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到催淚瓦斯:西雅圖警民對峙互動與事件升級

當程序正義缺席,探討執法準則在群眾事件中的脆弱性

· 權力結構-美國,人權社會-性別與多元平權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6月1日,在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引發的全美抗議浪潮中,一場於西雅圖國會山(Capitol Hill)地區的示威活動,在短短數分鐘內從緊張對峙演變為全面混亂。事件的詳細影像與警方通訊紀錄,為外界提供了一個微觀視角,得以審視在高度緊張的群眾事件中,警民雙方的戰術選擇、誤判,以及一個微小動作如何觸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局面失控。

當晚,約兩千名示威者遊行至西雅圖警察局東分局附近,被警方設立的防線攔截。最初,現場氣氛雖緊張但尚在控制之下。然而,局勢在警方做出一個關鍵的戰術調整後開始轉變:前線的單車警察被身著鎮暴裝備的警員取代。此舉被示威者視為敵意升高的信號,前排人群隨即舉起雨傘—這在抗議活動中,常被用作抵禦胡椒噴霧的防禦工具。然而,警方專家指出,雨傘同時也被執法單位視為一種威脅,因其會遮蔽視線,可能隱藏攻擊行為。

引爆點發生於一把雨傘越過警方防線的瞬間。一名警員試圖推開並奪取雨傘,引發了短暫的拉扯。幾乎在同一時間,現場指揮官下令使用胡椒噴霧。此舉立刻引發了示威群眾的激烈反應,部分人士開始向警方投擲水瓶等物品。隨後,警方迅速升級武力,下令使用爆音球(blast balls)與催淚瓦斯(CS gas)驅散人群。

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對現場兩小時多角度影像的分析,並未記錄到警方在動用爆音球之前,曾依據西雅圖警察局的政策規定,向群眾發出清晰的驅散命令。政策明確指出,在使用爆音球前必須先發布驅散令。這個程序的缺席,成為了後續內部調查與公眾質疑的焦點。這起事件最終被警方定性為暴動,導致11人被捕,12名警民受傷。它不僅僅是一夜的混亂,其後續效應更直接促成了「國會山自治區」(CHAZ/CHOP)的形成,深刻地影響了西雅圖往後數週的政治與社會情勢。此事成為一個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在缺乏互信的基礎上,戰術互動的惡性循環,是如何將一場示威,推向暴力的邊緣。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的夏天,美國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混雜著悲憤、訴求與催淚瓦斯的氣味。城市,成為了對話與對抗的劇場,而執法者與公民之間的界線,在煙霧中變得模糊不清。在西雅圖,這個以進步主義聞名、同時也承載著複雜警民關係歷史的城市,一把普通的雨傘,意外地成為了一個引爆點。它在一個濕冷的夜晚,將一場原本尚在控制中的抗議,瞬間推向了混亂的深淵,並為後續數週更為激烈的社會實驗,拉開了序幕。

這一天是2020年6月1日。因喬治·佛洛伊德之死所點燃的怒火,已在全美延燒數日。晚間,在西雅圖市府頒布的宵禁令生效一小時後,約兩千名示威者沿著派恩街(Pine Street)向東遊行,目標是位於國會山地區的西雅圖警察局東分局。他們的口號響亮而一致:「黑人的命也是命」。這是一幅在當年夏天,美國各大城市中反覆上演的景象。西雅圖警方迅速反應,在離分局一個街區外的地方,用單車和警員築起了一道防線。

最初的數十分鐘,現場呈現出一種脆弱的平衡。分局的警監甚至走到前線,聆聽示威者的訴求,雙方尚處於溝通的狀態。然而,群眾運動的內在動力是複雜的。一位示威活動的組織者,透過麥克風向群眾發出警告,稱人群中有人打算衝破防線,此舉將會讓所有人都受到傷害。緊張的氣氛開始悄然升高。不久,防線處發生了推擠,一個水瓶被扔向了警察。但根據警方的無線電通訊,當時的現場指揮官仍判斷:「他們聲音很大,但情況仍在我們控制之下。」

然而,接下來警方的一個戰術決策,徹底改變了現場的化學反應。指揮系統決定,將站在第一線、僅以單車作為屏障的普通警員,替換為全身穿戴厚重盔甲、手持警棍的鎮暴警察。從警方的角度看,這或許是為了應對潛在的衝擊,保護警員安全。但從示威者的視角解讀,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對話的可能正在消失,對抗的準備已經就緒。這是一個去個人化的過程,制服取代了面孔,陣線取代了個體。

群眾的反應幾乎是立即性的。前排的示威者中,開始有人撐開了雨傘。在近年全球各地的抗議活動中,雨傘已成為一種標誌性的符號。對示威者而言,它是一面輕便的盾牌,用以抵禦即將到來的胡椒噴霧或催淚瓦斯。然而,在執法者的戰術手冊中,雨傘卻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意義。警方專家指出,密集的傘陣會嚴重阻礙警方的視線,使其無法判斷傘下是否有人準備投擲物品或持有武器,因此,雨傘常被視為一種潛在的威脅與挑釁。

