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5年6月25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各成員國國防部長在布魯塞爾結束了為期兩天的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此次會議時間點位於2014年威爾斯峰會與2016年華沙峰會之間,其核心任務是檢視並推進在威爾斯峰會上所制定的關鍵決策,特別是「整備行動計畫」(Readiness Action Plan, RAP)的執行進度。聲明指出,面對東翼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脅迫與恫嚇,以及南翼因伊斯蘭國(ISIL/DAESH)等勢力崛起而加劇的區域不穩定,北約正採取「360度全方位」的應對策略。聲明詳述了聯盟在強化集體防衛與威懾能力方面取得的具體進展。其中,作為「整備行動計畫」核心的「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臨時部隊,已由德國、荷蘭和挪威主導並投入運作,並成功在波蘭完成了「貴族跳躍」(NOBLE JUMP)部署演習。此外,在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及羅馬尼亞等六個東翼成員國境內設立「北約部隊整合單元」(NFIU)的工作已順利展開,這些小型指揮中心將作為快速反應部隊的前沿節點。聲明亦重申了威爾斯峰會上作出的「國防投資承諾」,敦促各成員國扭轉國防預算下滑的趨勢。此次部長級會議的成果,不僅是對過去一年聯盟轉型努力的肯定,更為即將到來的華沙峰會奠定了實質基礎,展現出一個正在從後冷戰時期的危機管理者,重新轉變為專注於領土防衛與強力威懾的軍事同盟。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2014年威爾斯峰會作出歷史性決策、承諾對聯盟軍事態勢進行根本性調整的一年後,北約各國國防部長於2015年6月24日至25日齊聚布魯SELS,進行了一次關鍵的中期盤點。這次會議不僅是例行公事,更是對聯盟決心與執行力的一次檢驗。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清晰地勾勒出一個正在積極適應全新安全現實的軍事同盟輪廓,其核心議程圍繞著如何將威爾斯峰會的政治承諾,轉化為地面上可信的軍事能力。聲明開宗明義地指出,自上次峰會以來,特別是在落實「整備行動計畫」(Readiness Action Plan, RAP)方面,聯盟已取得「顯著進展」。
雙重挑戰:來自東方與南方的安全壓力
聲明對當前安全環境的評估直言不諱。在東部,俄羅斯「正透過軍事行動、脅迫和恫嚇其鄰國,挑戰歐洲-大西洋安全」。北約在與烏克蘭國防部長波托拉克(Stepan Poltorak)的會晤中,重申了對烏克蘭獨立、和平與繁榮的堅定承諾,並支持其在國際公認邊界內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這段文字反映出,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俄羅斯的行為已成為北約防務規劃的首要驅動因素。與此同時,聯盟的南翼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聲明將此歸因於「多種挑戰與威脅的組合」,其中特別點名了伊斯蘭國(ISIL/DAESH)所構成的威脅。這種源自中東與北非的動盪,以恐怖主義、大規模難民潮等形式衝擊著歐洲邊界。面對來自東、南兩個戰略方向截然不同但同時存在的挑戰,聲明強調北約將繼續採取「360度全方位」的方針,以威懾威脅,並在必要時保衛盟國免受任何對手的攻擊。
「整備行動計畫」的具體落實
「整備行動計畫」是北約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全面的一次集體防衛強化方案,而此次部長級聲明的核心,正是對其執行成果的具體闡述。計畫包含兩個層面:「保證措施」(Assurance Measures)與「適應措施」(Adaptation Measures)。前者是立即性的反應,自2014年5月起,聯盟所有二十八個成員國均以不同形式參與了在東翼地區的海、陸、空巡弋與演習,展現了聯盟的集體團結。後者則是更為長期與結構性的調整,旨在確保北約「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擁有正確的部隊」。
為此,聲明詳述了幾項關鍵進展:
首先,強化後的「北約反應部隊」(NRF)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其核心是一支全新的「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ery High Readiness Joint Task Force, VJTF),俗稱「先鋒部隊」(Spearhead Force)。這支規模約為一個旅的部隊,被設計為能在數日內迅速部署至任何危機地點。聲明確認,由德國、荷蘭、挪威主導的臨時VJTF現已具備作戰能力,並剛於波蘭成功完成了名為「貴族跳躍」(NOBLE JUMP)的部署演習。這次演習不僅測試了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更向外界釋放了明確的威懾信號。從2016年起,將由西班牙擔任框架國,領導正式的VJTF。聲明還歡迎土耳其與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英國一道,承諾在未來輪流擔任VJTF的框架國,確保了該部隊的長期可持續性。
其次,在東翼六個成員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羅馬尼亞—境內建立「北約部隊整合單元」(NATO Force Integration Units, NFIU)的工作正順利進行。這些單位是小型的多國指揮與管制中心,其職能並非直接作戰,而是作為聯盟快速反應部隊的前進基地與聯絡中樞。它們將負責促進盟軍部隊的快速部署、支援集體防衛規劃,並協助協調區域內的多國訓練與演習。NFIU的設立,是北約在前沿領土建立永久性存在的具體體現,旨在縮短危機反應時間,消除潛在對手對於聯盟決心的任何疑慮。
應對新形態威脅與內部改革
聲明亦觸及了新形態的威脅,特別是「混合威脅」(hybrid threats)。借鑑俄羅斯在烏克蘭運用傳統軍事力量、特種部隊、網路攻擊與資訊宣傳相結合的模式,北約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應對機制。聲明指出,聯盟已為此設定了關鍵要素,並將尋求與歐盟在此領域密切協調。這反映出北約承認,應對混合威脅不僅需要軍事手段,更需要涵蓋政治、經濟、資訊等多個層面的綜合性策略。
而所有這些軍事態勢的調整,都離不開充足的資源支持。聲明重申了在威爾斯峰會上達成的「國防投資承諾」的重要性。該承諾呼籲所有成員國在十年內將國防開支提升至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這是一個政治上至關重要的宣示—旨在扭轉歐洲盟國長期以來削減國防預算的趨勢。聲明坦承,聯盟正在努力「扭轉國防資金下降的趨勢」,並將「最有效地利用國防預算」。這段文字背後,是美國對歐洲盟友長期承擔防務責任不足的持續壓力,以及聯盟內部對於如何公平分攤安全成本的艱難討論。
最後,此次會議發布了新的《政治指導意見》(Political Guidance),用以指導聯盟的防務規劃者。新的指導意見重新強調了「威懾與集體防衛能力」,要求聯盟確保有能力履行其全部三項核心任務:集體防衛、危機管理和夥伴安全合作。這標誌著北約的戰略重心,正從過去二十年偏重於阿富汗、巴爾幹等區域外危機管理的模式,明確地回歸到其創立之初的核心使命:保衛成員國的領土與主權。
總體而言,2015年6月的這份國防部長聲明,是一份務實且充滿行動力的進度報告。它證明了北約不僅能夠在峰會上達成政治共識,更有能力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軍事部署與制度建設。從VJTF的運作到NFIU的建立,從應對混合威脅的規劃到對國防開支的再次呼籲,此次會議的成果為即將到來的2016年華沙峰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預示著北約將在東翼採取更為持久和實質性的防禦部署,從而深刻地改變歐洲的安全版圖。
資料來源
Statement by NATO Defence Ministers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2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