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當局暴力驅離和平示威者,北約秘書長籲各方克制

烏克蘭鎮壓行動引發國際譴責,其歐安組織主席國身份備受質疑

· 權力結構-歐洲,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11月30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經歷了一個充滿暴力的凌晨之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迅速發表聲明,對烏克蘭當局動用武力鎮壓親歐盟和平示威者的行為表達了嚴重關切。該聲明是在烏克蘭「金鵰」特種警察部隊於當日凌晨時分,以警棍和催淚瓦斯對廣場上數百名留守的學生示威者進行殘酷驅離的背景下發布的。這次突襲行動造成數十人受傷,其血腥畫面透過社群媒體迅速傳播,震驚了烏克蘭全國及國際社會。拉斯穆森的聲明肯定了烏克蘭人民以民主方式表達支持與歐盟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權利,並緊急呼籲「所有各方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暴力和使用武力」,強調暴力並非在民主社會中解決政治分歧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該聲明特別向烏克蘭政府喊話,提醒其作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輪值主席國,必須「完全遵守其尊重言論與集會自由的國際承諾」。此舉無疑是利用烏克蘭的國際身份,對其國內的鎮壓行為進行了一次極具諷刺意味的外交施壓。儘管聲明中使用了外交上較為中立的「呼籲所有各方」的措辭,但在暴力行為明顯由國家機器單方面發動的背景下,此聲明被普遍解讀為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直接警告。這次鎮壓不僅未能撲滅抗議的火苗,反而成為一劑強效催化劑,將一場原本圍繞外交政策的和平示威,轉變為一場反對政府暴行、要求總統下台的全國性政治起義。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報導

2013年11月30日的黎明,基輔的獨立廣場上空瀰漫的不是清晨的寧靜,而是催淚瓦斯的刺鼻氣味與年輕學子們未乾的血跡。前一夜,這裡還是烏克蘭親歐青年們和平表達政治訴求的營地;幾個小時後,它卻變成了國家暴力機器的展演場。正是在這一天,烏克蘭的政治危機跨過了一條不可逆轉的界線,從一場政策辯論,演變為一場關於國家靈魂與公民尊嚴的鬥爭。而幾乎在基輔街頭的混亂被全球媒體捕捉到的同時,來自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的聲音,成為了國際社會對此暴行最早、也最權威的回應之一。

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當日發表的聲明,雖然篇幅簡短,卻是在烏克蘭危機的關鍵轉捩點上,一次迅速而謹慎的外交介入。它不僅表達了譴責,更試圖為即將失控的局勢劃定一條基於國際準則的底線。然而,這份聲明本身,及其採用的外交語言,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在面對一個重要夥伴國家內部急遽惡化的情勢時,所面臨的複雜處境與政策局限。

廣場的清晨:一場精心策劃的鎮壓

要理解拉斯穆森聲明的全部意涵,必須將目光聚焦於11月30日凌晨四點的獨立廣場。自11月21日總統亞努科維奇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協定》以來,這裡便成為了抗議活動的中心。經過一週的集會,許多群眾已經散去,僅剩下數百名最為堅定的年輕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在廣場上搭起帳篷,圍著篝火唱歌、發表演說,以一種和平、甚至帶有節慶氣氛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國家走向歐洲的渴望。

然而,當局顯然對這種和平的堅持有著不同的解讀。以清理廣場以便搭建新年聖誕樹這一荒唐的藉口為掩護,數百名頭戴鋼盔、手持警棍與盾牌的「金鵰」特種警察部隊成員,對廣場發動了閃電般的突襲。他們以不成比例的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根據現場目擊者與記者的記錄,警察不僅是驅散人群,更像是在執行一次懲罰性的攻擊。他們追打已經倒地的示威者,將人們逼進地下通道,甚至追擊到附近的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尋求庇護的學生。

這場鎮壓的殘酷性與對象的選擇—國家的未來棟樑—使其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維穩行動。它被視為亞努科維奇政權對烏克蘭新一代公民社會的公然宣戰,一次試圖用恐懼扼殺不同意見的權力展演。但這個政權嚴重錯估了其行為所將引發的反作用力。

北約的迅速回應:譴責、呼籲與施壓

拉斯穆森的聲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出的。我們可以從其措辭中,解析出多層次的外交意圖。

