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11月9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了一項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批准了禮來公司(Eli Lilly)開發的單株抗體藥物bamlanivimab,用於治療新近被診斷出感染新冠病毒、且具有較高風險發展為重症的輕中度成年及兒童患者。這項決定,標誌著在對抗這場全球大流行的戰役中,科學界與醫藥界取得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是首款獲此授權的單株抗體療法,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治療策略的一次關鍵轉向—從過去集中全力救治住院重症患者,朝向在疾病早期階段進行干預,以預防病情惡化的新方向。在全世界翹首以盼疫苗最終問世的同時,一個由多種治療藥物構成的「武器庫」正在逐步成形,為已經被感染的患者提供希望。
COVID-19的治療藥物開發,主要循著三個不同的技術路徑推進:抗體療法、免疫調節劑與抗病毒藥物。抗體療法,其靈感源於人體自身的免疫機制。最初的嘗試是「恢復期血漿」(convalescent plasma)療法,即將康復者血漿中富含的抗體,輸注給病患。這種方法歷史悠久,在過去的伊波拉、H1N1等疫情中都曾被使用。然而,其主要局限在於血漿來源有限,且不同捐贈者血漿中的抗體濃度(titer)與品質參差不齊,導致療效難以標準化。單株抗體藥物,正是為了解決此問題而設計的精準療法。科學家從康復者血漿中,篩選出對抗新冠病毒最有效的中和抗體,然後在實驗室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大規模複製。這種「人造抗體」藥物,如禮來與雷傑納榮(Regeneron)所開發的產品,具有高度靶向性與品質一致性。早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它們在用於非住院的輕中度患者時,能有效降低體內病毒載量、改善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針對已住院的重症患者的試驗中,此類藥物未能顯示出顯著益處,這也印證了其作為「早期干預」工具的定位。
第二條路徑是免疫調節劑。研究發現,許多COVID-19重症患者的死亡,並非直接由病毒造成,而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即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所引發的失控性發炎,對肺部等器官造成了致命性損傷。免疫調節劑的作用,就在於抑制這種過激的免疫反應。其中,一種廉價且廣泛使用的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臨床試驗中被證明能顯著降低需要吸氧或使用呼吸器的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成為治療方案的重大突破。
第三條路徑則是直接攻擊病毒本身的抗病毒藥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其作用機制是滲透到病毒的遺傳物質RNA中,干擾其複製過程,從而阻止病毒在體內擴散。瑞德西韋在疫情初期因顯示出能縮短住院患者康復時間而獲得EUA,但後續更大規模的研究,對其是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出了不一致的結果。這三類藥物的發展,共同勾勒出一個多層次的治療策略:在感染初期,使用抗體藥物阻止病毒入侵;對於重症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複製,同時使用免疫調節劑控制致命的併發症。然而,這些藥物的成功開發,也帶來了新的政策挑戰,包括如何擴大產能、如何制定公平的分配機制,以及如何克服高昂成本與複雜給藥方式所帶來的可及性障礙。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2020年深秋的空氣中,交織著希望與焦慮。全球的目光,都緊緊地跟隨著數款新冠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最後衝刺進程。疫苗,被普遍視為終結這場全球大流行的終極盾牌,是為未來的健康所打造的防護。然而,對於此刻正在醫院病床上與病毒搏鬥的數百萬人,以及在疫苗普及前不幸被感染的人們而言,他們迫切需要的,是當下就能拯救生命的武器。在這條與疫苗研發平行的戰線上,一場圍繞治療藥物的無聲競賽,同樣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20年11月9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一紙緊急使用授權(EUA),正式為這場競賽的第一階段成果加冕。禮來公司的單株抗體藥物bamlanivimab獲准用於治療特定的高風險輕中度新冠患者。這不僅僅是一款新藥的問世,它更象徵著人類對抗這種新型病毒的策略,正從被動的防禦與搶救,走向更為主動的早期干預。如果說疫苗的目標是預防戰爭的發生,那麼治療藥物,就是為了打贏每一場已經爆發的戰役。
第一戰線:以抗體為矛的精準打擊
抗體療法,是這場治療藥物開發競賽中最受矚目的領域。其基本邏輯,是模仿或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防禦機制。
最原始的實踐,是「恢復期血漿」療法。這是一種源自上個世紀的古老方法,原理直觀而簡單:從已經康復的患者體內,提取富含抗體的血漿,然後輸注給正在與病毒奮戰的病人,相當於直接「借用」他人的免疫力。在疫情初期,由於缺乏特效藥,這種方法因其相對易於操作,而被廣泛嘗試。然而,它的內在缺陷也相當明顯。每一位康復者的免疫反應強度都不同,其血漿中所含抗體的數量(即「效價」)與質量參差不齊,使得治療效果極不穩定,如同在進行一場「盲抽」。
為克服這一缺陷,科學家們運用生物工程技術,開發出了「單株抗體」藥物。這是一次從「廣泛借用」到「精準製造」的巨大飛躍。研究人員首先從大量康復者的血液樣本中, painstakingly 篩選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抗體,然後在體外試驗中,找出那些能夠最有效地中和新冠病毒、阻止其入侵人體細胞的「超級抗體」。一旦鎖定目標,他們便可以利用細胞株,在如同啤酒釀造廠一般的生物反應器中,對這些精英抗體進行大規模的複製生產。
禮來與雷傑納榮兩家公司,成為了這場技術競賽的領跑者。他們開發的單株抗體藥物,本質上就是一瓶瓶高濃度、高純度的「人造免疫力」。早期臨床數據令人鼓舞:在用於剛被感染、尚未住院的輕中度患者時,這些藥物能顯著降低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並減少他們最終需要住院治療的機率。然而,一個關鍵的發現是,當這些藥物被用於已經住院的重症患者時,卻未能展現出同樣的益處。禮來公司甚至因此終止了其藥物在住院患者中的試驗。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清晰地為抗體療法劃定了其最佳的應用場景—作為一種早期攔截工具,而非晚期救援手段。
第二戰線:平息免疫風暴的關鍵防禦
在對抗新冠病毒的過程中,醫生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可怕的悖論:在重症患者身上,造成最致命傷害的,往往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體自身過度激烈的免疫反應。當免疫系統為了清除病毒而火力全開時,有時會陷入一種失控的狀態,釋放出大量的炎性物質,形成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這場「風暴」會無差別地攻擊身體器官,尤其是肺部,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也是COVID-19最主要的死因。
