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的死亡凝視:後疫情時代下的極限旅遊、風險倫理與大自然無情力量

「一生一次」的夢想,挑戰著安全與生態的邊界

· 觀光-自然地景,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6月18日,搭載五名乘客、旨在探索鐵達尼號殘骸的「泰坦號」潛水器在大西洋深處失聯,並在數日後被確認為災難性內爆。這起悲劇性事件,不僅引發了全球性的搜救關注,更將一個正在蓬勃發展卻游離於主流視線之外的產業—針對超級富豪的「極限旅遊」(Extreme Tourism),猛烈地推向了公眾辯論的風口浪尖。本文以此事件為切入點,深入後疫情時代「及時行樂」(YOLO)心態如何催化了從深海、南極到外太空的極限旅遊市場。我們將檢視此類活動背後的商業邏輯、其對參與者構成的巨大個人風險,以及對脆弱生態環境(特別是極地)造成的不可逆損害。同時,本文亦將從政策與倫理角度,探討當私人探險的雄心超越了現有救援能力的極限,並對公共資源與地緣政治穩定構成潛在挑戰時,國際社會應如何應對這一新興的全球性現象。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人類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部不斷向未知邊疆探索的史詩。從奧德修斯的十年漂泊,到哥倫布的橫越大洋,再到阿姆斯壯的登月漫步,探索的慾望深植於我們的集體基因之中。然而,當地球上幾乎所有角落都已被地圖繪製、被衛星標記,當傳統的探險精神被標上價碼,一種新型態的「探索」正在超級富豪之間悄然興起。它不再是為了科學發現或開疆拓土,而是為了一種極致的、可供購買的、能在社群媒體上化為傳奇故事的個人體驗。

2023年6月,當「泰坦號」潛水器在前往鐵達尼號殘骸的途中,於北大西洋的幽暗深淵中化為碎片時,全世界都聽到了那聲無聲的內爆。這不僅僅是五個生命的逝去,更是一個強烈的警示寓言。它告訴我們,在物理法則的絕對力量面前,財富的多寡、科技的狂想與個人的膽識,都顯得無比脆弱。這起事件,如同一面被深海壓力擊碎的鏡子,折射出後疫情時代極限旅遊產業的全貌:一個由巨額資本、尖端科技與「一生一次」的夢想所驅動,卻同時伴隨著巨大風險、環境代價與深刻倫理詰問的複雜世界。

後疫情時代的「YOLO」經濟學

在疫情席捲全球、生命無常之感深植人心之後,「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YOLO)從一句網路流行語,演變為一股強大的社會與消費心理。對於那些財富金字塔頂端的群體而言,這種心態轉化為一種對體驗的極度渴望。過去可能僅僅停留在「願望清單」上的冒險,如今變成了必須「立即執行」的計畫。豪華旅遊仲介羅曼·奇波魯卡(Roman Chiporukha)的經歷便是一個縮影:幾年前,他費盡唇舌也無法讓客戶對標價5,000萬美元的國際太空站之旅產生興趣;疫情過後,這張通往宇宙的門票卻順利售出。

市場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轉變。從南極洲的冰層之下,到K2的險峻山麓,一個專為滿足此類需求的產業鏈應運而生。旅遊公司「白色沙漠」(White Desert)在南極大陸上建立了三座豪華營地,最新的營地甚至只能透過私人飛機抵達。在那裡,客戶可以花費超過十萬美元,享受為期七天的冰川垂降、探索冰洞,以及在帝企鵝群中徒步的「獨家體驗」。對於那些早已厭倦了五星級飯店與私人島嶼的富豪來說,這些融合了艱險與奢華的旅程,提供了一種新的身份象徵:他們不再僅僅是財富的擁有者,更是風險的征服者。

風險的私有化與救援的極限

隨著客戶們挑戰的邊界越來越寬,一個圍繞風險管理與危機應對的平行產業也隨之興盛。專業危機應對公司「全球救援」(Global Rescue)的業務量,在2019至2022年間增長了221%。這驚人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場發生在世界偏遠角落的醫療後送、緊急撤離與複雜救援任務。

然而,這種「風險外包」的模式,可能催生出一種危險的道德風險。當客戶認為只要支付足夠的費用,就能為自己的任何冒險行為購買一份「安全網」時,他們是否會因此低估了潛在的致命危險?正如「全球救援」創始人丹·理查茲所警告的,有些遊客完全理解風險,但「也有些人只是被旅途的興奮感沖昏了頭,並未真正考慮自己是否適合應對可能遇到的情況」。

