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10月8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九月份就業報告,為一場席捲全國的勞動力市場重塑提供了新的註腳。報告數據本身呈現出一個復甦步伐不如預期的景象,但其背後所反映的,是一個更為複雜且影響深遠的現象—被稱為「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的勞動力板塊遷移。就在報告發布前不久的八月份,美國有超過四百萬名勞工主動辭去工作,創下二十年來的最高紀錄。這場史無前例的離職潮並非單純的失業問題,而是一場由數百萬勞動者個人選擇匯集而成的集體行動,其核心動能源於對工作價值、生活品質與健康風險的全面重新評估。這份就業報告,連同其細項數據,清晰地描繪出一個在疫情衝擊下,正經歷著劇烈分化與重組的美國勞動市場全貌。
數據分析顯示,自2020年2月疫情爆發前夕至2021年九月,不同產業的就業復甦呈現出極大的差異。受創最深的領域,多為高度依賴人際接觸與消費流動的行業。其中,旅遊安排與預訂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仍比疫情前水平低落近25%,是所有行業中衰退幅度最大的區塊。電影與錄音產業的就業人數下降了23%,而大眾運輸與地面客運業(包含共享乘車服務)也減少了超過18%。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它們不僅在疫情初期因封鎖措施而遭受毀滅性打擊,在後續的復甦階段,也因民眾持續的健康疑慮、勞動力供應短缺以及需求端的不穩定,而步履維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受益於疫情所催生的新生活型態與商業模式的產業。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刺激了物流與倉儲行業的用人需求。快遞與信使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增長超過18%,是數據中增幅最大的領域;倉儲業的就業也實現了超過11%的增長。此外,與疫情直接相關的科學研發領域,也因疫苗與治療方法的迫切需求而加速擴張,就業人數增長近10%。這種「K型復甦」的態勢表明,勞動力並非單純地離開市場,而是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跨行業轉移。許多勞工正從薪資較低、工作條件較差、健康風險較高的服務業,流向薪酬更具競爭力、工作環境相對穩定的物流與科技領域。這場大洗牌的背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聯邦政府的疫情紓困金為勞工提供了暫時的財務安全網,使其有底氣拒絕不理想的工作;對病毒感染的持續擔憂,讓許多人對重返第一線崗位猶豫不決;而一場由疫情引發的集體反思,更促使無數人重新審視工作在生命中的意義,追求更好的薪酬、福利與工作彈性。此外,約150萬名嬰兒潮世代的勞工選擇在疫情期間提前退休,這也加劇了勞動力的供給缺口。這場離職潮因此不僅是經濟數據的波動,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心理變遷,它正在重塑美國勞資關係的權力天平,並對未來的勞動政策與企業管理模式,提出根本性的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秋日的天空下,美國經濟的復甦之路顯得有些步調不一。當城市的商業區逐漸恢復人流,遠方的港口卻因貨櫃的堆積與人力的短缺而運轉不暢。這幅景象,是2021年美國勞動市場最真實的寫照:一個充滿矛盾、正在經歷劇烈結構性調整的複雜生態系統。2021年10月8日公布的九月份就業報告,數字本身或許平淡,但它所捕捉到的時代脈動,卻是數十年來最為騷動不安的一次。這場被命名為「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的社會現象,正以一種前所未見的規模,重新定義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者與工作的關係。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辭職的風潮,它更像是一場無聲的革命,由數百萬個體在各自的生活中所做出的獨立決定匯流而成。疫情像一面巨大的放大鏡,將長期以來存在於勞動市場中的不平等、低薪與保障不足等問題,暴露無遺。當死亡的威脅變得如此真切,當居家隔離提供了難得的沉澱時空,許多人開始反思:日復一日的奔波,究竟是為了生活,還是僅僅為了生存?這份工作是否值得我為之冒上健康的風險?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勞動力「重新議價」就此展開。
數據下的「K型」景觀:冰與火之歌
九月份的就業數據,為這場變革繪製了一幅清晰的地圖。這是一幅呈現極端分化的「K型」地圖,部分產業持續下行,而另一些產業則逆勢上揚。
在K型曲線的下行分支,是那些在疫情中首當其衝的服務業。旅遊安排與預訂服務業的就業規模,相較於疫情前的2020年2月,萎縮了近四分之一。曾經人聲鼎沸的電影院、劇院與音樂廳,其所屬的電影與錄音產業,就業人數也劇減23%。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地面運輸業,包括城市公車、地鐵以及曾經無處不在的共享乘車服務,其勞動力流失超過18%。這些行業的共同點,是高度依賴人與人的物理接觸,使其在一個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的時代裡,顯得格外脆弱。即便在經濟重啟之後,勞工們對於重返這些高風險、低薪酬的崗位也意願不高,導致企業即便提高時薪,也依然面臨「一工難求」的窘境。
而在K型曲線上揚的另一端,則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景象。疫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電子商務取代實體購物成為主流,這直接引爆了對物流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快遞與信使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在短短一年半內激增超過18%,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與之配套的倉儲與貨運業,就業也大幅增長超過11%。亞馬遜(Amazon)等公司的倉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招募員工,成為吸納從其他行業轉移而來的勞動力的巨大海綿。此外,全球對抗疫情的努力,也為科學研發領域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對疫苗、藥物與檢測試劑的巨大需求,推動了科學研發服務業的就業增長近10%。這清晰地顯示,勞動力並非消失了,而是在進行一場目標明確的遷移:從脆弱的舊經濟部門,流向更具韌性與增長潛力的新經濟部門。
離職背後的驅動力:一場多因素的疊加
這場史無前例的勞動力大洗牌,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力量在一個特殊時間點上的共振。
首先,是持續的公共衛生風險。對於餐飲、零售、旅宿等行業的第一線員工而言,每日面對川流不息的顧客,意味著持續暴露在病毒感染的風險之中。從2021年六月中旬到十月初,因感染新冠病毒或需要照顧病患而無法工作的人數增加了兩百萬。在健康與薪水之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前者。
