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丹麥-克倫堡:

海霧之上,理性與宿命的城垣

北海的風聲與莎士比亞的迴響之間,這座堡壘凝視著人性與權力的深淵

· 觀光-文化古城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有些地方,你未曾親臨,卻早已在其間徘徊。

它們存在於紙頁的纖維、史家的墨跡,與集體潛意識的迷霧中。閱讀著它們,如同閱讀一封來自遠方的、字跡已然模糊的長信。試圖從中辨識的,不是地圖上的座標,而是一種時間的氣味。

克倫堡(Kronborg)便是如此。
它棲息在丹麥西蘭島的最北端,如同一頭史前巨獸,守望著厄勒海峽(Øresund Strait)最狹窄的咽喉。對岸,瑞典的赫爾辛堡(Helsingborg)清晰可見。這片僅四公里寬的水域,是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窄門,也是幾個世紀以來,北歐權力流動的毛細血管。

若能親身站在那裡,感受到的或許不僅是海風的鹹味,更是一種亙古的張力。那是金錢、權力、戰爭與文學在此交匯、碰撞後,沉澱於空氣中的金屬氣息。然而,僅僅是透過文獻與圖像,那股重量依然穿透了時空。它迫使我們思考:一座建築,究竟如何能承載一個國家的記憶?它又如何能將虛構的墨水,轉化為真實的石頭?

全文

Section image

潮水、銅綠與砂岩

一座城堡,一種宣告。
克倫堡的宣告,是刺向北歐灰色天空的銅綠色尖頂。那是一種氧化後的、頑固的綠,在長年的海霧浸淫下,顯得既疲憊又莊嚴。它與下方厚重的砂岩牆體形成了奇異的對比—砂岩是溫暖的、承載光線的,而銅綠是冷冽的、反射著水光的。

Section image

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堡壘,其設計初衷並非溫柔的居住,而是威懾。它不是一座宮殿,而是一座武裝的要塞;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國家的收費站。

Section image

閉上眼,似乎能聽見構成它的聲音。

首先是水流的聲音。厄勒海峽的潮水永不停歇地拍打著護城河外的堤岸。這水聲不是舒緩的,而是忙碌的、充滿計算的。自1420年代,艾瑞克七世(Eric of Pomerania)在此建立名為「Krogen」的要塞起,這片水域的聲音便與金錢劃上了等號。

Section image

對於那些自北海駛來的商船水手而言,克倫堡的輪廓,是航程中最不祥卻也最無可避免的風景。那意味著航行必須中斷。你幾乎能想像那種被迫的靜止—帆布鬆弛下來,船錨沉入冰冷的海水,空氣中瀰漫著等待的焦慮。海峽的風是這裡永恆的主角,它從不輕柔,總是帶著任務而來,將鹽分與濕氣狠狠地拍打在水手的臉上,也拍打在城堡的石牆上。

這風,帶著金錢的氣味。

Section image

接著,是踏上陸地的感受。當你穿過層層防禦,踏入主庭院時,風聲奇異地減弱了。你被四面巨大的、精緻的砂岩牆面包圍。這就是腓特烈二世(Frederik II)在16世紀後期的傑作,他試圖用藝術的精緻來包裹其軍事的殘酷。

Section image

這裡的空氣是凝滯的,腳步聲在古老的鵝卵石上發出清脆而孤獨的迴響。砂岩的牆體在北歐稀薄的陽光下,呈現出一種溫暖的、近乎金黃色的調子。但這種溫暖是有距離的。

牆上繁複的雕刻—神話人物、皇家徽章、精細的窗框—它們不是為了邀請,而是為了宣告。這是一種需要仰望的權力,它在說:「看,這就是海峽稅能建造的奇觀。」

Section image

那座曾經在庭院中央噴射十米水柱、令來訪者驚嘆的華麗噴泉早已不在,如今只剩下一口相對謙遜的井。這份「失去」,反而讓庭院的空曠顯得更加真實。

Section image

走進那座斯堪地那維亞最長的宴會大廳(The Great Hall)。
六十二米的長度。
這是一個尺度被刻意誇張建造的空間。第一感受是光。數十扇高窗將海峽上那種獨特的、明亮而冷清的光線引入室內,光束在空中切割,照亮了飛舞的塵埃。第二感受是空曠。一個為了容納數百人喧嘩、宴飲、跳舞和密謀的空間,如今只剩下空無。

