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庫帕雷之夜

仲夏夜的永恆篝火:關於火、水與土地的古老慶典

· 觀光-活動祭典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夜,台北的空氣一如既往地潮濕而黏膩,城市的天空被被建築口的燈火染成一片黯淡的橘紅,幾乎看不見星光。獨自坐在辦公桌前,螢幕上閃爍的,卻是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夜空。那裡的夜色深邃如古老的絲絨,點點繁星清晰可見,而在那星空之下,一團巨大的篝火正熊熊燃燒,將一群圍繞著它歡舞的人們的臉龐,映照得溫暖而明亮。

這是白俄羅斯的庫帕雷之夜(Kupalle),一個Lia 從未探訪的古老靈魂之地。螢幕上,短暫劃過的流星,映照著人們對幸福最純粹的渴望。那一瞬間的璀璨,彷彿一個來自遠古的提問,穿透時空,輕聲地在我耳邊響起:當一個節慶,不再是為了被觀看、被消費而存在,它最原始的樣貌,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一名獨立撰稿人,Lia 早已習慣分析各種被精心打包的「文化商品」。然而,白俄羅斯的庫帕雷之夜,卻透露出一種近乎蠻荒的、未被馴化的生命力。那不是一場表演,而更像一場集體的催眠,一場民族潛意識的甦醒。它迫使我回過頭來,審視我們自己這片土地上,那些日益喧囂卻也日益空洞的節慶。我們究竟是在傳承文化,還是在販售記憶的贗品?這個潮濕的夏夜,對那片遙遠的、燃燒著古老火焰的大地,所進行的一場漫長的凝視與叩問。

Section image

在森林與河水的交界處

Lia 必須坦承,我的腳步從未真正踏上過白俄羅斯的土地。我對庫帕雷之夜的所有理解,都來自於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歷史學家的考據、以及那些充滿生命力的紀錄影像。這是一場隔著螢幕的遠征,一場帶著學術距離感的神遊。然而,有時正是這份無法親臨的遺憾,讓觀察的目光變得更加敏銳,更能穿透表象,觸及那遙遠儀式背後的核心。

Section image

暮色中的集結

想像在六月下旬,白晝最長的那一天,當太陽緩緩沉入地平線,白俄羅斯鄉間的空氣中,便開始瀰漫著一種騷動的、充滿期待的氣息。節慶的地點,通常被選在最富有象徵意義的自然場域—森林的邊緣、河流的岸邊,或是廣袤草原的中央。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他們身上穿著傳統的民族服飾:女性是繡著繁複紅色花紋的白色亞麻長裙,頭上戴著親手編織的花環;男性則是簡潔的亞麻襯衫,腰間繫著編織腰帶。他們的臉上,沒有遊客式的興奮,而是一種近乎莊重的、回歸故里的平靜。這裡沒有入口,沒有門票,唯一的入場券,是你血液中流淌的、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

Section image

指尖編織的祝禱

儀式,是從最溫柔的部份開始的。年輕的女孩們會三五成群,坐在青草地上,專注地編織花環。她們的材料,取自於身邊的自然:田野間的雛菊、森林裡的蕨類、草地上的矢車菊與各種不知名的香草。每一個花環,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也是一封寄給未來的情書。空氣中,飄散著花草被折斷時散發出的、清新的汁液香氣。這不是一個為了拍照打卡的廉價道具,而是一個承載了古老信仰的魔法物件。她們相信,花環吸收了夏日大地的精氣,能為她們帶來美麗、健康與良緣。在這個過程中,她們不僅僅是在編織花朵,更是在編織自己的夢想與祈願。

Section image

燃燒黑夜的神聖之火

夜幕完全降臨,當最後一絲霞光也消失在天際,整片大地陷入一片深沉的黑暗。此時,場地的中央,那座早已堆積如山的篝火,會被村莊中最受尊敬的長者點燃。火焰,在一瞬間拔地而起,撕裂夜的寂靜。那火,不是為了照明,它是儀式的核心,是溝通神靈的媒介,是淨化一切的聖潔能量。篝火的劈啪聲、木材燃燒時的松脂香氣,以及火焰映照在人們臉上那跳動的光影,共同構成了一個強大的、充滿原始力量的場域。人們會圍繞著篝火,手牽著手,跳起古老的圓圈舞。他們的舞步質樸而有力,他們的歌聲,是那些已經傳唱了數百年的民謠,歌詞裡吟唱著太陽、大地、愛情與豐收。

