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關稅:品牌失靈與全球消費者的良知反擊戰

「美國優先」政策下的軟實力危機:一場由購物車發動、重塑國際經貿關係的跨國公民運動

· 金融經濟,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美國川普政府採取的強硬貿易政策及孤立主義言論,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消費者抵制浪潮。這場由民間自發的「良知反擊戰」已超越傳統的關稅壁壘,成為一股重塑國際貿易格局的無形力量。報導以加拿大市場為核心案例,揭示了高達71%的消費者正有意識地迴避美國商品,導致美國農產品、酒類等傳統優勢出口項目銷售額斷崖式下滑。

此一效應正迅速擴散至旅遊業及歐洲市場,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性衝擊,預計2025年將導致高達900億美元的GDP損失,並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本文將從國際關係、消費者心理及宏觀經濟等角度,剖析這場抵制運動的成因、影響及深層意涵,並探討這究竟是一時的政治情緒宣洩,抑或將永久性地改變全球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與供應鏈版圖。這不僅一場貿易爭端,更是一場關於國家品牌與民心向背的嚴峻考驗。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貿易戰爭,通常是在談判室的閉門會議中,以關稅清單和貿易協定為武器所進行的交鋒。然而,一場更為寧靜、卻可能更具顛覆性的戰線,正在全球的超級市場貨架、餐廳酒單與家庭的購物決策中悄然展開。這是一場無聲的公投,用購物車和信用卡進行投票,而選票上只有一個問題:在這個價值觀衝突日益加劇的時代,你選擇支持哪個國家的品牌?

「這個貨架區,傳統上總是擺滿了美國的玉米。顧客們喜愛它,因為它的品質確實無可挑剔。」加拿大連鎖超市「文斯超市」(Vince's Market)的業主吉安卡洛・馬爾基(Giancarlo Marchi)指著一處曾經的熱銷區,如今規模已大幅縮減。「曾經的大型陳列,現在只剩下這麼一小塊了。」

這不僅僅是一個貨架的變化,而是全球消費者心理轉向的縮影。因應美國具侵略性的關稅政策,以及川普總統關於「吞併加拿大」等驚人言論,一場由下而上的消費者運動正在北美乃至全球蔓延。這場運動的核心,是對「美國製造」的一次集體疏遠。

加拿大前線:一場在雜貨店走道上的溫和革命

加拿大,作為美國傳統上最親密的盟友與第二大食品出口市場,如今正處於這場消費者反擊戰的最前線。數據顯示,高達71%的加拿大消費者明確表示,他們計劃在今年減少購買美國產品。這種情緒的轉變,正對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吉安卡洛的超市是這場變革的微觀見證者。「我們的顧客現在強烈要求我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加拿大產品,」他坦言,「當他們看到貨架上充斥著太多美國貨時,會感到沮喪甚至憤怒。」

這種轉變是迅速且決絕的。在加拿大本地蔬果的產季之外,文斯市場的生鮮產品一度有60%至70%來自美國。如今,這一比例已驟降至30%左右。為了順應民意,超市內隨處可見標示著「加拿大製造」的楓葉旗幟與標籤,甚至有「楓葉掃描」(Maple Scan)之類的應用程式應運而生,幫助消費者辨識產品的真實來源。

「如果同一種商品有加拿大版和美國版,我們很可能已經將美國版下架,以支持我們的國貨,因為這正是顧客想要的。」吉安卡洛說。這場抵制並非僅限於生鮮蔬果。一個更令人震驚的領域是酒類。加州那帕谷的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紅酒,曾是超市的明星商品,每週能創造6萬美元的銷售額。「現在,這些銷售額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吉安卡洛語帶無奈,「我們正用法國、南非、澳洲和紐西蘭的進口酒來填補這個空缺。」

2025年3月,加拿大政府對所有美國酒類產品課徵25%的報復性關稅,多個省份更直接將美國酒從公營酒品店的貨架上撤下。這不僅是政府的政策,也反映了民間的情緒。據估算,這場「購買加拿大貨」(Buy Canada)運動,為加拿大經濟額外注入了約100億美元的活水。

然而,這場運動也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許多看似「美國」的全球品牌,其實早已深度在地化。例如可口可樂在加拿大設有裝瓶廠,而菲多利(Frito-Lay)的洋芋片則使用加拿大本地的馬鈴薯。這些企業在意識到自己可能被貼上負面標籤後,迅速在產品包裝上永久性地加上了「加拿大製造」的顯著標示,試圖在這場身份認同的浪潮中自保。

從商品到假期:旅遊業的寒冬警報

這股抵制浪潮的影響力,已從實體商品蔓延至服務業,其中旅遊業首當其衝。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國際遊客來源國,2024年有高達2000萬人次的加拿大人訪美,創造了205億美元的觀光收入。然而,這股人潮與錢潮正在迅速退去。