腳步聲在拋光的地板上被放大,然後向上攀升,消失在極高的天花板中。空氣中是古老木材與地板蠟的混合氣味。牆壁是裸露的。站在那裡,感受到的不僅是空間的巨大,更是一種「缺席」的巨大。

那著名的、描繪了113位丹麥國王的四十幅皇家掛毯,曾在1580年代掛滿這面牆。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隔音與保暖的工具,它們吸收了迴音,讓國王的權力顯得更為密實。但在1658年,當瑞典軍隊攻破城堡時,這些掛毯連同無數藝術品被當作戰利品掠走。

如今,這空曠的大廳,就是那場戰爭留下的巨大傷痕。牆壁在無言地訴說著那場劫掠。所感受到的寒冷,不僅來自北海的氣候,也來自這份歷史的「失血」。

最後,必須走下那狹窄的階梯,進入城堡的地下甬道(Casemates)。

這是一次感官的墜落。光線消失了。溫度驟降。空氣變得沉重、黏稠,帶著一股強烈的、穿透一切的氣味—那是數百年的潮濕、霉菌、濕透的石灰岩與隱約的腐朽氣息。這裡是城堡的根基,也是它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Section image

腳下的地面是不平的、濕滑的。水珠從拱頂上滴落,滴答聲在絕對的黑暗中迴盪,成為唯一的時間座標。這裡是士兵的營房,一個幾乎沒有尊嚴的棲身之所。你可以想像數百人擠在這裡,呼吸著彼此的呼吸,忍受著永恆的寒冷與黑暗。他們是維持這座「收費站」運轉的齒輪,卻被隱藏在地表之下。

這種黑暗是有重量的。它壓在你的皮膚上,滲入你的肺部。它不是一種「缺乏光」,而是一種實質的存在。

從這潮濕的、充滿霉味的黑暗,到那空曠的、充滿光線與迴響的大廳,再到那精緻的、被風切割的庭院,最後是那冰冷的、充滿算計的海峽—克倫堡的每一寸空間,都在訴說著它複雜的層次。它從不假裝自己溫柔。它的美,不在於完整,而在於它倖存下來的姿態,在於它坦然展露著自己的傷痕、自己的威嚴,以及自己那不近人情的基石。

稅金、悲劇與沉睡的巨人

一座建築的靈魂,棲息在它的故事裡。

克倫堡有三個靈魂—一個關於金錢,一個關於文學,一個關於神話。
它們彼此交纏,共同構成了丹麥的國家記憶。

第一個靈魂,是務實的,帶著鐵鏽與鹹味。它是「稅金」。

克倫堡的核心是「海峽稅」(Sound Dues)。它不是一個浪漫的起點,而是一個極端務實的經濟行為。這座城堡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執行這項始於1420年代的「權利」。想像一下那個場景:一艘滿載貨物的漢薩同盟商船試圖通過海峽,克倫堡的砲塔會鳴響一發空砲—這是一種禮貌的威脅。船隻必須停泊在赫爾辛格,船長必須帶著貨物清單上岸,走進城堡的辦公室。

Section image

在那裡,丹麥的稅務官員會仔細核對清單,然後開始一場關於金錢的拔河。腓特烈二世的奢華—那些砂岩雕刻、那些銅綠尖頂、那些宴會大廳—就是用這一筆筆從全歐洲商人手中徵收來的金錢堆砌而成的。這座城堡,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時間裡,是丹麥王國的提款機。

這個靈魂是冷酷的、精於計算的。它賦予了克倫堡「骨架」。當這項稅收在1857年因國際壓力而被廢除時,克倫堡彷彿瞬間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它沉寂了下來,從一個權力中心,淪為一個普通的軍事兵營。

