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短影音(Short-form video)已從一種新興的社群媒體格式,演變為定義當代數位生活的核心力量。以TikTok為首的平台,憑藉其強大的個人化演算法、快速的內容傳遞與無盡的滑動機制,成功俘獲全球超過十億用戶的注意力,並迫使Meta(Reels)、Google(Shorts)等科技巨頭紛紛效仿,一場圍繞用戶注意力的軍備競賽就此展開。然而,在這看似無盡的娛樂饗宴背後,一連串深刻的社會、心理與經濟問題正逐漸浮現。
從政策分析的角度來看,短影音的影響是多層次的。首先,在公共衛生與教育領域,其高度成癮性設計引發了對心理健康的廣泛擔憂,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專注力下降、睡眠品質惡化及焦慮問題。這種「認知成本」已成為各國政府與教育機構必須正視的挑戰。其次,在數位經濟層面,短影音面臨著嚴峻的「變現悖論」。儘管坐擁巨大的流量,其有限的廣告空間與難以歸因的廣告效益,使得平台與創作者的獲利能力遠遜於長影音。這導致了創作者生態的脆弱性,以及平台本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問題。
最後,在地緣政治層面,TikTok的成功將其推上了美中科技戰的風口浪尖。2024年美國提出的潛在禁令或強制出售案,不僅是商業競爭,更是數據安全、國家安全與數位主權的激烈交鋒。短影音的未來,已不再僅僅是技術或市場的演變,而是與全球監管壓力、創作者經濟的重構,以及我們如何應對其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緊密相連。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我們指尖輕滑的瞬間,一個新的數位紀元已然降臨。Reels、Shorts、Stories—無論我們望向何處,短促而富有衝擊力的影音內容已然佔據了螢幕的每一寸空間,成為這個時代的數位壁紙。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浪潮中,一個平台的名字成為了同義詞:TikTok。
「我每天都在滑,」「我完全上癮了,」「它太懂我想要看的東西了。」這些來自全球用戶的真實心聲,共同描繪出一個擁有超過11億月活躍用戶的數位帝國輪廓。在美國,近1.18億人平均每天花費108分鐘沉浸其中。對於年輕世代而言,TikTok不僅是娛樂中心,更是新聞來源、趨勢發源地、搜尋引擎乃至購物商場。這種前所未有的用戶黏性,催生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並迫使所有社群媒體巨頭,從Instagram到YouTube,甚至專業社群平台LinkedIn,都不得不倉促應戰,投身這場短影音的軍備競賽。
這不僅僅是一種格式的勝利,它正在根本性地改變我們消費內容的方式——更快速、更個人化、也更令人沉溺。然而,在這場狂歡的盛宴背後,一張無形的帳單正悄然浮現。短影音的潘朵拉之盒已經打開,釋放出的是無盡的創意與連結,還是難以逆轉的認知耗損與經濟困境?
演算法的迷魂曲:解構成癮的心理機制
短影音之所以擁有如此魔力,核心在於其精妙的設計,完美地迎合了人類大腦對即時獎勵的需求。這可以歸結為三大關鍵因素:速度、個人化與無限滾動。
不同於需要耐心鋪陳的傳統長影音或文字,短影音在短短數秒內就能提供一次強烈的多巴胺衝擊—一個笑話、一個新奇的知識、一段動感的舞蹈。緊接著,用戶只需輕輕一滑,下一個刺激便無縫銜接。這種「無限滾動」的設計,消除了傳統內容消費中的「決策點」,讓用戶陷入一種被動接收的流暢體驗中,時間感也隨之模糊。
而這一切的核心驅動,是TikTok那備受稱羨、也令對手難以複製的推薦演算法。「許多青少年告訴我,他們感覺TikTok比自己更了解他們想看什麼。」一位青少年心理學家指出。這個演算法不僅僅是基於用戶的按讚和追蹤,更能精準分析用戶在每個影片上停留的毫秒數、重複觀看的行為、甚至滑動的速度,從而建構出一個極度精細的用戶興趣畫像。它創造了一個強大的資訊迴圈,讓用戶感覺自己所在的社群充滿了與自己高度相關的內容,歸屬感和沉浸感油然而生。
這種機制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內容傳播邏輯。過去的娛樂形式,無論是電視還是廣播,旨在「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帶領他們踏上一段旅程」。而如今的短影音,其目標變成了「在極短的瞬間捕捉你的注意力,並將你鎖定在這個循環中」。這也解釋了為何Meta(Facebook與Instagram的母公司)和Google,都在不遺餘力地改造自身的推薦系統,試圖模仿TikTok的成功模式。
科技巨頭的追趕賽:從模仿到尋找新大陸
面對TikTok的顛覆性衝擊,矽谷的科技巨頭們經歷了從輕視到恐慌,再到全面模仿的過程。2020年,在疫情封鎖、人們對線上娛樂需求激增的背景下,Meta旗下的Instagram推出了Reels;同年,在TikTok被印度封禁後,Google旗下的YouTube在印度率先推出了Shorts,並於次年推向美國。