因此,治療的第二條戰線,便集中於如何平息這場致命的「內戰」。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一類被稱為「免疫調節劑」的藥物。2020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發布的一項名為「康復」(RECOVERY)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帶來了重症監護室內的重大突破。研究發現,一種早已存在、價格低廉且隨處可得的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能夠顯著降低需要吸氧或使用呼吸機的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這項發現,迅速被納入全球的標準治療指南,挽救了無數生命。地塞米松的成功,也為藥物「老藥新用」的策略,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第三戰線:直擊病毒核心的抗病毒藥物
與上述兩種療法不同,第三條戰線的目標,是直接攻擊並消滅病毒本身。這類藥物被稱為「抗病毒藥物」。在COVID-19疫情中,吉利德科學公司的「瑞德西韋」最早進入公眾視野。
瑞德西韋的作用機制,是偽裝成病毒複製其遺傳物質RNA時所需的原料之一。當病毒在細胞內進行自我複製時,它會錯誤地將瑞德西韋編入新合成的RNA鏈中。這個「偽劣零件」的加入,會導致病毒的複製過程被中斷,如同在生產線上卡住了一個關鍵的齒輪,從而有效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增殖。
基於一項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主導的臨床試驗,顯示瑞德西韋能夠將住院患者的康復時間平均縮短約四天,FDA在2020年5月便授予了其緊急使用授權。然而,科學的認知總是在不斷演進。同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其規模更大的「團結」(Solidarity)試驗的中期結果,該研究的結論是,瑞德西韋對於降低患者死亡率或縮短住院時間,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效果。這兩種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在科學界引發了持續的辯論,也凸顯了在疫情大流行的壓力下,進行藥物有效性評估的巨大挑戰。
從科學突破到政策挑戰
禮來公司單株抗體藥物的獲批,無疑是一次重大的科學勝利,但它也立刻將一系列複雜的政策與後勤挑戰,擺在了政府與醫療系統面前。首先是產能問題。單株抗體是複雜的生物製劑,其生產過程遠比化學小分子藥物複雜,產能難以在短時間內無限擴大。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何制定一個公平、透明且基於醫學需求的分配方案,將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
其次是成本與可及性。這類藥物的價格高昂,如果沒有政府的採購與保險的覆蓋,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將難以負擔。最後,是給藥方式的後勤難題。該藥物需要透過靜脈輸注完成,且適用對象是「非住院」的輕中度患者。這就產生了一個實際的困境:如何讓這些仍具有傳染性的患者,安全地進入醫療場所接受長達一小時的輸注,而又不對其他人員構成感染風險?這需要醫療系統建立全新的工作流程與專門的輸注中心。
在通往戰勝疫情的漫長道路上,疫苗的研發固然是決定性的戰略目標,但一個由抗體藥物、免疫調節劑和抗病毒藥物組成的、日益豐富的治療工具箱,同樣不可或缺。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防禦體系,為不同階段的患者提供了不同的干預手段。11月9日的這項授權,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階段的起點,它預示著科學的希望,也考驗著我們將希望轉化為現實的智慧。
資料來源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Coronavirus (COVID-19) Update: FDA Authorizes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coronavirus-covid-19-update-fda-authorizes-monoclonal-antibody-treatment-covid-19
The New York Times: F.D.A. Grants Emergency Approval to Eli Lilly’s Antibody Treatment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09/health/covid-antibody-lilly.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DA Clears Eli Lilly’s Covid-19 Antibody Treatment for Emergency Use
https://www.wsj.com/articles/fda-clears-eli-lillys-covid-19-antibody-treatment-for-emergency-use-11604961730
Reuters: U.S. FDA authorizes Eli Lilly's antibody drug for COVID-19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lilly-antibody/u-s-fda-authorizes-eli-lillys-antibody-drug-for-covid-19-idUSKBN27P2UW
Associated Press (AP): US allows emergency use of first antibody drug to help immune system fight COVID-19
https://apnews.com/article/fda-emergency-use-antibody-drug-1st-us-0b5c1a1a5b824050a416a4959a60214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Dexamethason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143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recommends against the use of remdesivir in COVID-19 patien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who-recommends-against-the-use-of-remdesivir-in-covid-19-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