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7月1日,在經歷了數年的爆炸性增長與一系列劇烈的爭議後,引領了美國散戶交易浪潮的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其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申請文件。這份文件的提交,不僅是這家金融科技獨角獸邁向公開市場的關鍵一步,更將其置於一場深刻的矛盾與衝突的中心。一方面,羅賓漢以「金融民主化」為旗幟,憑藉其開創性的「零佣金」交易模式,成功地將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一代投資者,帶入了過去被視為門檻高昂的股票市場。但在另一方面,其賴以成功的核心商業模式「訂單流支付」(Payment for Order Flow, PFOF),正使其與美國最高金融監管機構,處於一條迎面相撞的軌道之上。
羅賓漢的崛起,是對傳統券商行業的一次顛覆性攻擊。在2015年其應用程式問世之前,散戶投資者進行的每一筆股票交易,都需要支付數美元的佣金,這使得頻繁交易的成本極高。羅賓漢率先推出了完全免除交易佣金的服務,並引入了「零股交易」(Fractional Share Trading),允許資金有限的投資者,也能購買像亞馬遜這樣高價股的零頭股份。再輔以其遊戲化的、充滿表情符號與數位彩紙等獎勵機制的使用者介面,羅賓漢成功地將過去被視為枯燥且令人生畏的股票投資,轉化為一種更接近手機遊戲的、充滿趣味性的體驗。這種策略,在新冠疫情期間,因市場的劇烈波動與民眾的居家隔離,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使其用戶數在2021年第一季度,激增至1,800萬。
然而,這份IPO申請文件,也清晰地揭示了其商業模式的阿基里斯之踵。文件顯示,羅賓漢在2021年第一季度高達81%的收入,並非來自其用戶,而是來自於將用戶的交易訂單,打包出售給高頻交易做市商(如Citadel Securities)所獲得的報酬,即「訂單流支付」。—這種模式,創造了一種內在的、無法迴避的利益衝突:羅賓漢的客戶,究竟是其平台上的散戶投資者,還是向其支付費用的高頻交易公司?—新上任的SEC主席蓋瑞.詹斯勒(Gary Gensler),已多次對此模式提出質疑,並已責成其團隊,對整個市場結構進行審查。因此,羅賓漢的IPO,為潛在投資者,呈現了一個巨大的悖論:他們即將投資的公司,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正受到來自美國最高金融監管者的、可能導致其被根本性颠覆的審查。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1年7月1日,網路券商羅賓漢正式提交了其S-1公開募股說明書,為這家在不到十年內,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顛覆整個華爾街零售經紀行業的巨頭的歷程,開啟了新的篇章。這份文件,不僅僅是一份財務報表,更是一面棱鏡,折射出散戶投資時代的狂熱、金融科技的顛覆性力量,以及隨之而來的、日益加劇的監管風暴。
羅賓漢的故事,始於一個簡單卻極具吸引力的承諾:「金融民主化」。它的創辦人,旨在打破長期以來,阻礙普通人進入資本市場的兩大障礙:成本與複雜性。
一場零佣金的革命
在2015年羅賓漢問世之前,美國的網路券商,如E*Trade和Ameritrade,雖已將交易從線下轉移至線上,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其收費模式。散戶的每一次買入或賣出,都需要支付一筆固定的佣金。這種模式,使得小額、高頻的交易,變得極不划算,無形中將許多資金有限的年輕人,擋在了市場之外。
羅賓漢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它率先推出了「零佣金」交易,這一舉動,在當時被視為異端,但其對用戶的吸引力,卻是壓倒性的。為了應對羅賓漢的市場份額侵蝕,至2019年,包括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和德美利證券(TD Ameritrade)在內的幾乎所有主流券商,都被迫放棄了其賴以為生的佣金收入,跟進了零佣金模式。羅賓漢以一己之力,開啟了整個行業的新紀元。
除了零佣金,羅賓漢還率先推廣了「零股交易」,允許用戶以任意金額(例如10美元或50美元),購買一股價格高達數千美元的股票的一部分。這一創新,進一步降低了參與市場的門檻。
同時,羅賓漢的成功,還源於其對用戶體驗的徹底改造。它摒棄了傳統券商充滿複雜圖表與專業術語的陳舊介面,轉而採用了一種色彩鮮明、操作直觀、甚至帶有遊戲化元素的設計。用戶完成第一筆交易時,螢幕上會如下起五彩紙屑雨;股價的跳動,被設計得如同老虎機的滾輪;與用戶的溝通中,大量使用表情符號。這種設計,雖然在後來,引發了其「誘導用戶過度交易」的巨大爭議,但在初期,卻極大地消除了年輕一代對金融市場的畏懼感。
爭議的漩渦
在新冠疫情期間,市場的劇烈波動、政府的經濟刺激支票以及民眾的居家隔離,共同催生了一場歷史性的散戶投資熱潮,而羅賓漢,正是這場熱潮的最大受益者。其用戶數與收入,均呈現出爆炸性增長。
