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8年1月22日,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hina-CELAC)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正式向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所有國家發出邀請,邀請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這項宣示不僅是該論壇自2015年成立以來最重要的里程碑,更標誌著北京將其最具企圖心的全球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藍圖,從傳統的歐亞大陸延伸至西半球,為中國與拉丁美洲的關係開啟了全新的篇章。此次會議的背景,正值全球多邊主義面臨嚴峻考驗的時刻。當時的美國政府奉行經濟民族主義,逐步退出多個國際組織與協定,而中國則藉此機會,將自身定位為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堅定捍衛者。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執行秘書阿莉西亞・巴爾塞納(Alicia Bárcena)在會中的發言,精準地描繪了這個時代背景。她指出,世界正處於不平等加劇、氣候變遷、大規模移民及第四次工業革命衝擊的複雜局勢中,而中國對共同繁榮、環境保護與多邊合作的承諾,恰好與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的目標高度契合。巴爾塞納的演說,不僅是對過去三年雙方合作成果的回顧,更是對未來合作路徑的擘劃。她坦率地承認,當「一帶一路」倡議於2013年首次提出時,拉美地區因其地理、文化與語言的巨大隔閡,普遍認為難以參與其中。然而,北京的持續推動與此次的正式邀請,徹底消除了此前的疑慮,將拉丁美洲明確納入其全球戰略的視野之內。
會議所揭示的數據,為這段跨太平洋關係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註腳。根據ECLAC的估算,自2000年至2013年,中國與拉美地區的貿易額增長了22倍,至2017年已達到2660億美元。此一數字,意味著雙方在2015年北京首屆會議上所設定的「2025年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的目標,在時間尚未過半之際,已完成了超過53%。在投資領域,中國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存量已達約1150億美元,距離2500億美元的目標也已實現了46%。此外,過去十年,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向拉美地區提供了超過1410億美元的融資,成為該地區在傳統國際金融機構之外,一個日益重要的資金來源。然而,巴爾塞納的報告並未迴避潛在的隱憂。數據的亮麗背後,是雙邊經貿關係的高度不對稱性。拉美對中國的出口高度集中於少數幾種大宗商品,僅黃豆、鐵礦石、銅礦、精煉銅和石油這五項,就佔據了出口總值的70%。這種典型的「原料換製成品」模式,長久以來一直是限制拉美地區產業升級與經濟多元化的瓶頸。同樣地,中國的直接投資也高度集中於特定領域與國家:礦業與油氣開採佔據了約80%的投資額,而巴西、秘魯與阿根廷三個國家,便接收了2005至2017年間總流量的81%。這種模式雖然在短期內為資源豐富的南美國家帶來了經濟增長,卻也加深了其對外部市場需求的依賴,並未能有效帶動本地的技術轉移與產業鏈發展。
正視此一挑戰,此次聖地牙哥會議的核心議程,便是探索如何推動雙邊關係實現「質的飛躍」。將「一帶一路」倡議引入拉丁美洲,被視為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催化劑。巴爾塞納與與會各國代表均認為,這項倡議的意義遠不止於貿易。首先,它將透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彌合中國與拉美之間巨大的地理鴻溝。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海運與空運網絡,更強調數位連結的重要性,期望藉此深化貿易、投資、旅遊與文化交流。其次,合作的重點將轉向更高附加值的領域。會議明確提出,應促進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以協助拉美地區進行產業轉型。具體方向包括發展永續能源、電動交通、工業4.0以及數位經濟。中國在這些領域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其研發投入佔GDP超過2%,而拉美地區平均僅為0.7%,巨大的落差既是挑戰,也意味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此外,會議也特別關注到加勒比海地區的特殊困境。該地區小島嶼國家普遍面臨著沉重的債務負擔與氣候變遷的嚴重威脅。對此,ECLAC提議建立一套債務減免機制與「災後復原基金」(resilience fund),並邀請中國參與其中。這項提議若能落實,將不僅是金融層面的援助,更被視為是中國展現其作為負責任全球大國形象,並深化在加勒比地區影響力的重要機會。從聖地牙哥會議的成果來看,中國與拉丁美洲的關係,正從單純的經濟互補,走向一個更全面、更具戰略性的夥伴關係。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8年初的智利聖地牙哥,見證了中國外交版圖一次歷史性的擴張。在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因美國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而波濤洶湧之際,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hina-CELAC)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的召開,不僅是一次例行的外交集會,更成為北京展示其全球治理願景、並將其經濟影響力制度化地延伸至西半球的關鍵舞台。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上發出的正式邀請—邀請所有拉美國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無疑是此次會議最重大的成果,它所象徵的,是過去近二十年來雙邊關係量變累積後的質變時刻。
