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2月1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達成共識,批准了一項價值500億歐元的對烏克蘭長期援助計畫。此舉發生在美國對基輔的軍事援助因國內政治因素陷入停滯的關鍵時刻,展現了歐洲團結應對區域安全挑戰的政治意願。然而,這項財務承諾的背後,卻突顯了一個更為嚴峻的結構性問題:在長達數十年的和平紅利時期後,歐洲大陸自身的國防工業基礎與軍事儲備已顯著萎縮。儘管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來,歐洲各國已開始增加國防開支,但其總和仍遠不及美國的規模。更重要的是,歐洲在諸如先進防空系統(如愛國者飛彈)與遠程精準打擊武器等關鍵領域,對華盛頓存在著難以替代的技術依賴。當前,歐洲正試圖重建其幾乎休眠三十年的國防產業鏈,但這項工程浩大且進展緩慢。華盛頓政策風向的轉變,已成為一記警鐘,迫使歐洲國家必須嚴肅且急迫地重新評估其防務自主的能力,並在支持烏克蘭與強化自身國防之間,尋求一個艱難的平衡。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二月初的布魯塞爾,空氣中依舊瀰漫著冬日的寒意,但在歐洲理事會的會議廳內,一項攸關大陸未來安全的重大決策正在醞釀。當大西洋彼岸的華盛頓,因內部政治歧見而暫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時,歐盟二十七國的領導人,正試圖用行動向世界證明歐洲的團結與承擔。最終,一項總額高達500億歐元的多年期援烏計畫獲得一致通過,這筆資金旨在維繫烏克蘭在戰火中的經濟與社會穩定。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但掌聲與正式公告的背後,一股深層的不安感,正悄然在歐洲各國的決策層中蔓延。
這份不安,源自於一個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如今卻開始劇烈動搖:美國作為歐洲安全基石的絕對可靠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集體防禦體系,始終以美國無可比擬的軍事力量為核心支柱。歐洲國家的國防規劃,無論是戰略構想、武器系統的整合,還是軍事部署,都建立在美軍將會協防的基礎之上。然而,華盛頓傳來的政治風向,特別是前總統川普關於「付費保護」的論述,以及國會對援助法案的杯葛,都迫使歐洲不得不進行一次痛苦的自我審視:倘若美國的保護傘不再如昔日般牢固,歐洲是否有能力獨自應對來自東方的威脅?
答案,隱藏在一系列冰冷的數字與殘酷的現實之中。首先是國防開支的巨大落差。美國每年的國防預算接近920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其後九個國家的總和。相比之下,即便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各國的國防開支迎來了創紀錄的增長,所有歐洲北約成員國的國防支出總額,在去年仍佔不到整個聯盟的三分之一。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反覆強調,所有成員國都應達成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用於國防的目標。然而,響應此一號召並確實達標的國家仍是少數。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接壤的波蘭,是其中最為積極的例證,其國防支出已超過GDP的4%,但這樣的決心在整個歐洲大陸尚未成為普遍現象。
金錢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問題在於「能力」的差距。這不僅僅是歐洲無法在短期內彌補的鴻溝,更在某些關鍵領域形成了對美國的結構性依賴。烏克蘭戰場的需求,如同一面稜鏡,清晰地折射出這些脆弱之處。以防空系統為例,美國製造的「愛國者」(Patriot)系統是目前少數能夠有效攔截俄羅斯彈道飛彈的裝備。同樣地,美製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因其遠程打擊能力,在破壞俄軍後方補給線與指揮中心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現實情況是,歐洲大陸目前幾乎無法自行生產這些同等級別的尖端武器。若沒有來自華盛頓的持續供應,烏克蘭的防禦能力將面臨崩潰的風險,而這也同樣適用於任何一個可能面臨類似威脅的歐洲國家。
這種能力的匱乏,是歷史的產物。冷戰的結束,為歐洲帶來了長達三十年的「和平紅利」。各國政府普遍削減國防預算,軍隊規模大幅縮減,國防工業也隨之萎縮。許多重要的武器生產線,例如自走砲與主力戰車的製造,產能被大幅削減甚至完全關閉。當2022年戰火重燃時,歐洲的國防工業幾乎是從零開始,艱難地試圖重啟塵封已久的生產機器。然而,重建一條現代化的軍工產業鏈,遠非一蹴可幾。它需要時間、龐大的投資、熟練的技術工人以及穩定的訂單。
以火砲為例,自走砲在烏克蘭戰場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戰前,歐洲主要軍事強權的武庫中曾擁有數以百計的此類系統。但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裁軍以及對烏克蘭的大量援助後,一些國家的庫存已降至兩位數的窘境。與此同時,俄羅斯即便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其現役的自走砲數量依然遠超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主力戰車的情況亦是如此。唯有將所有歐洲國家的庫存加總,才能在數量上對莫斯科形成些微優勢。這種脆弱的平衡,凸顯了歐洲在常規武力上的隱憂。