首先,是對基本人權的捍衛。聲明開篇即肯定「許多烏克蘭人繼續表達他們對國家與歐盟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強烈支持」,並強調「各地人民以民主方式表達觀點是他們的權利」。這句話直接賦予了廣場上示威者的行為以合法性,否定了烏克蘭官方媒體試圖將其描繪為少數極端分子搗亂的敘事。

其次,是呼籲避免暴力升級。聲明中「呼籲所有各方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暴力和使用武力」的措辭,是標準的外交語言,旨在表現中立,並為後續的調解保留空間。然而,在11月30日這個特定的時間點,這種措辭顯得格外蒼白無力,甚至引發了爭議。因為當天的暴力是完全不對稱的—是全副武裝的國家機器對和平公民的單方面攻擊。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表述,雖然在外交上是安全的,卻在道義上模糊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區別—這種表述的背後反映了北約在應對非成員國內部危機時的謹慎—避免被視為直接干預,從而失去與現政府溝通的管道。

聲明中最具力量的部分,無疑是其對烏克蘭OSCE輪值主席國身份的提醒。拉斯穆森敦促烏克蘭「完全遵守其尊重言論與集會自由的國際承諾」。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外交槓桿。它將烏克蘭政府置於一個自我矛盾的尷尬境地:一個本應在國際舞台上倡導和監督民主準則的國家,卻在自己的首都,用最粗暴的方式踐踏這些準則。這不僅是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道德譴責,更是對其國際信譽的直接打擊。

火上澆油:鎮壓如何引爆全國怒火

亞努科維奇政府的鎮壓行動,非但沒有達到其預期的恐嚇效果,反而成為了點燃全國性抗議浪潮的火種。記錄著警察暴行的影片與照片,在烏克蘭的社交網路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開來,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憤慨。許多原本對政治持觀望態度,甚至對示威不以為然的民眾,在看到國家機器如此對待年輕學子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上街頭。

暴力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12月1日,基輔出現了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數十萬,甚至有報導稱上百萬的民眾,從烏克蘭各地湧入首都。他們的口號,已不再是抽象的「支持歐洲」,而是變成了具體的「懲辦兇手!」、「內務部長下台!」以及「亞努科ви奇滾下台!」的怒吼。

示威者們重新奪回了獨立廣場,並佔領了附近的基輔市政廳和工會大樓,將其變為抗議活動的指揮中心和後勤基地。一場原本和平的學生集會,在國家暴力的催化下,迅速演變為一場與政權全面對抗的持久佔領運動。亞努科維奇的致命誤判,不僅未能結束抗議,反而親手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更為強大、更為團結、訴求也更為激進的對手。

國際社會的初步反應與地緣裂痕

拉斯穆森的聲明,也為國際社會的反應定下了一個基調。隨後,美國、加拿大、德國、波蘭、瑞典等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官員,紛紛發表聲明,譴責烏克蘭當局的暴力行為,並呼籲進行對話。這些反應共同構成了一道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使亞努科維奇政權在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莫斯科的沉默與其官方媒體的歪曲報導。俄羅斯將基輔的事件描繪為由西方資助的、企圖顛覆合法政府的陰謀,並將示威者標籤化為「法西斯分子」和「極端民族主義者」。這種截然不同的敘事,清晰地勾勒出了圍繞烏克蘭未來走向的國際地緣裂痕。一方是支持烏克蘭民主轉型與主權選擇的歐美,另一方則是決心將烏克蘭留在自身勢力範圍內的俄羅斯。

總結而言,2013年11月30日是決定烏克蘭當代歷史走向的關鍵一天。當局的暴力鎮壓,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戰略錯誤,它關上了政治對話與和平解決分歧的大門,開啟了革命與對抗的潘朵拉魔盒。北約秘書長的聲明,作為對此事件的即時反應,雖然在語言上有所保留,但其核心訊息是清晰的:對民主權利的暴力侵犯是不可接受的。這份聲明,連同後續的國際壓力,雖然未能阻止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但它記錄下了歷史的真相,並為西方世界在隨後更為激烈的衝突中,確立了其道義與政治立場的基石。

資料來源

Statement by the NATO Secretary General on the situation in Ukraine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05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