這段關係的起點,可追溯至21世紀初。當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崛起,對原物料產生了近乎無盡的需求,而擁有豐富礦產、能源與農產品的拉丁美洲,自然成為其理想的合作夥伴。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約120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17年的2660億美元,成長超過22倍。中國迅速取代歐盟,成為拉美地區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更是巴西、智利、秘魯等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伴隨貿易而來的,是中國龐大的投資與貸款。中國的國有企業深入安地斯山脈的銅礦、亞馬遜雨林的油田以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農地。同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向委內瑞拉、厄瓜多、巴西等國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與能源項目,填補了西方金融機構因風險考量而留下的資金缺口。
然而,這種以資源為基礎的合作模式,是一柄雙刃劍。它在「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期間,極大地推動了拉美經濟的增長,幫助數千萬人擺脫貧困。但當2014年後大宗商品價格崩盤時,過度依賴對華出口的經濟體便遭受重創。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執行秘書阿莉西亞・巴爾塞納在會議報告中提出的數據,精準地揭示了此一困境的根源。拉美對中國的出口籃子極度單一,黃豆、鐵礦石、銅等五種初級產品佔據了出口總值的七成。這種模式不僅未能促進本地的工業化,反而強化了其在全球產業鏈中低附加價值的地位。與此同時,從中國進口的,則是價格低廉但技術含量更高的工業製成品,從而對拉美本地脆弱的製造業構成了巨大壓力。中國的投資同樣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近八成的資金流向了礦業與能源開採,並未有效轉化為廣泛的就業機會或技術升級。
在此背景下,聖地牙哥會議的核心任務,便是為這段已經巨大但結構失衡的關係,尋找一條更可持續、更具互惠性的發展路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提出的「1+3+6」合作框架,為此提供了初步的藍圖。「1」是指《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代表貿易、投資、金融合作三大引擎;「6」則是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資訊技術等六大重點合作領域。而將「一帶一路」倡議正式延伸至拉美,則被視為是啟動這三大引擎、活化六大領域的總鑰匙。
對於拉丁美洲而言,「一帶一路」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是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巨大潛力。拉丁美洲長期以來飽受基礎設施落後之苦,據估計,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的投資缺口高達GDP的2.5%,約1500億美元。世界銀行與美洲開發銀行的貸款遠不足以彌補此一缺口。而中國憑藉其強大的工程能力、充足的資金以及豐富的國內建設經驗,被視為是填補這一鴻溝的理想夥伴。透過「一帶一路」,拉美各國期望能獲得來自中國的優惠貸款與直接投資,用於興建港口、鐵路、公路、電信網絡與能源設施,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國家競爭力,並促進區域內的經濟整合。
其次,「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連結,更被賦予了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多元化的期望。會議提出的未來合作方向,已明顯超越了單純的資源開採。例如,在農業領域,合作的重點從購買黃豆、牛肉,轉向投資於食品加工、冷鏈物流與農業技術,旨在幫助拉美成為穩定供應中國高品質、高附加價值食品的基地。在製造業與科技領域,中國鼓勵其企業在拉美設立生產基地,尤其是在汽車、電子、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等領域。同時,隨著中國在數位經濟領域的崛起—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的成功,以及在5G、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領先地位—數位絲綢之路的概念也被引入拉美,期望在電子商務、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方面展開合作。這對渴望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尋求新經濟增長點的拉美國家而言,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然而,這條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並非一片坦途。潛在的風險與挑戰同樣不容忽視。最主要的疑慮來自於「債務陷阱」的擔憂。在亞洲與非洲,一些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因承接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而背負了沉重的對華債務,當項目經濟效益不如預期時,便可能陷入償債困境,甚至被迫出讓關鍵資產的控制權。對於許多財政狀況本已脆弱的拉美國家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謹慎評估的風險。此外,中國的投資項目在環保標準與勞工權益方面,也時常引發爭議。在亞馬遜地區的石油開採與水電站建設項目,便曾因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原住民社區而遭到當地公民團體的強烈反對。
