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流行病學風險:COVID-19大型公眾集會挑戰

疫情時代的體育賽事安全

· 世界與災難,時尚與娛樂,權力結構-美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5月,隨著美國各州陸續嘗試解除第一輪的嚴格封鎖,一個攸關數百億美元產業存續與國民心理健康的問題,被提上議程:職業與大學體育賽事,應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回歸?然而,在空無一人的體育場館背後,是一個嚴峻的科學現實。公共衛生專家普遍警告,大型體育場館的物理與社交環境,使其成為病毒傳播的最高風險場所之一,其風險級別,堪比養老院、郵輪與監獄。因此,任何關於重啟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對其內在傳播風險的深刻理解之上。

體育場館之所以構成一個理想的病毒傳播環境,其原因可歸結為三大核心要素的疊加。首先是近距離接觸(Proximity)。觀眾席肩並肩的座位設計,遠小於CDC建議的六英尺社交距離。更為重要的是,觀賽過程中,球迷的歡呼、吶喊與歌唱,會產生比正常交談更強的推進力,將攜帶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噴射至更遠的距離,並可能產生更微小、能在空氣中懸浮更久的氣溶膠(Aerosols),從而大大增加周邊人群的吸入風險。其次是長時間接觸(Prolonged Contact)。一場體育比賽通常持續數小時,這為病毒在一名感染者與其周邊的易感人群之間,提供了充足的、反覆的傳播機會,極大地提高了單次暴露事件最終導致成功感染的機率。

最後,則是共享環境(Shared Environment)所帶來的間接接觸風險。從洗手間的門把、扶手,到餐飲販賣部的櫃檯與共享的食物容器,體育場館內充斥著數以萬計的高頻接觸表面。這些表面,極易透過「污染物傳播」(Fomite Transmission)的途徑,成為病毒的中轉站。2020年2月19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一場歐洲冠軍聯賽足球賽,事後被流行病學家指認為引爆倫巴底大區疫情的「生物炸彈」,便是一次慘痛的例證。因此,未來體育賽事的回歸,將不僅僅是運動員重返賽場,更是一場對場館運營、人群管理與社會信任的全面改造,其複雜程度,不亞於「9/11事件」後,全球機場與大型場館所經歷的安保體系重塑。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空無一人的看台與「病毒決定時間表」

在COVID-19大流行的陰影下,美國乃至全世界的體育場館,都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寂靜。那些曾經因萬人歡呼而震顫的看台,如今空無一人;那些原本應在春季與初夏上演的精彩對決,或被無限期推遲,或被直接取消。2020年5月,當各州開始試探性地「重啟經濟」時,體育,這個深植於美國文化肌理、並維繫著龐大產業鏈的巨獸,其回歸的前景,成為了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全國性辯論。

然而,這場辯論的核心,並非由聯盟總裁、球隊老闆或政府官員所主導。正如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佛奇博士所反覆強調的:「我們無法控制時間表,病毒才能。」體育賽事的回歸,本質上是一個流行病學問題。公共衛生專家明確指出,一個坐滿數萬名觀眾的體育場館,從病毒傳播的物理與社會動力學角度看,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培養皿」。其高密度的人群、長時間的聚集、以及充滿情感宣洩的互動模式,共同構成了一個極高風險的環境。

因此,在探討如何回歸之前,必須首先解構體育場館內,病毒傳播的三大核心風險機制:近距離接觸所導致的直接傳播、長時間接觸所放大的累積風險、以及共享環境所帶來的間接污染。對這些風險的科學認知,是制定任何有效應對策略的根本前提。

病毒傳播的物理學—從飛沫到氣溶膠

病毒傳播的最主要途徑,是透過感染者呼吸道產生的飛沫(Droplets)。當人們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會噴出大小不一的飛沫。較大的飛沫,因其重量,通常在三英尺(約一米)的距離內,便會沉降到地面。這便是CDC建議保持六英尺(約兩米)社交距離的科學基礎—即在三英尺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安全緩衝區。

然而,體育場館的環境,徹底打破了這一理想化的模型。首先,觀眾席的座位間距,遠遠無法滿足六英尺的要求。其次,也是更為關鍵的,是觀賽行為本身。當一名觀眾為了一次精彩的得分而縱情歡呼或吶喊時,其呼出氣流的速度與力量,遠大於平靜的交談。這種強烈的氣流,不僅會將較大的飛沫,噴射至遠超三英尺的距離,更有可能將其霧化,形成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微粒,即「氣溶膠」(Aerosols)。

與飛沫不同,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數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並隨氣流飄散至更遠的距離。這意味著,即便你與一名感染者並未處於面對面的近距離,仍有可能因身處同一片被污染的空氣中,而吸入病毒。一場長達數小時的比賽,伴隨著數萬名觀眾持續不斷的吶喊,其結果便是在場館的密閉或半密閉空間內,形成一個不斷被病毒顆粒「加載」的空氣環境。專家指出,在這種環境下,單次暴露的個體風險雖然不高,但經過數小時的持續暴露,其「累積風險」(Cumulative Risk)將會變得非常可觀。