至此,一場非語言的「戰術對話」已經展開。警方的鎮暴裝備,是對潛在暴力的預防;示威者的雨傘,是對潛在武力的防禦。雙方都在根據對彼此意圖的解讀,來調整自身的姿態。在這種高度不信任的氛圍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都可能被放大解讀,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個引爆點,很快便到來了。一把粉紅色的雨傘,在人群的推擠中,其頂端越過了警方設立的物理防線。一名鎮暴警察伸出手,試圖將傘推回。當他未能成功後,他選擇了更直接的行動—抓住雨傘。傘的主人奮力想拉回,一場短暫的、圍繞著一把雨傘的拔河就此展開。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肢體衝突,成為了指揮官下令的依據。幾乎在警員奪傘的同一秒,警方的無線電中傳來了清晰的指令:「在事件指揮官(IC)的指示下,我們正在部署OC(胡椒噴霧)。」數名警員立刻向舉著雨傘的人群噴射化學刺激劑。刺鼻的氣霧瞬間瀰漫,人群中發出尖叫與咳嗽聲,並開始後退。一些被激怒的示威者,將手中的水瓶、石塊或其他雜物,擲向警察防線。

至此,事件的性質已然升級。最初的推擠與零星投擲,在警方主動使用化學製劑後,演變成了更為廣泛的對抗。隨後,指揮系統下達了更進一步的指令:「小隊,繼續部署CS(催淚瓦斯)和爆音球。」數枚催淚瓦斯彈被射入人群,伴隨著爆音球沉悶的爆炸聲,濃密的白色煙霧迅速吞噬了街道。大部分示威者在煙霧中四散奔逃,但仍有少數人堅持留在原地,空氣中只剩下劇烈的喘息聲與遠處的警笛。

整場衝突從開始升級到最終以催淚瓦斯收場,不過短短幾分鐘。事後,西雅圖警方宣布當晚的示威為一場「暴動」,並稱原因是「部分群眾向警方投擲物品」。最終,有11人被捕,12名警民需要醫療救助。然而,當煙霧散去,對事件的檢視才真正開始。

根據《華爾街日報》事後對超過兩小時、由多位目擊者拍攝的現場影像進行的詳細分析,一個關鍵的程序問題浮上水面。根據西雅圖警察局當時的《武力使用政策》,當人群對公共安全或財產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時,警方應先發出驅散命令。政策更明確規定,警員在「發布驅散令之前,不得使用爆音球」。然而,在所有被檢視的影像中,並未發現警方在部署爆音球和催淚瓦斯之前,曾透過擴音器或任何方式,向群眾發出過清晰、可聞的驅估散命令。

這個程序的缺席,並非無關緊要的技術細節。它是執法部門在行使其被國家賦予的強制力時,與公民權利之間的一道法律防火牆。驅散令的存在,意在給予和平示威者離開現場、避免受傷的機會,並在法律上將繼續逗留者的行為,與妨礙執法的行為區分開來。在未給予明確警告的情況下,直接動用範圍性的驅散武器,不僅可能違反部門政策,更會讓和平的抗議者與少數暴力分子,一同成為武力打擊的對象,從而削弱了執法行為本身的合法性。

6月1日的這場混亂,其影響遠遠超出了當晚。它急遽地侵蝕了本已脆弱的警民互信,並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警民之間的對峙持續升級,最終導致西雅圖警方在6月8日做出了史無前例的決定—撤離東分局。警方的撤離,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隨後由示威者自發成立了「國會山自治區」(CHAZ,後改為CHOP),這個沒有警察的社會實驗,持續了數週之久,成為了全美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

回看那個夜晚,從一把雨傘引發的拉扯,到催淚瓦斯的全面使用,整個過程如同一座精密的骨牌陣。每一個環節—警方的戰術選擇、示威者的防禦姿態、對彼此意圖的負面解讀、關鍵時刻的程序缺失—都精確地倒向了下一個,最終共同導向了一個更混亂的結局。它深刻地說明,在群眾事件的管理中,對政策與程序的嚴格遵守,並非官僚主義的束縛,而是維持秩序與保護權利所不可或缺的綱領。因為一旦這道綱領崩潰,信任的真空,將很快被猜疑與暴力所填補。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How a Seattle Protest Became a Riot: A Visual Analysi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how-a-seattle-protest-became-a-riot-a-visual-analysis/53A33621-39C9-4C3D-8A2D-0B902A7E2405

The Seattle Times:Seattle police used tear gas, flash-bang devices to disperse protesters after standoffs at downtown demonstration
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seattle-police-used-tear-gas-flash-bang-devices-to-disperse-protesters-after-standoffs-at-downtown-demonstration/

Seattle Police Department:Use of Force Policy (Manual Section 8.300)
https://www.seattle.gov/police-manual/title-8---use-of-force/8-300---use-of-force---dispersing-crowds

City of Seattle Office of Police Accountability (OPA):Case 2020OPA-0326: OPA Investigation into Pink Umbrella Incident
https://www.seattle.gov/opa/news-and-reports/reports/closed-case-summaries/2020opa-0326

The New York Times:A Timeline of the ‘Capitol Hill Autonomous Zone’ in Seattl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2/us/seattle-protest-capitol-hill-autonomous-zone.html

Reuters:Seattle police abandon precinct in bid to de-escalate protest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23G14N/

KUOW News:The battle for Capitol Hill: A reporter's notebook on the protests that created CHOP
https://www.kuow.org/stories/the-battle-for-capitol-hill-a-reporter-s-notebook-on-the-protests-that-created-c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