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質化代幣的崛起與幻滅:數位所有權、投機狂潮與市場的現實檢驗

加密藝術到投機泡沫的演變與監管挑戰

· 金融經濟,人權社會-數位人權,科技與AI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3月11日,傳統拍賣行佳士得(Christie's)以創紀錄的6930萬美元天價,售出了一件由數位藝術家Beeple創作、名為《每日: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的純數位藝術品。這件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所有權是以一枚「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的形式進行交易。此次拍賣不僅是NFT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更被視為加密資產正式衝擊主流藝術與收藏市場的里程碑,從而點燃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投機狂潮。NFT的本質,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數位物件-無論是一張圖片、一段影片、一首歌曲或一個網路迷因-創建一個獨一無二、不可竄改且可公開驗證的「數位所有權證書」。它解決了長期困擾數位創作領域的核心難題:在一個可以無限複製貼上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賦予數位檔案稀缺性,使其能夠像實體藝術品一樣被收藏、擁有和交易。

在Beeple拍賣案的催化下,NFT市場在2021年迎來了爆炸性增長。從2011年的網路迷因「彩虹貓」(Nyan Cat)的GIF動圖以近6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到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推出的官方授權數位收藏品平台「NBA Top Shot」在數月內創造數億美元的銷售額,NFT似乎為數位內容的價值實現,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支持者認為,NFT不僅能為數位藝術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收入來源-特別是透過智慧合約,創作者可以在每一次轉售中自動獲得版稅-更將引領一場關於「所有權」概念的革命,其應用潛力遠未被完全發掘。

然而,這場狂熱的背後,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與風險。首先,NFT的所有權概念本身受到了根本性質疑:購買者擁有的僅是儲存於區塊鏈上的一串代碼,而非圖像或影片檔案本身,任何人仍可自由觀看、複製與傳播這些數位內容。其次,市場的匿名性與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為詐欺與藝術品竊盜的溫床,大量未經原創者授權的藝術作品被鑄造成NFT出售。更嚴重的是,市場被證明充斥著「清洗交易」(wash trading)等惡性操縱行為,即交易者透過自我買賣來人為地抬高資產價格,製造出虛假的繁榮。隨著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的整體崩盤,NFT的泡沫迅速破滅,市值大幅蒸發,讓許多在高點進場的散戶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這場從崛起到幻滅的完整週期,為新興科技如何與人類投機天性結合、催生巨大泡沫,並最終引發監管介入,提供了一個經典的研究案例。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網路文化的集體記憶中,有一隻身體是美式餡餅、身後拖著一道彩虹的像素化貓咪,它以「彩虹貓」(Nyan Cat)之名,在2011年成為了病毒式傳播的象徵。它代表著網路內容的本質-可被無限複製、分享,卻無所謂「原作」的概念。然而,十年之後的2021年,這個迷因的原始GIF動圖,在一次線上拍賣中,以相當於近6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售出。一件可被輕易右鍵儲存的數位檔案,何以能承載如此高昂的價值?這個看似矛盾的問題,正是理解「非同質化代幣」(NFT)現象的起點,它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場關於價值、所有權與稀缺性在數位時代如何被重新定義的社會實驗。

解構所有權:非同質化代幣的運作原理

要理解NFT,首先需要理解「同質化」(Fungibility)的概念。同質化資產的特性是,每一單位之間可以完全互換,其價值並無差異。例如,你錢包裡的一張百元鈔票,與別人錢包裡的另一張百元鈔票,價值完全相等,可以相互替代。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也屬於此類。

與之相對,「非同質化」資產則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原作,與羅浮宮紀念品店販售的《蒙娜麗莎》海報,雖然描繪的是同一幅畫,但前者承載的歷史、藝術價值與獨創性,是後者無法比擬的,兩者絕不可互換。NFT的目標,就是將這種「不可替代性」賦予數位物件。

NFT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一段獨特代碼。區塊鏈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公開帳本,能夠安全、透明且不可竄改地記錄每一筆交易。當一件數位藝術品被「鑄造」(mint)成NFT時,其創作者資訊、創作時間以及後續每一次的轉手紀錄(包括買方、賣方、成交價格與時間),都會被永久記錄在這本公開帳本上。這枚NFT,便成為了這件數位作品的「數位所有權證書」或「數位出身證明」(digital provenance)。它雖然無法阻止作品的圖像檔案本身被複製,但它確立了誰才是經過驗證的「正本」的唯一擁有者。透過這種方式,NFT在數位世界中人為地創造了「稀缺性」,為數位資產的定價與交易,提供了基礎。

