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的餐桌革命:美國食品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與人性回歸

供應鏈重塑與消費模式的永久性轉變

· 金融經濟,科技與AI,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0年3月全球疫情爆發以來,與民生最為相關的食品零售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為應對封鎖政策與公共衛生考量,實體商店迅速進行物理改造,加裝塑膠隔板並強制執行社交距離。與此同時,恐慌性囤貨與居家烹飪需求激增,將食品銷售推向歷史新高,並迫使供應鏈進行全面重構。這場危機極大地加速了電子商務的滲透,以Instacart為代表的獨立配送服務訂單量年增率一度高達500%。大型連鎖企業如沃爾瑪,憑藉其廣泛的實體店面網絡,迅速擴展「路邊取貨」服務,實現了無接觸購物。然而,在這場數位轉型的浪潮中,僅佔市場份額約11%的在地獨立雜貨店面臨嚴峻挑戰。他們微薄的利潤使其難以自建配送系統,只能依賴第三方平台,犧牲利潤以換取線上曝光。疫情也催生了「闇店」(Dark Stores)等新興業態,並讓數據收集成為零售商的核心資產。這場變革不僅是商業模式的競逐,更引發了對零工經濟勞工權益、以及未來購物體驗中「效率」與「人性」如何共存的深刻反思。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文明的日常軌跡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按下暫停鍵,人類最原始的需求—食物的獲取便成為了社會運作中最敏感而堅韌的神經。在2020年的春天,雜貨店,這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從一個僅供採買的平凡空間,驟然轉變為維繫社會穩定的前線、科技變革的試驗場,以及人性焦慮與溫情交織的縮影。這場疫情並未創造新的趨勢,但它以無可比擬的力量,將食品零售業推向了一個早已醞釀卻遲遲未至的未來。

恐慌下的應變:從實體改造到供應鏈重組

封鎖令甫一下達,美國各地的雜貨店便迅速成為民眾生活的中心。一夜之間,透明的塑膠隔板聳立在收銀台前,地板上貼滿了保持社交距離的標示,口罩成為了購物者與店員的標準配備。這些看似表層的「外觀改變」,實則是整個行業應對生存危機的本能反應。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發生了劇變。「人們到店的頻率降低了,但單次購買量卻大幅增加,」資深行業分析師比爾·畢曉普(Bill Bishop)指出,「悠閒逛店的時代暫時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目標明確、速戰速決的採購任務。」紙製品、不易腐壞的罐頭食品以及大包裝商品成為搶購的焦點。這股前所未有的需求浪潮,對數十年來以「及時生產(Just-in-Time)」為圭臬的精益供應鏈造成了巨大衝擊,迫使整個行業從生產端到物流端進行緊急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調整。

一場不對等的數位戰爭:巨頭的進擊與小店的求生

在這場混亂中,一條清晰的分界線浮現出來:擁有強大資本與科技實力的全國性連鎖巨頭,與在夾縫中求生的在地獨立商店。

沃爾瑪(Walmart)作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其近五千家門市覆蓋了90%的美國人口,這一點在疫情中成為其無可取代的戰略優勢。他們早已佈局的「路邊取貨」(Curbside Pickup)服務在此刻爆發出驚人潛力。消費者只需在線上下單,便可在指定時間驅車至停車場,由店員將貨物直接送入後車廂,全程無需下車,實現了真正的「無接觸購物」。這項服務不僅滿足了民眾對安全的極度渴求,更將沃爾瑪龐大的實體店轉化為高效的線上訂單履行中心。

與此相對,像位於紐約皇后區、由家族經營的「比利市集」(Billy's Marketplace)這樣的獨立商店,則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困境。在疫情之前,這個行業的競爭本就異常激烈,利潤率極低。比利市集的經營者凱爾文·羅德里格斯(Kelvin Rodriguez)曾試圖透過在店內設立精釀啤酒吧和咖啡店來打造「體驗式購物」,吸引注重生活品質的年輕客群。然而,疫情讓這一切努力化為泡影。