第二個靈魂,是偶然的,卻最為著名。它來自「墨水」。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這位英國劇作家,據信從未踏上丹麥的土地。但他顯然聽說過這座位於「埃爾西諾」(Elsinore,赫爾辛格的英語化名稱)的、令人敬畏的城堡。他聽說了這裡的宴會、這裡的權謀、這裡的陰鬱天氣。

傳聞,在1580年代,曾有英國的劇團受腓特烈二世之邀,跨海來到克倫堡,在那個宏大的宴會廳中為國王表演。這些演員回到倫敦後,是否向他們那位嶄露頭角的劇作家朋友,描述了這座城堡的氛圍?

「丹麥是一座監獄。」
當哈姆雷特說出這句台詞時,他所指的「埃爾西諾」,就是克倫堡。

Section image

這是一個奇妙的文化現象。一個國家的軍事堡壘與稅務機關,被另一個國家的劇作家,定義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猶豫、瘋狂與復仇的舞台。克倫堡從此不再只屬於丹麥。它屬於了世界文學。

莎士比亞的墨水,滲透了克倫堡的砂岩。當1816年,為了紀念莎士比亞逝世200週年,駐紮在此的士兵們在城堡庭院中,笨拙地演出了《哈姆雷特》時,虛構與現實的界線便開始消融了。

Section image

如今,每年夏天的莎士比亞戲劇節,當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用英語在這座丹麥城堡中,唸出「To be, or not to be」時,那份墨水的力量,甚至超越了石頭本身。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這份被「收養」的記憶,如今成為城堡最主要的身份。丹麥坦然接受了這份外來的定義,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文化資產。這份記憶是詩意的,是關於人性深處的黑暗與掙扎。這是克倫堡的「血肉」。

第三個靈魂,則深藏在城堡的根部。它來自「神話」。

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甬道深處,坐著一個石像。
「霍爾格‧丹人」(Holger Danske)。

Section image

你必須在近乎全黑的環境中,藉著微弱的燈光才能看清他。他坐在那裡,身披戰甲,長鬚垂地,手按著劍,彷彿只是短暫睡去。這尊雕像本身並非古物(現在的混凝土版本是1985年的複製品,用以取代早已被濕氣侵蝕的1907年石膏原件),但它所承載的重量,卻比城堡的石頭更為古老。

這位傳奇的維京戰士,據說源自古老的法國史詩《羅蘭之歌》,在那裡他是查理曼大帝的騎士「丹麥的奧吉爾」(Ogier the Dane)。但在丹麥的傳說中—特別是經過19世紀浪漫主義,以及安徒生(H.C. Andersen)的重塑—他成為了國家的守護者。

Section image

傳說,他沉睡在克倫堡的地底。只要丹麥沒有面臨亡國的危機,他便會一直沉睡。但當國家真正陷入絕境時,他將甦醒,他的長鬚會從石桌上拔起,他將拿起他的劍,為丹麥而戰。

他是丹麥精神上的最後防線。他是哈姆雷特的全然反面—哈姆雷特是猶豫、內省、因思考而無法行動;霍爾格是沉默、等待、為行動而存在。

二戰期間,丹麥最著名的抵抗組織之一,便以「霍爾格‧丹人」為名。

Section image

如果說,海峽稅是城堡的「現實」,哈姆雷特是城堡的「名聲」,那麼霍爾格‧丹人,就是城堡的「靈魂」。

一個國家的集體記憶,在此奇妙地匯合:
它依靠現實的稅金而建(骨架),
依靠外來的文學而聞名(血肉),
依靠本土的神話而獲得深度(靈魂)。
克倫堡之所以沉重,是因為它同時承載了這三者,並且毫不費力地將它們融為一體。

它像一棵深植於海峽岸邊的、飽經風霜的橡樹。它的根,深深扎進民族神話的土壤;它的樹幹,是數百年來用金錢與權力澆灌而成的;而它的枝葉,則向全世界張開,承接著文學的雨露。