Section image

跨越火焰的勇氣之躍

當篝火燒至一定高度,節慶便迎來了最高潮的儀式—跳火堆。年輕的男子會率先奔跑著,以一個矯健的姿態,躍過燃燒的火焰。這不僅是勇氣的展現,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洗禮。他們相信,火焰能燒盡過去一年的厄運與疾病,為來年帶來健康與力量。而最動人的畫面,則是年輕的情侶,手牽著手,共同躍過火焰。傳說中,如果在跳躍的過程中,他們的雙手依然緊緊相握,那麼他們的愛情,便會得到祝福,堅定而長久。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卻也無比浪漫的信任之躍。在那一刻,愛情不再是甜言蜜語,而是一種需要共同面對考驗、以身體來實踐的承諾。

Section image

漂向未知的河中祈願

火的儀式結束後,人們會轉向另一個神聖的元素—水。女孩們會來到靜靜流淌的河邊,將自己頭上的花環取下,在中央點上一支小小的蠟燭,然後輕輕地將它放入河中。霎時間,整條河面,便被數百個漂浮的光點所點亮,像是一條流動的銀河。這是一場安靜而溫柔的占卜。如果花環順利地漂向遠方,則預示著好運與即將到來的愛情;如果它在岸邊打轉,則意味著緣分未到;若是蠟燭熄滅或花環沉沒,則被視為不祥之兆。女孩們靜靜地佇立在岸邊,目送著自己親手編織的祈願,漂向未知的遠方。那畫面,充滿了一種詩意的、聽天由命的宿命感。

Section image

追尋森林深處的魔法之花

在儀式的尾聲,最神秘的篇章才正要展開。傳說中,在一年一度的庫帕雷之夜,森林的深處,會有一種名為「神奇花朵」(Paparats-kvetka,一種傳說中的蕨類花)的植物,僅僅綻放一次。找到它的人,將會獲得無盡的財富、洞悉萬物的智慧與永恆的幸福愛情。於是,最大膽的年輕人,會獨自一人,或與伴侶一同,深入午夜的、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森林,去尋找這朵傳說中的花。這當然是一個神話,蕨類植物並不會開花。然而,這場追尋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結果。它象徵著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對奇蹟的渴望。那片黑暗的森林,正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而那朵神奇的花,則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的、關於自我實現的終極理想。

白俄羅斯的庫帕雷之夜,一場由火與水、歌聲與舞蹈、傳說與祈願所共同編織的仲夏夜之夢。它粗獷、質樸,甚至帶有一絲危險。但它真實、厚重,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生命能量。它所喚醒的,是一個民族最古老的集體記憶,是對自然循環的敬畏,是對生命繁衍的禮讚。在這場儀式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每一個人,都是這部活態史詩的共同書寫者。

Section image

文化的根,歷史的靈

當庫帕雷之夜的熊熊火焰與溫柔燭光,在Lia 腦海中沉澱下來,試圖從一名研究者的角度,去解構這場古老儀式背後,那堅實的文化與社會結構。這絕非一場冰冷的學術解剖,而更像一次溫柔的探尋,試圖理解:為何這樣一場看似原始的節慶,卻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然保有如此強大的、撼動人心的力量?為何沒有像台灣的各種節日般被現代主流娛樂所吞沒,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值得我們深思的、關於「文化永續」的智慧。

Section image

從城市觀光學的視角來看,庫帕雷之夜最核心的特徵,是它徹底顛覆了現代觀光產業中,「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在這場節慶裡,幾乎不存在純粹的「觀光客」。主辦方(地方政府與教區政府)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保存與傳承白俄羅斯的傳統文化,促進社區凝聚力」。遊客,只是被邀請來「體驗」與「感受」的客人,而非被取悅的消費者。這使得整個節慶,呈現出一種罕見的為了「國民」的樣貌。它不像是一場被精心策劃的台灣豐年祭「觀光活動」,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實踐」。它的靈魂,根植於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與集體信仰之中,而非觀光行銷手冊的漂亮辭藻裡。

