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1月29日,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神經科技公司 Neuralink 宣布,已成功為首位人類受試者植入其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晶片,此一消息迅速引發全球性的關注與討論。這項技術的進展,標誌著一個長期存在於科幻領域的構想-直接透過思想控制外部設備-正加速步入現實。儘管馬斯克對其技術的終極設想,是增強健康人類以應對未來先進人工智慧的挑戰,但當前整個 BCI 產業的發展重心,仍聚焦於一個更為迫切的醫療目標:為因中風、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脊髓損傷或大腦性麻痺等疾病而失去運動能力的患者,重新建立與外界溝通和互動的橋樑,恢復他們的能動性與自主權。
當前的 BCI 領域,正沿著一條關鍵的技術軸線展開競爭與分化,其核心在於「侵入性」的程度。以 Neuralink 為代表的一派,選擇將高密度電極陣列直接植入或貼附於大腦皮層。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能夠擷取高頻寬、高解析度的神經訊號,從而實現更為精確與複雜的指令控制。然而,此路徑無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開顱手術,伴隨著較高的感染與腦組織損傷風險,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批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另一條路徑則由 Synchron 等公司開拓,追求一種風險更低的微創或無創方案。Synchron 的核心技術「Stentrode」,是一種支架式電極陣列,可透過血管介入手術,將其放置於大腦運動皮層附近的血管中。此法巧妙地利用人體自身的血管網絡作為通道,避免了直接的開顱手術,大幅降低了手術風險。儘管其獲取的訊號精細度可能不及直接植入式設備,但其安全性優勢使其在臨床應用與監管審批上具備潛在的領先地位。目前 Synchron 已在臨床試驗中為10名患者植入了永久性設備。Precision Neuroscience 則採取介於兩者之間的策略,其電極陣列薄如膠帶,可透過在顱骨上製造一個微小切口滑入,平鋪於大腦表面,試圖在訊號品質與手術風險之間尋求平衡。
無論技術路徑如何,所有 BCI 公司都面臨著一條漫長而嚴苛的商業化道路。除了必須通過 FDA 對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嚴格審查,還需要獲得整個醫療生態系統的認可,包括說服醫院採納新技術、培訓外科醫生執行手術,以及最關鍵的-讓保險公司同意為這項昂貴的技術提供給付。專家預測,首批醫療級 BCI 產品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進入市場,但馬斯克關於增強健康人類的願景,則是一個更為遙遠且充滿倫理爭議的未來。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醫學與科技交會的最前沿,一個古老的夢想正以驚人的速度化為現實。人類長久以來幻想著能以純粹的意念移動物體、與世界溝通,如今,這個夢想正透過一種名為「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的技術,從理論的殿堂走進臨床試驗的手術室。2024年1月29日,當伊隆・馬斯克宣布其公司 Neuralink 已完成首例人腦晶片植入手術時,這項原本僅在專業圈內被密切關注的技術,瞬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然而,在馬斯克所描繪的、關於人類與人工智慧共存的宏遠藍圖背後,一個更為質樸與迫切的人道主義目標,驅動著整個產業的發展。對於那些因疾病或意外而被禁錮在自己身體裡的人們而言,BCI 技術並非通往超人的階梯,而是重獲基本尊嚴與自主權的希望之光。這是一場重新連結大腦與世界的革命,而其核心的挑戰與競賽,正圍繞著一個關鍵詞展開-侵入性。
恢復自主權:BCI 技術的醫療核心使命
在深入探討技術路徑的差異之前,必須先理解 BCI 在當前階段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想像一下,一個人的心智完全清晰,記憶與情感依舊鮮活,但其大腦發出的指令卻無法傳遞到身體的任何一個角落。這是許多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嚴重中風、肌肉萎縮症或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的日常。他們的處境,如同被「鎖在」自己的身體裡,完全依賴他人來進行最基本的互動。
BCI 技術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一條繞過受損神經通路的數位化橋樑。透過在患者腦部植入微小的電極陣- -這些設備能夠偵測到與特定意圖相對應的腦電波活動。例如,當患者「想像」移動右手時,大腦運動皮層的特定區域會產生獨特的電訊號。BCI 系統捕捉這些訊號,經由植入體內的晶片進行處理,再無線傳輸到外部的電腦或智慧型裝置。電腦上的演算法會將這些訊號解碼,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數位指令,例如移動滑鼠游標、點擊螢幕上的字母鍵盤,或是控制機械義肢。
這項技術的突破性意義,在於「恢復能動性」(restoration of agency)。總部位於紐約的 Synchron 公司,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他們已經在臨床試驗中,成功為10名患者植入了永久性的 BCI 設備。這些患者透過思想,已經能夠獨立地發送電子郵件、瀏覽網頁、處理線上購物,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活動,對他們而言卻是重獲獨立生活的巨大一步。這不僅僅是功能的恢復,更是心理層面的解放。
侵入性的光譜:一場關於風險與回報的技術賽局
儘管目標一致,但通往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路徑卻出現了顯著的分歧。目前,整個 BCI 產業的競爭格局,可以被理解為在一個「侵入性光譜」上的不同定位,這直接關係到技術的風險、數據的品質以及未來市場的可及性。
一端是 高侵入性、高頻寬 的路徑,以 Neuralink 為典型代表。其設備「N1 Implant」包含數千個微小的電極,需要透過精密的機器人手術,將這些電極線程直接植入到大日皮層的灰質中。這種方法的理論優勢極為明顯:電極與神經元直接接觸,能夠以極高的解析度捕捉單個或小群神經元的放電活動,從而獲得最豐富、最乾淨的數據。這意味著潛在的控制可以更為精細和快速,未來甚至可能實現複雜的運動控制或感覺反饋。然而,其代價是必須進行開顱手術,這不僅對患者是巨大的生理與心理負擔,更伴隨著感染、出血及對腦組織造成長期損傷的風險。對於監管機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而言,批准此類永久性植入物,需要極為詳盡且長期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數據。