對於這些小型業者而言,自建線上商城與配送團隊的成本高昂到幾乎不切實際。他們唯一的選擇,是與Shopify、Instacart等第三方電商或配送平台合作。這是一筆充滿妥協的交易。儘管合作讓他們得以觸及線上消費者,但平台抽取的佣金進一步壓縮了本就微薄的利潤。根據羅德里格斯的觀察,疫情後,來自Instacart的訂單從佔比1%翻倍至2%。這看似微小的1%,在一個利潤率極低的行業裡,可能就是盈利與虧損的分界線。他們在獲得生存機會的同時,也交出了定價權、客戶數據以及最重要的—與顧客直接的情感連結。

新基礎設施的崛起:數據、闇店與終極自動化

疫情的催化,讓零售業的基礎設施定義被徹底改寫。其中,最寶貴的資產無疑是「數據」。一位消費者同時擁有線上與線下的購物紀錄,能為零售商描繪出一幅極其完整且極具價值的家庭消費畫像。這使得精準行銷、庫存預測與個人化服務成為可能,構建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也催生了名為「闇店」(Dark Stores)的新興業態。這些店鋪並不對公眾開放,其內部佈局完全為揀貨效率而設計,更像是一個個微型的前線物流中心,專門用於處理線上訂單的「揀貨與包裝」(Pick and Pack)環節。由於無需考慮顧客的購物體驗,其運營成本遠低於傳統門市,成為提升電商業務盈利能力的關鍵。

若將目光放得更遠,行業的終極形態或許是英國線上超市奧凱多(Ocado)所展示的樣貌。Ocado完全沒有實體店,所有訂單皆由其高度自動化的巨型倉庫完成。在佔地35萬平方英尺(約為典型超市的7倍)的倉庫中,成千上萬的機器人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處理著訂單。這項被譽為「藝術級」的技術,已經被美國第二大食品零售商克羅格(Kroger)引進,其首批高度自動化倉庫即將投入運營。這預示著一個由演算法和機器人主導的零售新時代正加速到來。

人性的成本與回歸的叩問

然而,在這幅由數據與效率繪製的未來藍圖背後,人的角色與價值正變得日益模糊。以Instacart為代表的平台,其商業模式建立在龐大的「零工」(Gig Worker)群體之上。這些代購員並非公司雇員,無法享受傳統的勞動保障。他們的收入穩定性、工作安全以及是否應被歸類為正式員工,已成為一個尖銳的社會與法律問題。當我們享受著即時配送的便利時,不能忽視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勞動權益代價。

另一方面,當一切都可以被送貨到府,我們是否會失去一些更為珍貴的東西?比利市集的羅德里格斯對此抱持著一份執著的信念。他相信,疫情總會過去,人們終究需要走出家門,渴望在社區中建立真實的連結。「我希望人們來到這裡,」他說,「如果所有事情都在網路上完成,你還能擁有什麼樣的體驗?我們想做的,是讓顧客在店裡也能找到家的感覺。」

他的話語,觸及了這場零售革命的核心矛盾:極致的效率與溫暖的人性體驗,是否必然對立?這場疫情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對全球的供應鏈、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進行了一次壓力測試。它無情地淘汰了落後者,卻也讓適應者變得更為強大。未來的食品零售業,或許不會是純粹線上或線下的單一模式,而是一個融合了數據驅動的便利性與在地化、社群化體驗的混合體。如何在冰冷的演算法與溫暖的人際互動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將是所有業者在後疫情時代必須回答的終極命題。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he Pandemic Changed How We Shop. What’s Next?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22/business/the-pandemic-changed-how-we-shop-whats-next.html

Bloomberg: Instacart Orders Surge 500% as Coronavirus Panic Buying Rag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4-08/instacart-s-order-volume-has-surged-500-in-a-matter-of-week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rocers Gear Up for a Future of ‘Dark Stores’
https://www.wsj.com/articles/grocers-gear-up-for-a-future-of-dark-stores-11593595801

Forbes: How The Coronavirus Is Changing The Grocery Industry
https://www.forbes.com/sites/aliciakelso/2020/03/17/how-the-coronavirus-is-changing-the-grocery-industry/

Reuters: Walmart, the new king of curbside pickup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walmart-pickup-idUSKBN22I18H

The Guardian: 'We are being exploited': Instacart shoppers risk Covid-19 to deliver groceri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apr/28/instacart-shoppers-coronavirus-gig-workers

Progressive Grocer: Kroger, Ocado Set to Go Live With First Automated Warehouse
https://progressivegrocer.com/kroger-ocado-set-go-live-first-automated-war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