個社會難以承受的。讓我們將這個百分比換算成具體的生命:全球78億人口,60%即是超過46億人。考慮到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即便以保守的估計,這也意味著數千萬人將失去生命,數億人將承受重症與長期後遺症的折磨。醫療體系將被徹底擊穿,社會秩序將蕩然無存。這將是一場人為製造的、史無前例的人道主義災難。

此外,自然感染路徑在科學上也存在巨大缺陷。首先,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自然免疫力能持續多久,仍知之甚少。其次,所謂的「重點保護」高風險族群,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每年都有新生兒誕生,他們是新的易感人群,這使得單靠自然感染,永遠無法徹底根除病毒。因此,主流科學界與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都已明確表示,這是一條「不道德且不可行」的危險路徑。

歷史的明燈—疫苗作為公共衛生的基石

與自然感染的黑暗前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二條路徑:透過大規模的疫苗接種。這是人類運用智慧與科學,對抗傳染病的偉大成就。疫苗的原理,是在不使人經歷疾病痛苦的前提下,安全地誘導人體產生保護性免疫力。

回顧歷史,疫苗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曾經肆虐人類數千年的天花,正是透過全球性的疫苗接種運動,才得以被徹底根除——這是公共衛生史上最輝煌的勝利。曾經每年導致數十萬兒童癱瘓的小兒麻痺症,也因為疫苗的普及,在全球絕大多數地區銷聲匿跡。麻疹、破傷風、百日咳……無數曾經威脅兒童生命的疾病,如今都因疫苗而變得罕見。

因此,面對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僅是更有效率的選擇,更是唯一符合倫理的選擇。它提供了一條通往群體免疫的光明大道,讓我們有機會在保護生命與健康的前提下,逐步恢復社會的正常運轉。全球科學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入數十種候選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這場科學的長征,承載著全人類的希望。

前方的迷霧—疫苗之路的挑戰與未知

儘管疫苗是希望所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條道路並非一片坦途,前方依然籠罩著重重迷霧。

免疫力的持久性:這是最大的未知數之一。對於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抗體水平會隨時間下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能維持六個月,還是十年?這將直接決定疫苗需要多久接種一次,以及群體免疫的穩定性。

疫苗的有效性:並非所有疫苗都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護。一款「不完美」的疫苗,即使只能預防重症而無法完全阻止病毒傳播,只要接種率夠高,依然能顯著降低社會的整體醫療負擔。但一款能提供「滅菌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的高效疫苗,將能更快、更徹底地建立群體免疫屏障。不同疫苗的效力差異,將是未來各國制定公共衛生策略時的關鍵變數。

全球性的挑戰:即使高效疫苗成功問世,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生產數十億劑疫苗,並確保其公平、有序地分配與接種,也將是一場空前的後勤與政治考驗。

在希望與現實之間

「群體免疫」並非一個可以輕易達成的目標,更不是一個可以透過犧牲弱勢群體來換取的冷酷數字。它是一個科學概念,指引著一條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走完的漫長道路。

在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地尋找有效疫苗的同時,我們每一個人當下的選擇,正決定著社會整體的防疫韌性。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行為,正是減緩病毒傳播、保護醫療體系、為疫苗研發爭取寶貴時間的最有效手段。在通往群體免疫的彼岸之前,我們必須依靠集體的責任感與科學的理性,穩妥地航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之海中。

資料來源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Herd immunity, lockdowns and COVID-19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question-and-answers-hub/q-a-detail/herd-immunity-lockdowns-and-covid-19

The Lancet: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need to act now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153-X/fulltext

Nature: The false promise of herd immunity for COVID-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48-4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hat is Herd Immunity and How Can We Achieve It With COVID-19?
https://publichealth.jhu.edu/2020/what-is-herd-immunity-and-how-can-we-achieve-it-with-covid-19

Reuters: Herd immunity is a 'dangerous' strategy, WHO say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26X27K/

Associated Press: AP Explains: How herd immunity can curb a pandemic
https://apnews.com/article/ap-top-news-virus-outbreak-health-understanding-the-outbreak-ap-explains-e129117626fc4d269865f3334250266e

The New York Times: A Viral Theory Called Herd Immunity Is an Uphill Battl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01/health/coronavirus-herd-immuni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