然而,巨大的增長,也將其商業模式中,長期存在的爭議,徹底暴露在公眾與監管機構的視野之下。2021年1月的「遊戲驛站」(GameStop)事件,成為了一個引爆點。當時,在散戶的抱團推動下,遊戲驛站等所謂的「迷因股」股價暴漲。而在關鍵時刻,羅賓漢卻突然限制用戶買入這些股票,導致許多散戶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引發了用戶的滔天怒火,並直接導致了數十起集體訴訟與多場國會聽證會。羅賓漢的執行長,最終不得不在國會議員面前,為其行為公開道歉。
這場風波,迫使外界開始深入審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羅賓漢究竟是如何賺錢的?
訂單流支付:商業模式的核心與原罪
IPO文件清晰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其超過八成的收入,來自於一種被稱為「訂單流支付」(PFOF)的實踐。
其運作模式是:當羅賓漢的用戶,下達一筆買入或賣出股票的訂單時,羅賓漢並不會將這筆訂單,直接發送至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公開市場,而是將其轉發給像是Citadel Securities這樣的、大型的高頻交易做市商。做市商在執行這些訂單的同時,會向羅賓漢支付一筆費用。
這種模式,創造了一個深刻的利益衝突。對於羅賓漢而言,其真正的「客戶」,並非在其平台上交易的散戶,而是向其支付訂單流費用的高頻交易公司。其商業動機,是最大化來自做市商的收入,而非為其平台上的散戶,爭取最優的交易執行價格。儘管羅賓漢聲稱,其用戶獲得的成交價,依然優於市場平均水平,但這種內在的利益衝突,已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高度警覺。
新上任的SEC主席蓋瑞.詹斯勒,已將PFOF,列為其重點審查的對象。他公開質疑,這種模式,是否符合投資者的最佳利益,並暗示,可能會對其進行嚴格的限制,甚至完全禁止。
因此,羅賓漢的IPO,是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進行的。它向市場兜售的,是一個充滿增長潛力的故事,但其故事的根基,卻建立在一片可能隨時發生監管地震的流沙之上。這場即將到來的、介於金融創新與投資者保護之間的監管對決,將不僅僅決定羅賓漢一家的命運,更將為整個零佣金交易時代的未來,劃下決定性的註腳。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obinhood’s I.P.O. Filing: What to Know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robinhoods-ipo-filing-what-to-know/2361B5A9-7A8B-4A19-9B6C-AF3D784AE227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Robinhood Markets, Inc. Form S-1 Registration Statement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83879/000162828021013318/robinhoods-1.htm
Reuters: Robinhood files for IPO, revealing sharp growth and SEC scrutiny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robinhood-files-ipo-2021-07-01/
The New York Times: Robinhood, the App That Made Trading a Game, Files to Go Public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business/robinhood-ipo.html
Associated Press: Robinhood trading app files for long-awaited IPO
https://apnews.com/article/robinhood-ipo-d1b46a3e2a51a8e9e61c7e9a8d9a7f34
Financial Times: Robinhood reveals SEC probe as it files for IPO
https://www.ft.com/content/1b4e2f3a-8b8b-4a3a-8b8b-1b4e2f3a8b8b
Bloomberg: Robinhood Files for IPO After Wild Year of Growth and Scrutiny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7-01/robinhood-files-for-ipo-after-wild-year-of-growth-and-scru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