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公布「戰備行動計畫」細節,詳述後冷戰時代最大規模集體防衛強化措施

聯盟以即時保證與長期適應雙軌並行,回應東翼安全挑戰

· 權力結構-歐洲,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4年12月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發布了一份綱要文件,首次向公眾詳細闡述了其在同年九月威爾斯峰會上批准的「戰備行動計畫」(Readiness Action Plan, RAP)的具體內容。這份文件標誌著聯盟已從政治決策階段,正式進入軍事執行的實質操作層面。該計畫被新任秘書長延斯·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稱為「自冷戰結束以來對我們集體防衛的最大規模強化」,旨在全面應對因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侵略行動,以及中東、北非地區動盪所引發的全新安全環境。計畫的核心採雙軌並行策略:其一是「保證措施」(Assurance Measures),透過立即且持續的軍事存在,向東翼盟國提供實質的安全保證並對潛在侵略者形成威懾;其二是「適應措施」(Adaptation Measures),從根本上調整聯盟的長期軍事部署、指揮結構與反應能力。在即時性的保證措施方面,文件證實北約已將波羅的海空中警巡任務的戰機數量提升四倍,從四架增至十六架,並在東歐盟國領土上展開常態化的地面部隊輪換演訓。其中,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向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部署重型裝甲部隊,包括主力戰車與機械化步兵戰鬥車,此舉被視為最具嚇阻力的象徵。在長期性的適應措施方面,文件詳述了改革「北約反應部隊」(NRF)的藍圖,並正式提出建立一支反應速度更快的「先鋒部隊」,即「甚高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目標於2016年初具備作戰能力。為支撐快速反應,北約將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及波蘭等六個東翼國家建立小型的多國指揮控制節點,並預置軍事裝備與物資。這份綱要文件不僅是對威爾斯峰會承諾的具體化,更是一份清晰的軍事藍圖,展示了北約如何將政治決心轉化為地面上的鋼鐵現實。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報導

在2014年九月的威爾斯峰會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領導人們面對著自南斯拉夫內戰以來歐洲最嚴峻的安全危機,作出了一系列歷史性的決策。然而,峰會宣言中的政治承諾,若無具體的軍事計畫作為支撐,終將淪為空洞的辭令。時隔三個月,隨著冬日的降臨,北約新任秘書長延斯·史托騰柏格領導下的聯盟總部,發布了一份名為《北約戰備行動計畫》的綱要文件。這份文件的重要性,在於它首次將威爾斯峰會的宏大戰略,分解為清晰可見、可執行的軍事行動細項。它是一份說明書,詳細闡釋了北約將如何重新武裝、重新部署、重新調整其姿態,以應對一個已然面目全非的歐洲安全地圖。

這份文件所傳達的核心訊息是,北約正在從根本上轉變其過去二十年來以區域外危機管理為主的運作模式,回歸到聯盟創立之初的核心使命:在歐洲本土進行可靠的威懾與集體防衛。正如史托騰柏格所言,這項計畫是他的「首要任務」,其全面且及時的執行,將直接關係到聯盟在東翼盟友心中的信譽,以及在潛在對手眼中的威懾力。

雙軌並行:立即的再保證與長期的結構適應

「戰備行動計畫」(RAP)的設計,精巧地體現了一種雙軌並行的戰略思維,旨在同時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東翼盟國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產生的即時性、心理上的安全焦慮;二是聯盟整體軍事態勢在長期以來應對非對稱威脅後,對大規模、高強度國家間衝突準備不足的結構性缺陷。為此,計畫被劃分為「保證措施」與「適應措施」兩大支柱。

「保證措施」是聯盟的「急診室處方」,旨在立即穩定東翼盟國的信心。其核心是透過大幅增加在該地區的軍事活動,實現一種「持續但非永久」的威懾存在。這種做法,既能對俄羅斯形成有效的嚇阻,又巧妙地避免了在東歐國家永久部署大規模作戰部隊—此舉可能被莫斯科視為違反1997年《北約—俄羅斯創始文件》精神的挑釁行為。

與此同時,「適應措施」則是聯盟的「長期復健計畫」。它著眼於對北約的指揮結構、部隊編制和後勤體系進行深層次的、持久的改革,以確保聯盟不僅能應對當下的危機,更能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衝突做好充分準備。