其次,聯邦政府的財政支持政策,客觀上為勞工的「選擇權」提供了保障。包括多輪現金補助與額外的失業救濟金在內的紓困措施,為許多家庭提供了關鍵的財務緩衝。這使得勞工在面對不合理的工作條件時,不再只能忍氣吞聲,而是有了暫時退出、尋找更佳機會的底氣。這並非造成人們懶於工作,而是賦予了他們拒絕被剝削的權力。
再者,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來自於人口結構。疫情加速了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的退休步伐。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的研究估算,疫情期間約有250萬人退休,比正常年份多出近一倍。其中,約150萬人的退休決定,是直接由疫情所觸發的。部分原因在於年長者對病毒的抵抗力較弱,不願再冒險工作;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疫情期間的股市與房市意外繁榮,讓許多人的資產大幅增值,達到了可以舒適退休的財務門檻。這批經驗豐富的勞動力的集體退場,在許多行業內留下了巨大的技能與人力真空,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狀況。
最後,也是最為核心的驅動力,是一場深刻的集體心理轉變。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莎拉·錢尼·坎邦(Sarah Chaney Cambon)在報導中指出,許多人辭職是因為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嚴重的職業倦怠,或是開始尋找不同的人生機會。這場全球性的危機,迫使人們停下腳步,思考工作的本質。工作不再僅僅是謀生手段,它與個人價值、身心健康、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關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許多人的離職,並非是永久退出勞動市場,而是為了尋找一份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工作方式更靈活,或更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新工作。
從「大離職」到「大協商」:權力天平的轉移
這場變革的實質,正從「大離職潮」演變為一場勞資雙方的「大協商」(The Great Renegotiation)。在勞動力供給緊張的背景下,權力的天平開始向勞工傾斜。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雇主們被迫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條件。提高工資成為最直接的手段,許多行業的時薪增長達到了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此外,提供醫療保險、彈性工時、遠端工作選項以及更好的職業培訓,也逐漸成為企業招募的標準配備。
這對美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構成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勞動力短缺與薪資上漲,可能加劇通膨壓力,為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的貨幣政策帶來兩難。另一方面,這也為解決長期存在的薪資停滯與勞動條件惡化問題,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疫情暴露了美國社會安全網的諸多不足,例如缺乏全民帶薪病假、托育體系脆弱等,這些問題在疫情中直接阻礙了許多人(特別是女性)重返職場。因此,未來的勞動政策,勢必需要回應這些結構性的訴求。
展望未來,經濟學家們對於這場勞動力短缺將持續多久,意見不一。樂觀者認為,隨著疫情趨緩、學校全面重開以及政府補助的結束,勞動力供應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逐漸恢復正常。然而,另一派觀點則認為,這場變革反映了更為長期的結構性轉變,勞工價值觀的改變不會輕易逆轉。這意味著,美國的企業與政府,都必須適應一個勞動力更具議價能力的新常態。這場由疫情催化的勞動市場大變革,其最終的影響,或許遠比疫情本身更為深遠。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Great Resignation: Why Workers Are Quitting and What It Means for Busines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the-great-resignation-why-workers-are-quitting-and-what-it-means-for-business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 SEPTEMBER 2021 (Archived News Release)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empsit_10082021.pdf
The New York Times: The Great Resignation? More Like the Great Renegotiation.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13/business/economy/job-resignations.html
Reuters: 'Great Resignation' grips U.S. labor market as millions quit job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great-resignation-grips-us-labor-market-millions-quit-jobs-2021-11-12/
Bloomberg: The ‘Great Resignation’ Is a Trend That’s Here to Stay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1-10-18/the-great-resignation-is-a-labor-trend-that-s-here-to-stay
NPR: As The Pandemic Recedes, Millions Of Workers Are Saying 'I Quit'
https://www.npr.org/2021/06/24/1009822982/as-the-pandemic-recedes-millions-of-workers-are-saying-i-qui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The Rise in Retirements: From the Great Recession Through the COVID-19 Pandemic
https://www.dallasfed.org/research/economics/2021/1214