光譜的另一端,是 微創、血管介入 的路徑,由 Synchron 公司開創。其核心產品「Stentrode」是一個巧妙的設計,它將柔性的網狀電極陣列整合在一個與心臟支架類似的結構上。手術過程完全不需要打開顱骨,而是像進行血管造影一樣,從患者頸部的血管穿刺,將 Stentrode 導引至大腦運動皮層上方的主要靜脈中。到達預定位置後,支架會擴張並貼附在血管壁上,從血管內部偵測鄰近腦組織的電活動。這種「由內而外」的方法,極大地降低了手術的複雜性與風險,使得該技術有潛力觸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其主要的權衡在於,隔著血管壁和腦膜,所能偵測到的訊號解析度會低於直接植入式設備,這可能會限制其在執行極度精細任務上的表現。
介於兩者之間的,還有像 Precision Neuroscience 這樣的公司。他們開發的「Layer 7 Cortical Interface」是一種比人類頭髮還細的薄膜電極陣列。它可以透過在顱骨上開一個硬幣大小的微小縫隙,像信紙一樣滑入並平鋪在大腦表面,無需穿透腦組織。這種方法試圖在手術創傷與訊號品質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既避免了直接插入腦組織的風險,又比血管內設備更貼近神經訊號的源頭。
漫長的審批與商業化之路
無論採取何種技術路徑,將一個 BCI 設備從實驗室推向市場,都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長征。首先,所有公司都必須通過 FDA 嚴格的多階段審查。這不僅要求證明設備在物理上對人體是安全的,沒有長期的排斥反應或毒性,更需要用臨床數據證明其「合理有效性」-即設備帶來的益處,必須顯著大於其潛在的風險。對於一個永久植入大腦的設備而言,這個標準極其嚴苛。
即便跨過了監管的高牆,商業化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一個成功的醫療設備,需要整個醫療體系的協同運作。醫院需要被說服,投資採購相關的手術設備並建立新的臨床流程。神經外科醫生需要接受專門的培訓,以確保手術的安全與精確。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在於醫療保險的給付。BCI 設備及其植入手術的費用極為高昂,如果無法獲得保險公司或政府醫療保險(如 Medicare)的覆蓋,絕大多數患者將無力負擔。保險公司在做決定時,會進行嚴格的成本效益分析,這意味著 BCI 公司不僅要證明其技術有效,還要證明其在長期來看,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減少長期的護理成本。
專家普遍預期,首批用於治療嚴重癱瘓的 BCI 產品,或許能在未來五到十年內進入市場。但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非一蹴可幾的革命。
分歧的未來:從治療到增強
當前的產業共識是專注於醫療應用,但以馬斯克為代表的聲音,已經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更遙遠、也更具爭議的未來-增強健康的人類。馬斯克的論點是,隨著人工智慧的指數級發展,人類為了避免在智力上被遠遠拋離,最終需要透過 BCI 實現與機器的「共生」。這個願景將 BCI 從一種恢復性醫療工具,轉變為一種進化工具。
與此同時,另一些公司則在探索 BCI 在其他醫療領域的潛力。例如,Motif Neurotech 正在研究一種微創 BCI 技術,希望能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等精神健康障礙。其原理是透過精確刺激大腦中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迴路,來校正功能失調的神經活動。
這預示著 BCI 市場的未來將會出現分化。一類公司,如 Neuralink,可能會繼續追求高頻寬的終極性能,專注於最嚴重的癱瘓病例,並保留其增強人類的長期目標。另一類公司,如 Synchron 和 Motif,則可能專注於微創技術,將應用擴展到更廣泛、風險承受度更低的患者群體,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當前的市場格局,如同 Synchron 的執行長湯姆・奧克斯利(Tom Oxley)所言,仍有足夠的空間讓所有參與者去探索和尋找自己的定位。但隨著技術的成熟,不同路徑之間的競爭,勢必將重新定義神經科技的版圖。
資料來源
Reuters: Elon Musk's Neuralink implants brain chip in first human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elon-musks-neuralink-implants-brain-chip-first-human-2024-01-2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lon Musk’s Neuralink Implants Brain-Computer Chip in First Human
https://www.wsj.com/health/elon-musk-neuralink-implants-brain-chip-human-24754162
The Guardian: Elon Musk’s Neuralink implants brain chip in first hum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4/jan/30/elon-musk-neuralink-brain-chip-implant-human
Associated Press: Elon Musk says his Neuralink company has implanted a brain chip in a human for the first time
https://apnews.com/article/elon-musk-neuralink-brain-chip-implant-bci-d822b3506e2a4b89a695e921ef455913
STAT News: A look inside the OR as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is implanted —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of neurotech
https://www.statnews.com/2024/01/24/brain-computer-interface-precision-neuroscience-neurotech/
Bloomberg: Musk’s Neuralink Implants Brain Chip in First Human Patien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1-29/musk-s-neuralink-implants-brain-chip-in-first-human-patient
Nature: Elon Musk’s Neuralink: what’s next for brain-implant compan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