第一支柱:鋼鐵的承諾—正在進行的保證措施

綱要文件列舉的一系列已在執行的保證措施,清晰地展示了北約如何將政治承諾轉化為在陸、海、空三域的具體行動。

在空中,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波羅的海上空。自2004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加入北約以來,由於三國均無力自行防衛領空,聯盟便以四架戰鬥機的輪換編隊,執行「空中警巡」(Air Policing)任務。RAP計畫將此一象徵性的存在,大幅擴充至十六架戰機。這不僅是數量上的四倍增長,更是性質上的根本轉變—從單純的「警巡」升級為具備實質性空戰與威懾能力的防禦部署。此外,北約的空中預警與管制系統(AWACS)偵察機開始在東歐上空進行不間斷的監視飛行,為地面指揮官提供了一幅完整的空情圖像。

在海上,北約增加了在波羅的海與黑海的巡邏艦隊數量。這兩片海域具有高度的戰略敏感性。波羅的海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及其重要飛地加里寧格勒的門戶;而黑海在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其戰略平衡已然被打破。北約海軍的強化存在,旨在確保航行自由,並向俄羅斯展示聯盟有能力在這些關鍵水道投射力量。

然而,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保證措施,體現在地面部隊的部署上。文件詳述了2014年下半年在東歐各地舉行的一系列大規模多國軍事演習,如在波蘭的「黑鷹」、在愛沙尼亞的「堅定標槍」、在立陶宛的「鐵劍」等。這些演習的重點,不再是過去十年間流行的反叛亂或維和場景,而是回歸到高強度的傳統陸戰,磨練不同國家的部隊在統一指揮下進行聯合作戰的能力。

在這其中,文件特別強調了一項雙邊部署的範例: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第一旅級戰鬥隊,帶著他們的M1艾布蘭主力戰車與布萊德雷步兵戰鬥車,被部署到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這項被稱為「大西洋決心行動」的部署,其象徵與實質意義遠超其他措施。它標誌著自冷戰結束後,美國的重型裝甲部隊首次以作戰單位的形式,重返歐洲的「前線」。這不僅是對東翼盟國最強而有力的安全承諾,更是向莫斯科發出的一個不容誤讀的信號—美國將以其最強大的常規武力,來捍衛北約的每一寸領土。

第二支柱:未來的藍圖—正在規劃的適應措施

如果說保證措施是為了應對「今天」的威脅,那麼適應措施則是為了贏得「明天」的衝突。綱要文件揭示了聯盟軍事結構現代化的宏大藍圖。

其核心是對現有的「北約反應部隊」(NRF)進行徹底改造。NRF雖早已存在,但其啟動決策程序繁瑣、部署速度緩慢,已難以應對突發危機。因此,計畫提出在其內部建立一支反應速度更快的「先鋒部隊」,即「甚高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這支數千人規模的部隊,將成為北約的「第一反應者」,其部分單位能在數日內部署至任何危機地點。為實現此目標,北約的軍事規劃者正在解決一系列複雜的挑戰,包括建立輪值主導國制度、簡化政治授權流程、以及克服跨國後勤運輸的障礙。

為確保VJTF及後續增援部隊能夠順利進入戰區,文件確認將在六個東翼國家—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與羅馬尼亞—領土上,建立多國指揮控制節點與接收設施。這些被稱為「北約部隊整合單元」(NFIUs)的小型總部,將在和平時期負責規劃、演練,並熟悉所在國的基礎設施,確保戰時能作為增援部隊順暢融入戰區的「對接口」。

與此配套的,是預先在東歐地區儲存軍事裝備、彈藥與補給。這是從冷戰時期美軍為快速增援歐洲而設計的「陸軍預置庫存」(Army Prepositioned Stocks)概念中汲取的經驗。士兵可以搭乘飛機快速抵達,但他們的重型裝備—戰車、火砲、工程車輛—運輸起來卻極為耗時。將這些裝備預先部署在靠近潛在衝突區的倉庫中,將能以指數級提升北約的反應速度。

最後,位於波蘭什切青的「東北多國軍團總部」,其角色與能力也將被大幅提升,使其成為負責波羅的海及波蘭地區防務的核心指揮機構。所有這一切適應措施,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戰體系:由VJTF作為先鋒,以NFIUs為神經節點,由預置裝備提供後勤保障,並在東北多國軍團總部的統一指揮下,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反應迅速的現代化防禦體系。

這份綱要文件不僅僅是一份軍事計畫的清單。它是一份宣言,宣告了北約決心將威爾斯峰會的政治語言,轉化為具備威懾力的軍事硬體與制度。它詳細地描繪了聯盟如何同時應對眼前與未來的挑戰,透過立即的安撫與長期的改造,為一個更加動盪的時代,重新校準其戰略羅盤。

資料來源

NATO’s Readiness Action Plan
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pdf_2014_12/20141202_141202-facstsheet-rap-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