更深層次的挑戰,則在於這段關係對區域權力平衡的影響。拉丁美洲歷來被美國視為其「後院」,是其傳統勢力範圍。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經濟與外交存在,不可避免地引發了華盛頓的警覺。雖然2018年初的川普政府更專注於貿易保護主義與退出多邊機制,尚未形成連貫的對華競爭戰略,但美國政界與學界已開始頻繁討論中國在拉美擴張所帶來的戰略威脅。因此,拉美國家在深化與中國合作的同時,也必須在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是一段極具挑戰性的外交鋼索—既要抓住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又要避免過度依賴而失去政策自主性,同時還需管理好與美國的傳統關係。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會議對加勒比地區的討論。相較於南美洲的資源大國,加勒比小島嶼國家在中國的戰略佈局中,長期處於較邊緣的位置。然而,這些國家不僅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擁有與大國平等的投票權,其地理位置也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是氣候變遷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時普遍面臨著因旅遊業衰退與自然災害而加劇的債務危機。ECLAC在此次會議上,特別為加勒比國家發聲,提議設立債務減免機制與「災後復原基金」,並明確邀請中國扮演積極角色。這項提議極具遠見,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超越傳統基礎設施投資、展現其作為全球性大國責任與道義關懷的機會。若能成功實施,不僅能實質性地幫助加勒比國家應對生存危機,也將極大地提升中國在該地區的形象與影響力,為其贏得重要的外交支持。
總體而言,2018年1月22日的聖地牙哥會議,是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標誌著雙方合作的正式升級,從過去以貿易為主導的、鬆散的經濟關係,演變為一個以「一帶一路」為總綱領的、涵蓋基礎設施、金融、科技、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這項跨洋倡議為深陷增長瓶頸的拉丁美洲帶來了新的發展想像,但也伴隨著債務、環保、主權以及大國競爭等複雜的挑戰。未來數年,拉丁美洲各國如何在這場充滿機遇與風險的棋局中做出抉擇,不僅將決定自身的發展軌跡,也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的全球力量格局。
資料來源
ECLAC:Remarks by Alicia Bárcena, Executive Secretary of ECLAC at the Second Ministerial Meeting of the Forum of China and the Community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ELAC)
https://www.cepal.org/en/speeches/remarks-alicia-barcena-executive-secretary-eclac-second-ministerial-meeting-forum-china
Reuters:China invites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to joi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le-china/china-invites-latin-america-and-caribbean-to-join-belt-and-road-initiative-idUSKBN1FA1O2
Xinhua News Agency: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calls for new chapter in China-CELAC cooperation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018-01/23/c_136916538.htm
MercoPress:China invites Latam and Caribbean to jo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ttps://en.mercopress.com/2018/01/23/china-invites-latam-and-caribbean-to-join-the-belt-and-road-initiative
The Straits Times:China's 'Belt and Road' plan gets push in Latin America
https://www.straitstimes.com/world/americas/chinas-belt-and-road-plan-gets-push-in-latin-america
The Economist:China is building a global network of ports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18/01/20/china-is-building-a-global-network-of-port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inas-engagement-latin-america-and-carib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