2025年春季,加拿大人在網路上搜尋赴美旅遊的次數暴跌了50%。3月份的數據顯示,經陸路口岸入境美國的加拿大人數下降了近30%,即使計入航班旅客,總體降幅也達15%。「你總能聽到各種傳聞,加拿大人要嘛選擇留在國內度假,要嘛轉往歐洲等地。」一位旅遊業分析師指出。

這對美國邊境州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從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到紐約州的水牛城,那些依賴加拿大遊客的商家正經歷著門可羅雀的窘境,營收驟降,甚至面臨生存危機。

這股寒意不僅來自北方。橫跨大西洋,歐洲遊客赴美的意願同樣在降溫。數據顯示,今年夏天從歐洲飛往美國的航班預訂量下降了25%。據估計,與2024年相比,美國今年將損失高達125億美元的國際遊客消費。

「這些國際遊客每年在美國消費約2000億美元,這個數字比我們所有農產品的出口總額還要高。」一位美國旅遊業協會的官員焦急地表示,「我們需要這些遊客,他們來這裡除了花錢什麼都不做,然後回家告訴親友也來。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錢。在我們試圖平衡貿易逆差的同時,卻在推開這些遊客,這只會讓我們把洞越挖越深。」

問題的核心在於,美國似乎忘記了傳遞一個最基本的訊息:「我們歡迎你來到美國。」當外交辭令變得充滿敵意,普通的遊客便會用腳投票。

歐洲的迴響:一場跨大西洋的品牌信任危機

加拿大的抵制並非孤例,而是全球情緒的風向標。在歐洲,由於對美國外交政策以及川普總統關於購買格陵蘭島等言論感到不滿,44%的歐洲消費者表示他們正在轉向非美國產品。

特斯拉(Tesla)和麥當勞(McDonald's)等標誌性的美國品牌,成為了這場抵制情緒的焦點。特斯拉在歐洲的銷量遭受重創,至今年5月已連續五個月下滑,當月銷量同比暴跌近28%。其背後的原因,除了品牌形象受損、市場競爭加劇外,其執行長伊隆・馬斯克的政治觀點也引發了部分歐洲消費者的反感。

宏觀的代價:一場損人不利己的經濟內耗

這場由消費者發動的貿易戰,其連鎖反應已開始衝擊宏觀經濟。經濟學家預測,由於商品抵制和旅遊業衰退,美國經濟在2025年可能損失高達0.3%的GDP,約合900億美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爭端正在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步伐。全球GDP增長率的預測因此被下調了近0.5個百分點。「在全球GDP年增長率僅有3.5%到4%的背景下,砍掉一個百分點(原文為1%,應是口誤,根據上下文推斷為0.5%),這是一個相當沉重的打擊。」一位經濟學家分析道。

數據顯示,為了彌補在加拿大等海外市場的銷量損失,一些美國本土製造商已開始提高國內售價,最終將成本轉嫁給了本國消費者。

終局的懸念:短暫的風暴還是永久的變局?

面對眼前的一切,一個核心問題浮現:這場全球性的消費者抵制,會隨著貿易緊張局勢的緩和而消散,還是會留下永久的烙印?

吉安卡洛・馬爾基認為,即使關稅爭端解決,情況也可能無法完全回到從前。「就在上週,我還在回覆一位顧客的投訴,他認為我們店裡的美國貨太多了,並告訴我們他再也不會來光顧了。」

品牌忠誠度一旦被打破,重建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長期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因為這場運動不僅僅是關於價格,更是關於價值觀和國家認同。當一個國家的「品牌形象」從開放、包容、可靠的領導者,轉變為不可預測、具攻擊性的利己主義者時,其產品在國際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也將隨之動搖。

或許,最終市場會回歸到一個基於效率和需求的「相互連結的糧食體系」,因為這最符合邊境兩側消費者的根本利益。但在此之前,美國的決策者必須意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政策的漣漪效應都可能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風暴,而這場風暴,最終將反噬其身。

資料來源

Reuters: 'I'm not buying American': Canadian consumers punish U.S. brand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canada-consumers-insight-idUSKBN1K011E

The Guardian: 'A punch in the face': US border towns feel pain of Canadian boycott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jul/19/us-canada-border-towns-trade-war-tariffs-boycott

Brookings Institution: The impact of the 2018-2019 tariffs on the U.S. economy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the-impact-of-the-2018-2019-tariffs-on-the-u-s-economy/

The New York Times: In Canada, a Grass-Roots Boycott of American Goods Is Growing
https://www.nytimes.com/2018/07/11/world/canada/boycott-american-goods-trump-tariffs.html

Associated Press: 'Trump Slump?' US tourism feels effects of president's policies
https://apnews.com/general-news-e8b8352655b34062a4a35048d0a0f968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ump's Trade War Timeline: An Up-to-Date Guide
https://www.piie.com/research/piie-charts/trumps-trade-war-timeline-date-guide

BBC News: How US-Canada trade dispute is hitting shopper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47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