面對此一困境,歐洲各國已開始採取行動。德國作為歐洲的經濟引擎,已打破了其長期的政策禁忌,承擔起更積極的領導角色。近期,德國已動工興建歐洲第一座愛國者飛彈生產設施。這座工廠預計將為北約盟國生產多達一千枚飛彈,但首批交付的時程表,卻排在了2027年。這個時間點,精準地描繪了歐洲再武裝的困境:政治決心已經到位,但將其轉化為實際的防禦能力,卻需要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正如許多分析家指出的,歐洲國防工業的復甦速度,遠不及烏克蘭戰場的需求,也跟不上歐洲政治家們日益增長的焦慮。
除了武器裝備,人員的規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今日歐洲主要軍事強權的現役部隊人數,大約只有1990年代的一半。例如,英國目前的現役軍人約為14萬人,而美國擁有130萬,俄羅斯則約有110萬。在這種背景下,法國與英國雖曾提出在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後,派遣部隊進駐的想法,但這樣的提議若沒有美國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其威懾效果將大打折扣。
這一切,最終導向了一個歐洲領導人必須回答的根本性問題:在美國可能縮減其在歐洲大陸角色的未來,歐洲應如何平衡對基輔的即時支持與強化自身長期防禦的需求?這是一個艱難的權衡。每一套運往烏克蘭的火砲,每一發送往前線的砲彈,都意味著本國武庫的進一步消耗。
短期來看,若歐洲明天就必須在沒有美國支援的情況下與俄羅斯發生衝突—一個可能性極低的假設—歐洲或許尚能自保。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未來。正如一位戰略分析師所言,五年之後,當烏克蘭的戰事可能以某種形式告一段落,俄羅斯得以喘息並重整其軍備,而歐洲若未能在此期間解決其國防工業的根本問題,屆時的權力天平將會是何種景象?這才是讓歐洲各國首都夜不能寐的真正憂慮。華盛頓的政治鐘擺,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迫使歐洲從長達數十年的戰略舒適圈中警醒,開始為一個更加不確定的未來,獨立地規劃自己的安全路徑。
資料來源
NATO: Defence Expenditure of NATO Countries (2014-2024)
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4/6/pdf/240618-def-exp-2014-2024-en.pdf
Reuters: EU leaders agree 50 billion euro Ukraine aid packag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eu-leaders-set-agree-50-bln-euro-ukraine-aid-package-2024-02-01/
The Guardian: How does European military spending compare with the US and Russi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feb/15/how-does-european-military-spending-compare-with-the-us-and-russia
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urope Is Not Ready for War
https://www.csis.org/analysis/europe-not-ready-war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Kiel Institute aalyses new US aid package for Ukraine and updates Ukraine Support Tracker
https://www.ifw-kiel.de/publications/news/kiel-institute-aalyses-new-us-aid-package-for-ukraine-and-updates-ukraine-support-tracker-20032/
Associated Press: After long delays, EU leaders agree on a $54 billion aid package for Ukraine
https://apnews.com/article/eu-ukraine-aid-hungary-orban-summit-8c90855260172e27b9c6a1d821360183
Financial Times: Europe’s defence industry is struggling to prepare for conflict
https://www.ft.com/content/88b6a3b2-658b-4d43-8515-b44c000e3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