這種根植於土地的「地方性」,正是其魅力的根本來源。節慶中的每一個元素—傳統服飾、民謠、儀式—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本」。它們無法被輕易複製,也無法被快速消費。你必須親身參與,才能體會到跨越篝火時的熾熱與勇氣;你必須親手編織,才能理解花環中所寄託的少女情懷。這一切,都構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抵抗著「美學的貧乏與複製貼上的文化」。在這裡,你看不到任何工廠製造的、毫無靈魂的紀念品,因為最珍貴的紀念品,是你親身參與後,留在心中的那份獨一無二的記憶。

更重要的是,白俄羅斯的庫帕雷之夜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健康的、以社群為本的「身份與認同」建構方式。這場節慶,像一場年度的文化洗禮,不斷地向參與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重申著:「你們是這片土地的未來,也是自己的未來」

Section image

Lia 反覆觀看著那些關於孩童的片段,那是我認為整場儀式中最溫柔,也最堅韌的部分。一個小男孩,大約七八歲,站在篝火的安全距離之外,他的父親正與其他男人一起,合力將巨大的木材投入火焰。男孩的眼中,沒有恐懼,而是映照著跳動的火光,充滿了崇拜與嚮往。他的父親沒有對他進行任何說教,但男孩透過觀察父親的身體力行,已經學會了關於「力量」、「合作」與「敬畏」的功課。一個小女孩,坐在母親的身邊,笨拙地模仿著母親的動作,將一朵朵小花插入草環中。她的第一個花環,也許鬆散而歪斜,但當她將這件不完美的作品戴在頭上時,臉上卻綻放出無比驕傲的笑容。

Section image

在這片草地上,文化的傳承,不是透過書本或課堂,而是透過母親溫暖的指尖,透過父親堅實的臂膀,透過圍繞在身邊的族人的歌聲,悄無聲息地,卻又無比深刻地,完成了。孩子們不是被動的學習者,他們是儀式的一部分。他們從儀式中,學會了對自然的敬畏、對傳統的尊重、對社群的歸屬感。這種沉浸式的、以感官體驗為主的文化教育,遠比任何教科書都來得有效。將抽象的「歷史敘事」,轉化為一種可以觸摸、可以感受、可以親身參與的「活態記憶」。文化,不再是博物館裡冰冷的陳列品,而是在篝火旁溫暖的、世代相傳的體溫。

因此,庫帕雷之夜從未面臨「神聖的庸俗化」的危機。因為它的「神聖性」,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宏偉建築或繁文縟節,而是內化在每一個參與者的心中。他們跳過火焰,不是為了表演給誰看,而是為了自己靈魂的潔淨。他們將花環放入河中,不是為了製造浪漫的景觀,而是真誠地向未知的命運祈禱。那一夜,沒有專為遊客設立香腸攤,沒有兜售仿冒公仔的流動攤販,沒有在草地河灘販賣空地座位,那一夜,一切的一切彷彿全國統一思想般,如此的純粹。當一個儀式的內在精神足夠強大時,它便自然擁有了抵抗庸俗化的免疫力。

Section image

古樹與花瓣

當Lia 將目光從白俄羅斯那片燃燒著古老火焰的土地,拉回到我們身處的島嶼時,一股深沉的無力感便如海潮般湧上。庫帕雷之夜向我們展示了,一棵深植於民族記憶土壤中的千年古樹,是何等的蒼勁而充滿生命力。它的每一圈年輪,都記錄著歷史的風霜;它的每一片葉子,都吟唱著古老的歌謠。