「Meta推出Reels和YouTube推出Shorts是明智之舉,」一位科技分析師表示,「承認短影音正在起飛,並提供類似的產品,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如今,影音內容已佔據用戶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超過60%的停留時間,其中Reels獨佔了Instagram用戶時長的一半。為了吸引創作者,Instagram不斷增加新功能,如更長的影片時長和更豐富的編輯工具。
然而,在這場追趕賽中,一個意想不到的玩家—專業社群平台LinkedIn卻開闢了一片新的藍海。自2024年初開始測試短影音功能以來,LinkedIn意外地成為內容創作者的「新金礦」。創作者查普曼(Chapman)分享道:「同一個影片,在TikTok上可能只有400次觀看,但在LinkedIn上,我半夜發布,醒來時已有20萬次觀看,到下午可能就突破了300萬。」
這種驚人的傳播力,源於LinkedIn演算法的獨特性及其專業的受眾屬性。相較於娛樂導向的平台,LinkedIn的用戶更關注行業洞察、職業發展和專業知識,這使得相關內容的商業價值更高。查普曼表示,她透過在LinkedIn上建立的影響力,每月能從品牌合作與諮詢中獲得約1萬美元的收入。「過去六個月,我在這裡的曝光量超過了7000萬次,這是我在Instagram和TikTok上多年都未曾達到的。」LinkedIn的案例證明,短影音的潛力遠不止於娛樂,它正在滲透至更垂直、更具商業價值的領域。
無形的代價:注意力危機與精神健康警報
當我們讚嘆於短影音帶來的便利與樂趣時,其潛在的負面影響正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侵蝕著我們的社會,特別是對於數位原住民Z世代。最顯著的變化,是集體注意力跨度的縮短。許多若者表示,他們現在觀看長影片時,會習慣性地調至1.5倍甚至2倍速播放,難以忍受傳統的敘事節奏。「TikTok百分之百地摧毀了我們的專注力,我認為我們回不去了。」一位年輕用戶坦言。
這種認知習慣的改變,已引發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廣泛憂慮。此外,過度使用短影音與一系列精神健康問題的關聯也日益清晰。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擾睡眠,而睡眠不足又會加劇焦慮和抑鬱。無限滾動的機制讓人們極易失去時間概念,擠壓了戶外活動、與家人朋友面對面交流等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時間。
對於青少年而言,平台演算法推送的海量資訊,夾雜著社會比較、網路霸凌和不實訊息,本身就是巨大的壓力源。當數位生活佔據了現實生活的過多空間,這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場關於注意力的危機,已不僅僅是個人選擇問題,更演變為一個需要政策干預的公共衛生議題。
變現的悖論:流量洪流中的獲利困境
令人費解的是,儘管短影音平台坐擁巨大的用戶流量,但將其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利潤,卻異常困難。這就是短影音的「變現悖論」。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情況尤為嚴峻。「幾年前,我大部分收入來自TikTok,現在幾乎是零錢。」一位創作者無奈地說。問題的根源在於短影音的廣告模式。與可以在影片中插入多個貼片廣告的長影音不同,短影音的廣告通常出現在影片之間,用戶可以輕易滑過,廣告效益大打折扣。這導致平台的單位觀看收入(Revenue Per View)遠低於長影音。
因此,除了YouTube和Snapchat等少數平台外,大多數平台並不與創作者分享短影音的廣告收入,因為難以準確地將廣告觀看歸因於某一個特定的短影片。2024年,TikTok的廣告營收預計將達到236億美元,但大多數創作者每百萬次觀看的收入僅有幾美元。YouTube Shorts雖然引入了廣告分潤,但每千次觀看約0.04美元的收益,與其長影音的收益相比,也是杯水車薪。
這種「爆紅容易,賺錢難」的現實,讓創作者的職業生涯變得極不穩定。他們必須依賴品牌贊助、直播帶貨或開設付費訂閱等方式來維持生計,而這些收入來源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於平台自身而言,推廣短影音也可能是一場「左右互搏」。Meta就曾多次提及,當他們將用戶流量引導至變現效率較低的Reels時,實際上是在蠶食其原有、利潤更高的動態消息(Feed)廣告收入。這是一個痛苦的轉型期,平台需要在吸引用戶和安撫廣告商之間,尋找一個艱難的平衡。
地緣政治的陰影:一場關於數據與主權的博弈