「泰坦號」的悲劇,則以最極端的方式揭示了這個安全網的終極漏洞。理查茲直言不諱:「當你在海平面下萬呎深處,或是在大氣層中五英里高空時,不僅我們無法救你,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救你。」這點出了極限旅遊的核心悖論:它所販賣的「獨特性」,恰恰源自於其脫離了常規安全體系的可及性。當災難在這些「救援真空」地帶發生時,再多的財富也無法扭轉物理定律。這同時也引發了嚴肅的公共政策問題:當私人企業的冒險活動以失敗告終,動用國家級別、耗資巨大的公共搜救資源是否合理?其成本又該由誰來承擔?

Section image

在融化的冰川上留下沉重足跡

如果說個人風險是參與者自己的選擇,那麼對地球環境造成的破壞,則是由全人類共同承擔的外部成本。極限旅遊的熱點,往往是地球上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例如南北兩極。這些地方正因全球暖化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冰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甚至可能進入不可逆轉的階段。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即將消逝的美景」,反而成為吸引遊客的賣點之一。然而,他們的到來,卻加速了這種消逝。一篇2022年的學術論文指出,平均每位南極遊客的旅程,會對環境造成相當於83噸積雪融化的影響。私人飛機的碳排放、營地的後勤補給、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干擾,都在這片純淨的大陸上,留下了一道道難以癒合的傷疤。這是一種殘酷的循環:氣候變遷創造了瀕危的景觀,而前往觀賞這種景觀的高碳排旅遊行為,又反過來加劇了氣候變遷。

地緣政治的灰色地帶

極限旅遊的觸角,甚至延伸到了地緣政治的敏感區域,為國際關係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旅遊公司「不羈邊界」(Untamed Borders)為一位客戶提供的案例極具代表性:為了省去徒步兩週前往K2基地營的時間,該公司直接向巴基斯坦軍方租用了高海拔軍用直升機,在短短四小時內將客戶送達目的地。

此舉的背後,是更深層次的意涵。K2位於巴基斯坦與印度主權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附近,是世界上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私人財富如今可以直接購買一國的軍事資產,進入高度敏感的軍事禁區,這本身就模糊了商業活動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界線。這種行為是否會被鄰國誤判?是否會在無意間觸發外交爭端甚至軍事摩擦?當私人企業的商業利益與國家的國防資產產生交集,其潛在的連鎖反應,已遠非一場單純的旅行所能涵蓋。

一個故事的真實成本

歸根結底,對終極邊疆的渴望,是對一個超越凡俗的「故事」的追尋。在一個物質已極大豐富的世界裡,一個可以讲述的、獨一無二的冒險經歷,成為了最終極的奢侈品。然而,「泰坦號」的命運,以一種令人心碎的方式提醒我們,有些故事的代價,遠比標價更為高昂。

這股方興未艾的極限旅遊熱潮,正迫使我們進行一場困難的社會對話。關於風險的認知、關於責任的歸屬、關於平等的叩問,以及關於人類在地球上應有的位置。個人的自由與夢想固然珍貴,但當它的實現,需要以不成比例的公共資源為其兜底,以地球生態的永久損害為代價,甚至可能引發國際衝突的風險時,我們或許需要一條更為清晰的邊界。在深海的寂靜與融化的冰川面前,我們應當反思,人類的雄心,其真正的極限究竟在何方。

資料來源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s extreme tourism?
https://www.reuters.com/world/what-is-extreme-tourism-2023-06-21/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itan Submersible and the Allure of Extreme Tourism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22/travel/titan-submersible-extreme-tourism.html

BBC News: Titan sub tragedy throws light on high-risk 'extreme tourism'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6000021

The Guardian: ‘A vanity project’: the dark side of the Antarctic tourism bo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jan/22/antarctic-tourism-boom-environment-climate-crisis

Associated Press: Demand for extreme tourism is on the rise despite the risks, and the industry is growing
https://apnews.com/article/titan-submersible-extreme-tourism-titanic-080c10816f1a8e1b590059c4a8a1de97

National Geographic: Is extreme tourism hurting or helping the planet?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is-extreme-tourism-hurting-or-helping-the-planet

Condé Nast Traveler: As Seen With the Titan Submersible, the Rise of Extreme Tourism Has an Accountability Problem
https://www.cntraveler.com/story/titan-submersible-extreme-tourism-accoun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