而我們,卻似乎早已習慣了在自己的土地上,滿足於欣賞與販售一季花瓣的短暫美麗。從北到南,台灣國旅的節慶,越來越像一場場精心策劃的、盛大卻空洞的花藝展。我們用稍縱即逝的打卡裝置、用高度同質化的批發商品、用缺乏靈魂的商業表演,將一片片脆弱的花瓣,拼湊成看似繁華的模樣。然而,風一吹,便散落一地,什麼也沒留下。我們將神聖的儀式,降格為吸引眼球的秀場;將深刻的歷史,簡化為可以快速消費的商品。我們親手斬斷了文化的根,卻終日妄言枝頭能開出永恆的花。

我們無法去複製一場庫帕雷之夜。那片土地的靈魂,屬於那片土地。任何形式的複製,都只會是另一場更加拙劣的「複製貼上」罷了。只能謙卑的學習與觀察,那些我們看不起的"落後"國家,是如何維護自身的尊嚴。

白俄羅斯的仲夏夜篝火,像一抹平淡的湖面,照亮的,是台灣自身的文化焦慮與集體失憶。國旅不缺熱鬧,不缺資源,甚至不缺錢。台灣政府觀光政策真正遺忘的,或許是該如何彎下腰,去傾聽我們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聲音;是如何撥開商業的迷霧,去尋找那些深埋在集體潛意識中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千年古樹」。

一個文化的尊嚴,從來不是建立在它能吸引多少觀光客,而是在於它能否為未來的幼苗,提供一個足以安頓身心的精神家園。當我們的節慶,不再只是為了製造短暫的喧囂,而是能讓我們的未來,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根,感受到身為這片土地一份子的驕傲與溫暖時,我們或許,才能真正點亮屬於自己的、那團永恆的篝火。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耐心與自覺。而一切的起點,或許,就是承認我們迷路了的勇氣。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學術文獻 (Academic Sources):

Zelenin, D. K. (1927). Russische (Ostslavische) Volkskunde. Walter de Gruyter. (A foundational work on East Slavic folklore, including Kupala rituals).

Ivanits, L. J. (1989). Russian Folk Belief. M.E. Sharpe. (Provide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pagan rituals and their synthesis with Christianity).

Warner, E. A. (2002). Russian Myth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Explores the mythological background of Slavic festivals).

Klymasz, R. B. (1972). The Sokal “Kupalo” Song: A Study in Structural and Stylistic Change.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 / Revue Canadienne des Slavistes, 14(3), 478–489.

Marples, D. R. (2011). Belarus: A Denationalized Nation. Routledge. (Discusses the role of folk culture in modern Belarusian national identity).

Getz, D. (2008).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9(3), 403-428.

Smith, M. K. (2015).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Routledge.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A classic anthropological text on the power of rituals).

Hobsbawm, E., & Ranger, T.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ovides a cri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traditions are maintained or created).

Baraniecka-Olszewska, K. (2017). Contemporary Uses of Fire in Rituals at Polish Festivals. Journal of an Ethn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9(2), 119-136.

Cusack, C. M. (2011). The Sacred Tree: Ancient and Medieval Manifestation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Explores the symbolism of nature in pagan European beliefs).

Derksen, R. (2008).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Slavic Inherited Lexicon. Brill. (Provides linguistic context for terms like 'Kupala').

Eliade, M. (1959).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Harcourt, Brace & World.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ritual space and time).

旅遊參考網站 (Travel Reference Websites):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 Kupala Night (Kupalle):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portal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national holidays and traditions.https://www.belarus.by/en/about-belarus/traditions-and-cuisine/kupala-night

Vetliva - Guide to Belarus: Kupalle: A Belarusian travel agency and guide offering detailed articles on cultural events like Kupalle.https://vetliva.com/en/belarus/what-to-see/kupalle-the-most-mystical-holiday-of-belarus/

BelarusFeed - 10 Things To Know About Kupala Night: An English-language news and culture site about Belarus, often featuring articles explaining local traditions to foreigners.https://belarusfeed.com/kupala-night-belarus/

National Geographic - In Belarus, ancient pagan rites celebrate the summer solstice: A feature article providing a photo-journalistic look at the Kupalle festival.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belarus-pagan-rites-summer-solstic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larus): While Kupalle itself may not be listed, this site provides context on other recognized cultural practices in Belarus, showing the nation's approach to cultural preservation.https://ich.unesco.org/en/state/belarus-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