當短影音的討論進入2024年,一個無法迴避的議題便是籠罩在TikTok頭上的地緣政治陰影。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要求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在規定時間內剝離TikTok的美國業務,否則將面臨全國性禁令。
這場博弈的背後,是美國對數據安全、國家安全以及中國可能利用該平台進行輿論操控的深層憂慮。這使得TikTok的未來,不再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而成為了中美科技戰中的一個關鍵戰場。如果禁令最終實施,Meta和YouTube預計將瓜分TikTok在美國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廣告市場。今年一月,當TikTok在美國遭遇短暫技術故障時,Instagram Reels和YouTube Shorts的流量便出現了顯著激增,這預演了未來可能發生的市場轉移。
這場風波凸顯了在全球化的數位時代,一個成功的應用程式可能面臨的複雜挑戰,其命運不僅取決於市場競爭,更受到國際關係、國內立法和監管政策的深刻影響。
在重塑與反思中前行
短影音的崛起,無疑是社群媒體演進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以無可比擬的效率,滿足了現代人對即時性、碎片化資訊的需求,催生了新的文化現象和創意表達方式。然而,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便無法輕易關上。
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演算法驅動下不斷加速的內容消費;另一方面,是我們日益縮短的注意力、脆弱的變現模式,以及被地緣政治深刻影響的數位生態。未來,平台、創作者、用戶和監管機構,都需要共同面對這個複雜的難題:如何在享受短影音帶來便利的同時,緩解其帶來的負面衝擊?如何在流量的狂歡中,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數位內容生態?這個問題的答案,將不僅定義短影音的未來,也將深刻地塑造我們下一代人的認知方式與社會結構。
資料來源
Pew Research Center: Teens, Social Media and Technology 2023
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23/12/11/teens-social-media-and-technology-202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ikTok’s Enshrined Status as America’s Favorite App Is in Peril
https://www.wsj.com/tech/tiktoks-enshrined-status-as-americas-favorite-app-is-in-peril-183063f7
The Guardian: The TikTok effect: is social media making us all less patient?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4/jan/28/the-tiktok-effect-is-social-media-making-us-all-less-patient
Associated Press: A look at the new US law that could ban TikTok and what happens next
https://apnews.com/article/tiktok-ban-us-law-china-bytedance-59f93539a04a62e0bf415a76ad114e9f
WIRED: Your Attention Span Is Shrinking. Here's How to Get It Back
https://www.wired.com/story/focus-attention-span-concentration-distraction/
Forbes: The Creator Economy Is In Trouble. Can Creators Turn It Around?
https://www.forbes.com/sites/abdoafia/2024/02/13/the-creator-economy-is-in-trouble-can-creators-turn-it-around/
TechCrunch: LinkedIn is the latest to test a dedicated video tab in its app
https://techcrunch.com/2024/03/27/linkedin-is-the-latest-to-test-a-dedicated-video-tab-in-i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