「生物炸彈」的警示—義大利足球賽的案例研究

如果說上述的傳播風險,在理論上聽起來有些抽象,那麼2020年2月19日,在義大利米蘭聖西羅球場舉行的一場歐洲冠軍聯賽足球賽,則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真實而慘痛的案例。當日,來自疫情已開始萌芽的貝加莫市(Bergamo)的亞特蘭大隊(Atalanta),迎戰來自西班牙的瓦倫西亞隊(Valencia),超過四萬名球迷湧入球場,共同見證了主隊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當時,COVID-19在歐洲尚未引起大規模警覺。球場內,球迷們擁抱、擊掌、高唱隊歌,盡情地享受著足球帶來的激情。然而,在比賽結束後的兩週內—恰好是病毒的一個典型潛伏期—貝加莫地區的確診病例數,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醫院被擠兌,死亡人數急劇攀升。貝加莫市市長事後沉痛地表示,這場比賽,如同一枚「生物炸彈」(Biological Bomb),點燃了整個倫巴底大區的疫情。雖然在流行病學上,很難精確地追蹤到每一個因觀看該場比賽而被感染的個體,但公共衛生界普遍將其視為一場典型的、由大型體育賽事引發的「超級傳播事件」(Super-spreader Event)。

這場比賽的教訓在於,它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將體育場館的所有傳播風險,都進行了實景演練。它提醒著所有決策者,在一個充滿情感互動、身體接觸與高聲吶喊的環境中,任何試圖維持社交距離的努力,都可能變得不堪一擊。

最大的挑戰—人類因素與社會信任

除了病毒傳播的物理定律,重啟體育場館還面臨著一個更為複雜的挑戰:人類的行為。你可以強制要求觀眾佩戴口罩、頻繁洗手,但你無法在數萬人的規模上,對每一個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

專家將體育場館比作一個「成人的幼兒園」(Adult Preschool),這裡充滿了各種分泌物的交換—汗水、口沫,以及因激動而產生的各種身體接觸。一次慶祝性的擊掌,就可能將病毒從一隻手,傳遞到另一隻手,並在隨後擦汗、觸摸口鼻的無意識動作中,完成感染。洗手間、餐飲部、扶手、座位等無數的共享表面,都構成了潛在的「污染物傳播」途徑。

因此,任何重啟方案的成功,都高度依賴於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本—「社會信任」(Social Trust)。每一位入場的觀眾,都必須相信,身邊的其他數萬名陌生人,會像自己一樣,負責任地遵守防疫規定。佩戴口罩,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保護他人;勤洗手,不僅是個人衛生的要求,更是集體安全的保障。然而,在一個社會已因防疫措施而產生深刻政治分歧的國家,這種普遍的社會信任,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此外,COVID-19的一個關鍵特徵—無症狀傳播—使得問題變得更為棘手。大量感覺完全健康的年輕感染者,可能會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將病毒帶入場館,並在觀賽過程中,成為高效的傳播者。在缺乏大規模、快速的入場前檢測能力的情況下,識別並隔離這些「隱形的威脅」,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9/11時代的啟示與體育的「新常態」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體育賽事的回歸,將不可能是一種簡單的「恢復原狀」。許多專家,將當下的情境,與「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的社會變革,進行類比。在9/11之前,人們無法想像,進入機場或體育場館,需要接受金屬探測器掃描與搜身檢查。但如今,這些已成為被普遍接受的、標準化的安保程序。

同樣地,後COVID-19時代的體育場館,也將催生出一套全新的「新常態」(New Normal)。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體育總監羅斯·比約克(Ross Bjork)已在思考,如何在其超過十萬個座位的橄欖球場中,容納八萬五千名季票持有者,並同時維持社交距離—這在物理上,顯然是不可能的。

未來的解決方案,將可能是一個組合拳:首先,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無觀眾比賽」或「極低上座率」的形式進行;其次,是場館運營的全面改造,例如,完全取消現場餐飲,或僅提供無現金的移動支付;最後,是人群管理模式的創新,例如,為不同座位的觀眾,設定嚴格的、分時段的入場與離場時間,以避免在入口與通道處,形成擁擠的人潮。

過去那種萬人齊聚、肆意歡呼的觀賽景象,在短期內,將很難重現。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更為審慎、更有序、也更少自發性的體驗。這或許會減損體育賽事的魅力,但這也將是為了讓體育能夠安全地回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A Soccer Game in Italy Is Now Seen as a ‘Biological Bomb’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26/world/europe/coronavirus-italy-soccer.html

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virus sets the timeline’: When will sports return?
https://apnews.com/article/nba-sports-mlb-nhl-basketball-1d017a47547e179374092b8d5a7d771b

Reuters: Analysis: Returning to stadiums and arenas? Not so fas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sports-venues-ana/analysis-returning-to-stadiums-and-arenas-not-so-fast-idUSKBN22C2YV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a Soccer Match Kicked Off Italy’s Coronavirus Disaster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a-soccer-match-kicked-off-italys-coronavirus-disaster-11585752120

Science: The risks of reopening: a conversation with Harvard epidemiologist Marc Lipsitch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isks-reopening-conversation-harvard-epidemiologist-marc-lipsitch

ESPN: Inside the great unknown: What's next as college sports tries to return
https://www.espn.com/college-sports/story/_/id/29166986/inside-great-unknown-next-college-sports-tries-return

The Guardian: 'A biological bomb': how a Champions League match helped spread coronavirus in Italy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2020/mar/25/a-biological-bomb-how-a-champions-league-match-helped-spread-coronavirus-in-it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