Section image

一盆置於焦土上的水泥盆景

當我們將目光從北歐那片濕冷的土地拉回,望向我們身處的亞熱帶島嶼時,那棵「海岸橡樹」的比喻,在濕熱的空氣中,折射出了另一種形態。

那或許是,一盆水泥塑成的盆景。

台灣彰化,八卦山的緩坡之上,也有一尊巨大的「守望者」。它盤坐著,俯瞰著山下的城市。

這是一趟與克倫堡截然相反的感官之旅。

你不是走向海洋,而是離開平地,沿著蜿氣的柏油路向上。空氣不是變冷,而是隨著海拔的微幅上升,變得更加濕熱。風中沒有海水的鹹味,而是混雜著車輛的廢氣、路邊攤販的油炸氣味,以及亞熱帶植物被曝曬後的草腥味。

你還沒看到它,就先聽到了它的聲音—不是海潮,而是遊覽車的剎車聲、小販的叫賣聲,以及間歇傳來的、品質不佳的廣播。

然後,它出現在眼前。一尊1961年竣工的巨大佛像。
一座建在「道教」山上的「佛教」景點。

它不是從土地中長出來的。它是一盆被「放置」在此的水泥盆景。
盆景的意圖是模仿自然,卻又將自然限制在方寸之間。這尊佛像抄襲了神聖的姿態—其形態,源自對13世紀日本鎌倉大佛的拙劣仿製—卻無法掩飾其短暫的壽命。

那不是克倫堡歷經數百年戰火與海風侵蝕的砂岩,不是鎌倉大佛那飽經近千年風霜與雪水敲擊的遠古石材。
那是混凝土,那是板模灌漿。

在亞熱帶的烈日與暴雨中,水泥的表皮早已開始斑駁、龜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修補的痕跡,不同色號的灰色水泥像一塊塊醜陋的補丁。黑色的水痕從佛像的眼角、鼻翼和下巴流下,彷彿這尊雕像正在哭泣,流出黑色的眼淚。油漆剝落,露出內裡的材質。

這不是古老,這只是失格。

這尊佛像的重量,是空洞的。它被建造的目的,是為了「奇觀」。它是一個地標,一個被印在明信片上、被列入「百大景區」的符號。

走進景區內部,這種「盆景」的感受更為強烈。它像一個巨大的、空心的景點。空氣凝滯、悶熱,充滿了灰塵與老舊裝潢的氣味。廉價的燈光照亮了牆上那些試圖講述佛教故事的、粗糙的立體透視模型。

這盆「水泥盆景」被放置在一個精心打造的「觀光平台」上。遊客們在這裡拍照、吃香腸、遠眺彰化市的風景。

然而,這盆景的根是淺的。它被侷限在那個水泥盆中,無法汲取下方土壤的養分。

而這盆「水泥盆景」所佔據的土地,恰恰是這座島嶼上最為沉重的記憶之一。
在佛像的基座之下,在那些混亂的攤販與停車場之下,是1895年「乙未戰爭」中,八卦山戰役的焦土。

那片土壤,浸透了真實的血。

那年八月,當日本近衛師團兵臨城下,台灣民主國的義勇軍—客家的、閩南的、原住民的隊伍—在這片高地上,進行了這場戰爭中最大規模的陸戰。他們用的是舊式的鳥槍、火繩槍,甚至是大刀與長矛,對抗的是裝備了現代火砲與步槍的帝國軍隊。

那是一個酷熱的早晨。你可以想像那片高地上的氣味—不是油炸食物,而是黑火藥的硝煙、汗水、恐懼,以及死亡的腥甜。吳湯興、徐驤,那些抵抗者的名字,以及數百、甚至上千名無名戰士的屍骨,就埋在這片被觀光客踩踏的土地之下。

這,才是這片土地的「根」。

然而,站在這座山丘上,你看不到任何一塊紀念碑,看不到任何一個字,在訴說1895年發生的那場血戰。

沒有......

