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6月28日,丹麥政府與國會主要政黨達成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國防協議,承諾在未來十年內投入約200億美元用於國防現代化,其中明確將北極地區與格陵蘭的防務能力提升列為核心優先事項。此一決策,不僅是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安全格局劇變的直接回應,更是哥本哈根在美國長達數年的戰略壓力下,一次艱難而主動的政策轉向。這片蘊藏著豐富稀土、油氣資源,並佔據著北美與歐亞大陸之間關鍵戰略位置的廣袤島嶼,正從過往的地緣政治靜默區,迅速轉變為全球強權博弈的焦點。丹麥此番罕見的軍事投資,旨在向莫斯科傳遞威懾信號,同時向華盛頓展現其作為盟友的責任與擔當,其背後更深層的意涵,則是在大國競爭的陰影下,對格陵蘭主權的一次深刻再確認。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世界地圖上,格陵蘭是一片廣袤的、近乎純白的靜默存在。長久以來,它似乎游離於世界主要衝突的敘事之外,一個被冰雪覆蓋的遙遠王國。然而,在全球暖化與地緣政治的雙重高溫炙烤下,這片冰層正在融化,其下所掩蓋的巨大戰略價值與深刻的國際矛盾,也隨之清晰地浮現出來。
當前總統川普直白地表達收購格陵蘭的意願,當美國官員公開批評丹麥對這片土地的安全投入不足時,世界的目光被迫重新審視這片冰封之地。2023年夏天,當丹麥政府宣布將投入鉅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加強格陵蘭的防務時,這不僅僅是一次國防預算的調整,更是一個長期滿足於由美國提供安全保護傘的北約小國,在地緣政治的寒風中被迫覺醒,並試圖重新掌握自身命運的明確信號。這場發生在世界之巔的靜默變革,其背後的動機與未來的走向,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戰略寶石:為何格陵蘭如此重要
格陵蘭的戰略價值,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關鍵的軍事設施三者疊加而成。
首先,從地緣位置上看,格陵蘭是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天然的踏腳石與觀測哨。在彈道飛彈的時代,它位於俄羅斯通往美國最短的飛行路徑之上,使其成為部署預警雷達系統的絕佳地點。隨著全球暖化導致北極航道逐漸開通,格陵蘭對於未來全球貿易路線的監控與控制,也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其次,冰層之下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格陵蘭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未開發稀土元素礦藏之一,這些是製造智慧型手機、電動車與先進武器系統所必需的關鍵原料。此外,其周邊海域也可能蘊藏著可觀的石油與天然氣儲量。在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無疑使其成為各方覬覦的經濟 prize(獎品)。
最後,便是其現存的軍事價值。美國目前在格陵蘭保有的唯一基地—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前身為圖勒空軍基地),是美國全球飛彈防禦體系的關鍵一環。基地內的預警雷達系統,是北美航太防禦司令部(NORAD)賴以偵測來襲洲際彈道飛彈的「眼睛」。
美國的陰影:一段保護與主導的複雜歷史
丹麥與美國在格陵蘭問題上的關係,是一段交織著保護、依賴與主權讓渡的複雜歷史。二戰期間,當納粹德國佔領丹麥本土後,為防止格陵蘭落入德國之手,美國依據一項由丹麥駐美大使獨斷簽署的爭議性協議,實質上接管了格陵蘭的防務。美國迅速在島上建立了空軍基地、氣象站與港口,這些設施不僅確保了生產鋁材所需的冰晶石礦的供應,更成為向英國輸送戰機的關鍵中繼站。
二戰結束後,丹麥本以為可以收回全部主權,但冷戰的鐵幕迅速落下。面對蘇聯的威脅,丹麥於1951年與美國簽署了新的防務協定,允許美軍繼續使用並擴建其在格陵蘭的軍事設施。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格陵蘭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前哨,美軍甚至在此秘密展開了代號為「冰蟲計畫」的冰下核彈發射基地建設工程。
冷戰結束後,格陵蘭的軍事重要性急劇下降,美國廢棄了島上絕大多數的軍事據點,僅保留了圖勒基地。雙方也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分工:由美國負責針對外部威脅的「硬防禦」,而丹麥則負責島內的海岸警衛、搜救等「軟安全」職能。這種分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運作良好,但也讓丹麥的防務能力逐漸萎縮。
來自華盛頓與莫斯科的雙重壓力這種長達數十年的戰略靜默,在近年被徹底打破。丹麥發現自己正處於來自華盛頓與莫斯科的雙重壓力之下。