2021年的淘金熱:從數位貓到主流藝術殿堂

雖然NFT的概念早在2017年隨著一個名為「加密貓」(CryptoKitties)的數位寵物收集遊戲而進入小眾視野,但真正將其推向全球舞台的,是2021年初的一系列事件。其中,由Dapper Labs公司與NBA合作推出的「NBA Top Shot」平台,成為了引爆點。該平台將球星的精彩比賽片段-例如一次關鍵的灌籃-鑄造成限量發行的NFT,供球迷購買與收藏。這種將傳統球星卡收藏與數位技術結合的模式,迅速捕獲了大量用戶,平台銷售額在幾個月內便突破了數億美元,展示了NFT在粉絲經濟領域的巨大商業潛力。

如果說NBA Top Shot證明了NFT的商業價值,那麼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的拍賣,則為其披上了藝術合法性的外衣。當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每日:最初的5000天》以近7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時,整個藝術界為之震動。一個歷史悠久的頂級拍賣行,首次為一件不存在於實體世界、純粹由程式碼構成的作品進行拍賣,這一行為本身,便被解讀為主流藝術體系對NFT作為一種新藝術媒介與收藏形式的最高認可。此後,資本與媒體的熱情被徹底點燃,名人、品牌、藝術家紛紛湧入NFT領域,市場進入了一種非理性的狂熱狀態。

狂熱背後的陰影:市場失序與根本性質疑

然而,在這場看似無限風光的盛宴之下,深刻的結構性問題與風險也迅速暴露出來,並最終導致了市場的崩潰。

所有權的悖論與價值的真空:NFT最核心的矛盾在於,其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買家擲重金買下的,僅僅是區塊鏈上的所有權紀錄,而作品的圖像本身依然在網路上公開流傳。這使得NFT的價值基礎變得極其脆弱,高度依賴社群的共識與後續買家的信心。一旦市場情緒逆轉,這種缺乏實用性的資產,其價值便可能瞬間歸零。

信任的缺失與詐欺的溫床:許多NFT交易市場為了追求快速發展,並未建立嚴格的身份驗證機制。這導致了嚴重的侵權問題,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他人盜取並鑄造成NFT出售,原創者維權極其困難。此外,市場也充斥著大量的詐欺項目(scams),發行方在籌集資金後便捲款跑路,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市場的虛火與人為的操縱:事後的區塊鏈數據分析顯示,2021年的NFT市場存在著大規模的「清洗交易」。許多天價交易,其實是賣家將NFT賣給自己控制的另一個錢包,以此左手倒右手,製造出交易活躍、價格高昂的假象,以吸引不明就裡的散戶投資者進場接盤。

環境的代價:在2022年以太坊區塊鏈完成「合併」升級前,其採用的「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共識機制,需要消耗巨大的電力。這意味著當時每一筆NFT的鑄造與交易,都伴隨著驚人的碳足跡。這種巨大的能源消耗,與NFT所標榜的數位化、前瞻性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與諷刺。

塵埃落定:監管的介入與技術的未來

經歷了2022年至2023年的加密貨幣熊市,NFT市場的泡沫被無情戳破,交易量與資產價格均從高點下跌超過90%,市場進入了漫長的冷卻期。這場劇烈的震盪,也引起了全球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機構開始著手調查部分NFT項目是否應被界定為「證券」,從而需要遵守更嚴格的金融法規。

回顧這場從狂熱到冷寂的完整週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2021年的NFT市場,更多是一場由加密貨幣牛市溢出效應所驅動的、混合了技術革新概念與人類投機天性的金融泡沫。然而,泡沫的破滅並不意味著NFT技術本身一無是處。

剝離了投機的外衣後,NFT作為一種驗證數位資產獨特性與所有權的工具,其核心價值依然存在。在未來的數位經濟中,它仍然可能在數位身份認證、活動票務、遊戲道具、軟體許可證乃至實體資產的代幣化等領域,找到更為堅實和可持續的應用場景。2021年的那場狂潮,或許更應被視為一項顛覆性技術在尋找其真實定位的過程中,一次代價高昂卻不可避免的市場洗禮。

資料來源

Reuters: Explainer: What are NFT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rypto-currency-nft-explainer/explainer-what-are-nfts-idUSKBN2B303R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Are NFT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1/arts/design/what-is-an-nft.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at Is an NFT? The Trendy Crypto Everyone’s Talking About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at-is-an-nft-the-trendy-crypto-everyones-talking-about-11615052520

Christie's: Beeple's 'The First 5000 Days': the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Beeple-10-things-to-know-11516-1.aspx

The Verge: NFTs are a dangerous trap
https://www.theverge.com/2021/3/15/22328203/nft-cryptoart-ethereum-blockchain-climate-change

Artnet News: A New Report Claims That More Than Half of All NFT Trades on the Ethereum Blockchain Are Fake. Here’s What That Means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a-new-report-claims-that-more-than-half-of-all-nft-trades-on-the-ethereum-blockchain-are-fake-heres-what-that-means-2244951

Chainalysis: The 2022 Crypto Crime Report
https://go.chainalysis.com/2022-crypto-crime-repo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