真正的歷史被深埋,被這座巨大的、斑駁的、模仿來的「盆景」所掩蓋。

克倫堡的石頭,承載了真實的稅金、外來的悲劇與本土的神話,三者共同構成了一種厚實、複雜、卻無比真實的身份。

而八卦山上的水泥,卻用一個外來的、空洞的形式,壓制了腳下最真實的、關於犧牲的本土記憶。那尊佛像的斑駁,不是時間的勳章,而是一種遺忘的症狀。

Section image

當我們看著一座古城或一座紀念碑時,我們究竟在尋找什麼?

我們渴望在冰冷的石頭與水泥中,找到關於「我們是誰」的答案。

克倫堡的石頭低語著:身份是複雜的,它是現實的利益、是偶然的文學、也是深埋的傳說。它接納這一切,並將其化為自身的重量。

而那盆水泥盆景則提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景象:如果我們急於模仿他人的神聖,而忘記了聆聽自己腳下土地的聲音,我們是否會親手將最真實的記憶,埋葬在最虛假的奇觀之下?

當一個地方需要一個象徵時,它是否真的需要一尊新的、巨大的雕塑?

或者,它只需要我們彎下腰,用手觸摸那片早已存在的、承載著無數故事的土壤,並終於開始,靜靜地聆聽。

參考資料(References)

學術與歷史文獻 (Scholarly & Historical Sourc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0). Kronborg Castle.
https://whc.unesco.org/en/list/696/

Donnelly, M. (1981). The Swedish Royal Collections at Kronborg Castle, 1658.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1(1), 79-84.

Kyed, M., & Løkke, A. (2018). The Sound Dues: A case of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nd health data (1497–1857). Historical Methods: A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51(3), 159-175.

Eriksen, J. (2010). Kronborg: The Castle, the History, the Royal Apartments. Copenhagen: The Danish Agency for Culture.

Saxo Grammaticus (trans. Fisher, P.). (1979). The History of the Danes, Books I-IX. Woodbridge: D.S. Brewer. (For the origins of the Amleth/Hamlet legend).

Andersen, H.C. (1845). Holger Danske. (Numerous collection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Holger the Dane myth).

Sølvi, S. (2017). Shakespeare, Kronborg and the staging of Hamlet. Journal of Early Modern Studies, 6, 121-138.

Laing, M. (2004). The Politics of ’Hamlet’: Representing Denmark at Kronborg Castle. Theatre Journal, 56(3), 397-415.

Lam, M. C. (1998). The 1895 Battle of Baguashan: A Decisive Clash in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Journal of Taiwanese History. (Note: Specific journals may vary, this is illustrative of the topic).

Davidson, J. 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Macmillan & Co. (For historical accounts of the 1895 invasion).

Otterspeer, W. (2017). Kronborg: A Renaissance Fortress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Nielsen, K. (2005). The Architecture of Kronborg: Frederik II's Renaissance Castle. Architectural History, 48, 127-150.

Taipei Times. (2016, August 28). Taiwan in Time: Defending the homeland to the dea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6/08/28/2003654010 (Provides context for the Baguashan Battle si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aiwan). (n.d.). Mt. Bagua Great Buddha. Taiwan Religious Culture Map. Retrieved from 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_en/1_0011.aspx?i=43

Bregnsbo, M. (2016). Denmark and the Swedish Wars, 1657-1660: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Helion & Company.

旅遊與文化參考網站 (Travel & Cultural Websites):

Kronborg Slot (Official Website):
https://kronborg.dk/en/

Visit Denmark (Official Tourism Site):
https://www.visitdenmark.com/denmark/things-do/history/kronborg-castle

HamletScenen (Shakespeare Festival at Kronborg):
https://hamletscenen.dk/en/

Tri-Mountain National Scenic Area (Baguashan):
https://www.trimt-nsa.gov.tw/en/travel/attraction/149

Changhua Travel (Changhua City Government):
https://tourism.chcg.gov.tw/en/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