來自莫斯科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近年來大規模重啟其在北極地區的蘇聯時代軍事基地,部署新型破冰船與防空系統,其在烏克蘭的侵略行徑,更是讓整個北約意識到,北極地區絕非一片和平的世外桃源。俄羅斯的軍事化行動,迫使丹麥必須嚴肅思考,一旦衝突爆發,自己是否有最基本的防衛能力。
而來自華盛頓的壓力則更為直接和複雜。川普政府時期對丹麥國防開支不足的嚴厲批評,以及購買格陵蘭的驚人提議,雖然在形式上粗暴,卻也反映了美國戰略界一個深層的擔憂:在新的大國競爭時代,美國不能容忍其在北極的關鍵側翼,掌握在一個防務能力近乎為零的盟友手中。這種壓力並未隨著政府更迭而消失,它已成為美國對其北約盟友的普遍要求。
精心計算的投資:丹麥的平衡之術
面對這種局面,丹麥2023年的國防協議,可以被視為一次精心計算的戰略回應。其宣布投入的十幾億美元,將用於採購遠程監控無人機、新的巡邏艦艇,甚至增設了兩支能在格陵蘭北部極端環境下運作的雪橇犬巡邏隊。
這筆投資,具有多重政策意涵。首先,這是對俄羅斯發出的威懾信號,表明丹麥有意願且有能力監控並保衛其在北極的主權領土。其次,這是對美國壓力的一次積極回應,是向華盛頓做出的一種「讓步」。透過主動承擔起更多的防務責任,丹麥希望能夠安撫美國的戰略焦慮,鞏固其作為可靠盟友的形象。
但更深層的,這也是一次主權的再宣示。哥本哈根希望藉此向外界表明,格陵蘭的安全首先是丹麥王國的責任。透過加強自身的存在感與防衛能力,丹麥試圖削弱任何外部勢力(無論是盟友還是對手)主張其「保護不力」並進而要求更大介入權的理由。然而,丹麥也面臨著現實的制約,其有限的軍事與財政資源,在大量援助烏克蘭、加強波羅的海防務的同時,能夠真正投向北極的部分,仍是杯水車薪。
冰封王國的焦慮
在這場由全球強權主導的地緣政治棋局中,最常被遺忘的,是格陵蘭人民自身的感受。對於許多當地居民而言,美軍運輸機與裝甲車的出現,喚起的是對主權流失的深切焦慮,一種對自身家園可能淪為「和平入侵」對象的恐懼。他們擔心,自己將成為大國博弈中無足輕重的棋子。
丹麥的新防務計畫,是其在複雜的國際格局中,為維護國家利益與主權尊嚴所做的艱難努力。然而,在壓倒性的實力差距面前,其效果仍有待觀察。格陵蘭的未來,不僅將取決於哥本哈根的政策智慧,更將被美、俄等大國在北極的戰略佈局所深刻影響。這片冰封王國的覺醒,或許僅僅是北極新冷戰時代漫長序曲的開始。
資料來源
Government of Denmark, Ministry of Defence: Danish defence in a new era
https://fmn.dk/globalassets/fmn/dokumenter/danish-defence-in-a-new-era.pdf
Reuters: Denmark to boost defense spending by $21 billion over decad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denmark-boost-defense-spending-by-21-billion-over-decade-2023-06-28/
The Arctic Institute: The High North, the Handy Nation: Danish Defence in a New Arctic Era
https://www.thearcticinstitute.org/high-north-handy-nation-danish-defence-new-arctic-era/
The New York Times: ‘It’s a Large Real Estate Deal’: Trump’s Greenland Interest Is Baffling, but Not New
https://www.nytimes.com/2019/08/16/us/politics/trump-greenland.htm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S. Relations With Denmark
https://www.state.gov/countries-areas/denmark/
Brookings Institution: Greenl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 primer on the island’s strategic importance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greenland-what-is-it-good-for-a-primer-on-the-islands-strategic-importance/
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hy the U.S. Needs Greenland
https://www.csis.org/analysis/why-us-needs-gree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